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龍
(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于1980年最先在社會學中使用社會資本的概念,其后,科爾曼、林南、普特南、福山等均對社會資本的概念進行了闡釋與拓展。奧斯特羅姆綜合上述各相關學者的論述,將社會資本分為三個層次:微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宏觀層次。宏觀層次的社會資本是將社會資本與集體行動和公共政策等聯系起來,中觀層次的社會資本強調社會資本在組織內部的公共產品性質,微觀層次的社會資本是指社會資本作為個人的“聯系”。在微觀社會資本視角下,伯特認為,“社會資本指的是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聯系,通過他們你得到了使用(其他形式)資本的機會”。[1]福山(Fukuyama)曾這樣定義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就是促進兩個或更多個人之間的合作的實際的非正式規(guī)范”。在中國社會的研究中,通常人們所理解的對自身有利的“關系”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社會資本定義的。[2]微觀社會資本具有兩個屬性,一個是具有資本的基本屬性即增殖性,能使擁有者獲利;另一個是私有性,它存在于個體之間,帶有私人物品的性質。
“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具體是指某一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所施加的非市場性影響。非市場性是指一種活動所產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是無意識強加于他人。對其他經濟單位而言,這種影響有正負之分。正外部性是:“某人或某企業(yè)的經濟活動會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好處,但該人或該企業(yè)卻不能由此得到補償?!必摰耐獠啃允侵浮爱a生負向外部影響的經濟活動(稱之為外部不經濟)給其他經濟單位帶來消極影響,對他人施加了成本”[3]。
微觀社會資本帶有私人性質,是存在于個人之間的能獲利的關系。但是這種能獲利的私人關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嵌入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而社會環(huán)境根據自身對象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那么社會資本的應用一定會或多或少的對環(huán)境的利益訴求施加影響。
在以往學者的研究中,對社會資本的外部性也有過探討。社會學界較早談到社會資本的外部性問題的學者是弗朗西斯·福山。在《社會資本、公民社會與發(fā)展》一文中,福山這樣闡述:“負的外部性同樣也大量地存在著。許多群體內部聚合的實現是以非群體成員的損失為基礎的,這些非群體成員可能會受到群體成員的懷疑、敵視或仇恨。三 K黨和黑手黨在共享規(guī)范的基礎上實現了合作目標,由此而擁有了社會資本,但是它們同樣也對自己嵌入于其中的較大社會產生了大量的負的外部性?!盵2]同福山不同,科爾曼是從社會資本的消極功能角度來闡述其外部性的。他認為,社會資本最明顯的消極功能就是容易形成小群體,他們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犧牲整個集團的利益,增加社會交往成本,產生腐敗行為。
從現存對社會資本的外部性問題研究上看,對中觀層面的也就是對存在于組織中的社會資本研究較多,而對微觀層面即私人層面社會資本的外部性研究較少;同時對社會資本負外部性研究較多,而對社會資本正外部性研究很難找到。在“差序格局”影響深重的中國社會,社會資本的集中體現往往反映在微觀層面,即以個人為中心所形成的人際關系層面。中國人的行為選擇一般要經過“感性選擇這一環(huán)節(jié)才能實現”[4],同時中國人又是“強關系強效應”[5]的行為取向,這種強調關系與感性的行為選擇一方面有利于正規(guī)制度空缺時期的社會運行,另一方面又會對正規(guī)制度的有效實施產生阻礙與破壞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對微觀層面社會資本的外部性進行研究對在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本文以吉林省集安市養(yǎng)參農民的制度外生存為例,闡述微觀社會資本對具有不同利益訴求的環(huán)境產生的不同影響。
本文選取的案例是吉林省集安市種植人參的農民。種植人參對土壤質量要求比較高,傳統上集安市的參農一般采用毀林開荒的方式獲取參地。但是大面積砍伐森林種植人參必然與水土保持相矛盾,大面積園參種植,已造成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威脅到東部山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特別是1998年全國遭遇特大洪災后,國務院在很短時間內就出臺了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緊接著吉林省就采取了相應的行動,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法規(guī)和管理辦法,加強工程管理,頒布《吉林省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考核辦法》。受養(yǎng)參用地的特殊性以及近年來國家林業(yè)政策的調整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傳統的山地砍樹種參方式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集安養(yǎng)參農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被打破,很多參農被迫轉換職業(yè)。但與此同時,部分參農利用自身及其他人的社會資本,違規(guī)獲得了大量養(yǎng)參用地,給林地保護工程的實施人為的設定了障礙。在這里參農的社會資本表現為能幫助其獲得低于審批價格的養(yǎng)參用地的親戚朋友關系。這種關系是嵌入在當地社會環(huán)境中的,此環(huán)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水土保持上講的社會總體利益,另一方面是沒有社會資本的其他參農。這兩個方面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前者是想方設法不讓其開參地,后者是看能不能利用別人的親戚使自己獲得新參地,這樣參農的微觀社會資本相對前者而言是具有負外部性的,相對后者而言則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也就是說,微觀社會資本存在環(huán)境中,環(huán)境利益訴求不同,其彰顯的外部性也不同。
1.微觀社會資本的負外部性。集安市近些年來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國土資源部門對人參用地管的比較緊,新參地的審批手續(xù)比較繁瑣,審批費用也比較高。這種用地的現實形勢曾經迫使大量參農職業(yè)發(fā)生轉變,他們審批不到新的養(yǎng)參用地,只有轉而從事其他行業(yè)。但某些個體由于其社會資本的存在,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利用社會資本使違規(guī)養(yǎng)參用地的監(jiān)察政策出現漏洞。當前集安養(yǎng)參用地的管理包括正規(guī)參地的審批與違規(guī)參地的監(jiān)察兩個環(huán)節(jié),經過調查發(fā)現,在這兩個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前者程序明晰,相對比較完善不容易被破壞,后者由于涉及現場勘測,而養(yǎng)參現場一般又山高路遠人跡罕至,勘測過程比較長,透明性難以保證,利用各種關系破壞有效監(jiān)察比較方便。
個案1:小戶參農崔某,男,45歲,家中三口人,年養(yǎng)參收入3萬元左右。他家從1998年開始,不再申請新的養(yǎng)參用地,而是在其原有的參地周圍違規(guī)擴展土地用來種植人參,他們甘愿接受違規(guī)參地的罰款。原因是每畝參地的審批大約要花費10000元左右,而他叔叔在當地人參用地監(jiān)管部門工作,通過叔叔(微觀社會資本)的關系,在違規(guī)用地核查過程中降低用地數目,同時降低罰款數額。事實上其3畝的違規(guī)參地只罰了5000余元。
通過對這個案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從功能上講,崔某的人際關系實現了社會資本的“獲利”功能,幫助他獲得了大于私人成本的收益。但這種微觀社會資本的利用是嵌入在水土保持的大環(huán)境中的。從經濟學上分析,崔某是個理性的經濟人,他在應用社會資本的時候考慮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并獲得了相應的收益。但由于社會資本的參與,使其社會成本遠遠大于私人成本,即造成的可能導致水土流失經濟損失后果要遠遠大于其個人所獲得的養(yǎng)參利益,這是外部不經濟行為的直接表現也是微觀社會資本負外部性的直接表現。
2.微觀社會資本的正外部性。在上文個案中我們提到,崔某由于其微觀社會資本的存在,使其獲得了大量違規(guī)參地。問題是在現實中,這種不利于水土保持政策的違規(guī)獲取參地行為并沒有局限于崔某一個人,他的行為很快傳導給深知其內情的鄰里與朋友,隨即他的做法被其他人效仿,這樣就使其社會資本的私有性向公共性轉化的趨勢。即無論是誰,只要是他知道了崔某的違規(guī)獲取參地方式,都能夠以其行為為要挾,強迫崔某的親戚在違規(guī)參地問題的監(jiān)察上對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樣,崔某的私人社會資本(自己的親屬)就被大家搭了便車。
個案2:小戶參農張某,男,37歲,小學文化,家中4口人。張某家的參地與個案1中崔某家的參地相鄰。崔某取得新養(yǎng)參用地的方式影響了張某,他效仿崔某,也在自家參地周圍開墾了一些地面。由于崔某用地方式的存在,使當地參地監(jiān)管部門不敢對深知內情的張某按規(guī)定收取違規(guī)用地的相應款項。因為在2002年當地就發(fā)生過知曉內情的養(yǎng)參人員由于自家違規(guī)用地罰款相對過多,組織人員集體上訪的事件,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還因此處分了幾名監(jiān)管工作人員。
“搭便車”或稱為“免費搭乘”,通俗地講,是指某些人或團體在不付出代價或付出極小代價的情況下從他人或社會獲得收益的行為。崔某通過自己的親戚(微觀社會資本)獲得了利益,這個社會資本本來是屬于他與親戚之間的,但這個社會資本的利用是嵌入在其他有相同利益訴求的環(huán)境群體中的,即他身邊的其他參農也想違規(guī)獲得參地。通過“要挾”式利用(即如果不按照崔某的程度罰款,張某就帶領大家集體上訪,告崔某親戚的不良行為),這樣相鄰參農就通過強迫的方式搭了崔某社會資本的便車。從另一個角度看,能夠被其他人“搭便車”的社會資本可以說對于其他人來說具有正外部性。當然這種由于利益訴求不同產生的不同外部性是相互矛盾的,正是崔某社會資本相對其他參農的正外部性使相對水土政策的負外部性呈擴大化發(fā)展。
微觀社會資本不可能是單獨存在的,它總是要置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社會資本在給擁有者帶來利益的時候必然對也存在利益訴求的環(huán)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正功效的有時是負功效的。將微觀社會資本與外部性相聯系必能將社會資本問題研究引向深入。
[1] 高玲玲,黃志斌.社會資本的本質及來源[J].華東經濟管理,2003(1).
[2] 弗朗西斯·福山.社會資本、公民社會與發(fā)展[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2).
[3] 任保平.西方經濟學外部性理論及意義[N].中國財經報,2007-04-17(2).
[4] 劉少杰.中國社會轉型中的感性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02(2).
[5] 邊燕杰.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yè)流動[J].中國社會科學,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