何文濤 孫璇 張俐 王一
嬰幼兒腹瀉是小兒常見,多發(fā)的嬰幼兒消化道綜合征,嚴重地威脅小兒身體健康和生長發(fā)育,小兒腹瀉病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并以感染性腹瀉多見,可由多種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引起?,F(xiàn)將近年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均來自我院兒科并確診為小兒感染性腹瀉患兒55例,年齡最小1個月,最大6歲。其中1~6個月15例,6個月~1歲20例,1~2歲12例,2~6歲8例,病程2~7 d。55例患者大便均呈稀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肉眼膿血,大便常規(guī)檢查陰性,其中大便含脂肪球11例,伴脫水33例,伴嘔吐3例,伴發(fā)熱5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輕型腹瀉1 d數(shù)次至10次左右。糞便含水量不多,可伴有低熱、吃奶差、嘔吐、精神稍萎靡、輕度腹脹、多無脫水或僅出現(xiàn)輕度脫水。重型腹瀉10次/d以上含水量很多,全身癥狀較重,有發(fā)熱或體溫不升及拒食、嘔吐、腹脹、尿少、嗜睡或不安、四肢發(fā)涼、皮膚花紋等。迅速出現(xiàn)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2.1 飲食治療 腹瀉的急性期嚴重嘔吐者需先禁食8~12 h,好轉后開始喂奶。最好以母乳喂養(yǎng),無母乳者1:1或2:1配方奶或腹瀉奶。腹瀉較重,禁食及入量不足期間由靜脈補充液體。母乳喂養(yǎng)者應繼續(xù)母乳喂養(yǎng),暫停輔食,縮短每次喂乳時間,少量多次喂哺[1]。人工喂養(yǎng)者,暫停牛奶和其他輔食4~6 h后(或脫水糾正后),繼續(xù)進食。強調腹瀉患兒繼續(xù)喂養(yǎng),飲食需適應患兒的消化吸收功能,根據(jù)個體隋況,分別對待,最好參考患兒食欲、腹瀉等情況,結合平時飲食習慣,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并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嚴重腹瀉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較重,雙糖酶(尤其乳糖酶)活力受損,乳糖吸收不良,全乳喂養(yǎng)可加重腹瀉癥狀,甚至可引起酸中毒,先以稀釋奶、發(fā)酵奶、奶谷類混合物、去乳糖配方奶喂哺,每天喂6次,保證足夠的熱量,逐漸增至全奶。密切觀察,一旦小兒能耐受即應恢復正常飲食。遇脫水嚴重、嘔吐頻繁的患兒,宜暫禁食,先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病情好轉后恢復喂養(yǎng)。必要時對重癥腹瀉伴營養(yǎng)不良者采用靜脈營養(yǎng)。
2.2 糾正水與電解質代謝紊亂 對嚴重脫水者,為治療休克,需用靜脈補液盡快糾正。先以2:1等張液(0.9%氯化鈉:1.4%碳酸氫鈉)或血漿20 ml/kg于1/2~1 h內快速靜脈滴入。重度脫水多伴有缺鉀,需采用氯化鉀治療。如有重度酸中毒,可予1.4%碳酸氫鈉20 ml/kg靜滴。第1天補液量根據(jù)脫水程度計算:輕度脫水120~150 ml/kg,中度脫水150~200 ml/kg,佝僂病患兒在輸液同時給口服鈣片或鈣粉,0.5 g/次,3次/d。若出現(xiàn)手足搐溺癥立即給予10%葡萄糖酸鈣10 ml,稀釋后緩慢靜脈滴注。一旦患兒能飲水,應盡量改用ORS口服液,補液6~7 h后重新評估脫水病情,以選擇合適的方案繼續(xù)補液。重度脫水200~250 ml/kg。胎齡、日齡越小,需要量也相對越多。電解質與5%葡萄糖液之比,輕度1:2,中度1:1,重度1:1~2:1。必須注意補液速度,補液的前8 h滴入總液量的一半,余下的一半在后16 h滴入。第2天以后的補液,一般按每日120~150 ml/kg補給(包括口服液量)。輕~中度脫水在小兒腹瀉中約占90%,完全可用ORS糾正脫水,既經濟又方便,效果也很好,非常適合基層應用。糾正脫水最初4 hORS用量=75 ml×體重(kg)。4 h后再評估一下脫水的癥狀,如果脫水已糾正,即可采用家庭口服補液,如仍有脫水則再給1份ORS液糾正脫水。
2.3 控制感染 病毒性腸炎和非侵襲必細菌性腸炎多屬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用抗生素,僅用液體療法多可自愈[2]。根據(jù)病原菌及藥敏選用抗生素,等藥物。侵襲性細菌性腸炎可
2.4 益生菌的應用 麗珠腸樂為雙歧桿菌活菌制劑,每次服1/4粒,2次/d。培菲康膠囊為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球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1粒/d,分2~3次服用。
2.5 腸黏膜保護劑 現(xiàn)常用藥為思密達,空腹服藥或保留灌腸。通過與黏膜蛋白的相互結合加強消化道黏膜的韌性以對抗攻擊因子,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增強黏膜屏障,起到防止胃酸、胃蛋白酶、膽鹽、溶血卵磷脂、非類固醇抗炎藥對消化道黏膜的侵害作用。同時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多種病毒體,將其吸附在藥物顆粒上,而后隨腸蠕動排除體外,從而避免腸細胞被病原體損傷,維持腸道的輸送和吸收功能,并降低結腸對毒素的敏感性,減輕結腸黏膜的炎癥反應促進上皮細胞恢復和再生。
[1]薛辛東.兒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00-210.
[2]陳翔,陳順烈,黃漢津.兒科藥物手冊.科學出版社,20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