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璟
深入解讀文本 還需咬文嚼字
石 璟
語文教學首先應該做的,是咬文嚼字,深入解讀文本,無論是工具論還是人文論,都應該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耙慕雷帧笔且蛔植豢戏潘傻闹攪?,聯(lián)系大小語境,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其他作品,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合理解讀。
咬文嚼字 聯(lián)想 想象 文本
在工具論和人文論爭論不休的今天,如果只簡單地說一句“應該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似乎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這兩者很難找到一種平衡,要么是工具論占上風,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解讀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要么是人文論成主導,文章都沒好好讀一遍,就大談“人文話題”,而平衡一詞似乎也太過玄虛。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的關鍵不是這二者誰更重要的問題,而是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或者要教授一篇文章,首先應該做什么的問題。
那么,我們首先應該做什么呢?我想用葉圣陶先生1962年《語文教學二十韻》里的幾句話來回答。“甚解豈難至,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比~老的意思,要對文章“甚解”,就要研讀本文,遵循作者的思路,進入作者的心境,方法則是重視每一個字,理解其深刻含義。
所以,循著葉老的思路,我覺得語文教學首先應該做的,還是咬文嚼字——“語語悟其神”,深入解讀文本——“潛心會本文”。無論是工具論還是人文論,都應該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咬文嚼字”在朱光潛先生的筆下,是“一定不肯放松的謹嚴”,也是葉老所說的“一字未宜忽”。謝冕在談詩歌鑒賞時說:“要把詩人由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加以高度精煉的東西,還原到它原先的狀態(tài)中去?!彼堰@一過程稱為“泡”。
比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中的一個經(jīng)典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愁這一無形之情喻為有形之物,但其精彩之處到底何在?我們不妨抓住“一江春水”四個字來咀嚼。春天冰雪融化,春水上漲溢滿江,水之多尤言愁之多,此一層。春寒料峭,春水仍然冰冷,水之冷尤言心之涼,此二層。滿溢的江水向東流去,自然波濤洶涌,這不正是詩人洶涌起伏的內(nèi)心情感最好的寫照嗎?此三層。將“愁”有形化的詩句不少,但無論是煙草、風絮還是梅雨,都不如這“一江春水”如此貼切地表現(xiàn)詩人身為亡國之君的沉重與絕望!
詩歌,特別是中國詩歌,其語言多是精煉含蓄的,所以,我們需要將其原味“泡”出來。我認為,這樣的“泡”放在其他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下面試舉兩例。高中課本所選《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中,對王熙鳳的出場作了精彩的描寫,其中有一句話尤其值得咀嚼,鳳姐人未到聲先到,說了一句“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斑h客”一詞,意為“遠方的客人”,含尊貴之意,似乎可以讓人感覺到鳳姐的熱情周到。但仔細咀嚼不難發(fā)現(xiàn),一“客”字將黛玉的身份定了位,在賈府她永遠只是“客”而不可能變成“主”;一“遠”字又將黛玉與賈府中人的距離拉開,讓人親近不得!這句話笑中含威,似近實遠,外熱內(nèi)冷,讓寄人籬下、內(nèi)心敏感的黛玉作何感想!這不恰好表現(xiàn)了王熙鳳八面玲瓏內(nèi)心冷酷的性格特征嗎?
在《鴻門宴》一文中,樊噲闖帳,喝大碗酒,吃大塊生肉,先完成了自己莽夫形象的塑造,接著,對項羽發(fā)了一番“牢騷”,其中一句“未有封侯之賞”尤為精彩!一“賞”字,表面上看是在向項羽“討賞”,一方面讓項羽覺得樊噲只不過是一個貪圖蝸名蠅利的普通人,與前面的莽夫形象非常吻合;另一方面,下級向上級“討賞”,巧妙地把項羽的地位抬高。實際上,這正是他抓住了項羽沽名釣譽的性格特征,為麻痹項羽而采取的戰(zhàn)略!所以,筆者在分析這一情節(jié)時,不禁對樊噲大加贊賞,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和演說家,更是一個高明的心理學家??!
作者創(chuàng)作時需咬文嚼字,準確地表達思想,讀者欣賞時也需咬文嚼字,深入解讀文本。但這種咬文嚼字,不是毫無依據(jù)地胡亂猜測,那只會把學生引入歧途,而應該是立足文本,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其他作品,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合理解決。唯其如此,才能更為準確地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活動,把握文章主旨。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如果把首句“獨立寒秋”中的“獨”、“寒”理解為孤獨、寒冷,并將它與其他悲秋的作品等同起來,那就無法正確地體會詩歌的主旨,也無法感受作者積極樂觀的革命豪情!曹操的 《短歌行》中有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不結(jié)合詩歌后半部分的內(nèi)容,不結(jié)合時代背景,就只能抓住一個“苦”字,把詩歌理解為對人生苦短的消極感嘆,而不能理解作者渴求人才、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壯志!
另外值得強調(diào)的是,葉老“潛心會本文”中“本文”即“文本”,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對象應該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其他。
科技不斷發(fā)展,教師們的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改進,影視作品、多媒體畫面等都已進入課堂,但這都不能取代文本。
筆者曾經(jīng)歷過這樣一次尷尬。在講授《阿Q正傳》一文時,為使學生更熟悉文章內(nèi)容,在初讀課文之后,我組織學生觀看了嚴順開主演的電影《阿Q正傳》,然后讓學生討論阿Q的性格特征。討論非常熱烈,但學生所舉之例,所評之情節(jié)均來自電影而非文本!表面的熱鬧是有了,但語文課的根卻丟了。
這樣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比比皆是??!教授 《山居秋暝》,就展示一組優(yōu)美的月夜山林畫;教授《再別康橋》,就展示一組康橋的照片;教授《失街亭》,就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教授《祝?!?,就播放同名電影……結(jié)果往往是這樣:課本“束之高閣”,畫面“一嘯而過”,答卷“空空如也”,寫作“毫無起色”!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本無從談起!這樣的分析和討論不僅無益,簡直有害!
半個多世紀以前,葉老把語文教學的根抓住,并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遵”葉老之“路”,“識”文本之“真”!
貴州省黔東南州振華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