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云,陸 平
(桂林理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道德判斷力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運用道德知識,對面臨的道德問題加以充分辨析,作出正確的是非、善惡判斷和評價的能力[1]。它包括道德鑒別、評鑒和批判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首要的能力就是道德判斷力,知榮恥、明是非、辨善惡應該成為衡量當代青年大學生道德判斷力的基本尺度。在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諸多社會思潮鼎足而立,尤其后現(xiàn)代主義對大學生道德養(yǎng)成產生強烈的沖擊和影響,提升大學生道德判斷力儼然成為一件非常緊迫的任務。
后現(xiàn)代主義產生于 20世紀 60年代的西方,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它堅持“現(xiàn)代性的終結”、“人的終結”、“哲學的終結”的立場,通過批判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理性至上、中心主義、形而上學、二元對立以及科學主義確立了反本質、反中心、反權威、反理性、消解主體性為基本特征的理論體系。所以說,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種否定和批判的社會思潮,它對現(xiàn)代主義的缺陷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某些理論主張上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后現(xiàn)代主義卻陷入自身矛盾的泥潭,走向另一個極端。它反對形而上學將世界看做僵死的、絕對同一的和封閉性存在的主張,而代之以“怎么都行”、“存在就是差異”的世界觀和游戲人生的人生態(tài)度,其結果是助推了“清醒的”、“合情理的”、“道德德性的”理性的喪失;它主張真理和價值的多元論,否定絕對真理,結果走向相對主義誤區(qū);它提倡極端的不確定性,差異性,主張消解主體性,否認世界“主—客”二分的存在,由此導致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失去了情感、熱情及生活目標和生存意義[2];它片面夸大個人意志,必然在社會上產生極端個人主義思想。
(一)部分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偏低,過分追求自我,缺少公德心,傳統(tǒng)觀念淡薄
后現(xiàn)代主義者利奧塔認為:“我們不僅在真理問題上,而且也在美 (審美效果)和公正性的問題即政治和倫理上作出判斷,而且都是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進行判斷?!盵3]于是,知識成了語言游戲,社會上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和行為的規(guī)范與標準。在此觀點的助推下,大學校園里有些學生無視道德規(guī)范,道德認知水平不高,為了彰顯自己所謂的個性和為了追求所謂的自由,凡事只講自己的方便,而無視他人的利益,更無心遵守公共道德。在大學生中,漠視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現(xiàn)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尤其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義與利被認為是絕對對立的,少數大學生在遇到評優(yōu)、評“三好”學生、評獎學金和其他關涉自身利益的事情時,弄虛作假或耍弄手段,為了行一己之私全無起碼的道德素質,甚至連上千年來就存在的孝、義、禮、信、仁等優(yōu)良品質一概加以抵觸,卻把追求私利看做人生唯一的目標。
(二)某些大學生道德判斷標準模糊,缺少是非、善惡、美丑判斷的能力
當今社會最大的危險應屬缺乏道德判斷力,然而近年來,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力與生活水平提高相比呈下降趨勢。在后現(xiàn)代主義影響下,這種趨勢更明顯、勢頭更猛。當代大學生中不辨是非,不知榮恥、不分對錯美丑,甚至顛倒主次的大有人在。有的大學生道德評判標準模糊,甚至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有的學生滿嘴污言穢語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對他人的言行更是缺少判斷能力,凡符合個人喜好的和個人目的的就支持。
(三)一部分大學生自身道德信念喪失,道德情感冷漠
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極端思想的影響,一部分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在內,道德信念缺失,對人生持悲觀態(tài)度,缺少責任感和上進心,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得過且過。不僅自身缺乏作為大學生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甚至譏笑、諷刺有上進心的室友和同學,結果導致整體校園氛圍低迷、頹廢、人際冷漠。一部分大學生對國情和歷史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對當前的國內外時事更是茫然無知,沒有自己的思想,容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持悲觀態(tài)度的大學生為人處事冷漠麻木,對社會上的好人好事嗤之以鼻或一概視為逢場作戲或作秀。
(一)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
由于某些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高,不能深入領會其思想內涵和思維方法,所以容易被后現(xiàn)代主義的某些錯誤觀點所誤導。因此,高校在教學課程安排上,必須高度重視對大學生尤其是理工院校的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青年學生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能夠自覺運用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首先具備深厚的哲學理論功底,熟知現(xiàn)代哲學主要流派和理論主張,能夠運用辯證思維方法解答青年學生在理論上和思想上的困惑,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完善學校德育功能
當前,西方思想在我國廣泛傳播并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這要求高校必須適應時代要求,不斷完善德育內容,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把提升大學生道德判斷力作為高校德育改革的首要任務。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首先要改變以往“重智輕德”的錯誤認知,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日常教學中,強調對學生實際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避免出現(xiàn)高文化素養(yǎng)、低道德水準的畸形人的現(xiàn)象。另外,學校必須不斷充實德育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德育方法,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三)營造健康的家庭育人氛圍
家庭是個體道德品質的最初習得處,家長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直接關系到子女人格的發(fā)展和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所以,家庭成員有義務營造健康的家庭育人氛圍,這要求家長們應主動學習科學教育法,掌握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基本常識,理智而科學的教育子女,從基礎上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主動、善于思考的習慣,鍛煉孩子的自主判斷能力;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人際情感,學會與他人建立正常和諧的人際關系;家長們主動踐行傳統(tǒng)美德,通過言傳身教使孩子們從思想上認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主動摒棄陳腐思想和不良習性。
(四)加強全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營造良好的德性氛圍
青年時期是個體形成道德意識和判斷力的重要階段,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學生道德養(yǎng)成提供學習條件。但是,當今社會上存在眾多思潮和五花八門的思想觀念,這對大學生道德認知和判斷力的養(yǎng)成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相關部門應組織全體公民認真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引導社會成員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導公民自覺遵守愛國守法、勤儉持家、明禮守信、愛崗敬業(yè)等基本道德規(guī)范。新聞媒體應宣揚、傳播高尚品質,鼓勵好的道德行為,監(jiān)督和批評不道德行為。執(zhí)法部門加大法律對懲治不道德行為的威懾力。另外,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促成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德性氛圍。
[1]蔡志良.論道德能力的構成要素 [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8):4.
[2]段中橋.當代國外社會思潮 (第 2版)[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Jean2Francois lyotard,Jean2Loup Thebaud.Just Ga Ming.U2 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