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410005)劉如清
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由于氮肥施入土壤后,會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可造成多方面的損失,歸結起來主要是:
1.化學氮肥全為水溶性的,施入土壤表層后,很快被水溶解,施肥后,如遇天雨或排灌管理不善,作物和土壤還未來得及吸收,就很快從地表或向下滲透造成直接的流失。特別是硝酸態(tài)氮肥,土壤不能吸收,流失更為嚴重。
2.銨態(tài)氮肥(如硫酸銨、碳酸氫銨、氨水等)施于水田,因為水田土壤表層(大約1厘米厚)含氧氣較多,稱為“氧化層”。表層1厘米以下一直到犁底層,這一層氧氣較少,稱為“還原層”。氧化層里氧氣較多,適合硝化細菌的生長繁殖,所以,當銨態(tài)氮肥施入水田的表層,很快就被硝化細菌進行硝化作用,把銨態(tài)氮變?yōu)橄鯌B(tài)氮,硝態(tài)氮不被土壤吸收,很容易隨水流失。同時當隨水下滲到還原層后,因為還原層缺氧,有一種適合在缺氧環(huán)境下生存的反硝化細菌,這種細菌進行反硝化作用,把下滲的硝態(tài)氮進一步分解成氮氣向空中揮發(fā)造成了氮素的損失。這種損失稱為“反硝化脫氮作用”。據(jù)研究,僅脫氮損失氮素就可達20%~40%。硝態(tài)氮肥施入水田,流失和“脫氮作用”就更加直接和嚴重。銨態(tài)氮肥施入旱土情況下,因旱土土層疏松,含氧豐富,硝化細菌活動旺盛,很容易把銨態(tài)氮變?yōu)橄鯌B(tài)氮而遭到流失。
3.有些不穩(wěn)定的氮肥品種如碳酸氫銨、氨水等施入水田和旱土的表面,還會產生直接分解揮發(fā)而造成氮素的損失。
1.耖田深施(即全耕層施肥)。就是在耖田之前。將氮肥撒施在田中,讓肥料耖到深10厘米左右的土層中,被土壤覆蓋和吸收以達保肥的目的。
2.球肥深施。就是將氮肥、磷肥、鉀肥與腐熟的有機肥、菜園土等混合均勻加水濕潤后,用機械或人工的方法作成球狀肥料,于插秧后每2蔸禾或4蔸禾中間插一個肥球。插入7厘米~10厘米深的土層中。
3.旱地作物采用溝施或穴施,施后及時覆土。
4.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5.推廣緩釋肥和控釋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