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符號:本體、溝通與超越

      2010-08-15 00:46:56蕭洪恩
      重慶開放大學學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符號意義人類

      馬 丹,蕭洪恩

      (華中農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符號:本體、溝通與超越

      馬 丹,蕭洪恩

      (華中農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符號不單單是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工具,符號作為人類認識自我的重要媒介,更多地是在本體論或者說是本源意義上凸顯其作用。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看,人類生存的世界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物質世界,而且是一個人造的符號世界,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和維系依賴于人類通過符號進行信息傳播的能力。在信息傳播中,對符號意義的互釋使得溝通成為可能,因為交往雙方對符號的意義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人類因此能不斷超越自己,實現文明的進步。

      符號;人際溝通;傳播;卡西爾

      人類社會自誕生以來,信息傳播便應運而生。數千年來,人們研究傳播行為,試圖理解和把握這種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活動。隨著人類理性意識的逐步覺醒和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信息傳播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逐漸意識到符號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一、物我之界:本體論意義上的符號

      三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賦予德爾菲神廟中的那句“認識你自己(KnowYourself)”的箴言以哲學意義,提醒著后學對這一問題無止盡的探索。認識自己,是認識人類、認識社會的基礎。認識自己,是對人本身的關注和探討,是對人作為一種特殊存在何以可能的探討,其中包括對人的本源性問題的探討。在萬千的物類中,人類憑借什么在進化的道路上脫穎而出,成為萬物之靈?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又在哪里?或者說,人本身何以可能?

      事實上,人類學的研究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差異,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就在于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學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符號化”的物理世界中,同時也生活在“符號化”的社會或生活中。文化總是體現為各種各樣的符號,“舉凡人類的器具 (或用品)、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甚至人本身,皆為文化之符號或文本”[1]。文化的創(chuàng)造在本質上說就是符號的創(chuàng)造。所以,文化究其本質而言乃是借助符號來傳達意義的人類行為。

      卡西爾在他的名著《人論》中,以符號來揭示人的本性,把“符號”上升到人的本源意義。他在生物學家烏克威爾定義的生物系統(tǒng)基礎上,提出了人類區(qū)別于生物體感受器系統(tǒng)和效應器系統(tǒng)之外的第三環(huán)節(jié)——符號系統(tǒng),并以此作為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在。他指出:“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指明人的獨特之處,也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2]42在卡西爾看來,符號對于人類遠遠超出了僅僅作為傳播的媒介或手段的功能意義,他并不是只將其作為人類傳播的內容,而把它上升為人存在的本源,即符號對于人而言具有本體論意義。當然,這并不否認從純粹的傳播學意義上來說,符號使傳播成為可能。在卡西爾看來,人類精神文化所有的具體形式,包括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哲學等,無一不是符號活動的產物,因而也無不在規(guī)定著人之所以為人的本體意義。據此,他將人類的諸多文化現象與文化訴求都納入這種規(guī)定中,不僅提出了這些文化活動的符號性質,而且分析了藝術符號與日常符號的差別。

      長久以來,符號的形式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豐富,符號的內涵也得到不斷的更新和拓展。這種進步和更新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單向的,而是隨著人對自身認識的提高,隨著各項文明成果的創(chuàng)造和保留而逐步演變。從本質上說,符號發(fā)展的歷史體現了人認識能力的提高,體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軌跡,歸根結底,反映了人本身的發(fā)展歷程,因此可以說,人的發(fā)展與符號的發(fā)展是同一的。例如,語言是人類溝通中最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我們通過語言認識和把握世界。語言的發(fā)展從一個角度體現了人的發(fā)展。20世紀符號學的創(chuàng)始人索緒爾曾將符號概念引入結構主義語言學中。在他看來,語言符號的特性可以根據符號的“概念”和“音響-形象”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來確定,這就是“能指”與“所指”。語言是表達概念的符號系統(tǒng),符號和符號之間的關系正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索緒爾在他的名著《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寫到:“我們可以設想有一門研究社會生命的科學;它將是社會心理學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整個心理學的一部分,我將把它叫做符號學……語言學不過是符號學這門總的科學的一部分?!盵3]從符號的本體論意義上來說,世界在我們的語言中,我們通過語言構造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綜上所述,在20世紀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眼中,符號的意義已經凸顯出來。在他們看來,符號不單單是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工具,符號作為人類社會所創(chuàng)立的一切文明成果的載體,不僅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人本身的發(fā)展,所以符號作為規(guī)定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作為確立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確實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作為人類認識自我的重要媒介,“符號”更多地是在本體論或者說是本源的意義上獲得了地位。因此,“符號”一詞不僅僅應作為一般概念,而且應作為本體論范疇。因為正是符號規(guī)定了人本身的獨特性,并使得人類在認識自我的道路上跨出了關鍵的一步。

      二、人我之際:作為溝通之橋的符號

      符號不但在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上有著本體論的意義,同時也在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何以發(fā)生的問題上具有本源性意義。對此,卡西爾的《人論》在論及符號與信號的區(qū)別時曾指出:“符號,就這個詞的本來意義而言,是不可能被還原為單純的信號的。信號和符號屬于兩個不同的論域:信號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號則是人類的意義世界之一部分?!盵2]50很明顯,符號有意義,屬于人類世界,而信號沒有意義,屬于物理世界。正由于符號的這種“意義”,使人我之間有了溝通的“現實”性。人與人的溝通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或者原始人對于信號的機械運用,最根本的恰恰在于人對于符號“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或者說,人可以賦予符號以“意義”,并且實現對符號“意義”的互釋。人際溝通說到底是“意義”的溝通,而這種“意義”的載體便是符號。在學術史上,關于人際溝通如何發(fā)生的學說并不少見,如傳播學中就有話語分析理論、訊息接收和處理理論、戲劇主義理論等,這些理論盡管側重角度有所不同,但在涉及到對信息的接收和處理時,都避不開對符號 “意義”的解讀。不可否認,符號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個人風格等特點,但在賦予溝通“意義”這一點上卻是共通的。社會學家將符號的“意義”運用于宏觀的人際溝通,認為人際的互動實際上是符號的互動,實質上強調的仍然是符號“意義”的互動。這一觀點經20世紀芝加哥學派幾位學者的不斷發(fā)展,逐步成為影響重大的符號互動理論,并逐漸成為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所廣泛運用的重要理論。

      人類之所以承認符號有“意義”而使溝通得以發(fā)生,就在于對符號“意義”普遍性的堅信。正由于堅信這種“普遍性”,才有了人們對溝通“現實性”的堅信。所謂普遍性就是指符號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特殊的狀況,而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原理,這個原理甚至適用于人類思想的全部領域,也就是說,“普遍適用就是人類符號系統(tǒng)的最大特點之一。”[2]35這一特性表明人的符號功能不受任何感性材料的限制,其意義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這也就是為什么唯獨人類能打開文化世界大門的奧秘之所在。

      當然,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并不是從來都是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恰好是由于米德的社會動作理論為“符號互動論”提供了一些關鍵性思想。在早期的心理學研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動物的互動一樣,被認為是出自本能,米德和他所在的芝加哥學派的重要理論貢獻在于,他們超出了本能心理學的 “刺激-反應”模式,指出許多社會行為不僅包含了生物有機體間的互動,而且還包含了有意識的自我間的互動。在人的“刺激-反應”過程中,人對自己的姿勢可能引起的反應有明確的意識。當一種姿勢對其發(fā)出者和針對者有共同“意義”時,它就成了“有意義的姿勢”,即符號。在這里,符號已經成為人際溝通的“意義”媒介,人類通過對符號“意義”的解讀實現交流和理解。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認識,米德的學生布魯默用“符號互動”一詞闡明:“'符號互動'一詞當然是指人們之間發(fā)生的相互作用的獨特特征。這種特征寓于這一事實之中,即人們不僅對彼此的行動作出反應,還理解或'確定'彼此的行動。他們不是對別人的行動直接作出反應,而是根據他們賦予這些行動的意義作出反應。因此,人的互動是以使用符號、通過理解確定彼此行動的意義來作為媒介的。這種媒介等于在人類行動的刺激與反應之間插進了一個解釋過程?!盵4]簡單地說,符號是有意義的,并且這種意義被互動的雙方所認可。也就是說,正因為有了符號,有了符號的運用,人類的溝通才成為可能。

      總之,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看,人類生存的世界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物質世界,而且是一個人造的符號世界,是建立在符號溝通之上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和維系依賴于人類通過符號進行傳播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根本不存在沒有符號系統(tǒng)的傳播與溝通。

      三、超越之境:符號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拓展

      傳播中,不僅對符號意義的互釋使得溝通成為可能,而且因為交往雙方對符號的意義進行創(chuàng)造性闡釋而使人類能不斷超越自己,使符號在人類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具有“超越”的意義。換句話說,在人類的新的發(fā)展歷程中,符號同樣具有“本源性”,具有本體論意義。

      人類再發(fā)展中的符號的“本源”性,基于符號意義的多樣性或相對性。在現實中,由于個體經驗和體驗的不同,人們對符號意義的識別具有個性特征,即不同的個人有時候會賦予符號不同的意義。在這里,意義發(fā)生的中介乃是個人自我認知的體驗。這種基于個體經驗的意義差異基礎,也就是溝通過程中符號意義創(chuàng)造性拓展的基礎。

      語言學大師索緒爾認為,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在內,具有任意性。他注意到,對同一事物,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詞語來表示,而且在詞語所指對象之間一般沒有自然的聯系。因此,符號是由規(guī)則制約的習慣??ㄎ鳡栆舱J為,一個符號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極其多變的。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樣的意思,也可以在同一種語言內,用不同的詞表達某種思想或觀念,而信號卻總是以一種確定而唯一的方式與它所指稱的事物相聯系?!罢嬲娜祟惙柌⒉惑w現在它的一律性上,而是體現在它的多面性上。它不是僵硬呆板而是靈活多變的?!盵2]36米德在研究中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符號互動中,刺激所引出的反應具有不確定性。因為人們并不是對符號本身直接作出反應,而是對符號背后所表示的意義作出反應,所以這種反應必然要視參加符號互動的人對符號意義的共同理解而定。如果符號的意義能夠被互動雙方共同理解,那么互動就會變得有規(guī)則或比較容易;反之,互動只能在較低水平上繼續(xù)下去,但在較高水平上將受到限制,甚至出現混亂或完全中斷。如果我們把每個人都視為特殊的個體,他們都根據自己特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來參與傳播關系,來使用和解釋符號的話,“百分之百的溝通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符號行為的這一性質特點決定了人的傳播能力要大大高于其他動物,使得人類傳播不只局限于此時此地的直接的感覺經驗,而且可以穿越時空。不僅如此,人類還可以創(chuàng)造出代表抽象和普遍概念的符號,從而把特定的經驗客體看成僅僅是被劃歸其中的抽象概念的實例。這一切使得符號意義的拓展有了可能。在其他的符號互動論者那里,這個問題同樣也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巴旭R斯指出,若欲解釋人類行為,需兼顧人類經驗的主觀與客觀事實??陀^事實是由情境(situation)構成的,情境要求個體或群體作出適應性的反應”[5]。這種對客觀情境的重視正是因為符號意義的不確定性所致,符號意義的可變性使得人類交往要“審時度勢”,這種變動性推動了符號意義的更新和超越。在跨文化傳播中,這個問題尤其突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符號的使用和解釋往往不同,通常的“本土化”過程即此而生。

      符號行為的這一特點表明:人類傳播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加以精確分析的。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在傳播研究中,與科學學派側重于借助自然科學和行為科學理論對傳播行為作精確定量分析不同,人文學派更多地運用哲學、文化學、語言學、邏輯學等理論對傳播行為作定性研究。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無論是人際傳播還是大眾傳播的研究,都開始關注人類傳播行為的主觀性、選擇性、多變性和不可預測性,由此產生了有關傳播效果的各種“影響不一致理論”,如個人差異論、社會分化論、社會關系論等。嚴格說來,這些理論從另一個側面表明的正是人類溝通中對符號的差異性理解,正是豐富符號意義,促成人類再發(fā)展的“符號”動因或“意義”動因。因為符號意義的不確定性,從歷史層面看,恰恰又促使符號意義不斷更新、變換,與人類社會向前延伸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相契合。顯然,人類文明要實現進步,符號只停留在作為溝通媒介的靜態(tài)層面是不夠的,它還必須具有不斷更新的意義,只有這樣,人類的文化才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在卡西爾那里,指向可能性的符號因為賦予了符號意義不斷變化的特質,使符號意義具有了創(chuàng)造性拓展的基礎。歸根結底,符號隨著人的溝通而不斷更新意義,從而使符號的運用有了超越之境的提升。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3]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伊恩.羅伯遜.社會學(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0.

      [5]毛曉光.20世紀符號互動論的新視野探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1,(3).

      B81

      A

      1008-6382(2010)01-0032-04

      2010-01-14

      馬丹(1985-),女,河南平輿人,華中農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

      (責任編輯 周 驥)

      猜你喜歡
      符號意義人類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有意義的一天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符號的由來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變符號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万全县| 衡山县| 上饶县| 昌乐县| 边坝县| 阳高县| 九江县| 河池市| 清河县| 阿巴嘎旗| 阿勒泰市| 安阳市| 东城区| 垫江县| 陆丰市| 江西省| 石台县| 阿克| 潜江市| 会理县| 扶沟县| 沙坪坝区| 榆社县| 同心县| 巴林右旗| 嫩江县| 舟山市| 游戏| 新乐市| 镇巴县| 顺义区| 文山县| 广丰县| 灌阳县| 西安市| 鸡西市| 大理市| 太湖县| 云龙县| 澄城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