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水榮
(華南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631)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陽、平盧、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安史之亂由此開始;寶應(yīng)二年(公元763年)初,史朝義在唐軍的追擊下走投無路,窮途自殺——至此,歷時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亂方結(jié)束。安祿山是唐玄宗很信任的一個邊將,那么他發(fā)動叛亂和玄宗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按楊國忠的話說:“安祿山終于反了?!碑?dāng)時安祿山“恩寵特深,總握兵柄”①,玄宗很信任他。安祿山“常與妃子(楊貴妃)同食,無所不至”②,“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丑聲聞于外,上亦不疑也”③——玄宗信任他竟到了這種地步,當(dāng)別人說安祿山和揚貴妃有丑聞時仍然不懷疑。玄宗還怕外人以酒毒之,遂賜金牌子系于安祿山臂上。每有皇宮召宴,欲沃以巨觥,祿山即以牌示之云:“準(zhǔn)敕斷酒?!雹芸梢哉f安祿山受到的寵幸無人能比,連楊貴妃的兄弟楊國忠也難望其項背。從這個側(cè)面也可以看出,安祿山不簡單——竟然可以獲得皇帝如此的信任,這也是他的厲害之處之一。
面對這樣的對手,楊國忠很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盡管揚國忠從侍御史做到宰相,“凡領(lǐng)四十余使,又專判度支、吏部三銓”⑤,還是認為安祿山跋扈,想要扳倒他。于是楊國忠“屢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狀”⑥,說安祿山要謀反,無奈唐玄宗愣是不信楊國忠的話。楊國忠還真的是“無學(xué)術(shù)拘檢”⑦,認為安祿山要謀反,皇帝不相信,好好備戰(zhàn)也就是了,但作為朝廷的大員偏偏只顧自己的爭權(quán)奪勢,不了解大局不說,還看不清局勢,可以說是整個唐朝的悲哀。
楊國忠沒其他的辦法,只是屢次上奏玄宗說安祿山必反,還對玄宗說如果召安祿山進朝,“召必不至”⑧。哪知道安祿山聽到皇帝召見立馬就進京。安祿山見楊國忠出招,于是也反擊了,在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祿山在華清宮拜見玄宗后,哭著對玄宗說:“臣蕃人,不識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楊國忠欲得殺臣⑨。”安祿山很聰明,在玄宗面前裝可憐,說自己沒什么本事卻得到皇帝如此重用——厲害,安祿山拼命說自己其實沒什么用處,有今天的成就全是靠玄宗的信任,借此表忠心、表決心,于是玄宗越來越信任他。本來嘛,楊國忠說安祿山必反,不敢進京,現(xiàn)在人家朝圣了,你還有什么好說?楊國忠苦苦相逼,安祿山不反也要給逼得反。——安祿山造反,楊國忠要承擔(dān)很大責(zé)任。安祿山畢竟也害怕,在三月一日歸范陽的時候“快馬加鞭,疾行出關(guān),日行三四百里”⑩。而在這以后,只要有人說安祿山要謀反,唐玄宗必定大怒,而且派人把說話的人綁給安祿山——安祿山獲寵到了如此的地步。如果這時候玄宗知道祿山是逃出京城的,恐怕也會懷疑他做賊心虛。如果楊國忠有遠見,在安祿山拜見玄宗時下手?jǐn)[平他,也就沒有以后的事情了,但偏偏揚國忠只知道說安祿山必反而不知道行動。但是,唐玄宗還是愿意相信安祿山。
也許是玄宗察覺到什么,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又召安祿山進京,這次安祿山害怕了,托疾不至。玄宗還想賜婚給他兒子安慶宗,還手詔安祿山觀禮[11],不料安祿山很快就推辭了。玄宗說要賜婚給他兒子,為了方便,就在京城舉行婚禮。按常理說,皇帝這么信任安祿山,讓他隨意進出宮門,還賜婚給他的兒子,他高興還來不及,但是他卻推辭,可以說祿山在這個時候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不正常了。并且,安祿山“于范陽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內(nèi)貯兵器,積彀為保守之計,戰(zhàn)馬萬五千匹,牛羊稱是”[12]。作為一個防御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度使,有些防御措施也可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深挖洞,廣積糧”卻有造反的嫌疑。因此這時候玄宗應(yīng)該有行動去遏止他才對,偏偏玄宗無所為——安祿山造反,玄宗過失實在太大。安祿山做得如此過火卻沒人阻止他,足見他在朝廷的眼線已有很大的作用——這也是安祿山的厲害之處。此時的玄宗已經(jīng)沒有開元初的胸懷天下了,當(dāng)初唐明皇憂勤國政,諫無不從,現(xiàn)在竟連身邊的定時炸彈也沒發(fā)現(xiàn)。
再說說安祿山的出身。安祿山“本無姓氏,名軋犖山”[13],可以說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等到他長大的時候,“解六蕃語”——懂得六種蕃族語言,“為互市郎”[14]。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祿山到張守珪軍中偷羊被發(fā)現(xiàn),張守珪抓住他后想打死他,安祿山大喊一聲:“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15]張守珪見安祿山長得又白又胖,覺得他說的話又有道理,就放了他,還命令他“與鄉(xiāng)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獲,拔為偏將”[16]。安祿山可以說是個將才,他“素習(xí)山川井泉,常以麾下三五騎生擒契丹數(shù)十人,守珪轉(zhuǎn)奇之,每益以兵,擒賊必倍,所向無不披靡。珪遂養(yǎng)為子,以軍功加員外左騎衛(wèi)將軍,充衙前討擊使”[17]。安祿山膽識也有,憑軍功升官,著實厲害。張守珪常常嫌安祿山太肥,因為張守珪威風(fēng)素高,安祿山畏懼不敢飽食。可見,玄宗若能以如此之人控制安祿山,不要說造反,恐怕他連飯都不敢吃飽。
到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時,安祿山被任命為河?xùn)|節(jié)度使。到此時,安祿山已經(jīng)身兼范陽、平盧、河?xùn)|三大節(jié)度使,并已經(jīng)控制了河北,擁有了幽、并的勁騎,可以說唐朝的處境不妙。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率蕃、漢之兵十余萬,自幽州南向詣闕,以誅楊國忠為名。
先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邊兵力部署?!笆菚r,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jié)度、經(jīng)略使以備邊……凡鎮(zhèn)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余匹”[18]。其中,“河?xùn)|節(jié)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治太原府,兵五萬五千人。范陽節(jié)度臨制奚、契丹……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jié)度鎮(zhèn)撫室韋、靺鞨,統(tǒng)平盧、盧龍二軍,……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19]。我們可以看到,安祿山手握兵力已近十八萬,超過邊兵的三分之一,而反的就是安祿山統(tǒng)帥的東部軍??梢哉f,玄宗給安祿山的假象所迷惑才盲目信任安祿山,可悲;給了自己信任的人那么大的權(quán)力卻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樣的人,可嘆;最后,局勢失控,無法挽回。安祿山,其實是唐玄宗一手煉成的。
安祿山一路可謂是勢如破竹,“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丙戌朔,安祿山于靈昌郡渡河。辛卯,陷陳留郡,殺張介然。甲午,陷滎陽郡縣,殺太守崔無诐。丙申,封常清與賊戰(zhàn)于成皋甕子谷,官軍敗績,封常清逃到陜郡”[20]。說起來可悲,當(dāng)初封常清“自安西至,玄宗問東討方略,常清大言”[21],玄宗很高興,于是讓他做了范陽節(jié)度使,在東都召募,結(jié)果招的都是普通百姓,遇到安祿山軍隊時一敗涂地。試想,未經(jīng)過訓(xùn)練的普通人怎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的敵手?“其年十一月,祿山舉范陽之兵詣闕,十二月十二日,陷東都”[22]。安祿山確實厲害,不用多久就打到京師,基本沒遇到多少能抵抗。叛軍田承嗣、安守忠進攻洛陽,守將封常清軍隊被叛軍騎兵沖殺,大敗潰逃,叛軍攻占洛陽,封常清逃走。叛軍追擊高仙芝軍隊,唐軍大亂,人馬踐踏,死者不可勝數(shù)。后唐軍退守潼關(guān),才阻住叛兵西進。從時間上看,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時,叛軍從靈昌渡河,下陳留、滎陽。封常清守武牢,高仙芝屯陜郡,到十二月十二日,叛軍陷洛陽。自范陽至洛陽千六百里,即使每日連續(xù)行軍兩驛路六十里,亦須三十日。此時距安祿山起兵僅四十余日,不得不說安祿山這個人不可小看。何況封常清跟高仙芝好歹也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領(lǐng)。
封常清敗退后遇到高仙芝,“具以賊勢告之:恐賊難于爭鋒”[23]。封常清既然打不過安祿山,只能把安祿山的情況告訴高仙芝,說敵人的實力很強。高仙芝于是退守潼關(guān)。當(dāng)時“玄宗派宦官邊令誠監(jiān)仙芝軍,數(shù)以事干仙芝不遂,奏言常清張賊勢以動搖眾心,仙芝棄地數(shù)百里,且盜減軍士糧賜”[24]。玄宗于是下旨斬封高二人。當(dāng)時除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外,唐廷已無人能抵御安祿山了,玄宗不辨是非斬了兩人,無疑幫了安祿山大忙。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準(zhǔn)備西進奪取長安。唐玄宗任命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扼守潼關(guān),當(dāng)時哥舒翰有病在身,盡管當(dāng)時部將王思禮和李承光爭長不協(xié),但哥舒翰以逸待勞,憑借的又是潼關(guān)天險,安祿山又未必打得進去。
當(dāng)時哥舒翰到達潼關(guān)的時候,有人勸哥舒翰留兵三萬守關(guān),悉以精銳回誅楊國忠。哥舒翰不當(dāng)面反對,但已經(jīng)默許了。還沒出兵,有人泄密,楊國忠很害怕,于是屢次奏請玄宗要哥舒翰和安祿山?jīng)Q戰(zhàn)。唐玄宗已經(jīng)很久不練軍事,根本不了解情況,于是派人督戰(zhàn)。哥舒翰不得已,和敵人在靈寶決戰(zhàn),結(jié)果唐軍大敗,哥舒翰力戰(zhàn)被俘,投降了安祿山。潼關(guān)既破,長安已無險可守,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安祿山兵進長安,縱兵劫掠,搜捕百官、宮女、宦官押赴洛陽——安祿山破關(guān)而入還是因為唐玄宗不識大局、瞎指揮,幫了安祿山一個大忙。最終,玄宗把自己送上了太上皇的龍椅。
安祿山走上不歸路當(dāng)然有很多的原因,盡管揚國忠等難辭其咎,但是唐玄宗的過失無疑是最大的。當(dāng)初,玄宗盲目聽信左右被安祿山收買的人的話,總認為安祿山可以無條件信任而不考察,偏聽偏信,讓安祿山手握大權(quán)。安祿山手握大權(quán)后又沒有什么能夠限制得了他,當(dāng)天下無人制止得了他時,一切都已經(jīng)晚了。安祿山反后,唐玄宗還瞎指揮,越幫越忙,最后反幫了安祿山大忙,自己只好落得一個“幸蜀”的下場。因此,是唐玄宗促使安祿山走上了叛唐的不歸路,但是也只有安祿山這樣只知道獲取,不知道為唐朝守邊的不合格的將領(lǐng)才會行此大逆。
注釋:
①[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楊國忠.北京:中華書局,1975:3245.
②[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46.
③[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唐紀(jì)三十二.北京:線裝書局,2007:1812.
④[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46.
⑤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楊國忠:3244.
⑥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楊國忠:3245.
⑦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楊國忠:3241.
⑧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安祿山:5369.
⑨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安祿山:5369.
⑩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安祿山:5370.
[11][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逆臣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6417.
[12]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安祿山:5369.
[13][14][15][16]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安祿山:5367.
[17][唐]姚汝能撰.安祿山事跡.北京:中華書局,2006:74.
[18][19][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唐紀(jì)三十一:1800.
[20]舊唐書·本紀(jì)第九·玄宗下:230.
[21][唐]姚汝能撰.安祿山事跡:96.
[22]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下:4892.
[23]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封常清:3209.
[24]呂思勉.呂思勉講隋唐帝國.北京:長征出版社,200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