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安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高等院校情緒智力教育的優(yōu)化途徑
王艷華
(安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自1990年心理學家Salovey和Mayer首次提出“情緒智力”的概念后,情緒智力以其對個體發(fā)展的獨特作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文章在情緒智力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情緒智力對大學生成才以及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提出了高等院校培養(yǎng)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優(yōu)化途徑。對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意義。
情緒智力;大學生;影響;教育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t)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Salovey和Mayer于1990年正式提出,用于描述對成功至關重要的情緒特征,他們把情緒智力定義為“檢測自己或別人情感的一種能力,并對他們進行辨別,用這種信息去指導自己的思維和行動”。1999年,他們對情緒智力做了進一步的修訂,認為情緒智力包括四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準確地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二是接近并產生感情以促進思維的能力;三是理解情緒和情緒知識的能力;四是調節(jié)情緒以助情緒和智力發(fā)展的能力。這一觀點一直沿用至今。
情緒智力的提出是建立在對傳統(tǒng)智力測驗反思的基礎之上的。Stenberg指出,傳統(tǒng)的智力測驗在內容上是不全面的,他們只測量了與學業(yè)成就密切相關的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忽視了性格和社會文化因素對智力的制約作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指出,傳統(tǒng)智力在內容上只局限于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這種狹隘的智力觀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多元評價標準。為此,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在其理論中,加德納著重強調了“內省智力”和“人際智力”,這兩種智力與我們今天提到的情緒智力已經有了一定的相似之處。
1995年,Goleman在《情緒智力》一書中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情緒智力的內涵、生理機制、對成功的影響以及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等問題。Goleman指出,人生成就至多20%歸諸于智力,而80%則受情緒智力的影響。一般而言,智力主要是天生的,通過經驗積累和教育提高其效果比較有限,而情緒智力主要是后天的,可以通過學習加以改善和提高,這就為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提供了可能。陳權的研究表明,情緒智力間接影響大學生學習成就的取得,情緒智力的提高對大學生社會成就的取得有顯著意義,有利于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國外的研究也表明,擁有高情緒智力的人更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更好地發(fā)揮潛能從而達到目標,更能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產生更高的工作績效且生活得幸福。因此很多學校和教育機構開始重視對青少年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
教育觀念是指人們對教育問題的認識和看法,只有在正確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育實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傳統(tǒng)的教育主要把研究的焦點放在教與學上,即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絕大多數社會民眾也往往把教育孩子的重心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孩子的智力上面。情緒智力對傳統(tǒng)智力概念做了革命性建構,根據Salovey和Mayer的分析,情緒智力是一種社會智力,這種智力把傳統(tǒng)上基本作為學習知識的認知能力的智力結構拓展到情緒領域,把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情緒過程與認知過程的特點高度概括成為一種能力。情緒智力本質上是情緒與理性協(xié)調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原有的教育觀念。
從教育目標上看,教育應當培養(yǎng)“情智雙全”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究“情智互補”的課程。從教育方式上看,情緒智力理論啟示我們,如果教師和學生均有較高的情緒智力,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智力水平才會提高?,F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教師的智力和知識水平與教學效果之間的相關并不顯著,而情緒智力與教師教學效果相關顯著,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情智兼?zhèn)涞慕處熡^、“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觀。從教育內容上看,我們必須樹立重視情育、情智互補的課程觀。從教育評價上看,情緒智力理論啟示我們在教育評價上必須重視情緒智力與傳統(tǒng)智力的結合,樹立情智并重、靈活多樣的評價觀。
1.轉變評價方式,建立靈活多樣的發(fā)展性學生評價體系
高校教育評價是對其人才培養(yǎng)的審視和定位,是人才培養(yǎng)的指南針,是確保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渠道。情緒智力理論提示我們在大學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同時也要關注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社會成就。傳統(tǒng)的考試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的知識,缺乏對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情緒的自我調控和自我批判能力的客觀考核。要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必須轉變評價方式,建立靈活多樣的發(fā)展性學生評價體系,高校應從多方面對學生的智力(包括認知智力、情緒智力等的綜合智力)發(fā)展和能力技能進行考核評價,評價的主體不應只限于老師,可以結合學生互評、家長考評和社會共同評價。
2.注重情緒智力課程的開發(fā),建立情智互補的課程體系
各高校要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等專門的課程,將學生情緒智力的提高視為正規(guī)教育的一部分,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學習的技能,而不是專為問題學生設計的補救措施。例如,可以將情緒智力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開一到二學年,以每周一到兩學時為宜,內容包括情緒智力的知識傳授和技能的培養(yǎng),這類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情緒智力的總體水平。
在課程開設過程中,心理學專業(yè)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有關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及情緒的理論和情緒調控辦法。課程要把精講、討論、案例分析、行為訓練、作業(yè)練習與多種活動結合起來,并以行為訓練為核心,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自己所學的有關情緒的知識來幫助周圍的人,從而培養(yǎng)情緒體驗能力,提高人際交往水平。非心理學教育教師可以將情緒智力教育滲透到日常課程中,例如,把情緒智力理論引入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通過對現實或者小說中的人物個性分析,為學生提供機會反思自身的社會和情感技能。通過一個角色如何看待他自己,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涉及到怎樣分析他的行為、技能和能力,將有助于學生與其他人的交流。從情緒智力的角度來看,文學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機會,幫助他們審視自己和他人,同時也有助于他們發(fā)展知識和技能,并將其應用于他們的自身發(fā)展。也可以采用研討會、團隊學習(游戲)、項目教學等靈活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情緒智力。
3.嚴把選拔考核培訓質量關,建立一支情智兼?zhèn)涞膸熧Y大軍
師資隊伍的建設決定教育的成敗,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成為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學校的角度講,學校必須把好對大學生輔導老師或班主任、心理咨詢工作者的選拔考核培訓質量關。作為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及日常生活的指導者,大學生輔導教師或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最為密切,他們負責著班級的全面管理工作,對學生情緒智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的恰當介入和幫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于輔導教師及班主任教師的選拔任命更應該首先考察其情緒智力水平、教育意識,并不時對其開展心理素質及思想教育工作能力的提高培訓工作。而心理咨詢工作者接觸的往往是情緒智力水平相對較低,容易在學習及生活中出現問題,最需要進行幫助和引導的學生群體,所以對其相關的咨詢技能要求更高。然而實際情況是,由于心理學工作者的缺乏,很多學校具備專業(yè)資格的高素質心理咨詢人才較少甚至缺乏,學校需要在積極引進的同時,選拔合適人員參加專業(yè)心理咨詢相關進修或培訓。
另外,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其本人也要自覺地注重情緒智力的自我提高,掌握與學生進行情緒情感交往的技巧。Salovey和Mayer認為在情緒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發(fā)揮著重要的、具有潛在智慧的榜樣的作用。教師不僅要靠嚴謹博學的學術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靠崇高的人格的感召力。教師的敬業(yè)精神、對工作的滿腔熱情、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對學生的深切熱愛、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開拓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困難面前表現出的果斷與智慧、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能力,都會成為教育的力量深深地影響學生。要幫助大學生自立、開闊視野、超越狹隘的自我,教師應從積極的評價做起,從全局出發(fā),避免義氣用事,努力挖掘事件的積極意義,通過對大學生行為和情感的正確評價,幫助他們發(fā)展積極的情感,為其在未來社會獲取成功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由高情緒智力的教師組成的教學集體,也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從而影響學生的情緒智力的形成。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情緒智力的自我提高,掌握調控自我情緒和他人情緒、運用情緒的方法技巧,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
具體來講,教師可以采取自我評價法、同感理解法和交流學習法進行情緒智力的自我提高。自我評價法是教師對自己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和作出的情緒情感反應進行分析和反思,以估量和評定其合理性,確定其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的方法。同感理解法是教師在仔細觀察學生情緒情感反應和日常行為活動基礎上,與學生心理位置互換,設身處地去感知和理解學生在特定刺激情境下的情緒情感體驗和反應的方法。交流學習法要求教師通過主動學習和認真積累其他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提高自己的情緒能力。
4.課內改善教學態(tài)度,課外關愛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過程不僅僅是認知過程,其間伴隨著一定的情感活動。要使學生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必須有師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和相互作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情緒智力,不妨從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增強教書育人、教學相長的意識出發(fā),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情緒智力理論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應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朋友型的關系。在這個環(huán)境中,學生成功的信念不僅源于傳統(tǒng)的學術成就,還來源于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育風格。這些幫助主要包括體驗成功、歸屬感、尊重、力量、認知、堅持性、積極性、多樣化學習等。簡單來說,教師對學生高質量的指導就是在發(fā)展學生傳統(tǒng)的學術技能之外,還要讓學生的情緒和社會技能也得到提高。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開設的時間不可能太長,在較短的時間里不可能解決太多的情緒問題,這樣對一些學生的幫助就可能順延至課外。根據教學中的觀察,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情緒智力較低,即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如何調控不良情緒;第二類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習成績差、人際關系不良等導致的情緒消極。針對第一類情況,可以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或有關情緒方面的專題講座和訓練,提高學生的情緒智力;而對第二類情況,除了要提高其情緒表達技能外,還要挖掘情緒問題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通過學校的助學資金、社會募捐或幫助學生找兼職工作、鼓勵學生自立等解決經濟上的問題,或者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成績,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等等方式予以幫助。這樣課堂中未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課外得到妥善解決,使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真正落到實處。
5.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實踐活動,培養(yǎng)情智雙全的學生
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情緒智力水平是適應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需要,是時代的要求。陳權在調查中發(fā)現,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鍛煉的大學生,情緒智力要高于其他同學,尤其是學生干部,他們的情緒智力顯著高于普通同學。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實踐活動有利于大學生陶冶情操,克服不良行為習慣,培養(yǎng)高尚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其情緒識別、表達能力;通過學術交流、文化、藝術、體育等多種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拓寬自己的思維廣度,打破思維定勢,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因此,要提高大學生情緒智力水平,學校除了努力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培育大學生的情緒智力,還應該注意讓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加以應用、反思和提高。學校應有意識地多創(chuàng)造一些實踐鍛煉的機會,協(xié)助學生積極開展各種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實習實踐的指導工作,注意在多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學生的情緒控制、人際交往、承受挫折和自我激勵等能力,使他們的情緒智力水平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1]陳權.論情緒智力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及其教育[J].學術探索,2009,(4).
[2]李越,霍涌泉.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旭飛,高巖.情緒智力研究及對當前教育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7,(4).
[4]李紅燕.情緒智力理論及其對教育觀念的影響[J].上海教育科研,2005,(4).
G641
A
1673-0046(2010)10-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