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榮
(忻州師范學院 外語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圖示理論在語言學習中的記憶認知功能探析
李貴榮
(忻州師范學院 外語系,山西 忻州 034000)
記憶是語言學習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一個從感官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時記憶的一個過程。而在整個記憶過程中圖示起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確認識圖示與記憶的關(guān)系對于語言學習有著深刻的指導(dǎo)意義。
圖示理論;記憶;語言學習
記憶與外語學習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是語言學界討論的焦點,尤其短時記憶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最近十年更是得到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因此,增加短時記憶的容量,讓短時記憶保持在激活狀態(tài),是提高外語學習效率必須解決的問題。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圖示理論作為一種新趨勢在語言學研究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圖示作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代表術(shù)語,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解釋力,常被用來解釋多方面的認知心理過程。眾多學者認為圖示與記憶必然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短時記憶中需要處理的信息如果能以圖示的形式組合在一起被加工處理,就可以大大減輕短時記憶的工作負荷,提高短時記憶的容量。本文通過討論記憶和圖示理論以及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揭示圖示的記憶功能對外語學習,尤其是在聽力、詞匯、閱讀理解方面具有的指導(dǎo)意義。
Barlett[1]認為:“記憶不是死記硬背,也不是什么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是一個先儲存信息的各個組成部分,繼而又將其重新進行整合的過程?!庇洃浽谛睦碚Z言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接受信息的角度看,有三種記憶系統(tǒng):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和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2]。人的感覺器官不斷接受外來信息,所獲得的感官記憶如果沒有馬上進入短時記憶就會馬上消失。短時記憶也稱工作記憶。當人們注意到某件事物的存在,該事物就保存在人們的短時記憶里。短時記憶能加工感覺記錄器過濾的信息,是加工信息的工作間。保存在這個工作間里的信息的時間不長,約在10-20秒之間。并且其用量有限,一般在7個單位左右。Miller[3]用“塊件”(chunk)來表示這個單位。一個“塊件”就是一條有聯(lián)系的信息。長時記憶保存著我們的知識系統(tǒng),包括語言知識和世界知識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在長時間記憶中保存得較為長久。我們通常所說的“遺忘”,其實是一種妨礙信息從長時記憶轉(zhuǎn)移到短時記憶的“提取障礙”。
近年來,短時記憶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認可。個體在從事認知活動時的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個體是否擁有完成這項任務(wù)所需的工作記憶容量。在外語學習中尤其如此。例如,對一個語篇的理解需要對一段時間內(nèi)識別和產(chǎn)生的一連串的信號進行加工。從詞匯、詞組、句子到文章主題等各個層面上都需要對信息進行臨時存儲和加工,這會擠占大量的短時記憶容量。為了測量工作記憶容量,Daneman 和Carpenter設(shè)計了閱讀和聽力廣度測試[4],并證實被試的廣度測試成績和理解成績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他們又進一步提出“容量限制理解理論”,解釋了當理解任務(wù)對短時記憶需求量較大時短時記憶是如何影響個體的理解水平的。認為存儲和加工能力都受到短時記憶容量的限制,當認知任務(wù)的需求超出容量范圍時,無論是存儲還是加工能力都會被削弱,降低到短時記憶容量所能容納的范圍之內(nèi)。提高短時記憶的容量對外語學習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短時記憶中,如果能夠激活原有的圖示(schema),與新信息相融合,可以促進更多的新信息進入長時間記憶。因此,短時記憶是記憶過程的中轉(zhuǎn)站。短時記憶的容量雖然只有7個單位,但這7個單位指的只是孤立的,無意義聯(lián)系的單位。如果我們能夠使這些單位發(fā)生有意義的聯(lián)系,容量就可增大。通過激活圖示,可以有助于增強記憶。
“圖示”(schema)一詞來自于希臘語,“圖示”這一提法最早見于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的著作,他從哲學的觀點提出了新知與舊知的關(guān)系。他認為:新的信息、新的概念、新的思想,只有與個人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lián)系時才有意義。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Bartlett提出了圖示這個概念。他認為圖示是“以往的事件或經(jīng)驗的功能性編組,可以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任何與以往經(jīng)驗類似的活動中起作用?!敝?,很多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圖示”的定義。Cook認為圖示是“典型事例的心理表征”,指出圖示是頭腦中的“先存知識”或稱“背景知識”;Widdowson認為圖示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儲于人腦中的知識構(gòu)架,它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現(xiàn)代圖示理論的典型代表人物 Rumelhart則認為圖示是人們所有一般知識的總和,而圖示理論是一種關(guān)于人的知識的理論,是關(guān)于知識是怎樣被表征出來的,以及關(guān)于這種知識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yīng)用的理論。
盡管角度不同,但語言學家們普遍認為圖示是一種認知結(jié)構(gòu),是一種貯存已有知識的一種結(jié)構(gòu)。圖示具有三種特性:可增長性(accretion),即在舊圖示上增加變量;可調(diào)整性(tuning),即可修改現(xiàn)存圖示;可重構(gòu)性(restructuring),即建構(gòu)全新的圖示。人們在接觸新事物時,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它和自己原有的相關(guān)或相似的圖示作比較,并加以調(diào)整,從而不斷修改和完善已有的圖示。如果新信息和已有圖示完全重合,就會進一步加強原有圖示;如果兩者有差別,就會調(diào)整原有圖示,或增加原有圖示的內(nèi)容,使它和新信息相吻合;如果頭腦中還沒有相關(guān)或相似的圖示,就會主動建構(gòu)。圖示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經(jīng)歷中抽象和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一旦形成就會相對穩(wěn)定,對于語言學習的記憶非常重要。
圖示對于提高記憶,促進語言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具有指導(dǎo)意義。通過了解圖示與記憶的關(guān)系,并分析圖示在新信息處理過程所起到的作用,可發(fā)現(xiàn)圖示具有如下的記憶功能。
3.1 圖示是記憶的組織形式,是信息的框架
圖示存儲在長時記憶中,而長時記憶中語言信息的存儲方式不是隨機的,而是按圖示組織起來的,即凡是相互之間有聯(lián)系的概念、物體和事件都聯(lián)系起來,存儲在同一個地址。圖示理論強調(diào)兩種基本的信息處理方式,分別是從上到下(top-down)和從下到上(bottom-up)的驅(qū)動[5]。這兩種驅(qū)動也被稱之為概念驅(qū)動(Concept driven)和材料驅(qū)動(Data driven)。概念驅(qū)動是指首先在相互聯(lián)系的一系列信息中提取它們的共同特征,形成一個概念圖示;這個概念圖示可以使屬于它的下一級的圖示活動起來,這是一個從全體到部分的過程。材料驅(qū)動指的是下一級圖示的活動引起了上一級圖示的活動,是從具體感知到的語音、語調(diào)、詞匯、句法等入手,層層激活上一級圖示最后達到理解其共同的本質(zhì),是一個從部分到全體的過程。
圖示處理信息的方式被典型地運用于聽力理解中。人在感知系統(tǒng)中接受了某些信息,就自動地引起了一定的低級水平的圖示活動。這些低級水平的圖示又可能激發(fā)起一定的較高水平的圖示活動。然后,這些較高水平的圖示就可能開始概念驅(qū)動過程,使那些尚未活動起來的下一級處于活動狀態(tài)。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自下而上”的方式表現(xiàn)為:聽者對詞素、音節(jié)、單詞、詞組等具體信息的聽辨和具體圖示的運用。例如:
W:The piano sounds terrible.
M:I wish I could have my money back. The performance is really a bad one.
Q:Where are the speakers now?
A. They are in a TV store.
B. They are in a bank.
C. They are playing the piano.
D. They are attending a concert.
聽者最先感知的“piano”一詞,通過材料驅(qū)動,激發(fā)起聽者相關(guān)的圖示活動,引起聯(lián)想和預(yù)測產(chǎn)生“在電器店”,“在彈鋼琴”,或“在參加音樂會”的可能的圖示。在繼續(xù)聽的過程中,“have money back”,“performance”等材料對“在電器店”,“在彈鋼琴”兩個圖示加以了否定,因而確定該場景與音樂會有關(guān),故確認答案為D。在聽力的過程中,如果聽者的頭腦中有所需的圖示,并在輸人某種信息時被成功地激活,就會加快理解過程,否則理解速度就會受到阻礙。Kasper說:“當輸入信息與原有知識相匹配時,理解就發(fā)生了?!?/p>
3.2 圖示有助于降低短時記憶的負載,提高短時記憶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容量
關(guān)于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容量問題,米勒(Miller)提出了認知負載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6]。他認為人的短時記憶在處理新信息時容量是有限的,一般說來短時記憶的容量可以存儲7個左右的信息,并同時處理2到4個信息,但是長期記憶卻沒有這些限制。圖示作為知識存儲和組織的單位,存在于長時記憶中,而新信息必須經(jīng)過短時記憶處理才能進入長時記憶,繼而形成新的圖示。如果進入短時記憶的信息數(shù)量過大,就會造成記憶負載,從而影響信息的處理和吸收。短時記憶的容量雖然只有7個單位,但是這僅指孤立的,無意義聯(lián)系的單位。如果我們能夠使這些單位發(fā)生有意義的聯(lián)系,容量就可以增大。圖示可以將多個新信息組織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在短時記憶中進行處理,從而大大降低短時記憶的負載。
圖示的這一功能對外語學習,尤其是詞匯記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詞匯習得的過程中,根據(jù)圖示理論,完全可以利用已知的圖示將分散的單詞信息聯(lián)系起來。如在希臘神話中,作為神的主管的Zeus是在推翻其父親Cronus后稱王的。他的父親Cronus原為天地的主宰,以推翻自己的父親而起家,由于害怕自己也被子女推翻,他吞噬自己的子女,但最終卻被兒子Zeus推翻,其行為就像時間一樣無情,吞噬一切。所以,就產(chǎn)生了以表示時間的字根chron-的一系列詞:chronic(耗費時間的,慢性的)、chronicle(編年史)、chronology(年代學,年表)、chronological(按時間順序的)等。
3.3 圖示能推導(dǎo)出未明確指出的信息,從而促進語言理解,增強記憶
圖示不是具體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認知結(jié)構(gòu),是一種只包含少數(shù)構(gòu)成成分和簡單關(guān)系的結(jié)構(gòu)。人們?yōu)榱双@得關(guān)于世界有意義的,相關(guān)的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會反復(fù)地運用一個圖示對客觀世界同一種關(guān)系進行理解和推理,使這一抽象圖示豐富和具體化。因此,根據(jù)圖示理論,理解本質(zhì)上是結(jié)合合適的圖示推斷出新信息而使圖示具體化的過程,填充的內(nèi)容可以是直接的或經(jīng)推理而獲得的新信息。圖示的這一功能對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尤為重要。如“Business have been slow since the oil crisis. Nobody seemed to want anything really elegant anymore. Suddenly the door opened and a well-dressed man entered the show room. John put on his friendliest and the most sincere expression and walked toward the man.”譯文為:“自石油危機以后,生意一直蕭條。似乎沒人再想要什么真正漂亮的東西了。突然,門被推開了,一個穿著華麗的男了走進了展廳。約翰馬上面帶最友好的、最誠摯的微笑向那男子迎了上去。”許多學生在理解這段文字的字面意義是沒有任何困難的。但當被問及“本文中交易的商品是什么”的時候,幾乎很少有學生能正確回答出:汽車。
其實在課文一開始的時候,有關(guān)“本文中交易的商品是什么”的問題的答案就己間接地給出了。既然我們己認識到這是有關(guān)銷售和購買的圖示,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從這個抽象的圖示推導(dǎo)出新信息使之具體化。從“石油危機”中我們可以推導(dǎo)出“business”指的一定是與石油有關(guān)的生意,極可能就是石油業(yè)本身或是以石油為主要動力的事物。緊接著,交易的對象是汽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一是文中提到了“漂亮的東西”,這就否定了石油業(yè)本身;二是提及了展廳,到此,“汽車”一詞就到嘴邊了。顯而易見,腦海中有一定的圖示是還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在適當?shù)臅r機將其激活。在激活或建構(gòu)合適的圖示并填充新信息的過程中,當所有的重要空位己填滿信息,篇章即被圓滿理解。
從圖示與語言記憶的關(guān)系可以看出圖示是一種高級的學習策略,是獲取新知識的有效工具,對于外語學習有著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圖示為新信息提供信息框架和組織形式,能夠有選擇地吸收新信息、擴展圖示結(jié)構(gòu),有利于降低短時記憶負載,有助于語言理解與推理。
[1] Barl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 桂詩春.記憶和英語學習[J].外語界,2003,(3):3-4.
[3] Miller, D.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0.
[4] Daneman & Carpent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emory[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1980, (19): 450-466.
[5] 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
[6] 楊洪.圖示理論與大學英語閱讀[J].廣州大學學報,2004, (4):8-10.
(責任編輯、校對:朱 燕)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of the Theory of Schema in Language Learning
LI Gui-ro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 China)
Mem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undergoes the process from sensory memory to short-term memory then to the long-term memory where schema is playing an active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memory. Therefore, it will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memory and schema correctly.
theory of schema; memory; l.anguage learning
book=129,ebook=7
H319
A
1009-9115(2010)05-0129-03
2010-05-11
李貴榮(1964-),女,山西原平人,碩士,忻州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