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邯生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充 637002)
略論桑弘羊均輸平準之法
劉邯生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充 637002)
分析了桑弘羊提出均輸平準之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闡述了均輸平準之法的主要內容,認為均輸平準對促進商品流通、打擊囤積居奇、增加財政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西漢的經濟安全意義重大。
桑弘羊;均輸;平準
桑弘羊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的理財家。他出身于洛陽一個商人家庭,以年十三在漢武帝的身邊做侍中,參與了漢武帝的許多決策。漢武帝即位之初,國家財政還比較寬裕,但隨著對匈奴戰(zhàn)爭的進行,國家財政越來越緊張,以至達到入不敷出的境地。西漢政府的財政危機是在武帝元朔、元狩年間出現(xiàn)的。如何解決財政危機是擺在桑弘羊面前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自此,為解決財政危機而努力的桑弘羊,在西漢中期的歷史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西漢時代,國家財政與帝室財政分別管理。前者屬“大農”管,后者屬“少府”管。一個年度中,國家的財政收入中來自百姓賦斂的部分約為 40余萬萬,官俸開支用去半數(shù)。每年可余 20萬萬,藏于“都內”(國庫),作為“禁錢”。文景時由于國內無事,生產增加,國庫積了大量余錢,糧食也逐漸地積有不少儲備。這樣充裕的財政狀況是“無為”政治下的產物——開支少,剝削收入多,但在武帝即位后,“無為”變?yōu)椤坝袨椤?“天下費多,財用益屈”,支出大大增加,財政上就逐漸入不敷出了。武帝在位的頭 20年里,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財政困難的發(fā)生和處理民族矛盾有關,特別是和對匈奴的戰(zhàn)爭有重大的關系。
漢武帝即位之初仍同匈奴和親。連年物質上的贈與,白白貼掉大量的財物,并未能填滿匈奴頭人的欲壑,反而更引起他們對中原掠奪的貪心。漢武帝早就想改弦易轍,給匈奴以有力的回擊,經過五次大的戰(zhàn)役,在衛(wèi)青和霍去病的帶領下,徹底打垮了匈奴的有生力量。抗匈戰(zhàn)爭接連取得巨大的勝利,徹底扭轉了過去被動挨打的局面,但伴隨而來的是財力物力的大量消耗。軍械、馬匹、糧食、衣甲、將士獎賞開支大得驚人?!靶姓哧?居者送,中外騷擾而相奉,……財賂衰耗而不贍?!?《史紀·平準書》)在這期間,為了增加生產,增加糧食的來源,西漢政府大力興修水利。元光六年,按照大農鄭當時的計劃,“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發(fā)卒數(shù)萬人,“三歲而通”。元朔二年以來,朔方也是穿渠溉田,幾萬人搞了兩三年。這些工程“費亦各巨萬十數(shù)”。其收益要在完工之后,興建時期的巨額支出也都仰納于官府。
元狩二年 100多億錢的開支,使西漢政府沒法應付。漢武帝不得不減少宮廷費用來供給邊費,給養(yǎng)降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元狩三年 (公元前120年)夏秋,山東 (當時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為山東)又發(fā)生了一場特大水災,無數(shù)人民陷于饑饉,漢武帝派人打開各地的糧倉來救濟還不夠。在不可勝數(shù)的開支之下,西漢政府困窘的財政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解決這個問題,已是漢武帝君臣的燃眉之急。
桑弘羊是怎樣對漢武帝的政策從財政上予以支持以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呢?除了繼續(xù)推行鹽鐵專賣取得財政收入以外,桑弘羊由試辦均輸——“稍稍置均輸以通物”,而開辟的新財源,也恰在需用的時候提供了經濟上的新保證。
什么是均輸法呢?桑弘羊在鹽鐵會議時,曾做有如下之解釋:“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僦費。故郡置輸宮以相給遠,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鹽鐵論·本議篇》)。大抵當時各郡國對于中央,皆負有貢輸?shù)牧x務。而所貢輸之物,既多苦惡,道路轉碾,耗費又大,往往所得不償所失。為切實調正起見,故就其所應輸于官者,不論其為錢為物,一律改折以當?shù)爻霎a最多最廉之物品輸官,而官又為轉運于他處缺乏該項物品而又價貴之區(qū)售之。如此,則國家不費資金,僅就各地應出之貢賦租稅以購所饒,轉輾貿易,而其價數(shù)倍。所以就能收到“不加賦而國用足”的效果。
元封元年 (公元前 110年),“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代僅斡天下鹽鐵。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與爭,物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就費。乃請置大農部丞數(shù)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縣置均輸鹽鐵官,令遠方各以其物貴時,商賈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許之。”(《史記·平準書》)。
這一段文字乃是記載桑弘羊的全部均輸平準政策的最完整文獻。弘羊曾置大農部丞數(shù)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縣置均輸、鹽、鐵官。則當時之均輸官必不在少數(shù),至少亦當與鹽官或鐵官相等。
均輸官唯一的職則,當然以給運各地所多所少的貨物為主。比方甲地有鹽而無鐵,乙地有鐵而無鹽,便將乙地的鐵運往甲地,而將甲地的鹽運往乙地。其它各項貨物之給運,也是如此。至其貨物之來源,約有二端,即:
(1)“令遠方以其物貴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p>
(2)“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即買之?!?/p>
第一種,是指各郡國對于公家的貢品,這是不要付價的。第二種,則由大農所屬各郡國的均輸官,分別在當?shù)貙⒁磺胸浳?就近加以統(tǒng)制,定價收購,以免為商賈所操縱,而供均輸官之給運。所需運輸車輛及裝貨器具,則一律由大農令工官制造,分發(fā)應用。
至于均輸官當日所經營貨物之品種,據《史記·平準書》言“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可見各地鹽鐵官所生產之鹽鐵,為均輸官所經營之最主要貨物。此外,根據《鹽鐵論》大夫和賢良文學雙方所舉,統(tǒng)計歸納,也可窺見當日均輸官所經營之貨物。約有:
(一)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梓、竹、箭;燕齊之魚、鹽、裘 (《鹽鐵論·本議篇》)。
(二)齊陶之縑;蜀漢之布 (《鹽鐵論 ·本議篇》)。
(三)吳越之竹;隋唐之材;江湖之魚;萊黃之鮐(《鹽鐵論·通有篇》)。
(四)金、銀、珠、璣、犀、象、翡翠 (《鹽鐵論·通有篇》)。
和均輸密切相連的、由桑弘羊同時向武帝建議推行的另—個新措施,就是平準。平準在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即全面推廣均輸?shù)耐荒觊_始實行。所謂平準就是由官府來吞吐物資、平抑物價?!爸闷綔视诰?都受天下委輸?!薄按筠r”在長安設置一個名叫“平準”的機構,由“平準令”主管。各地運來的貢物、均輸官收購的物品運往京師的部分,大農諸官所掌握的物資,以及官營手工業(yè)制造的器物和織物的商品部分,都儲存在這個機構里。工官還制造了大批車船、器具作為運輸工具。當長安市場上某種商品價格上漲,平準就以較低價格拋售;反之,如果某種商品價格過分低賤,就由平準收買,使物價保持在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水平上,“萬物不得騰躍”。幣制統(tǒng)一為穩(wěn)定物價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要真正實現(xiàn)這個目標,還必須運用市場規(guī)律,做好貨幣和商品交互收放的工作,平準機構就管這件事。其任務主要是“抑天下物”,穩(wěn)定物價,營利倒不是設立平準的直接目的。拿桑弘羊自己的話說就是:“開委府于京,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即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牟利,故曰平準?!?《鹽鐵論·本議》)物價穩(wěn)定,政府財政不會失其真實,人民生活不會失其正常,對官對民都有利益。這不但有助于鞏同封建國家的統(tǒng)治、穩(wěn)定經濟和安定人民的生活,而且對正當?shù)纳虡I(yè)活動也是有好處的。穩(wěn)定物價是桑弘羊設平準的主要出發(fā)點,也是桑弘羊經濟思想所確立的又一個重要的原則。
便于輸者(郡國)利于官(中央)的均輸法,在客觀上減輕了人民的一定程度的負擔。均輸?shù)膶嵭酗@然是地方對中央貢輸方式的改變,但同人民的賦役也有間接的關系??鴮χ醒胴曒?shù)奈锲?是頂上繳財政收入的帳的,貢輸實質上就是賦稅的轉化。實行均輸法后,進一步明確了“任土所宜”的原則,所征的必須是可供運銷的“方物”,從制度上規(guī)定不能收非當?shù)厣a的產品,不派地方的車船,不發(fā)農民的徭役。而在過去郡國出錢 (“僦錢”)租用運輸工具(車船)時,要叫農民服徭役、出勞力;出錢 (“傭錢”)雇人運輸時,也要叫農民備車船,出運輸工具,最終還是給農民增加了負擔。這些問題隨著均輸?shù)膶嵭卸锌赡塬@得解決了。桑弘羊所說的“均輸則民齊勞逸”(《鹽鐵論·本議篇》),決不是一句掛在嘴面上的空話。
均輸法在元封元年 (公元前 110年)全面施行以后,在一年之內均輸官盈余的利潤就達 500余萬匹帛,大大充實了財政收入,支持了邊防費用,比之試辦均輸時給西漢政府帶來更大的利益。原先實物貢輸?shù)牡貐^(qū),推廣均輸后也減少了把貢物遠道運往京師時人力和物力的浪費,經過五年的試驗,積累了較成熟的經驗,所以一經推廣就能迅速取得成效。均輸應是桑弘羊所推行的經濟政策中收效最大、獲利最多的一種。因為不用花本錢 (非指收購部分),拿貢物來做生意,由過去的“或不償其僦費”變?yōu)閮舻闷淅?。鹽鐵要花本錢,搞生產,凈收入是不如均輸之大的。
隨著均輸法的推廣,“通委財而調緩急”(《鹽鐵論·本議》),地區(qū)之間的物資交流越來越活躍了。隋唐的木材供應到缺乏林木的地方,萊黃的鮐魚行銷于沒有魚鮮的區(qū)域,南方的桔柚在北方的市場上大量出現(xiàn),北方的毛織品源源地運往南方各地出售……(《鹽鐵論·通有篇》)有無相通,余缺得以調劑。產地人民因均輸?shù)氖召?“委財”既通而收入有增。銷地人民因均輸?shù)墓?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桑弘羊所說的“開均輸以足民財”,“便百姓”,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
均輸?shù)奈镔Y又起到了防備水旱災荒的作用。元鼎二年的關東大水、河災,瘡痍一直沒有平復。元鼎五年武帝還“為山東不贍,赦天下囚”(《史記·平準書》)。元封二年、四年、六年有的地方又大旱,總之水旱災荒連綿不斷,均輸官所貯的糧食就曾用來賑濟災民。桑弘羊自己這樣說過:“往者……山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畜,倉廩之積,戰(zhàn)土以奉,饑民以賑。故均輸之物,府庫之財,非所以賈萬民而專奉兵師之用,亦所以賑困乏而備水旱之災也。”(《鹽鐵論·力耕篇》)在這里桑弘羊特別指出均輸不只是做買賣以“貿萬民”,不專為求利入以“奉兵師”,賑困乏備水旱之災這個非營利目的的任務也是由均輸官部分地擔負起來了。
均輸法也是打擊富商大賈的—個銳利武器。實行均輸后,由官府來代替大商人從事地區(qū)間的遠程的大宗的販運貿易,均輸范圍越大,收效越大,大批發(fā)商的東山再起的機會就愈受限制。均輸官收購糧食和布帛,更收縮了最便于盤剝、兼并農民的農產品收購商的地盤。在鹽鐵之外,均輸法又進一步地遏止了商人資本的投機和兼并活動。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有利的。
平準是“坐貿”(座商)的性質,是在物價波動的時候來調節(jié)商品的貴賤,購銷差價較小;均輸是“行商”性質,在地區(qū)之間調劑物資余缺,較大的地區(qū)差價是其獲得巨額利潤的主要來源。兩者,一是掌握零售市場,一是掌握批發(fā)環(huán)節(jié),內容有所不同,但兩者又是互相結合的。平準要靠均輸來提供貨源;均輸?shù)睦麧櫴杖攵嗾鄢山伈侠U京師,很大部分要通過平準在京師市場上出售;均輸官所征收或收購的運往京師的物資 (包括糧食)也要通過平準出售。這些都是平準的底本。平抑物價,同私商作斗爭,非有強大的物資力量不可,均輸物就是平準穩(wěn)定京師物價的物質保證。另一方面,平準在京師收進的物資,有時也需要通過均輸運往其他需用這種物資、價格較高的地區(qū)出售。平準等于均輸在京師的總經理處。兩者如影隨形,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所以,在桑弘羊的奏議中,平準均輸是相互結合,連在一起提出的。
平準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商人玩弄價格、投機倒把的活動,尤其是打擊了囤積商和壟斷性的經紀商操縱市場的不法行為。事實上官府“設衡立準”以后,交易有了標準,由商人決市閭巷,坐在家里,遙控市場、決定商品價格的現(xiàn)象確是減少了,富商大賈端坐而成豪富的機會又從另一方面受到了限制,而“無所牟大利”了。桑弘羊要求做到一定的物品有一定的價格,“貴賤有平而民不疑”,市場價格得以穩(wěn)定,商品供應得以調劑,平準法也包含著桑弘羊的“平萬物而便百姓”的意圖在內。
從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到太初四年(公元前 101年)十年間,桑弘羊代理大農,獨掌財政大權,大力推行了均輸、平準政策,增加了財政收入,國家的財政經濟狀況大大好轉。
自此以后,均輸、平準政策,遂成為漢朝政府的定制,經過昭、宣、元、成、哀、平六世,而無所變更。所以均輸、平準、政策,與貨幣統(tǒng)一政策,都是和漢朝政府相為終始的。
[1] 楊樹逹.鹽鐵論要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吳慧.桑弘羊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1.
[3]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Brief comment on Sang Hongyang's law of conveying equalization equally
L IU Han-sheng
(China W est Nor m al University, Nanchong637002,China)
The issue analyzes Sang Hengyang's the law times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conveying equalization equally,and sets forth main law content of conveying equalization equally,and regards it being equal to promoting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cracking down on cornering the market for profit conveying equalization, and increases a budgetary income getting up having arrived at big roles.The economic security significance to theWest Han Dynasty is significant.
Sang Hong-yang;loss without exception; equalization
K234.1
A
1009-8976(2010)03-0019-03
2010-05-08
劉邯生(1974—),男(漢),山東海陽,碩士主要研究中國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