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女性原型及其存在之思

      2010-08-15 00:43:56顧梅瓏
      關鍵詞:特蕾昆德拉原型

      顧梅瓏,吳 丹

      (江南大學 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00)

      米蘭·昆德拉以對人類存在的探尋著稱于世,在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存在主題的探尋尤為深刻細致,而他在作品中塑造的種種女性形象及其揭示的生存意義更促使該小說躋身于二十世紀偉大作品的行列。昆德拉曾經(jīng)說過:“世界過去表現(xiàn)為男人的形象,現(xiàn)在將改變?yōu)榕说男蜗?。它越朝技術性、機械化方向發(fā)展,越是冷冰冰、硬邦邦,就愈需要惟有女人才能給予的溫暖。要拯救世界,我們就必須適應女人的需要,讓女人帶領我們,讓永恒的女性滲透到我們的心中。”[1]329-330無論是薩比娜、特蕾莎,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母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包蘊著一些神話原型,這些原型如同一個個存在的編碼,揭示了人類紛繁復雜的存在。

      一、母親原型:生命的緣起與毀滅的力量

      按照榮格的說法,在人的意識或無意識之下潛隱著一個為人類所共有的集體無意識。這個集體無意識不是通過個人經(jīng)驗取得的,而是我們從遠古的祖先那里繼承或者也可以說是“遺傳”下來的。在集體無意識中包含的巨大心理能量往往是通過一些既定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榮格把它們稱為原型(archetypes)。[2].43母親原型就是這些原型中的一種。作為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最為頻繁的原型,母親在遠古神話中常以生命的給予者與破壞者這一矛盾的雙重形象出現(xiàn):巴比倫神話中的眾生之母易斯塔既是繁殖生命的女神,又是洪水、戰(zhàn)爭和破壞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命運三神,既司管生的過程,又司管死的過程;大地之母該亞既是兒子獲得力量的源泉,也是毀滅兒子的幫兇;俄狄浦斯之母伊俄卡斯塔既給予了俄狄浦斯生命,同時又釀成了俄狄浦斯殺父娶母亂倫的悲劇事實;農(nóng)神德梅特拉雖然能賦予大地萬物生機,但失去女兒后卻讓江湖干涸,田野枯焦,花草枯死,大地一片蕭條。

      作為生命的緣起者,母親神奇?zhèn)ゴ螅认?、仁愛,撫育人類成長,她體現(xiàn)著關愛和理解、不可抗拒的權威、理性難以企及的睿智和精神的升華、一切對我們有啟發(fā)、有幫助的本能和沖動。但從另一方面看,她又極為可怕。榮格說:“在負面上,母親原型代表著一切陰暗、隱秘、不可告人的事物。她是深淵;她是死界。她吞噬、引誘、毒殺,既使人萬分恐懼又像命運一般無可逃避?!盵2]82這種人類從原始時代長期積累下來的普遍性經(jīng)驗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也有具體表現(xiàn)。

      首先,特蕾莎母親的身上就有母親原型的印記。她一方面賦予了特蕾莎生命、類似的外貌和習性,給予了女兒一個完整的肉身,但卻又不斷通過拋卻青春、生命,暴露粗俗的“自我毀滅的粗狂之舉”,摧殘著特蕾莎的靈魂。她經(jīng)常穿著內(nèi)衣在房間里走來走去,有時候連胸罩也不穿;大聲擤鼻涕,一五一十地跟別人細講她如何做愛;給別人看她的假牙,讓人頓時渾身起雞皮疙瘩;最糟糕的是她經(jīng)常讓特蕾莎的生活毫無秘密可言,讓其靈魂的尊嚴完全消失在母親的“肉體集中營”中。這種對于肉體的放逐對特蕾莎形成了無聲卻致命的打擊,母親那個沒有靈魂的肉體世界從小就充斥在她周圍,壓迫著她的靈魂,并埋下了軟弱的種子,而她一軟弱就會“忍不住想回到母親的身邊去”,就會產(chǎn)生“一種無法遏制的墮落的欲望”。按照昆德拉的解釋:“發(fā)暈是沉醉于自身的軟弱之中。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卻不去抗爭,反而自暴自棄。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軟弱,便會一味軟弱下去,會在眾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3].94可見,軟弱來源于肉體對靈魂的壓迫,是個體面對沒有靈魂赤裸裸的“肉體集中營”時無力感的表現(xiàn)。特雷莎的軟弱正來自于母親對自己靈魂世界的破壞,展現(xiàn)了靈與肉之間的激烈沖突。

      如果說特蕾莎的母親以恨的方式剝奪了特蕾莎靈魂生存的空間,那么弗蘭茨的母親則以愛的方式完成了對兒子身體的禁錮。兩個母親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破壞,這種破壞以強大的力量分裂了個體內(nèi)在的平衡,造成了靈肉之間永無休止的沖突。

      母親在弗蘭茲的一生中反復出現(xiàn),她既給予了兒子生命,并成為其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同時卻又是造成兒子悲劇命運的根源。在弗蘭茲看來,母親是一個極有意志力的女人,被丈夫拋棄后為了不給自己造成傷害,隱忍了巨大的傷痛,極有分寸地隱瞞了真相,顯示了母愛的偉大。從那時起,弗蘭茨就建立起一種對女性的獨特尊重,“他特別強調(diào)地說出‘女人’這個詞,對他而言,不是用來指稱人類的兩種性別之一,而是代表著一種價值。并非所有女人都稱得上是女人”。[3]108在他看來,對某個女人的尊重實際上就是對她身上的另一個他必須尊重的女人的尊重,這個女人就是他的母親,那個代表了隱忍、忠誠、博大、寬容的偉大女性。

      母親的這種影響左右著弗蘭茲的婚姻,妻子瑪麗·克洛德曾以自殺威脅,如果他拋棄她,她就自殺。如此偉大的愛情讓弗蘭茲低頭直至跪倒于地,并建立了一個牢固而必然的自我要求:永遠不傷害瑪麗·克洛德,并且尊重她身上的那個女人。后來,婚姻生活的不幸使他不斷從情人(薩比娜,女學生)那里尋找慰藉,而這恰恰有悖于他從小堅持的忠誠信念,使他在謊言中痛苦掙扎,陷入了靈肉分裂的矛盾之中。同樣,出于對母親所代表的真善美的世界的絕對認同,弗蘭茲滑進了“媚俗”的陷阱。按照昆德拉自己的解釋:“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把糞便被否定、每個人都視糞便為不存在的世界稱為美學的理想,這一美學理想被稱之為kitsch(媚俗)”。[3].295弗蘭茲從小就生活在“純屬想像的世界”中,以致會在“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中迷失自己,從結婚到出軌再到“偉大的進軍”中不偉大的死亡,母親的影子一直籠罩著他。他對所謂道德、靈魂、規(guī)則的尊重,甚至走向極端,以至于無力反叛那種被媚俗化了的虛假謊言,成為媚俗的犧牲品,所追求的一切最終變得非??尚α?。

      可見,母親既能賦予人類生命,但也是一個破壞者,她能創(chuàng)造愛的奇跡,然而沒有任何人比她更能傷害人。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母親原型潛在的這種破壞性給個體帶來了不同層面的影響:特蕾莎的母親側重于原欲導致了子女軟弱沉淪,弗蘭茲的母親側重于美德導致子女活在幻想中。母親原型包容的這兩種影響走向了個體生命的兩極,破壞了子女內(nèi)在的平衡,造成了肉體和靈魂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兩重性。由此可見,母親原型既是生命的緣起者,同時又是生命的毀滅者。

      二、妖魔原型:行為的反叛與存在的虛空

      深受基督教浸染的西方世界中廣泛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觀念:人類的第一個女人也是眾生之母的夏娃是上帝用男人亞當?shù)囊桓吖窃斐傻?。《圣?jīng)·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對女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必須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須管轄你?!盵4]3可見,女人從原初就被認為是“第二性”的,從屬于男人,若擁有同男性一樣的智慧、力量、膽識,表現(xiàn)出反叛傾向,則被視為妖魔。希臘神話中的美狄亞是個典型的魔女,因為愛上了阿爾戈英雄領袖伊阿宋,她不惜背叛自己的父親,殺死并肢解親弟弟,消滅銅體巨人塔洛斯,最終幫助自己的愛人完成了英雄的豐功偉業(yè)。后來伊阿宋移情別戀,她氣憤之極,不僅毒死了伊阿宋的情人,更親手殺死了她和伊阿宋所生的兩個兒子。這種男性化的意志、智慧、力量以及背叛行為最終使得美狄亞成為妖魔、悍婦的原型之一,女性符號就是在這些原型建構的同時豐富而完成的,但這絕非女性本真涵義,在它的背后掩藏著人類從遠古時代長期積淀下來的女性歧視,并在現(xiàn)代女權主義者那里重新被審視。[5]1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妖魔化的女性形象——薩比娜。

      在相當大的范圍內(nèi),男性是超越的代表,他超越了家庭的利益而參與社會事務;而女性的功用是有限的,她不幸被編派了傳宗接代和操持家務的任務。出于這種觀念,便造成了男性心目中的自我超越和對女性的任意輕視。同樣,在昆德拉大部分作品中,男人往往文化水平較高,多為知識分子、專業(yè)人員,而女人則文化水平較低,昆德拉曾經(jīng)坦言:“這當然同我的下意識有點關系”。 不過薩比娜顯然不在這個行列。昆德拉也表示:“有幾個女性人物顯然是知識分子,例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薩比娜?!_比娜是個才智頗高的女人。甚至可以說在這部小說中,她的頭腦是最清醒的,也許同時是最冷漠、最殘酷的?!盵6]249作為昆德拉作品中難得出現(xiàn)的擁有智慧的女性,薩比娜是作者男性下意識之外的奇跡,這正彰顯了昆德拉的獨特與偉大:敢于突破男權社會對女性形象的禁錮,揭示了女性存在的另一種可能。如果說神話中的美狄亞運用智慧幫助男子建立功績或者替自己報仇,那么薩比娜則是利用智慧自力更生,特立獨行,無論是經(jīng)濟上還是人格上都不再依附男性。這是妖魔化的女性和傳統(tǒng)女性的典型差別。

      被稱為惡魔的女性往往具有無限的性誘惑力,女人用于對抗理性權威的是自己的身體。女性、身體在笛卡兒所設置的二元對立關系中(男性/女性、靈魂/身體、理性/感性)往往處于劣勢,然而正是身體的張揚才預示著反抗。西蘇說過:“婦女要通過自己的身體將自己的想法物質化了,她用自己的肉體表達自己的思想”,“女性描寫的全是渴求和她自己的親身體驗,以及她自己的色質激昂而貼切的提問?!盵7]201-202因此,“用身體,這點甚于男人。男人們受引誘去追求世俗功名,婦女則只有身體。”[8]389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薩比娜一反傳統(tǒng)性愛關系中女性對男性的絕對屈從,而是積極主動,試圖在性愛中張揚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用身體來反抗男權社會的禁錮?!恫荒艹惺艿纳p》之中充分描寫了薩比娜不受道德約束的種種性關系。作為情人,她對托馬斯的“性友誼”極為理解,互相欣賞;相反,當弗蘭茨下定決心離開妻子,拜倒在她的腳下時,她卻立即逃走。那頂男式的圓頂禮帽或許是她最好的象征,薩比娜喜歡戴著那頂帽做愛,并以挑逗的姿態(tài)對它加以炫耀,正如昆德拉所說:“圓頂禮貌不再是逗樂的玩意,它象征著暴力,對薩比娜的強暴,對她的女性尊嚴的強暴?!盵3]104

      薩比娜存在編碼的核心就是 “背叛”。所謂背叛,“就是脫離自己的位置……,就是擺脫原位,投向未知”。[3]110而背叛的對象就是媚俗,是“這個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因而她不僅背叛家人,學習父親所在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畫派所不容的畢加索,嫁給父親無法接受的有離經(jīng)叛道壞名聲的演員;叛己所判,宣告離開墮落的丈夫;背叛甘愿為她拋棄婚姻的情人弗蘭茲,在瘋狂做愛后消失得無影無蹤;背叛祖國和同胞,因畫展的成功而感謝俄國人的入侵;喜歡著作為媚俗對立面的托馬斯?!@種種叛逆,是薩比娜獨特的反抗方式,是受媚俗世界長期壓抑的內(nèi)在力量的爆發(fā),是對傳統(tǒng)的赫拉克勒斯神話的顛覆,是美狄亞神話的現(xiàn)代延續(xù)。

      可見,妖魔是智慧、力量、反抗的結合體,她既是女性長期壓抑的內(nèi)在力量的爆發(fā),也是反抗男權社會的赫拉克勒斯巨人之帚,顛覆了傳統(tǒng)的倫理價值。薩比娜式的享樂是建立在背叛一切基礎之上的輕,這使她不流于低級趣味,是女性飽受壓抑的身體與思想的極端反抗,體現(xiàn)著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兩性關系上女性對擁有與男性同等地位的渴望,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不過,薩比娜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币驗椋骸澳憧梢员撑延H人、配偶、愛情和祖國,然而當親人、丈夫、愛情和祖國一樣也不剩,還有什么好背叛的?”[3]144在經(jīng)歷過種種背叛之后的薩比娜最終感覺自己周圍一片虛空,這就是昆德拉想要表達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梢哉f,薩比娜的反叛是不徹底的,她曾經(jīng)多次渴望結束這從背叛到背叛的危險旅程,渴望停下腳步,渴望投入愛人的懷抱,渴望看到寧靜、溫馨、和諧的家,“家中慈母溫柔,父親充滿智慧”。正如昆德拉所說:“我們中沒有一個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擺脫媚俗。不管我們心中對它如何蔑視,媚俗總是人類境況的組成部分?!盵3]304在薩比娜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關于存在的辯證的思考。

      三、天使原型:精神的完滿與永恒的家園

      弗萊說過“一個原型就是一個象征,通常是一個意象,它常常在文學中出現(xiàn),并可被辨認出作為一個人的整個文學經(jīng)驗的一個組成部分”。[9]365所謂的天使一般都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神,她們?nèi)犴?、純凈,具有高尚靈魂,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希臘神話中的安德羅瑪刻,象征愛與美的女神阿佛羅狄忒,美德女神阿蕾特,羅馬神話中象征愛情的保護神維納斯,伊索寓言中的白雪公主,基督教文化中的圣母瑪麗亞等都是天使的化身。以美德女神阿蕾特為例,她身穿白袍,眼睛天生帶有濕潤的憂傷,裝飾純凈,眼神謙和,儀態(tài)端莊。她自稱與神明有特殊關系,是神明的伴侶,受到諸神和一切善良人的歡迎。她和享樂女神卡吉婭同時站在徘徊在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面前,講述著自己的人生法則,并斷言:“與我在一起,你可以聽到生活中最美好的聲音,領略到人生中最美好的景致?!盵10].302當然,在隱含著父權意識的男權社會,天使化的女性身上承載著許多男性對女性的壓抑,不過昆德拉的目光顯然沒有停留在對女性的屈從上,他顯然更為期待能夠看到阿雷特所許諾的“一切景致中最美好的景致”,這也是他存在之思的最終歸屬。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特蕾莎顯然是昆德拉心目中的天使化身,她柔弱、純凈,重視靈魂,尊重生命,向往美好的生活,在她的引領下,托馬斯最終找到了心靈的平靜與精神的家園。

      劉小楓曾經(jīng)表示:“阿蕾特對赫拉克勒斯稱自己是神明的伴侶,特蕾莎也與神明有特殊關系——因為她身上拖著靈魂的影子?!盵11]94特蕾莎一生都在靈與肉的矛盾中掙扎,無法擺脫身體內(nèi)部那根“靈魂的細線”。 從小她就愛照鏡子,渴望有別于其他肉體;在逃脫母親的“肉體集中營”后,她又苦苦掙扎在托馬斯多重的“性友誼”中,痛不欲生。這種對靈魂的執(zhí)著追求讓她的身體具有了獨一無二性,在托馬斯的世界里,她就是那唯一一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順遂飄來的孩子”,帶上了神圣的光環(huán),她的出現(xiàn)泛起的美好漣漪把他搞得魂不守舍,產(chǎn)生愛情。按照昆德拉的解釋:“愛開始于一個女人以某句話印在我們詩化記憶中的那一刻?!薄按竽X中有一個專門區(qū)域,我們可稱之為詩化記憶,它記錄的,是讓我們陶醉,令我們感動,賦予我們的生活以美麗的一切。自從托馬斯認識特蕾莎之后,沒有任何女人能夠在他頭腦的這個區(qū)域留下記憶,哪怕是最短暫的印記。”[3]248-249可見,在無數(shù)的“這一個”身體面前,只有特里莎的身體喚起了托馬斯大腦深處的詩化記憶,陷入了“非此不可”的難題,感受到了生命沉重的幸福。特蕾莎打動男性的顯然不是肉體的豐盈,而是靈魂的美好,這就是天使原型殘留在她身體內(nèi)部的痕跡。

      昆德拉曾經(jīng)說過:“在創(chuàng)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時,我意識到,這個或那個人物的密碼是由幾個關鍵詞組成的。對特蕾莎來說,這些關鍵詞分別是:肉體、靈魂、暈眩、軟弱、田園詩、天堂?!盵12]38在特蕾莎生命的最后幾個月里,她拖著疲憊的靈魂離開了城市,鄉(xiāng)村成為他們唯一逃避丑陋現(xiàn)實的去處,此時牧歌一詞浮上了地表,這就是特蕾莎所一直憧憬著伊甸園和天堂般的美好生活。對于墮入凡塵的特蕾莎來說,重回天堂一直是她心中的期望,而牧歌,就是“印在我們心中的一幅景象,猶如伊甸園的回憶”,“它的單調(diào)并非厭煩,而是幸?!保爸灰钤卩l(xiāng)下,置身于大自然,身邊簇擁著家畜,在四季交替的懷抱之中,那么他就始終與幸福相伴,哪怕那僅僅是伊甸園般的田園景象的一簇回光”。[3]356在這樣寧靜的環(huán)境中,特蕾莎的靈魂最終獲得了平靜。

      根據(jù)伊甸園的神話我們可以了解,人起初是圣潔和無性的,只有在產(chǎn)生了罪惡之后,才失去了他們的精神實質,獲得了他們的動物性質,具有了性的差別,女人也就成為了男人肉欲的墮落性質的人格化的體現(xiàn),但最終返回到神圣的統(tǒng)一性以后,所有的性的特點將消失,最初的精神實質將重新獲得??梢赃@樣說,在伊甸園中,靈肉的關系是混沌的,并不存在沖突,就像那條被稱為“卡列寧”的狗因為對肉體與靈魂的雙重性一無所知,所以也就不再厭惡。特蕾莎向往伊甸園和田園牧歌般的美好生活,不僅是為了逃離城市喧囂以及政治迫害,更為重要的是恢復靈肉合一的原始狀態(tài),將愛升華。在她看來,這種純粹、和諧、美好的愛存在于人和動物之間,在“卡列寧的微笑”中,她感到了生命的美好,這種美好就是美德女神阿雷特許諾赫拉克勒斯的一切景致中最美好的景致。卡列寧的死亡給作品帶來了一絲悲涼,正如劉小楓所說:“特麗莎埋葬的不是卡列寧,而是她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特麗莎身體的悲哀留給了薩賓娜,在這牧歌般的悲哀面前,薩賓娜對媚俗的銳氣第一次啞然了”。[11]95

      在這個沒有永恒輪回的世界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究竟該選擇怎樣生存就成為了人的存在困境。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特蕾莎的選擇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和幸福?!白畛林氐呢摀鷫浩戎覀儯屛覀兦谒?,把我們壓倒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的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3].5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昆德拉通過了他筆下種種女性,向我們述說了存在的秘密。

      昆德拉說過:“小說審視的不是現(xiàn)實,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經(jīng)發(fā)生的,存在屬于人類可能性的領域,所有人類可能成為的,所有人類做得出來的。小說家畫出存在地圖,從而發(fā)現(xiàn)這樣或那樣一種人類可能性?!盵12].54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他在作品中設置了重重存在的密碼,破譯這些密碼就成為了把握存在本質的關鍵。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昆德拉通過描繪幾個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來關注人類的生存,表達對生命和人生的整體看法,這些永恒的女性身上積淀著人類從遠古以來流傳至今的普遍心理經(jīng)驗,包容了女性原型的多種可能,啟迪著人類的生存選擇。作為千百年來人類心理經(jīng)驗的積淀,原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全人類的聲音,包容著某種深刻的哲理,預示著未來。當然,原型也不是凝固不動的,也不僅僅只是原始文化的繼承,它在社會文化歷史大變動中有所繼承并變化。昆德拉筆下的女性不僅蘊含著某些女性原型的原始內(nèi)涵,還被賦予了新的的闡釋,她們穿越了永恒的時空,透過后現(xiàn)代語境中一切紛繁喧嘩的聲音,向人們傳達著生命與存在的意義。

      [1]昆德拉.不朽[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2]Jung,Carl G.The Collected Work of C·G·Jung[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3]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4]圣經(jīng)[M].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2003。

      [5]蘇珊·格里芬若.自然女性[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昆德拉.米蘭·昆德拉談話錄[M]//為了告別的聚會.上海:時代文藝出版社,1990.

      [7]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8]張巖冰.女權主義文學理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

      [9]Frye.Anatomy of Criticism[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10]施瓦布.希臘神話[M].南京:譯文出版社,2002.

      [11]劉小楓.沉重的肉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特蕾昆德拉原型
      米蘭·昆德拉(素描)
      當代人(2022年6期)2022-06-27 10:14:46
      包裹的一切
      米蘭·昆德拉的A-Z詞典(節(jié)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7:06
      《哈姆雷特》的《圣經(jīng)》敘事原型考證
      凌波微步
      暢談(2018年20期)2018-01-22 09:21:32
      英國提前大選,特蕾莎·梅正在下一盤大棋
      南風窗(2017年9期)2017-05-04 13:31:10
      特蕾莎·梅——英國版“默克爾”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12-01 04:18:14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xiàn)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42
      原型理論分析“門”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這閃爍的遠方
      鹿鳴(2015年6期)2015-06-10 14:36:50
      余姚市| 同德县| 壶关县| 安塞县| 怀集县| 黄石市| 沂源县| 太和县| 宁国市| 巧家县| 隆子县| 彰化市| 屯留县| 龙州县| 满城县| 鹤峰县| 仪陇县| 绥滨县| 分宜县| 横峰县| 河曲县| 恩施市| 南充市| 开远市| 诏安县| 无锡市| 朝阳市| 株洲市| 西林县| 新安县| 界首市| 安化县| 岑巩县| 道孚县| 临沧市| 板桥市| 安岳县| 清苑县| 梁河县| 沙雅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