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毛繼華
機緣并非一定來自巧合
——漫談習作與生活的關系
浙江 毛繼華
大課間活動時,天陰陰的,像得了重感冒,我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做著操,平靜如舊。突然,陽光刺穿了云層,瞬間給大地撒上了一層碎金。操場上明晃晃的,暖洋洋的。學生的心情似乎一下子也染上了陽光,一片驚呼后個個咧著嘴笑起來??蓜傮@嘆了幾句,倏地,太陽又隱沒了,天色立刻黯淡了下來,“噢——”學生間又是一陣低呼。太陽就這么時隱時現(xiàn),孩子們滿臉興奮,仰著頭觀察,你瞧我,我看你,笑著議論著這奇怪的天氣。
看到這個場景,我不禁一陣暗喜,因為這可是上好的作文題材,得好好收集這難得的“米”來下鍋。
訓練一結束,我便迫不及待地來了個小采訪,趁熱打鐵——說說天氣的趣,展開想象,試著用用修辭手法來說明。
孩子們爭先恐后,侃侃而談。
有的說,太陽是在做游戲,一下躲進云里,一下又探出腦袋。
有的說,太陽像是盞年久壞掉的燈,忽明忽暗的。
有的說,太陽是支銀色的大畫筆,云朵是那橡皮擦,太陽畫一筆,淘氣的云就擦一筆。
有的說,天空是一扇巨大的窗,一下打開變亮了,一下合上又暗了。
有的說,太陽得了眼病,動不動眨眼睛。
…………
接著,又讓學生說說不同天色下,景物的趣,人們的趣。
孩子們同樣繪聲繪色地描述著。眉飛色舞的樣子,哪有平日抓耳撓腮擠“牙膏”的苦澀?
當下,我們就布置學生寫了一篇關于天氣的日記。我也和學生一起寫了這篇日記,比比賽賽看誰寫得更生動。日記,完成速度出奇的快。我把自己的下水文和各個作文小組交流,講評修改,大家都覺得自己日記寫得好,也順便大大表揚了我的作文。學生頗有點沾沾自喜,都說要打好,發(fā)到我郵箱里。的確,每篇日記充滿了童真與童趣,流淌著快樂的心情,十分賞心悅目。于是,當天的家庭作業(yè)便是打文章,發(fā)郵件。
這次習作,孩子們可謂樂在其中。
這次習作看起來是機緣巧合:學生被天的變化所吸引,自然而然產生觀察的興趣,于是全身心地投入于這場太陽的游戲中。教師抓住這個契機,讓他們追憶,描繪畫面。在交流中,學生的情感再次得以升華,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于是,跟陽光一樣燦爛的文章就這么誕生了。
但從本質來看: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我們只有留心觀察,捕捉生活的瞬間,慧眼識“米”,細心收“米”,習作才能成為“有米之炊”,習作的樂趣才會溢滿筆端。
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生活與作文是雙向互動的關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轉化為學生的認識,再由學生的認識、情感、觀念轉化為文字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積累與創(chuàng)作的雙重轉化,生活融入了作文,作文再現(xiàn)了生活。學生也只有在生活的實踐中觀察、體驗并有所感悟,才能使作文的題材庫存充裕,才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fā)。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在豐富的生活中自覺觀察,有意積累,主動體驗,帶領學生走進“心手如一”揮灑自如的自由王國。
小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他們卻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教師要讓學生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生活在他們眼前一天天發(fā)生著細微的變化,而他們更是這個變化中的小主人。教師需引導學生多看勤聽,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從而獲得更多的信息,充實習作材料庫。首先應當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那春天的雨絲,夏夜的星空,秋日的碧空,冬天的銀雪……無一不能觸發(fā)學生的靈感。當學生置身于千姿百態(tài)的大自然中時,正是教師引導學生培養(yǎng)觀察能力并積累素材的好契機。其實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社會生活,可以廣納信息。社會生活包羅萬象,身邊平常的一些人或事:生日會,搬家,開張……都是習作的好材料。
有很多觀察體會,很多靈感往往是轉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會溜走。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寫觀察日記,寫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寫生活中的事物,寫腦中偶爾迸發(fā)出來的靈感。教師要注意引導,使那些沒有觀察意識,對眼前現(xiàn)象熟視無睹的學生,慢慢培養(yǎng)起觀察興趣,逐步形成觀察的習慣。一般采取定向觀察和機觀察相結合的方法。所謂定向觀察,就是預先確定了范圍和目標,在老師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有要求地進行觀察。這種觀察,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講明觀察時應注意的問題,比如在寫《太陽游戲》一文時,學生不知不覺已經采用了隨機觀察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一些天氣的變化。進行寫作時,教師又要求學生按照變化的順序表達,并且告訴學生由看到每一部分時想開去,想到了什么,就指導學生把觀察所獲得的材料整合后,寫成文章。
體驗是賦予學生抒發(fā)真情實感的源泉。學生通過觀察,從客觀現(xiàn)實中獲取了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可以通過小實驗、小制作,可以通過泥塑、表演、歌唱等方式把孩子在生活中領略到的事物的美好形象表現(xiàn)出來,激活學生的記憶,啟迪學生的聯(lián)想,拓寬學生的思路。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之變得樂寫,愛寫。同時,也充實了作文的內涵,讓作文真正成為美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使學生心靈手巧,興趣盎然。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踏青”、“尋找識別草藥”、“小記者”、“社區(qū)活動日”、“一日調查員”等等,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貼近生活,使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無窮的美麗和投身其間的樂趣,感受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吸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書讀多了,生活積累豐厚了,就會引起傾訴、表達的欲望,于是就開始寫作了。學生有許多美麗的幻想,包括荒誕無稽的想象,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而應鼓勵他們寫出來。語文課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靈和才智,讓學生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只有敢說真話,才能寫出好文章。所以,在表達過程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地展開想象,才有了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會有一種情溢心間,不吐不快的感覺。教師就要抓住火候,讓學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聲,并讓學生把這種感受寫出來。
學齡兒童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學生的說話和作文模仿能力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從模仿開始到獨立說話和作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整體設計中,從說到寫,仿導結合,循序漸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除根據訓練目標提供例文外,還可以對具體的寫作方法進行指導。這節(jié)作文課,老師也寫了下水文,不過,是和學生一起進行的,學生對這種方式感到很新鮮,因為是競賽,所以寫得比平時都認真。講評時,也能中肯地提出老師作文中的優(yōu)缺點。
教師當好了引路人,做好了激活者,成為同行人。那么,也許不再有作文猛于虎,談文色變;不再面對文題一籌莫展,筆重萬鈞難落下;不再有陳年舊飯一炒再炒,寡淡無趣又無味;不再有眾人一詞,千篇一律。有的,將是孩子們手中一枝歡快的筆,一份停落心頭的愉悅。
機緣有時來自巧合,但巧合并非一定會產生機緣。只有牢牢與生活結合,寫作的機緣才會不斷地出現(xiàn)。
浙江省衢州市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