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鷗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風月中見風云
——淺析《特蕾莎的流氓犯》主題意蘊的多重性及其文學史意義
李曉鷗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特蕾莎的流氓犯》的作者以嚴肅的反思態(tài)度來面對文革,作品卻蘊含了更豐富的意蘊。主人公的兩次改名,折射出文革中青年的命運軌跡;作品對懺悔的執(zhí)著和質(zhì)疑將懺悔主題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主人公微妙心理的展現(xiàn)使小說更具文學性和動人魅力。另外,從美華文學文革題材小說的整個鏈條上看來,《特》顯示出美國華人作家們從以文革為背景進行文學試驗向重新反思文革的轉(zhuǎn)變趨勢。
陳謙;《特蕾莎的流氓犯》;主題意蘊;多重性;文學史意義
陳謙是當下美國華語文壇的創(chuàng)作健將,她的作品不多,但都很耐讀。作品《覆水》、《愛在無愛的硅谷》、《一個紅顏的故事》等都是寫城市“小資”美女們的情感故事,雖然用筆老道,故事好看,卻并沒有引起批評界的注意。2008年收獲第2期發(fā)表的她的中篇小說《特蕾莎的流氓犯》,作者在其中嚴肅地提出關(guān)于文革的懺悔問題,得到了批評界的普遍關(guān)注,一舉進入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8年中篇小說榜。
小說第一部分是對女主人公小梅人生經(jīng)歷的敘述,她13歲時在廣西揭發(fā)過曾對她和很多女孩有“流氓”行為的王旭東,為斷送了他的前程而感到愧疚。一路從廣西到美國馬不停蹄地奔走,那愧疚卻一直像怪獸一樣地跟著她。第二部分是對男主人公王旭東人生經(jīng)歷的敘述,由于文革時他在廣西和“脫帽右派”的女兒小梅嘗試“偷嘗禁果”,迫使小梅一家遠赴艱苦的三江地區(qū)。出于愧疚,他30年以來一直背著沉重的精神負擔。30年后的今天,小梅成了美國的半導體科學家,王旭東成了國內(nèi)有名的學者,來到美國做文革研究。在電視上看到王旭東后,小梅撥通電視臺電話,與王旭東約見,兩人都想背負了30年的精神枷鎖做個了斷。在看到前兩部分時,會讓人以為這是男女主人公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回憶,卻又有點糊涂——無論是細節(jié)還是故事的地點和人物身份,兩者的回憶似乎都差的太遠。究竟是誰記錯了或是說了謊?答案在第三部分終于揭曉:兩人講述其實是各自不同的故事,只不過故事的主人公都叫王旭東、小梅。兩個男女的一場錯認,使多年積在心底的種種愧疚和微妙的男女之情,連同人性的自私,一同暴露在同病相憐的彼此與讀者眼前。兩對男女的故事在她的筆下先是魔幻般的疊合為一,再通過主人公的錯位相遇拆分開來,結(jié)尾又引導我們將二者合并來考慮和反思。
在作品的導讀中,陳謙這樣說道:“在很多人選擇忘卻的時候,我開始回望。當我有限的目力停留到文革這只龐然大物時,《特蕾莎的流氓犯》記寫下的是我的嘆息?!弊髡叩膭?chuàng)作意圖很鮮明,要對文革做嚴肅的回望與思考。基于原先的寫作慣性,即使寫嚴肅的反思主題,陳謙還是通過男女情事這樣的“風月”形式來處理。其實很多女作家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過對文革歷史的體驗和感悟,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陳瑞林就曾稱贊旅加作家張翎的《交錯的彼岸》是“風云與風月的結(jié)合”[1]P46—51,張翎用兩代人的情感糾葛牽扯出20世紀后半葉中國歷史變遷的圖景。陳謙顯然還沒有形成張翎那種對文革風云進行的大規(guī)模描述的能力?!短乩偕牧髅シ浮飞踔敛荒芩闶菍ξ母镆粋€橫斷面的側(cè)寫,只能說是拾取了切割橫斷面時掉下來的木渣做了創(chuàng)作材料,這樣的選材使得主題有牽強附會之嫌。
風月沒有很好的與風云結(jié)合起來,但從中我們?nèi)钥勺x出作者對文革的獨到見解,可算是“風月中見風云”。作品也因此充滿張力,蘊含了更豐富的意蘊,成為一個很適合批評的文本。
意蘊一:從靜梅到特蕾莎的蛻變看時代風云
主人公特蕾莎改過兩次名字,從“靜梅”改成“勁梅”,又從“勁梅”改成“特蕾莎”。兩次改名透露出個人成長和時代的各種信息。教授古文的父親給女主人公起的名字是“靜梅”。按照一般規(guī)律,在和平年代靜梅應(yīng)該成長為有深厚古典文化修養(yǎng)、氣質(zhì)獨特的知識女性。而文革破壞了這一進程,使人物的命運不可逆轉(zhuǎn)地朝另一個方向駛?cè)ァ?969年上小學時,女主人公的名字從“靜梅”改成“勁梅”,夾在“衛(wèi)紅”、“永紅”、“紅梅”之中,成了被剝奪個性、“紅一色”的全體少年兒童中的一員。本應(yīng)在歡聲笑語中學習知識的時光一下子成了“那么封閉的環(huán)境,又沒有人教導”的文化斷裂期;本該繼承的中國古典文化也與其無緣了。這次改名突出了故事發(fā)生在“文革”年代,突出“勁梅”是時代強大旋律中的一個小小的音符。
為躲避“與王旭東一體兩面”的怪獸的追逐,勁梅自我放逐,開始了逃亡般的留學生活。在逃亡的旅途中,勁梅將名字改成了“特蕾莎”。在西方國家游走,有個英文名字順理成章,但勁梅沒有一踏出國門就成為特蕾莎,而是“在去向加拿大的飛機上,她望向大兩洋在陽光下泛出的無際無涯的灰白。特蕾莎這個名字海豚一般躍上來。她立刻擒牢它,搖身一變,跟一九六九年那個夏天一樣,只在瞬息之間、一念之下。”[2]P31這個“瞬息之間,一念之下”絕不是偶然襲來的:勁梅本來就沒有吸足中國文化營養(yǎng),她逃命似的離開中國,想在逃亡中擺脫心中怪獸的追趕。結(jié)果有些諷刺意味:怪獸沒有擺脫,逃亡卻產(chǎn)出了副產(chǎn)品——在西方社會中混跡多年,勁梅已不自覺侵染在西方文化之中,思考、用典都是西式的,成了“特蕾莎”。小說一開頭,女主人公對鏡自問,“特蕾莎?”……“你是特蕾莎?”[2]P30驀然回首,原本的人生軌跡因文革這個插曲而打亂,最初的靜梅終于成了今日面目全非的特蕾莎。對鏡中的自己,今日的特蕾莎不知該喜還是悲,只好帶著“些許譏誚,些許輕蔑”,淡然地欣賞自己美麗的容顏。
三個名字連接起女主人公的人生軌跡,也是標注了文革給她帶來的成長中的兩次斷裂。
意蘊二:在東西文化雙重視野下關(guān)照懺悔主題
在慘絕人寰的文革中,勁梅的過錯雖顯得微不足道、有情可原、甚至她本身也是受害者,但作者始終不肯放過這點“過錯”,藉此提出嚴肅的懺悔主題。
特蕾莎和王旭東對當年對戀人的傷害都久久不能釋懷,都強調(diào)不能把責任“推給時代”,文革是“每一個人的文革”,每個人都應(yīng)該對所犯的過錯負責、懺悔。王旭東做中國的文革研究,處在東方文化圈;特蕾莎多年游走于英倫和北美,浸染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之中。這樣的安排似乎有意無意地指出,無論用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關(guān)照,懺悔勢在必行。
王旭東聽報告時遇到這樣一位日本老兵:“這日講演的老兵,當年剛被征召,還未起程二戰(zhàn)就結(jié)束了,其演講重點落在良心自責上。老兵說他不能將責任全部推給軍部,自己作為一個盲從的走卒,當年很相信戰(zhàn)爭宣傳,年齡一到,就主動報名要求上戰(zhàn)場?!译m然沒有上過戰(zhàn)場,但如佛家所云,心動就是身動,我跟那場殘酷的戰(zhàn)爭是有孽緣的!’——老兵最后哭了起來,令在場的人都感到意外?!盵2]P37-38
特蕾莎將在王旭東院里摘的石榴果比作禁果,隱喻原罪。30年過后,“她轉(zhuǎn)著手里的空杯子,目光越過他,有點散:很多年前,在劍橋,我聽牧師講到‘贖罪’。我兒時對旭東做下的事,就成了一個十字架,壓到心上。我就想,有一天要找到他,要真誠地當面向他道歉,講出我的懺悔,我才能得救。”[2]P50
無論是東方的佛家的“心動即身動”的“因緣”關(guān)系,還是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意識”,都指向?qū)ψ约哼^錯無止境的懺悔和良心譴責。然而作者沒有牧師般的號召大家去對佛祖、上帝或所犯過錯的對象懺悔、祈求寬恕,而是進一步發(fā)問:通過懺悔,我們能獲得心靈上的救贖嗎?我們懺悔究竟是為了補救對別人的損失還是完成自我的解脫?我們能彌補我們的過失嗎?即使今日受害人已經(jīng)過上了好的生活,我們的罪責可以減免嗎?
答案充滿曖昧和疑惑。文本中我們處處能發(fā)現(xiàn)復雜的聲音:
特蕾莎被怪獸追逐多年,但她懺悔的目的其實是換取自己“余生的和平”?!坝袝r我也會想,懺悔也只是尋求解脫,還是為了自己,也許這就是我們尋不到安寧的原因?我不敢多想,想得多,會鉆牛角尖?!盵2]P50
王旭東聽著特蕾莎的指責,知道她認錯人時,看似30年都在崇高光環(huán)下虔誠懺悔的他暴露了心靈的秘密:“他吁了一口氣。他這時已看清整個畫面,竟生出幾分快意,為自己又逃過一劫。隨即手腳有些發(fā)涼?!盵2]P49嘴上和心里的懺悔是如此容易,懺悔使他負擔沉重,但畢竟有煉獄般的崇高的自我形象設(shè)計。而直面紅梅、為當年行為負責卻更為艱難,這恐怕也是他遲遲不肯尋找紅梅的原因。知曉了特蕾莎的錯認,王旭東立即卸下罪人了的負擔,理直氣壯地迎著她的目光,“很輕,卻是很慢地說,特蕾莎,你認錯人了?!?/p>
心中默念懺悔、30年良心不安并不能抵消罪責,也不能就此成為一個光輝的崇高人物形象。作者也并沒有讓他們實現(xiàn)對與他們相對應(yīng)的王旭東、小梅當面懺悔,而是讓他們在這個“深淵”里繼續(xù)被放逐。若這種當面懺悔實現(xiàn)了,主人公可以得到救贖嗎?答案并未給出。這或許是連作者也無從猜測和解答的。但作者對懺悔主題的深入探討,在懺悔意識薄弱的當代文革題材小說中,依舊顯得十分可貴。
意蘊三:人物心理描寫對主旨的削弱及其對作品魅力的增強
作者執(zhí)意反思文革,但這篇小說最出彩的地方是對復雜人性和人物微妙心理的揭示——其實這正是陳謙擅長的。小說正是這樣一種奇妙的文類,可以蘊含你意想不到的題旨,也可以使你原本的意思“跑偏”,出現(xiàn)閱讀中給讀者帶來無限樂趣的文本縫隙。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話在此得到了驗證:“小說家絕非任何人的代言人,……它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盵3]P199
兩個以嚴肅態(tài)度懺悔著的主人公,特蕾莎和王旭東,其實有著很大的疑點。
先看特蕾莎。她的揭發(fā)可能使王旭東“一輩子就算完了”,但揭發(fā)本身從道德上講并沒有過錯。即使在今天,猥褻少女也是有罪的。她內(nèi)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她自己的一句話泄露了天機:“這么多年,我一直將他認作我的流氓犯?!盵2]P50女性對流氓犯只有躲,哪有“認”的?何況根據(jù)她當年的口供,在歷史記錄里,王旭東是諸多少女的流氓犯,卻偏偏不是她特蕾莎的。這種“認作我的”透露出隱秘的信息:30年過去,勁梅變成了特蕾莎,還沒有釋懷當年對王旭東的愛。另外,若僅僅是出于擔心王旭東的人生境遇而自責,她大可不必與他約見——按照她自己的說法,“我想,你都能來美國訪問了,你的人生不會過得很差的。如果我今晚不來,也就很可以了,如果我對自己不那么苛刻的話?!盵2]P50來見王旭東,不單純是對自己“苛刻”的結(jié)果,很大程度上是想見見昔日的初戀情人。
再看王旭東。他口口聲聲尋找“歷史的真相”,要發(fā)掘“每一個人的文革”,但卻遠渡重洋專訪當年的美人,今日的中產(chǎn)階級太太——難道姑爸們的歷史沒有挖掘的價值?難道章永麟、王二、賀一騎們的歷史已經(jīng)挖掘完畢?他既然對害了紅梅一家如此懊悔,為什么不肯書寫自己的歷史或去大張旗鼓地尋找紅梅?見到特蕾莎后,在訝異紅梅變成了“白梅”后,腦中產(chǎn)生的竟是這樣的念頭:“令他安慰的是,這仍是一個美人,一個氣質(zhì)出眾的美人,是他最有興趣采訪的那類美人,她們是他的因,也是他的果?!盵2]P46這不能讓人懷疑他冠冕堂皇的研究中有獵艷的成分。
道貌岸然的虔誠懺悔中夾雜著隱秘的私心,想來卻是人之常情。特蕾莎與王旭東“不能將錯誤推給時代”的反思和自省面目由此變得曖昧和模糊了。這樣一來,對原先作者的反思主旨有所削弱,然而人物卻更加豐滿生動,作品也更具文學性和豐富性。作者對人物心理細微顫動的傳達功底也很好地展現(xiàn)出來。
從文學史角度看作品的意義
美華文學文革題材小說由來已久,創(chuàng)作主體主要有兩個群落:臺灣六七十年代移民作家和大陸八九十年代以來的“新移民”作家。前者以於梨華、白先勇、陳若曦、聶華苓等為代表,后者以查建英、蘇煒、嚴歌苓等為代表。前者的創(chuàng)作時間從1974年陳若曦的短篇小說《尹縣長》算起,到1986年的於梨華的小說集《尋》①,早于大陸的“傷痕文學”,延續(xù)到文革結(jié)束后十年。九十年代以來,新移民作家在文革題材上有新的拓展,至今仍在創(chuàng)作中②。
臺灣移民作家筆下,文革是一場劫難。陳若曦、白先勇、聶華苓、於梨華的作品剛好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鏈條,從吶喊、彷徨、幻滅到信心十足的展望未來,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對文革和文革后中國的關(guān)注和敏感反應(yīng)。然而急于表達情感和見解的同時,作家們疏于對文學審美方面的顧及,作品大都質(zhì)量不高,除了陳若曦《尹縣長》系列由于寫作時間在海外引起轟動外,其他作品并沒有在評論界引起太大的注意,也沒成為他們個人的代表作。親歷性的缺乏也使作品內(nèi)容少了一份厚重感。他們的敘述簡化了文革,對文革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并沒有做深刻的反思。
新移民作家面對文革不再帶著沉重的歷史包袱。這些文革題材小說的作者多為五六十年代生人,文革是他們的童年/青年記憶。遠在美國對故國的童年/青年經(jīng)驗遙望,小說中充滿了個人講述的創(chuàng)造性。這些作家在敘事中著力對國內(nèi)文革小說、知青小說苦難敘事作出反撥姿態(tài),展現(xiàn)了對文革題材處理的新的可能性。蘇煒強調(diào)他寫《迷谷》、《米調(diào)》,“確實想刻意和以往的‘文革小說’、‘知青小說’拉開距離”③,并且明確指出在寫作中的游戲性心態(tài)。嚴歌苓也曾這樣表述:“‘文革’與移民其實都是戲劇性的生活,也只有在戲劇性的環(huán)境里,人們才會出乎意料地、把平常不會顯現(xiàn)的人性,不會做的動作一一反映出來?!雹茉谶@種對人性的凸顯下,文革逐漸淡化為小說的底色,主題和事件都離真實的歷史背景越來越遠。文革成了他們的人性試驗田,把各種故事安插在這里演繹,收獲結(jié)果。作品著力追求文學上的創(chuàng)新和實驗,真實復雜的文革歷史狀況漸漸被置換為凸顯人性的背景環(huán)境。文革宏大的歷史意義被消解,在此文革成了作家任取所需的創(chuàng)作素材,顯示出新歷史主義創(chuàng)作的特征。作家的創(chuàng)作文本中也出現(xiàn)了藝術(shù)上成就很高的作品,如蘇煒的《迷谷》、《米調(diào)》,嚴歌苓的《天浴》、《白蛇》等。
然而,兩代作家都對反思文革的主題未有太多涉及。新移民作家對文學性的追求和實驗使小說越來越好看,我們也需要這樣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形式來豐富文革題材作品的類型。王瑞蕓的《姑父》,重提建國直至文革那種高壓政治體制給個人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陳謙在《特蕾莎的流氓犯》里呼喚重新嚴肅地反思文革,都是對這種走向的反撥和糾正。對文革進行深入的反思,是當代作家應(yīng)當承擔的責任。20世紀80、90年代移民美國的華人作家漸漸進入中年,也紛紛步入中產(chǎn)階級行列,從對小我生活的展現(xiàn)轉(zhuǎn)向?qū)ξ母餁v史的嚴肅反思,成了水到渠成之事。雖然陳謙只是通過一個風月故事來表達她反思文革的倡議,并沒有足夠的歷史資料和題材來做支撐,作品也并未達到作者期許的那種反思深度,但筆者仍然相信,作品顯示出了當代華語文壇文革題材作品繼續(xù)演進的一個方向:朝著歷史反思與文學審美要求兼顧的方向走——這也是當下文革題材作品需要的品格。
注釋:
①陳若曦以文革經(jīng)驗所撰寫的文革小說共有15篇(含短中長篇),分別為短篇小說集《尹縣長》(1976),內(nèi)含:《晶晶的生日》、《值夜》、《查戶口》、《任秀蘭》、《耿爾在北京》、《尹縣長》?!洞笄圄~》(收于《陳若曦自選集》,1976),短篇小說集《老人》(1978)(內(nèi)含:《老人》、《尼克森的記者團》《丁云》、《春遲》、《地道》《十三號單元》、《女友艾芬》),唯一的長篇為《歸》(1978)。其他臺灣作家文革題材小說分別為:白先勇的短篇小說《夜曲》(1978)、《骨灰》(1986),聶華苓的長篇小說《千山外,水長流》(1984),於梨華的短篇小說《江巧玲》(1986)、《姜士熙》(1986)。
②新移民作家中,嚴歌苓是文革題材小說的多產(chǎn)大戶,她的名篇有《天浴》《白蛇》《穗子物語》,而《人寰》《第九個寡婦》《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也都有很大部分涉及文革。此外涉及文革題材小說還有蘇煒將文革處理成傳奇題材的《迷谷》《米調(diào)》,戴舫書寫童年文革記憶的《第三種欲望》,以及阿黛的《處女塔》、冰凌的《婚夜》《成書豪》《往事》等,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中也有三章寫到在北大荒的插隊經(jīng)歷。
③出自李陀、蘇煒《新的可能性:想象力、浪漫主義、游戲性及其它》,見蘇煒《迷谷》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附錄》第2頁。
④見徐淑卿:“嚴歌苓說不盡歷劫的故事”,《臺港文學選刊》,1998年第8期第27頁。
[1]陳瑞林.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
[2]謝有順.2008中國中篇小說年選[C].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3]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shù)[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4]陳 謙.美國兩面派[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Love Affair in Stormy Situation——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Subject Meaning and the Literary History Significance in Teresa’s hooligan
Li Xiaoou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 541004)
Teresa’s hooligan written by Chen Qian shows stormy situation by narrating a love affiar.The writer stands a serious position to reflect on The Culture Revolution,however,the work reveals more abundant contents.The leading character changed her name twice,reflecting how The Culture Revolution changed the youths’destiny;The work showing the writer persisting in confession,simultaneously,having doubt about it,that pushes the repentance theme to a new altitude;The complex characters of Wang Xudong and Teresa makes the novel rich in touching charm.Besides,from the chain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e in US,
Teresa’s hooligan;the subject meaning;multiplcity;literary history significance.
I106
A
1673-8861(2010)02-0046-04
2010-01-11
李曉鷗(1985-),女,山東青島市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07級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