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敏
(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湖南長沙410004)
說“一腳”*
羅 敏
(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湖南長沙410004)
“一腳”經(jīng)常與其他詞類詞共現(xiàn),是高頻率使用的數(shù)量詞,在基本語義表動量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新的涵義,可以表短時義、快速、突然、出乎意料,更是在語用上增加了其形象色彩,突出人的主觀感受,數(shù)詞“一”不能被替代成其他的數(shù)詞,其結構已經(jīng)固化。
一腳;形象義;短時;突然;固化
“一”和“腳”經(jīng)常共現(xiàn),一般認為,它是數(shù)詞“一”與借用量詞“腳”的搭配,其中數(shù)詞可以用“二、三、幾”等數(shù)詞替代,如:踩了一腳、飛起一腳、就是一腳、踹了兩腳、蹬了幾腳、踢它幾腳、跺它幾腳、給他幾腳、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等等?!澳_”是借用動量詞,用以計量用腳踢、蹬的次數(shù)。具體來講,它是器官動量詞,表示動量。
而語言事實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說法,如:踩一腳、快一腳、插一腳,其中的數(shù)詞“一”卻不能被其他的數(shù)詞替代。而且,“一腳”已經(jīng)粘合在一起,并作為一個獨立的成分自由運用在句子里,它的動量義已經(jīng)弱化,它的分布和意義也有了變化。
量詞與數(shù)詞組合構成的數(shù)量結構在表動作的量時,最典型的分布特征是只能出現(xiàn)在核心動詞后,構成“V+數(shù)+量”的組合方式。此類數(shù)結構充當核心動詞的補語,補充說明動作行為。并且,要求與之組合的核心動詞是動作性極強的有依動詞,如“踢一腳”、“咬一口”、“砍一刀”、“看一眼”等。其中,動詞“踢”、“咬”、“砍”、“看”等,“一腳”的組合情況是否相同,請看下面的例子:
(1)踩一腳!
(2)煤價漲勢,歇一腳!
(3)立法局是一個咨詢機構,它有什么資格在中英兩國的談判間插一腳?
(4)他風趣地說:“別人都是露一手,占祥你可是露一腳啊!”
(5)為救人,飛機剎一腳!
(6)快點,快點,快一腳!
這些例子中,“一腳”與動詞“踩”、“歇”“插”、“剎”相搭配。其中,“歇”并不是動作性的瞬間動詞,而是持續(xù)性動詞。一般與它共現(xiàn)的是時量詞,如:歇了三天。還有形容詞“快”,與形容詞共現(xiàn)的一般是度量詞,如快了五秒。其它則是典型的瞬間動作動詞,在語言事實上,“一腳”與它們共現(xiàn)組合,出現(xiàn)在核心動詞之后。
“一腳”還可以出現(xiàn)在核心動詞前,如:
(7)從此,她一腳踏進了棉花的海洋,輾轉四個春秋。
(8)長期以來,只要一腳邁進大學校園,就等于捧上國家的“金飯碗”。
(9)今年基層農(nóng)資經(jīng)營將不允許搞“私有個營”或“一腳踢”承包,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服從,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撓。
(10)這位知識女性沒多想什么,一腳踏進離住地不遠的北京一家大醫(yī)院。
(11)一腳邁出去一手引進來。
(12)他1977年南京大學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一腳踏進旅游戰(zhàn)線便干到今天。
(13)大家認為,燕化的老裝置、老設備做出過貢獻,不能一腳踢開。
這類動詞“踏”、“邁”、“踢”都是動作性極強,可以重復進行的有依動詞,但“一腳”用在其前并不表動作的量。
還可以出現(xiàn)在名詞之前,與名詞組合,作定語,如:
(14)二兩白酒,一腳油門奪走一條人命。
(15)一腳油門踩到底:海南邁出公路稅費改革第一步。
“一腳”修飾限定“油門”,其語義更是豐富,其中的比喻手段的運用讓其形象義更加突出。
“一腳”是“數(shù)詞+器官動量詞”組合而成的數(shù)量結構,數(shù)詞“一”與借用量詞“腳”——人體器官的組合,本義應該是用來描述動作的量,即動作進行了一次。但在言語實際中,它的意義已經(jīng)不是表動量了。如:我們在公共汽車上,當快到站時就會對司機喊“踩一腳”。意思是是要司機抬起踩油門的腳,讓車停下來。“踩”的施動者是司機,也是乘客說話的對象,乘客是要求他作出反應。數(shù)詞“一”的意義已經(jīng)弱化,不表示數(shù)量,而只是用動作進行時所用人體器官“腳”來形象表義,即“一腳”與動詞搭配時,動量義弱化,而動作所進行時的形象義相對增強。簡單而意義明了,生動形象。類似的例子很多,如:
(16)快一腳!
(17)煤價漲勢,歇一腳!
(18)為救人,飛機剎一腳!
例(16)是在特殊的情景中,是司機或售票員催促乘車人員時所用,形容詞“快”后搭配“一腳”,“歇”是延續(xù)性動詞,它的“計時”語義特征要求它共現(xiàn)的動量也有相匹配的語義特征,“一腳”則通過引申的方法,或比喻的途徑獲得了“計時”義,成為一種度量詞,所以“一腳”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數(shù)”與“動量詞”的相加,而是兩者的經(jīng)常粘合產(chǎn)生的新意義,不再停留在表動量的意義上,而是形象而生動地表時量,同時增加形象的附加色彩。
同時,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類“一腳”都用在祈使句中,有種委婉緩和地表達出說話者的主觀意愿,避免了直接用“停車”、“停下”這種過于直接與生硬的言語形式。
“一腳”作狀語時,它也不再表示動作的量,如:
(19)這位知識女性沒多想什么,一腳踏進離住地不遠的北京一家大醫(yī)院。
(20)一腳邁出去一手引進來。
(21)他1977年南京大學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一腳踏進旅游戰(zhàn)線便干到今天。
(22)從此,她一腳踏進了棉花的海洋,輾轉四個春秋。
(23)長期以來,只要一腳邁進大學校園,就等于捧上國家的“金飯碗”。
這些句子中的“一腳”,作狀語,用在中心語之前,其中的“一”不能用其他的數(shù)詞代替,如我們不能說:
(19)這位知識女性沒多想什么,三腳踏進離住地不遠的北京一家大醫(yī)院。
(20)三腳邁出去一手引進來。
(21)他1977年南京大學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三腳踏進旅游戰(zhàn)線便干到今天。
(22)從此,她三腳踏進了棉花的海洋,輾轉四個春秋。
(23)長期以來,只要三腳邁進大學校園,就等于捧上國家的“金飯碗”。
可以觀察得出,這里的“一腳”,不再是數(shù)與量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高頻的組合中,打破了常規(guī)語法規(guī)則后的創(chuàng)新,是在原有形式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的意義?;蛘哒f,兩者已經(jīng)凝固在一起,表達新的語義。我們仔細觀察上述例子,可以發(fā)出,“一腳”往往是聯(lián)系兩個相關的動作,并且強調(diào)的是前一動作的快與短,而后一動作或行為的相對長,表明前后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表達出說話者意圖或說話人的主觀感受。所以它不是表達動詞的動量,而是量的意義弱化,強調(diào)其動作的突然性。如例(19),它就把這位知識女性進這家醫(yī)院的迅速、突然表達了出來,此時更加強了對說話人主觀感受的刻畫。例(22)將兩種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踏”與“干”,前一動作的短與快,后一行為的長,四個春秋,并增強其文學色彩,語句生動形象。
所以我們可以說,不管是用在核心動詞之前,作補語;還是用在核心動詞之前作狀語,“一腳”已固化成一個詞來表義,語義特征有短時義,突然義,在語用上更突出說話人的主觀感受或意圖,用在祈使句中,可以委婉形象地表達語義。
形式與意義,是語言符號的兩個面,一定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定意義的表達則需要相應的形式,“一腳”的固化有其深刻的認知原因。
認知原理告訴我們,語言是經(jīng)驗的映射,容器與內(nèi)容,工具與結果等等都可以通過隱喻的方法相互映射或指代?!耙荒_”本是數(shù)詞“一”與動量詞“腳”組合而成的數(shù)量結構,表示動量。一般與動作性極強的有依動詞相配合來表明其動量,如:踢一腳?!疤摺边@一動作需借助人體的器官(腳)來完成,所以借用名詞腳來表示踢的次數(shù),并且可以用其他的數(shù)詞來替代,也可以用“幾”來提問,如:踢了幾腳?所以“一腳”在人們認知過程中,傳達出可以用肢體動作來完成相應的動作,主體與背景的相互關系,因人們的主觀視點而變化,人們關注的不再是動作進行的次數(shù),而是如何完成動作所用的肢體,于是,肢體動作成為視點,因此“一腳”已經(jīng)超出了這一常規(guī)語義——表動作的量,而是用“一腳”來隱喻動作完成的結果,如:
(24)師傅,踩一腳,有下!
這里,明顯是停車之義,是一種要求,這例中的“一腳”已固化,它的動量義已弱化,它與動詞“踩”相配合,并不是表示動作所進行的次數(shù),即動量義,而是表示形象義?!安取边@一動作所用的工具即人體的器官腳,而“踩”這一動作完成要達到的結果或目的就是使車停下。人們在這樣的認知過程中,就用動作與工具緊密相連的外在形式來表示其結果的意義。于是出現(xiàn)了這一說法,動作所進行的次數(shù)或動量已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說話人要達到的結果就是車要停下,而司機則是施動者,主動性強,采用這樣的形式不僅能達到目的,而且讓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同理,“插一腳”,“快一腳”,也是人們認知過程中隱喻在起作用,一方面增加其形象義,另一方面也有快,突然等語義,突出的是人的主觀感受或意圖。如:
(26)他一腳就跑過來了。
(27)小王偏偏要在他們中間插一腳,兩頭受氣。
“一腳”就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感受,說話人的表達意圖或感情色彩也流露出來。例(26)強調(diào)快,帶褒,例(27)強調(diào)動作的突然,出人意料。流露出貶的感情色彩。
“一腳”是數(shù)量詞,它在使用過程中,其意義不再停留在表動量,可以表短時義,突然或出乎意料等語義,更是增加了其附加的色彩意義,形象義突出,它強調(diào)的是人的主觀感受。它與表達動量的數(shù)量結構同形而不同義,在言語事實中,我們要注意區(qū)分。
[1]許結玲,馬蔚彤.動量詞的語義特征與動詞過程結構的聯(lián)系[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1):40-44.
[2]蔣宗霞.動量詞的語義分類及組合關系[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20-52.
[3]邵敬敏.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系[J].中國語文,1996,(2):100-109.
2010-06-24
羅敏(1975-),女,湖南常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