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南, 劉精盛
(吉首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湖南吉首416000)
苦,在現(xiàn)代漢語里其基本義是甜的反義詞,詞性為形容詞,除了“吃苦”的“苦”表示勞苦,一般不作名詞。但是,苦字在古代經(jīng)常用作名詞,最初指一種菜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如《詩經(jīng)·唐風(fēng)·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苦就是指一種野菜,這是無異議的,但究竟所指為何物,自古以來爭論頗多,迄無定論。有不愿深究的人認(rèn)為,苦反正就是指一種有苦味的菜,至于究竟為何物,不必區(qū)分清楚。不過,古代的學(xué)者治學(xué)嚴(yán)謹(jǐn),在苦字的考證上頗下了一番功夫??嘧肿鳛椴菝?有如下幾種的解釋:
有人認(rèn)為“苦”是甘草。
《詩經(jīng)·唐風(fēng)·采苓》第一章:“采苓采苓,首陽之巔?!薄稜栄拧め尣荨?“,大苦”,郭璞注:“今甘草也,蔓延生,葉似荷,青黃,莖赤有節(jié),節(jié)有枝相當(dāng)。或云:似地黃?!盵3]其實,郭璞這種訓(xùn)釋早在三國時就見于訓(xùn)詁學(xué)家孫叔然筆下了,所以后人引述時均說“郭注同孫”。郭孫兩家均認(rèn)為就是指的甘草。
由此看來,從秦漢時《本草》起,到西漢《毛傳》、三國孫叔然、東晉郭璞、隋唐陸德明,直至五代徐鍇等均認(rèn)為就是甘草,也即苦為甘草。
然而,到清朝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苦”的注解中質(zhì)疑甘草說。理由如下:其一,《說文》“苷”字解云甘草。如果甘草又名大苦,又名苓,則為何不類列而割分異處呢?其二,此云“大苦,苓也”,中隔百數(shù)十字又出篆云“大苦也”,此苓必改為而后畫 (通劃)一,即畫一之,又何以不類列也?[1](P27)
段氏條分縷析,其觀點不無道理。從許慎《說文》的體例來看,既然苷字是指甘草,而甘草又叫作大苦,又叫作苓,按理應(yīng)該類列。而事實上,《說文》從“苦”篆到“苓”篆,中間隔了42字,而從“苦”篆到“”篆,中間竟然隔了143字。這種安排,與許慎在《說文》書中習(xí)慣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類列不一致,確實讓人懷疑此說。
反對甘草說的不乏其人,沈括是其中一位。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六云:“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名大苦,非甘草,甘草,枝葉悉如槐?!盵2](P274)沈括經(jīng)過分析認(rèn)為,“苦”稱作大苦,是因為它的味道極苦,而黃藥之味道正是極苦;然而,甘草的枝葉都不像苦,而是像槐樹的枝葉。故沈括認(rèn)為苦肯定不是甘草,而是黃藥。
朱駿聲在《說文通訓(xùn)定聲》中,先引用了宋《本草圖經(jīng)》的觀點:“黃藥,葉似喬麥,疑即而苦者。孫云‘似地黃者’似此,非也。黃藥亦稱地黃似之云者,謂疑為地黃,不為甘草,非謂形似也?!盵5](P410)由此可知,宋《本草圖經(jīng)》也不贊同甘草說。
那么,甘草到底是什么樣的植物呢?
《廣雅·釋草》云:“美丹,甘草也?!?/p>
陶弘景云:“甘草,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盵6](P316)
《本草圖經(jīng)》:“甘草,今陜西、河?xùn)|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jié)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xì)不定。皮赤,上有橫梁,梁下皆細(xì)根也。采根,去蘆頭及赤皮?!?宋蘇頌撰)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校點》:“甘草,味甘平。生川谷?!盵7](P52)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甘草具有以下特點:一、從味道來看,甘草味甜,這也是甘草得名之由,而苦為大苦,味道是極苦的,從此條看,苦為甘草,名不副實;二、從顏色來看,甘草赤皮,而苦作為一種野菜,其表皮未曾有“赤皮”記錄。三、從葉之形態(tài)來看,甘草葉如槐葉,這與古人描述之苦菜葉之形態(tài)有異;四、從生長環(huán)境來看,甘草生川谷,而《唐風(fēng)·采苓》之苦,并非首陽山產(chǎn)物,苦菜大都長于田野澤藪,從此條上說,也與甘草不合。故甘草說是難以成立的。
有人認(rèn)為苦就是指苦荼。
《漢語大詞典》“苦”義項第一條就是:苦菜,即荼?!对姟ぬ骑L(fēng)·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薄睹珎鳌丰尀?“苦,苦菜也?!笨追f達(dá)疏引陸璣曰:“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恬脆而美,所謂堇荼如飴。”《禮記·內(nèi)則》:“濡豚,包苦實蓼?!编嵭?“苦,苦荼也。”[8](P316,第九冊)該書還列舉了數(shù)例來證明苦的最初意義為:苦菜,即荼。
認(rèn)為“苦”就是“荼菜”的觀點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認(rèn)同:
孔穎達(dá)《毛詩正義》釋“苦”為“此荼也”。[2](P249)
《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于是休獵,于是食苦”,郭璞注:“苦,草名,可食?!盵9](P1914)
《儀禮·公食大夫禮記》“苦豕”,《士虞禮記》《特牲饋食禮記》中的“用苦”,《禮記·內(nèi)則》“濡豚,包苦實蓼”,鄭玄注均釋苦為“苦,苦荼也”。[9](P1914)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八引《本草》云:“苦菜,味苦,名荼草,一名游東?!盵10](P1914)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釋“苦”云:“《傳》:‘苦,苦菜也?!犊资琛?‘荼也?!懎^云:‘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所謂堇荼如飴。’《內(nèi)則》云‘濡豚包苦’,用苦菜是也。”[11](P434)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釋“荼”曰:“然則,苦與荼正一物也?!?/p>
既然苦就是荼,那么荼又是什么呢?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釋荼云:“《爾雅》‘荼,苦菜’,即今荼茗也;又菜名今苦苣也。故《詩》曰‘誰謂荼苦’”。[4](P347)
而今人湯可敬沿襲前人“荼,苦荼”說,然后作進(jìn)一步演變成為“茶”說。[4](P81)
日本森立之也認(rèn)為“苦”為“茶”,他在《本草經(jīng)考注》中釋“苦菜”為:“苦菜,單云茶,又單云苦,或又云苦茶,俗云苦菜也。蓋苦與荼一音之轉(zhuǎn)。重言之,亦云苦茶耳?!币仓饕菑囊繇嵉慕嵌葋碛?xùn)釋的。此說從音理上來說難以令人信服,因為苦荼二字只是魚部疊韻關(guān)系,聲母分別分別為溪、定母,并不相近,不能說是“一音之轉(zhuǎn)”,另外,從草木形態(tài)特征上考證也不相吻合。
從以上諸例可知,苦訓(xùn)為“苦菜,荼也”是因荼有苦味,故荼經(jīng)常與苦連言之,以至人們苦、荼不分,段玉裁即是其中一位。段玉裁在釋“苦”時引述了沈括《夢溪筆談》的說法,主張黃藥說而極力反對卷耳說與甘草說;然而,其在此處釋“荼”時卻說“然則,苦與荼正一物也”,又明確指出苦、荼為同一物,顯然段此時主張的是“荼菜”說。段玉裁前后說法互相矛盾,既折射出名物辨識之不易,也說明了“苦”究為何物仍未能區(qū)分清楚。
不過,根據(jù)以上各家說法,我們還是可以理出一些頭緒,從而找出荼菜說之破綻。“苦,苦菜,荼也”和“荼,苦菜也”,兩種說法互為訓(xùn)釋。而名為苦菜的在《本草綱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荼味苦,只能證明荼是苦菜中的一種,而味道苦之菜何其之多;但苦單用作為菜名,未必就是荼。故荼菜說不可信。
有人認(rèn)為苦是指黃藥。
宋蘇頌《本草圖經(jīng)》曰:“黃藥,葉似喬麥,疑即《上林賦》之‘黃礫’,香草而苦者。孫云‘似地黃者’似此,非也。黃藥亦稱地黃似之云者,謂疑為地黃,不為甘草,非謂形似也?!盵5](P410)
清王筠《說文句讀》釋“苦”條也是反對甘草說,而持黃藥說。
今人向熹在《詩經(jīng)詞典》里釋“苓”時僅收錄了兩種說法,一為甘草,一為黃藥。苓指大苦,可知向熹先生對黃藥說也是認(rèn)同的。
根據(jù)上述材料細(xì)細(xì)分析可知,沈括主張黃藥說的理由有一個,就是黃藥的味道極苦。這種解釋顯然說服力不夠,所以有人反駁沈括:宋《本草圖經(jīng)》謂“甘草,葉如槐”與古相違,殊不足信,苦乃之假借,非以其味之苦也;而且,據(jù)《圖經(jīng)》,黃藥葉似蕎麥,而大苦葉乃似荷、似地黃,形狀亦不同,不沈括何以知為黃藥?這種質(zhì)問是對黃藥說的一個有力的反駁。
黃藥,味道極苦,正好吻合持黃藥說的人所理解的“苦,大苦也”。然而,僅憑味道苦就斷定苦就是指黃藥,還是顯得很勉強(qiáng)。試想,味道極苦之物又豈止是黃藥呢?故黃藥說也存在理據(jù)不足之嫌。
苦是指地黃。
朱熹《詩集傳》云:“苓,一名大苦,葉似地黃,即今之甘草也?!敝祆湔J(rèn)為苓就是大苦,而大苦就是當(dāng)時所指的甘草,但他同時也指出,大苦葉形像地黃。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秦詩言‘隰有苓’,是苓宜隰不宜山之證,《埤雅》言葑生于圃,何氏楷又言苦生于田,是三者皆非首陽山所宜有,蓋故設(shè)為不可信之言,以證讒言之不可聽?!庇衷?“《箋》謂首陽山信有苓,失之。”
王船山《詩經(jīng)稗疏》釋“采苦采苦”之“苦”曰:“《毛傳》曰‘苦菜也’,然苦菜非一種,皆別有名,不竟謂之苦。按《特牲饋食禮》:豕魚鼎‘钅刑用苦若薇’,字或作???、古字通用,蓋地黃也。地黃苗可煮食,非下濕不生,采之首陽,洵人言之不足信也?!都瘋鳌分^生田澤中,得霜脆美,是《爾雅》所謂‘,黃’者,本生于山谷,奚首陽之無有哉?”[13](P56)船山是說觀點明確,他明確反對將“苦”訓(xùn)為“苦菜”,理由有二:其一,苦訓(xùn)苦菜說法太過籠統(tǒng),因為名為苦菜的肯定不止一種,大都另外有別名,不會都名為“苦”;其二,朱熹關(guān)于苦菜的描述“生田澤中,得霜脆美”,正是《爾雅·釋草》里的“”,也是一種苦菜,又叫黃,也叫苦。這種苦菜本來就長在山谷,首陽山不可能沒有這種野菜,而這與《唐風(fēng)·采苓》一詩詩旨不合。船山認(rèn)為苦是指地黃,并非空穴來風(fēng)。首先,《特牲饋食禮》中的“用苦若薇”中的“苦”有的地方是寫作???、二字古時通用?!稜栄拧?、《說文》均曰:“,地黃”,故船山認(rèn)為苦“蓋地黃也”。其次,船山緊扣《采苓》一詩的內(nèi)容,認(rèn)為無論是采苓還是采苦,苓與苦都是可食之物,而地黃苗可煮食,且生長于下隰之地,在首陽山上是采不到的,從而說明洵陽人之言不可信,這正是此詩所要傳達(dá)的意思。
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支持王氏曰:“《廣雅疏證》辨之極當(dāng),云‘苦乃之假借,非以其味之苦也?!盵3]
苦訓(xùn)作苦荼,深思者自然會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又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大雅·綿》“周原,堇荼如飴”,“誰謂荼苦”一句,表示荼味道極苦,眾所周知;“堇荼如飴”,堇也是一種苦味的菜,堇荼連舉,其用意很明顯。荼是苦味之菜,無須質(zhì)疑,但前文所述《禮記·內(nèi)則》“濡豚,包苦實蓼”,《儀禮·士虞禮·記》“:用苦若薇”,《儀禮》:“:牛藿羊苦豕薇”,就令人費解了。濡,謂以汁調(diào)和烹煮。烹煮豚肉時,包裹著苦菜,塞著蓼菜。蓼,古為調(diào)和之具,味不苦而辛。,菜也。藿,指豆葉,嫩時可吃。薇,指野豌豆,嫩莖葉均可食。以上均為古時煮肉羹時所加之菜。而為何用苦味的荼煮钅刑羹,令人生疑。做钅刑羹所加之物,要或嫩莖葉,要或辛辣調(diào)料,若苦是荼,而荼味苦而不辛,不知放之有何用。鄭玄曰“苦,苦荼也,以包豚殺其氣”(見《禮記》《儀禮士虞記》),而所指苦荼正是后來所指之苦菜。據(jù)陳奐《詩毛氏傳疏》引《家訓(xùn)書證篇》云“苦菜,一名游冬,葉似苦苣而細(xì),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庇挚追f達(dá)《毛詩正義》引陸璣云“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所謂堇荼如飴”,所指苦菜形似蒲公英,味苦而并非辛料,無“殺其氣”之性能,與鄭玄所說矛盾。且該苦菜若需經(jīng)霜后而甜脆美味,豈不一定要等到霜至后才能食用乎?深究之,乃不合情理之事?!?牛藿羊苦豕薇”,指做肉羹時所加之菜,牛羊豕所配之菜各有講究,牛肉配嫩豆葉,羊肉配地黃葉,豕肉配嫩薇葉,各得其宜。尤其是“羊苦”搭配,羊肉性燥,而地黃葉性寒,寒與熱,辛與甘正好達(dá)到平衡,而且地黃乃上等藥材,《本經(jīng)》就將之列為上品,《本草綱目》又曰“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人”,乃不易之論。
總之,前人在苦味的“苦”字上一味地糾纏,而王念孫、郝懿行等敏銳的覺察到苦與之通假關(guān)系,從而解決了苦字眾說中之偏頗。苦、通假,言之有據(jù)。從音理上說,苦、聲紐為溪、匣旁紐關(guān)系,韻部為魚部疊韻關(guān)系,音相近,可通假;且《唐風(fēng)·采苓》一詩中“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苦”正與“下”字押韻;從義理上說,地黃苗可食,正如《本草綱目》中引王《山居錄》所云“二月地黃新苗已生,根中精氣已滋于葉,摘其旁葉作菜,甚益人”[16](P1019),故地黃說是有理有據(jù)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rèn)為,地黃說最有說服力。從各家觀點來看,甘草說名不副實,反對者眾多,無法自圓其說;黃藥說雖贊成者多為名家,但其說單只從味道極苦的角度來證明,有失偏頗;而荼菜說強(qiáng)調(diào)荼是一種苦菜,正如王船山所說,荼是苦菜不假,但苦菜不是一種,故苦菜不是荼的專名,苦、荼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故荼菜說也不足為信;惟地黃說從音理上和義理上考察均為可行,且有文獻(xiàn)用例為據(jù),可謂有理有據(jù),故《詩經(jīng)·采苓》“采苦采苦”“苦”訓(xùn)為地黃更合理,更有說服力。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向熹.詩經(jīng)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徐鍇.字典匯編·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1.
[5]朱駿聲.字典匯編·說文通訓(xùn)定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1.
[6]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7]尚志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校點[M].合肥:皖南醫(yī)學(xué)院科研處印,1981.
[8]羅竹鳳.漢語大詞典第九冊[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9]宗福邦等.故訓(xùn)匯纂[K].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10]劉曉東.匡謬正俗平議[M].濟(jì)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1]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1.
[13]王船山.詩經(jīng)稗疏[M].長沙:岳麓書社,1985.
[14]王筠.字典匯編·說文句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1.
[15]桂馥.字典匯編·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1.
[16]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