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君
(鶴崗師范高等??茖W校文史系,黑龍江鶴崗 154100)
從毛澤東詩詞窺其情感歷程
杜成君
(鶴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文史系,黑龍江鶴崗 154100)
從幾個大方面入手,把毛澤東部分詩詞作為切入點,結合時代背景及社會政治環(huán)境、扼要分析詩詞內容,從而感受這位偉人的的情感歷程。
感受;毛澤東;情感歷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許多東西可能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出,但也有不少東西反而會隨之愈加讓人憶起。
比如,關于毛澤東。
毛澤東這位開天辟地的政治家,縱橫捭闔的軍事家,遠見卓識的思想家,其滔滔不絕的智慧與謀略,令人稱奇的心路風景和人格魅力,歷來是為人們所仰慕和探尋的。而從毛澤東詩詞著手,應該說是解讀這位歷史巨人的絕代風華、傳承文化和積累智慧的必要方式。
翻檢毛澤東一生所寫數(shù)量并不太多的 70來首詩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記載毛澤東人生經歷最深刻的精神自傳,是記載他對事業(yè)追求的另一種生動的敘事“版本”,更是毛澤東播撒在坎坷情感路上的性靈花朵。
那么,我們從毛澤東的詩詞中到底能感受到多少這樣的信息呢?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感受毛澤東詩詞,縱觀他的情感歷程,或許是——
最慷慨激昂的時候,是青年時代的激揚文字。
有人說,青春歲月會在人生情感路上刻下濃濃的痕跡,青春歲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為每一個有志青年,在這段歲月中,無不信心百倍,壯懷激烈,一覽無余地展露著生命的蓬勃活力。這正如青春豪壯的毛澤東。
無論當年身為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二年級學生的毛澤東的《征友啟事》;還是那工工整整的《離騷》、《九歌》碑帖,以及后來同友的郊游,無不是青年毛澤東追求高潔情懷,鄙視世俗之風,汲取詩情和靈感的明證。
更令我們驚訝的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詩竟然是一首悼亡之作,也正是志同道合好友的早逝,促使毛澤東牢固地樹立了一個信念:要奮斗、報國濟世,前提是強健體魄,正是這一信念,讓毛澤東擁有了寒冬時節(jié)冷水擦身,大雨滂沱野外奔跑,江水滔滔搏擊風浪,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動力。也恰是其“鴻鵠大志”在先,才有了其后驚天動地的偉業(yè)。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不但有蓬勃的青春意氣,更有婉麗的愛情悲歡。
1920年冬因為一次短暫別離時寫給楊開慧的《虞美人·枕上》充滿柔情愛意,我們從中能感受到青年毛澤東那深沉、纏綿的情絲,只需輕輕一撥,就能響起動人的心曲——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shù)寒星。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是毛澤東的詩詞中唯一的一首純粹寫愛情的作品,唯一的一首屬于婉約格調的作品。
1920年的《虞美人》,1923年的《賀新郎》,1957年的《蝶戀花》,雖不能說是毛澤東一生關于愛情的全部詠唱,但至少也構成了他的愛情之歌的最強音符和主旋律。
這三首寫給楊開慧的作品,都寄情于月亮——
“一鉤殘月向西流”,“照橫塘半天殘月”,更有那長空明月,“嫦娥舒廣袖”。
月是戀人的心,月是故人的情,它是如此的綺麗憂傷,它是那般的高尚脫俗……。
這三首寫給楊開慧的作品,都拋灑了眼淚——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重感慨,淚如雨”,更有那“淚飛頓作傾盆雨”。
丈夫有淚即可流,只因到了動情處。真正好的愛情詩,何嘗不是月光下的吟唱,又何嘗不是由血與淚,歌與哭,愛與情串連凝結起來的呢?
最艱難困頓,郁悶痛苦的時候,是引兵井岡山,馳騁贛南,在蘇區(qū)受到排擠和打擊。
1925年 8月,毛澤東趁著月色,扮作鄉(xiāng)下郎中,被人用轎子抬出了韶山,離開韶山的毛澤東來到了長沙?!肚邎@春·長沙》就是他故地重游之作,過去的狂放和歲月的流逝,眼前的崢嶸和社會的生機,還有未來中國的寥廓和希望都一股腦兒地涌上了詩人的心頭。
上闋寫充滿朝氣的萬物氣象。楓林如火,深寓著他火熱的革命家情懷;萬類霜天,寄托著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闋寫充滿朝氣的人格主體,道出了詩人無盡的蒼涼和想象。青春歲月,擺脫不了的回腸蕩氣;指點江山,從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
在迎送歲月的時候,人們在創(chuàng)造生活,有的人,同時會創(chuàng)造歷史。
血雨腥風,戰(zhàn)事的記錄,歷史的創(chuàng)造。
面對 1927年 4月?lián)涿娑鴣淼男蕊L血雨,毛澤東陷入沉思,于是人們又讀到了毛澤東的陰沉壓抑的情感——《菩薩蠻·黃鶴樓》詩中的“茫?!?、“沉沉”、“蒼蒼”幾個疊詞的選用,便不難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是何等沉重?!靶某敝鹄烁摺钡拿珴蓶|,在思考著革命的前途。
從 1925年秋天在長沙滿懷豪情的“誰主沉浮”,到 1927年春天欲說還休的“把酒酹滔滔”,畫出了毛澤東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條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明快自信到“沉沉一線穿南北”的蒼涼凝重曲線。也使毛澤東重新思考主宰沉浮的出路何在?——“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一語驚天。
在這之后,他謝絕了去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的安排,帶著武器“上山下鄉(xiāng)”,成就了一條挽救中國革命的“突圍”之路。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以新的信念、新的方式重演了“逼上梁山”這條悠遠之路的悲壯故事。
但是,這條路走得很突然,走得更艱難,它一下子改變了許多人的信念,重鑄了許多人的人生和命運。
比如毛澤東,用他握慣了筆桿子的手抓起了槍。但,拿著槍的手再來寫詩,就不再是雕琢出來的平仄,而是用槍聲來押韻了。那是 1927年 9月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面對暴動的風煙,毛澤東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吭娗閷懺?但未必靠詩情辦事的毛澤東,最終指揮一千多人馬,向井岡山轉移。也許誰都不會料到,這一去,便成就了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這一去,也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馬背詩人。
他的詩詞,便成為了他領導的戰(zhàn)事的真實記錄。
上井岡山后,伴隨著隆隆的一聲炮響,催生出詩人毛澤東的一首《西江月·井岡山》,又讓這片天地化作了永恒。旌旗、鼓角、圍困、壁壘、炮聲、宵遁……這些描寫戰(zhàn)爭的常用詞匯,開始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出現(xiàn)了。
正是:英雄必有豪情,豪情從來成就英雄,于是,便有了“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這里,筆與劍在交疊,文人與戰(zhàn)士在凝結,詩人與軍事家開始契合……
毛澤東的詩風轉入了紀實,成為中國革命和戰(zhàn)爭的“史詩”,應該說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而中國特色的“毛澤東兵法”——“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zhàn)中殲敵人”也是在這時形成的[1]。
于是就有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和古代寫戰(zhàn)爭場景的詩人相比,在刀光劍影中奔突的詩人毛澤東,不只是戰(zhàn)場的親歷者,不只是一般的戰(zhàn)場指揮者,作為一方的統(tǒng)帥,他常常還是整個戰(zhàn)役的導演者、策劃者。于是他有了和古代戰(zhàn)爭詩人不同的感受——“枯木朽株齊努力”;不同的視野——“七百里驅十五日”;不同的氣魄——“橫掃千軍如卷席”;不同的詩趣——“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這首《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也同第一首《漁家傲》一樣明明白白紀實,沒有任何雕飾,就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抒發(fā)。
雖說第三次反“圍剿”,毛澤東運用“鉆牛角尖”戰(zhàn)術行非常之事,得了非常之功,但毛澤東卻沒有寫詩,因他這時已開始受到黨內“左”傾路線的排擠和打擊。然而,坎坷更能使意志頑強,才華高漲。
正是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澤東。
正是革命戰(zhàn)爭的嚴酷悲壯,造就了軍事家毛澤東。
也正是戰(zhàn)爭生涯的驚濤駭浪,造就了詩人毛澤東[2]。
正像一位哲人所言:“平靜的湖水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huán)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睆拿珴蓶|的詩詞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殘陽如血的壯烈,戰(zhàn)地黃花的燦爛,風流人物的慷慨,人間正道的滄桑,亂云飛渡的從容,坐地巡天的浪漫等等。
詩歌,是這位歷史偉人的語言故鄉(xiāng),也是他別具一格的生存方式,更是我們感受這位偉人情感歷程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1]胡為雄.毛澤東詩詞譯注[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2001:98.
[2]陳晉.獨領風騷[M].北京: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126.
(責任編輯:朱 嵐)
I207.2
A
1001-7836(2010)03-0136-02
2009-12-20
杜成君 (1971-),男,黑龍江青岡人,講師,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