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雯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 南寧:520006)
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批海外游客涌入廣西觀光覽勝。旅游資料的翻譯文本是海外游客了解廣西風情的重要途徑。旅游資料翻譯質(zhì)量對于宣傳廣西、樹立廣西對外形象、展示廣西風采、促進廣西旅游發(fā)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大量的旅游資料翻譯文本質(zhì)量良莠不齊,大多缺乏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翻譯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比較的過程。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則為蘊含大量文化信息的旅游資料的英譯提供了翻譯理論指導。運用社會符號學翻譯法能夠幫助我們深入認識翻譯的社會文化功能和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礙。即從文化對比的角度出發(fā),對原語和譯語進行有機的調(diào)整,全盤把握原文信息動態(tài)反應,而不是追求字對字的機械對應,保證了原文和譯文在不同文化中最大限度的達到交際功能的對等。
人類對符號學的研究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對符號問題的研究最早始于哲學領(lǐng)域,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曾論及符號問題。到二十世紀,人們對符號學研究更為深入,現(xiàn)代符號學發(fā)軔于索緒爾和皮爾士。二十世紀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進一步闡明了語言問題主要是符號學的問題,并指出符號由所指與能指兩種要素組成。美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查爾斯·莫里斯對符號學作了更全面的闡釋和發(fā)展,把符號的完整意義運用于語言研究。他區(qū)分了符號關(guān)系的三個方面:即語義關(guān)系(符號與其指稱和描寫的實體和描寫的實體與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句法關(guān)系(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用法關(guān)系(符號與符號使用者之間的關(guān)系)。與這符號關(guān)系的三個相對應的是語言符號意義,即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莫里斯的符號學意義觀有助于在進行跨文化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來實現(xiàn)譯文意義忠實于原文文化內(nèi)涵。
社會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系統(tǒng)和社會人類關(guān)系的科學,產(chǎn)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在符號學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符號學基礎(chǔ)上提出了社會符號學翻譯法。1982年,他在《翻譯意義》一書中介紹了社會符號學翻譯法,指出該方法是“一種比較全面的翻譯方法”。他的社會符號學翻譯法,核心是符號學意義觀[1]。尤金·奈達提出:(1)符號學是分析符號的最全面的系統(tǒng);(2)社會符號認為文字符號的意義涉及在社會情景中進行的某一實際活動的全過程,換言之,文本不能孤立于社會情境;(3)符號的意義涉及符號所在的結(jié)構(gòu):即任何文字符號的意義只能借助其他相關(guān)符號才能得到解釋。”他認為,必須把語言看做一種符號現(xiàn)象,對它進行解釋時不可脫離它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符號學翻譯法不僅可以幫助譯者更透徹地了解詞、句乃至篇章的意義,而且有助于譯者了解文本的象征意義。
翻譯是極其復雜的符號轉(zhuǎn)換活動。翻譯涉及兩種或數(shù)種語言,而語言則又是一種承載社會文化信息的符號系統(tǒng),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文化正是借助于語言這種體系從而傳授、習得、積累和交融的?!胺g遇到的困難,無論是語言障礙還是文化障礙,歸根結(jié)底都是不同文化中符號行為模式的差異所致?!盵2]所謂的“等值”和“等效”轉(zhuǎn)換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由于原語符號和譯語符號幾乎不可能在言內(nèi)、指稱語用和語用三個意義層面上完全對應,社會符號學翻譯法就是在譯語語法和慣用語的范圍內(nèi),保證特定上下文最突出或最重要的意義的優(yōu)先傳譯,爭取原文和譯文最大限度的等值。尤金·奈達認為從符號學角度來研究語際交際,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詞、句和話語結(jié)構(gòu)的意義,還有助于理解話語中提到的事物的象征性,區(qū)別所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等?!盵3]
譯者力圖達到譯文與原文在文化信息上的最大相似,應該采取適當?shù)淖兺ㄅc補償手段來包成特定語境中的語義傳遞,爭取最大程度上的等值和等效。“即從文化對比的角度出發(fā),對原語和譯語進行語際的和語用的調(diào)整,全盤把握原文信息動態(tài)反應,而不是追求一字一句的機械對應,保證了原文和譯文在不同文化中最大限度的達到交際功能的一致和對等。”[4]
旅游文本的翻譯恰恰符合了符號學的研究,旅游翻譯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囊括了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來源的復雜性,旅游文本中的文化負載詞承載著許多文化因素,翻譯時準確地傳達其中語用意義尤為重要。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譯離不開從符號學角度對其文本中文化內(nèi)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文化負載詞可能包含指稱、言內(nèi)和語用三種之中的一種、兩種或是三種意義。翻譯時應該盡可能地把原語所承載的各種意義全部傳達到譯語中。
指稱意義是語言符號和它所描繪或敘述的主觀世界或客觀世界的實體之間的關(guān)系,是詞語、句子和篇章所反映的客觀世界。它是語言符號表層的意義,可以理解為語言符號的“所指”。例如:
蘆笛巖是桂林最精彩的巖洞。
試譯成:The Reed Flute 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all in Guilin.
在旅游材料中,景點名稱是最先躍入眼簾的。旅游景點名稱往往短小精悍,富有意趣,反映出該景點的特點。因此旅游景點的翻譯準確恰當,就能夠抓住游客眼球。假設上例中的“蘆笛巖”譯成Ludi Cave,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地點名稱,讀者難以了解到此景點的特色,也想象不出巖洞的魅力。原語中的美感和文化信息就會缺失,文化負載詞中的指稱意義沒有傳達出來。而the Reed Flute Cave則能夠傳達出名稱的指稱意義,同時把漢語中對巖洞的描述和贊美表現(xiàn)出來,使外國游客對該景點的特征一目了然。
再如:象鼻山Elephant Trunk Hill;銀灘Silk Beach;鳳凰湖Phoenix Lake;月亮山Moon Hill;桃花江Peach Blossoms River;青獅潭Lion Pool;遇龍河Dragon-Meeting River。
言內(nèi)意義是語言符號之間的關(guān)系。它具體體現(xiàn)在語音、詞匯、句法和篇章等層次。由于英漢分屬兩個不同的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兩者在言內(nèi)意義上的差別很大。在語音上,英語有頭韻、尾韻、半韻等,漢語沒有頭韻,而漢語的四聲的表達效果也是漢語所特有的;詞匯方面是指對詞語的選擇和使用;句法意義是指句子中各個成分的語序;篇章方面如平行結(jié)構(gòu)、排比、反復等。
文化負載詞還包括描寫景點的秀麗風光的古詩詞。漢語古典詩詞通常講究嚴格的韻律格式,如對仗和押韻。而在將漢語詩詞轉(zhuǎn)化為英語時,就難以找到與漢語言內(nèi)意義相同的詞語。
比如: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The rivers are blue satin ribbons,
The hills ornaments of green jade.
東西方語言是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兩種不同類型文化的產(chǎn)物,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歷史烙印。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是文化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不是單向的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使用的過程中必然要反映出其所代表的文化特性,漢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異十分明顯地表現(xiàn)在語言中。英語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jié)構(gòu)嚴謹完備,并以動詞為核心,重分析輕意合;而漢語則不注重形式,句法結(jié)構(gòu)不完備,動詞的作用沒有英語那么突出,重意合輕分析[5]。
當時的西山……“桂陽之山青蔥郁,落日照耀金芙蓉”,可謂風光無限。
“桂陽之山青蔥翠,落日照耀金芙蓉”是介紹桂林西山的詩句,描繪出夕陽西下之時,西山山勢雄奇,綠林修竹,夕陽余暉灑落在山頭的秀美風光[6]。
試譯成:(Western Hill)……“In green are the hills ofGuilin under sunshine,the sun setting turns them into a lotus-flower glistening.”What a marvelous scene!
2.2.1 省略
試看下面的旅游介紹:
廣西的山奇秀多姿,或峰巒如林、挺拔獨秀、或群山連綿、雄偉壯麗;廣西的水清澈透底,或江河如帶、婉蜓山間,或飛瀑遍布、流濺壯觀;廣西的洞幽深瑰麗,或如禽似獸、栩栩如生,或如花似玉、巧奪天工;廣西的海波和浪軟,海天相連,風帆點點,沙灘或雪白如銀,或黃燦如金……[7]
這是一段典型的中文旅游資料,景物描述多用平行結(jié)構(gòu)、四字格廣泛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以達到韻律美和結(jié)構(gòu)美。這在漢語語境之中是非常自然常見的,但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卻難以理解其中的文化負載詞所蘊含的文學意味?;谶@樣的情況,在將中文旅游資料翻譯成英語時,要進行適當?shù)恼?刪除重復的描述。
試譯成:This fascinating land presents a landscape picture of amazing beauty with its mountains fantastically exquisite and peaks grotesque in shape;water crystal-clear,waterfalls roaring down and rivers winding their way between the mountains;karst caves in various lifelike formations;sea waves running gently and beach shining gold and silvery.
又如:漓江如明鏡,青峰凝翠,洞壑幽深,風光綺麗。
漢語的旅游文本材料喜用音節(jié)流暢,節(jié)奏明快的四字格結(jié)構(gòu),而翻譯時,不應受四字格的限制,而應按照旅游材料文本表達出來的意境來翻譯成英文。可以采取簡練的風格來準確翻譯此例。
試譯成:The Lijiang River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
2.2.2 增補
如星似螢的漁火,形成了兩江四湖獨特的風景,極富古風民情。
除了桂林本地人之外,很少有外地人了解什么是“兩江四湖”的含義,所以應該在翻譯中把“兩江四湖”的具體含義做大致的解釋,試譯為:
Two rivers and four lakes refer to Lijiang River,Peach Blossom River,Ronghu Lake(Banyan Lake),Guihu Lake,Shanhu Lake and Mulonghu Lake in Guilin.A construction project completed in 2002 connects them together forming a waterway around the city,renowned as Venice in the East.
2.2.3 音譯加解釋
音譯加結(jié)束法,就是用漢語拼音處理景點的名字,同時又用英文對景點的名字加以解釋,使外國人明白景點名稱的字面意思或文化內(nèi)涵。這是近年來新興起的文化翻譯方法,也是最受學者推薦的翻譯方法。以廣西柳州市魚峰公園的兩個景點 Pangu Cave(盤古巖)和Zhongsi Cave(螽斯巖)為例,如果只看到這兩個景點的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這兩個名稱是什么意思,甚至一些中國人都不知道“螽”字怎么念。因此,我們要用解釋法補充一些具有文化色彩的信息。
盤古巖:Pangu Cave,named for the ancestor of mankind who was supposed to have created the world.(盤古巖是用人類的祖先盤古命名的,傳說他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
螽斯巖:Zhongsi Cave,a holy place where ancient people prayed for sons.(螽斯巖,是古代人民祈求生子的神圣地方。)[8]
使用音譯加解釋法翻譯景點名,可幫助外國游客了解文化負載詞當中更多的信息,增加游覽興趣。
語用意義是該意義所體現(xiàn)出的發(fā)出話語的人的信息,如身份、年齡、私立方位、態(tài)度、個性、意圖等信息。其反映的是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使用者之間的關(guān)系。語用意義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語言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為了使旅游信息在英語讀者中產(chǎn)生反響,可以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外國游客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他們產(chǎn)生親近感,激發(fā)他們的游興。
例如:徐霞客久慕獨秀峰盛名,曾五次請求入城登峰,均被靖江王拒絕而抱憾離開桂林。
試譯成:Xu Xiake(China’s Mark Polo)wanted to climb up the peak,but only to be rejected 5 times and he felt regretful for his lifetime.[9]
大多數(shù)西方游客不知道徐霞客是中國明代旅行家,假如采取解釋的方法估計難以在瞬間給西方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同把濟公比作羅賓漢一樣,把徐霞客比作西方人熟知的馬克·波羅,便會一下子拉近中國歷史人物和外國人的距離,達到了傳遞文化負載詞的目的。
符號學翻譯理論從跨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待翻譯,并闡明了其本質(zhì)。它對于語言本身以及翻譯實踐的研究,都有著比較全面的概括力和解釋力,同時也有著一個好的理論構(gòu)架所應有的清晰性與簡約性。
旅游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與其他類型的翻譯有著不同的功能,旅游翻譯文本的功能主要是向潛在的旅游者介紹和宣傳中國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文化,以引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翻譯不但要逾越語言的障礙,還要跨越文化的鴻溝。在旅游文本翻譯中更是如此因此旅游翻譯更應是一種文化解碼。怎樣做到讓外國游客在欣賞廣西名山大川之余,更能領(lǐng)略到悠久的歷史文化,社會符號學翻譯用于指導旅游文本的翻譯,是較為合適的。
我們應該很好地研究中外文化內(nèi)涵的異同,在更為合理的符號學翻譯理論的基礎(chǔ)上,準確系統(tǒng)地把握旅游翻譯文本的漢譯英,以便更好地做好旅游翻譯工作。這對于傳播廣西美麗神奇的文化,加強廣西同世界的聯(lián)系、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ch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 羅建鋼.文化·翻譯·語用等值[J].中國科技翻譯,2000, (1):1-5.
[3] 羅進德.略論符號學翻譯觀·翻譯新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6.
[4]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5] 韓榮良.桂林導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6] 張紅偉.全景中國:廣西(美麗神奇的地方)[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7] 蔡榮壽,全艷芳,馮冬霞.柳州市旅游材料的翻譯問題 [J].廣西社會科學,2005,(4):14-15.
[8] 張源濤.桂林風景名勝導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