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城市、氣氛與自然
      ——論格爾諾特·伯梅的環(huán)境美學

      2010-08-15 00:54:30立野良介著楊芳慶譯雷禮錫校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0年7期
      關鍵詞:氣氛氣息美學

      立野良介著,楊芳慶譯,雷禮錫校

      (1.大阪大學文學部,日本大阪565-0871; 2.襄樊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襄樊441053; 3.襄樊學院美術學院,湖北襄樊441053)

      城市、氣氛與自然
      ——論格爾諾特·伯梅的環(huán)境美學

      立野良介1著,楊芳慶2譯,雷禮錫3校

      (1.大阪大學文學部,日本大阪565-0871; 2.襄樊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襄樊441053; 3.襄樊學院美術學院,湖北襄樊441053)

      格爾諾特·伯梅重視城市氣氛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居民對氣氛的主觀經(jīng)驗。人們既可以通過視覺感知氣氛,也可以通過聽覺與觸覺感知。城市氣氛主要包括聯(lián)覺性氣氛與社會性氣氛,它雖然被主觀感知,但具有準客觀性。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氣氛能夠影響自然,可以根據(jù)城市居民的感受來營造城市氣氛,并規(guī)劃和保護城市環(huán)境,保障城市魅力。

      環(huán)境美學;“新美學”;城市氣氛;格爾諾特·伯梅

      一、城市氣息與氣氛:伯梅“新美學”的基礎

      格爾諾特·伯梅(Gernot B?hme)在一篇論文中說,“城市氣氛”始于對古老的巴黎氣息的描述。“在昔日的巴黎,地鐵蘊含著特別的氣息。倘若在去巴黎的地鐵上,恰逢我閉目小憩,我不用看,就能從這氣息里猜出到哪兒了。”[1]49巴黎曾經(jīng)充斥著烏煙瘴氣,留下了那些氣息。后來,那些氣息消逝了,但是城市里還是有著其它形形色色的氣息,只是它們在不停地變化著。

      我們很少用美學的觀點探討城市氣息,然而,換個角度感受一下城市的魅力,氣息就不可忽視了。根據(jù)休伯特·特倫巴赫(Hubert Tellenbach)的觀點,氣息“在空間、家庭及家園中構造一種親密感”[1]50。氣息讓人聯(lián)想到親愛的家鄉(xiāng),這是司空見慣的,“或許是對氣息的忽視和排外,讓我們的城市變得冷漠。沒有氣息的城市猶如行尸走肉”。[1]51

      伯梅將氣息定義為“氣氛的一種必要元素”[1]50?!罢黔h(huán)境的特性,我們能夠通過身體狀態(tài)最深刻地感覺到自己置身何處?!保?]50“氣氛”是伯梅“新美學”的基礎概念。要理解他的城市美學,必須理解他的新美學觀點以及氣氛概念。

      伯梅稱從康德到阿多諾的美學是“傳統(tǒng)美學”,而稱自己的美學是“新美學”。伯梅認為,傳統(tǒng)美學實質(zhì)上就是判斷美學,用于藝術評價、藝術批評。而新美學是生態(tài)學促成的,對它來說,重要的是明了人在其周圍環(huán)境中有何體驗。因此,美學所囊括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藝術品,還包括自然、設計、廣告等。為解釋這一點,伯梅將美學設定為“總體感知理論”。伯梅還考慮到人類的狀態(tài)(包括身體和情感狀態(tài))與環(huán)境性質(zhì)的關系。

      “氣氛”這個詞經(jīng)常被談到,如談論雷云的恐怖氣氛、峽谷的愉悅氣氛、花園的舒適氣氛、人的賞識氣氛等等。[1]21-22當然,肯定有人質(zhì)疑這種種氣氛所表達的不過是那些難以描述的感覺,而氣氛這個詞并不適合學術研究。對此,我們可以指明,必然存在有自身特性的氣氛;并且我們會承認,節(jié)日有喜慶的氣氛,雷云有恐怖的氣氛。因此,伯梅說:“意思的表達不要模棱兩可?!保?]28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氣息與氣氛的基本關系及其對城市環(huán)境美學的意義。

      二、氣氛的感知及其特點

      伯梅重視氣氛的感知問題。他認為,“我看著一棵樹”這句話并不適合用來理解我們的感知。因為,這個例子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有一段距離,而且感知差異是以我們的感官為基礎的,這樣,就必須以眼睛為前提。“每種感知都與更基本的體驗交織著,感知氣氛也是如此?!保?]伯梅說,“在旅館黑黑的房子里有只蚊子在嗡嗡作響”更適合用來理解我們的感知。當然,這是聽的體驗,但同時也是整體感知到的,包括不安、緊張以及防衛(wèi)反應。我們首先察覺到的不是一只蚊子,而是某種“危險信號”。一旦確定這種信號是聲音——一只蚊子的聲音,我們已經(jīng)與之保持距離。這個例子說明“氣氛感的在場是感知的根本現(xiàn)象”[3]。它帶一些感情色彩(比如威脅),是我們的感官分辨出來的。然后,主客兩極對立中的“我”和感知對象分離開來。因此,感知伊始時,主客體還沒有分開。

      伯梅認為,對現(xiàn)象的感知在根本上并不是對對象的感知,而是“對在場的感覺”,即意識到某物在場,也意識到“我”是感知主體。由于主、客體的不同,這種在場的感覺變成了對“我”的在場的感覺,這種感覺如同我自身狀態(tài)的感覺而被體驗到。拿“天氣冷”這個例子來說,形容詞“冷”既是外界的狀態(tài),同時也是我的狀態(tài),我感到冷如同感到我的感覺。冬夜的陰郁氣氛、會面的緊張氣氛、春日里鶯歌燕舞的美好氣氛都被體驗成我的感覺和我的身體狀態(tài)。所有這些氣氛都如情感波動被體驗到,與這種波動保持距離,我們就能用言語將之表達出來。

      在此基礎上,伯梅進一步分析了氣氛感知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問題。

      在伯梅看來,當某人感知氣氛時,會覺得那就是他自己的狀態(tài),因此,氣氛感知具有主觀性。這里需要對“主觀性”概念做一下解釋,因為伯梅起初是在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的新現(xiàn)象學影響下理解這個概念。施密茨和伯梅注重只有人自己才能明白的主觀性的細微差別。當某人傷心時,只有他自己明白那是什么樣的悲傷,其他人只知道他在傷心這個事實。當然,別人可以說“A在傷心”,但是從“A在傷心”這句話中,我們不能清楚了解他有什么樣的傷心。施密茨和伯梅認為,只有在當事人才能體會的這種不可代替的感覺中,才能看出主觀性。①施密茨認為過去的哲學家不懂這種主觀性,比如在超越自我中沒有這種主觀性的細微差別。(參見Schmitz H,Subjektivit?t[M],Bonn:H Bouvier,1968)

      不過,我們可以理解氣氛感知中的相反特性,即客觀性。所有經(jīng)歷過節(jié)日的人都體會得到節(jié)日的愉快氣氛,這讓我們?nèi)菀渍J識到氣氛的客觀性特征。通過分析人們怎樣體驗氣氛,伯梅探討了客觀性產(chǎn)生的原因。[4]根據(jù)他的觀點,氣氛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感知到:“內(nèi)移(ingression)”和“相異(discrepancy)”。舉例來說,當我們踏入一個洋溢著節(jié)日喜慶氣氛的大廳時,所體驗到的氣氛就是內(nèi)移。這種節(jié)日氣氛本來是與我無關的東西,進入大廳后,我被這氣氛感染了,并享受到了。但是,我并不總是這樣被氣氛所感染。當我為悲傷的事情郁郁寡歡時,即使我能感受到春日晨景的快樂氣氛,我卻無心消受。伯梅稱這種體驗為“相異”。在這種情況下,快樂的氣氛被我感受到了,也感染了我,但由于我正沮喪,一種緊張感油然而生,以至我的主觀狀態(tài)與客觀的快樂氣氛存在差異。

      在這兩種情況中,氣氛最初被感知為“與我相分離的東西”,是對我產(chǎn)生影響的情緒。不然,我就既感受不到“內(nèi)移”,也感受不到“相異”?!跋喈悺钡捏w驗清楚表明:氣氛就像漂浮在空中的感覺,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別人的。從這個事實中,我們也可以明白氣氛的準客觀性。氣氛不同于我的感覺,也沒有任何人的感覺飄浮在半空中,這些我們彼此都知道,當這種感覺被體驗到像是我自己的感覺時,它就成了主觀感覺。

      由于這種準客觀性,氣氛是可以營造的。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能明白這一點。比如,換換窗簾,用花朵裝飾一下房間,我們就能改變房間里的氣氛;超市里播放那種能激發(fā)顧客購物欲的音樂;舞臺上,不同的布景、燈光及音樂會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氣氛。

      總之,氣氛可以從主觀上感受到,但它具有準客觀性,是可以營造的,我們可以隨處感受到它。當然,氣氛對城市美學來說也是重要的。

      三、城市氣氛的類型與特性

      為更好理解城市氣氛,還要談到氣息問題。雖然伯梅指明某些視覺和聽覺的東西可以營造城市氣氛,但氣息并未受到太多關注。在伯梅看來,氣息“朦朦朧朧地洋溢在空中,緩緩擴散,包圍我們,無處不在”[1]50。氣息還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態(tài),比如鮮花的氣息讓我們感覺安逸,食物的氣息增進我們的食欲。而且,氣息也讓我們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如伯梅所說,氣息“讓我們最深切地感受到我們所處的感覺狀態(tài),讓我們可以確認場所、確認一個人所處的位置”[1]50。由此可以看出,氣息和氣氛一樣,在多方面影響我們。

      伯梅認為可以根據(jù)氣氛感染我們的不同特性給予分類。鑒于城市美學,他將氣氛劃分為兩類,即聯(lián)覺性氣氛、社會性氣氛①在其它著作中,伯梅補充了交際特征、感覺以及動作建議等特征(參見B?hme,G.,Aisthetik:Vorlesungenüber?sthetik alsallgemeine Wahrnehmungslehre[M],München:Fink,2001,chap.6)。。聯(lián)覺特性的氣氛是“通過身體狀態(tài)的改變而體會到的”[1]56。既然有令人惡心的氣味,就必然有令人惡心的景象。氣氛是由整體而不是某個單一的感官所感知的。因此,我們能聽到熱情的聲音,也能看到暖色調(diào);能聽到冰冷的聲音,也能看到冷色調(diào)。我們還能通過某人的舉止看出他(她)的熱情或冷漠。社會特性的氣氛表明它是被主觀感知到的。我們一踏進某人的房子,就感覺到“小資氣氛”;當我們步入教堂,會感到“朦朧的肅穆”。小資、肅穆、優(yōu)雅、權威等氣氛都不能只通過身體狀態(tài)來解釋。要感受到這些氣氛,還需要文化和社會閱歷。這說明,氣氛不僅僅影響我們的身體感覺,還影響著我們對社會的感覺。伯梅將“舒適的氣氛”包含在社會特性里。歐洲人覺得歐式生活舒服,而日本人覺得日式生活舒服。

      看來,正如舊日巴黎的氣息所顯示的,即便那種氣息不好,它也可能形成其城市的重要特征。這樣的話,從聯(lián)覺特性看,由這種氣息造成的氣氛就不是令人愉快的。但從社會特性看,這種氣息卻形成了城市的獨特氣氛,這種獨特氣氛會成為至關重要的東西??傊?,體驗過氣氛的人就能感受到聯(lián)覺性和社會性這兩種特性的氣氛。要想對城市氣氛有更好的理解,我們就應該考慮“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和參觀城市的游客的生活感受”。[1]58

      要注意的是,“城市氣氛”這個表述相當普遍,不僅熟悉城市氣氛的居民喜愛這個表述,那些發(fā)現(xiàn)城市氣氛的游人也喜愛這個表述。伯梅認為,城市氣氛不同于城市形象,后者是“人們對城市外表的整體預想”[1]55。而城市氣氛是“城市居民常見的、明顯的東西,是每天生活于城市的人們所營造的東西,但對陌生人來說卻是獨特的東西”。[1]55為理解城市氣氛,我們應理解人們是怎樣感覺它的。

      伯梅還指明了城市美學看待城市氣氛的三個優(yōu)點[1]55-58。第一點,城市氣氛不受符號學的限制。那就是說,我們沒必要非得弄明白城市事物的意義,即便我們不明白它們的意義,城市氣氛也感染我們。第二點,即便不具備審美能力和藝術史知識,我們也能暢談城市的魅力。這意味著我們要關注主觀因素在理解東西方面的重要性。伯梅認為過去的文獻并沒有忽視主觀因素。除了城市空間布局,引起我們注意的城市交通便利和功能劃分也多次被提到,如卡米洛·希特(Camilio Sitte)研究“美的事物”[5],戈登·卡倫(Godon Cullen)研究“城市景觀”[6],凱文·林奇(Kevin Lynch)研究城市的“可想象性”并分析城市中令人印像最深刻的地方[7]。他們還研究人們怎樣感受城市,只是他們的研究方法還局限于視覺領域。第三點,我們能從營造氣氛的事物著手來研究城市。氣氛不僅僅是主觀上體驗的,也是客觀上產(chǎn)生的,因此,我們可以從城市規(guī)劃方面來處理城市氣氛。

      四、城市氣氛的營造

      伯梅強調(diào),我們不應局限于視覺領域去理解城市氣氛問題,還應當關注人們怎樣感受氣氛、氣氛怎樣產(chǎn)生。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就能理解每個城市的魅力之處,理解如何規(guī)劃城市并營造城市氣氛。

      伯梅對城市氣氛營造問題的談論也是一個以往文獻沒有太多非議的問題。以往的文獻研究了建筑形式和城市結(jié)構,但是,從城市氣氛問題看,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們營造何種氣氛、怎樣感染人?;谶@種需要,林奇討論“方向感”,卡倫探究“身體所處位置”,當然我們更需知道城市中的人如何感覺?!叭绻藗兇┻^狹窄的小巷或是走過開闊的露天場所,如果一座城市的特征是蜿蜒向上的馬路或是長長的、明顯的一排排房屋,如果人們穿梭在高樓林立中突然看到一座小小教堂或是步出街巷而看到寬大的公共廣場,這肯定會帶來不同的感受。”[1]60

      伯梅認為,我們在城市里發(fā)掘的歷史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氣氛[1]60-61。發(fā)掘城市的歷史會給受過教育的人們帶來樂趣,但對普通人來說就不一定了。而且,還有個可能就是歷史資料限制了人們的興趣。歷史不只是被發(fā)現(xiàn)和解密的,它也被感受、被感知。即便我們不知道一座城市的歷史,我們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歷史氣氛,即“厚重的歷史”。伯梅提到,沙特爾大教堂清洗了彩色玻璃,卻導致人們大失所望。因為這座建筑看起來古老才有著古老的氣氛,給我們一種印象,“像一棵樹從大地里生長出來”[1]62。相反地,那些讓我們猜測城市歷史的歷史符號就不能讓我們感受城市的厚重歷史。這種“厚重的歷史”看來可以理解成氣氛的一種社會特征。這是因為,由于歷史的厚重,我們能感受到某些東西,那是城市在歷史長河中收獲到的,因而古老的城市都有其獨特魅力,重要的是探討如何維護城市的厚重歷史。

      伯梅還提到了聽覺氣氛的營造。城市里的聲音有各種各樣的特性,從而營造出種種氣氛。“車輛的汽笛聲,小販的叫賣聲,時裝店里的音樂聲”[1]66,這種種聲音營造了城市的氣氛。音景項目(The soundscape projects)研究了城市的這些聲音,研究結(jié)果表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城市的聲音與制造聲音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關。雖然城市規(guī)劃不能具體規(guī)劃人們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有可能考慮規(guī)劃后的城市會促成什么樣的生活。

      為著城市的長遠規(guī)劃,我們應當考慮城市要擁有什么樣的氣氛,人們怎樣感受這些氣氛,它帶來怎樣的生活方式,以及那樣的生活方式又會帶來怎樣的氣氛?;谶@種考慮,伯梅將城市看成是我們可以感受氣氛的地方,是“后天形成的自然”[8]71。在過去,城市習慣上總是被看成是人造物品。在《斐德羅篇》中,柏拉圖認為自然是在城墻包圍的城市之外的東西,是厭倦城市生活的人治愈身心的地方。直到現(xiàn)代,西方國家還認為自然是他們生活之外的東西。自然是純真且未開化的,因此它有時得到贊揚,有時又被貶低。

      自近代以來,自然在城市之外的這種“外在關系”逐漸改善。自然被納入城市,別墅和公園成了這種變化的媒介。起初,別墅是貴族們在城市之外享受自然的地方,而公園是宮廷文化的產(chǎn)物,它源于城堡花園。19世紀之后,隨著城市的擴張,別墅被囊括到城市之中,并為市民建造公園。到了20世紀,自然被有意識地納入到城市?!堆诺鋺椪隆?1933)規(guī)定,自然要按照再創(chuàng)造的目的納入城市,城市要與其周圍的風景相協(xié)調(diào)。20世紀70年代,出于對植樹造林的功利性計劃的批判,引發(fā)了自然保護運動①這個運動的代表人物是Louis le Roy(1924—)。。

      盡管如此,伯梅認為,這只不過是將人、城市與自然的“外在關系”變成了“外界關系”而已,因為我們自己就是自然的組成部分的事實并未得到理解,我們所需要的是與自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根據(jù)伯梅的觀點,過去人類被視為理性存在,相反,自然被視為非理性存在,是外在的存在。“我們把自己看成理性的存在,卻驅(qū)逐了自己的自然本性。”[8]72不過,由于環(huán)境問題日益加劇,我們開始懂得,我們作為身體的存在,就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沒有空氣、水和土地(食物),我們無法生存。況且我們需要氣氛,需要那種感受。

      城市不僅是人作為理性存在而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作為自然存在而生活的地方。如果我們把人類為自己耕種的土地理解為自然,那么,人類所居住的城市也能被理解為自然。過去,像自然一樣與人類毫無關聯(lián)的地方已被開墾。但是,對人類至關重要的自然就是環(huán)繞著我們的這片自然:“為我們而存在的自然”。城市就應看成是為我們而存在的自然。伯梅說過,“城市是人類生活其中并與自然共處的確定方式。”[8]71

      因此,通過理解我們和作為自然環(huán)繞我們周圍的事物,伯梅嘗試去建立人、城市與自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他認為,傳統(tǒng)美學沒有足夠關注自然氣氛②伯梅認為阿多諾更貼近于自然的氣氛現(xiàn)象,但他所感興趣的自然是社會的對立面,而且他沒有研究氣氛。最近,Martin Seel (1954—)想到氣氛了(參見M.Seel,Eine?sthetik der Natur[M],F(xiàn)rankfurt/M.:Suhrkamp,1991)。但是伯梅聲明,他沒有放棄易于接受的美學途徑,認為氣氛只有“通訊性質(zhì)”(參見B?hme,G.,Atmosphh?re:Essays zur neuen?sthetik[M],F(xiàn)rankfurt/M.:Suhrkamp,1995:82-83)。伯梅認為,氣氛是某種使我們與自然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東西。,其原因之一就是將自然置于局外的傳統(tǒng)觀點。

      總而言之,“氣氛”概念讓我們有可能去思考“環(huán)境特性與人類境況的關系”?!俺鞘袣夥帐菍Τ鞘鞋F(xiàn)實的主觀體驗,城市中的人們彼此分享?!保?]71此外,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影響氣氛產(chǎn)生和城市規(guī)劃的因素。城市是我們的自然,城市規(guī)劃必須考慮我們這個自然應該是何種面貌。

      伯梅提出的“厚重的歷史”概念似乎讓我們有可能思考城市傳統(tǒng)的重要性。城市氣氛是在歷史中形成的,每個城市都獨具特性:巴黎,羅馬,東京,北京……所有的城市都有其氣氛。我們能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發(fā)現(xiàn)氣氛。因此,對將來的城市規(guī)劃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保護旅游景點和名勝古跡。為了不失去城市氣氛,我們得理解城市居民被什么所吸引,并對其加以保護。

      在我居住的京都,被稱為“町屋”的木制房屋逐年減少。京都氣氛是在其它城市感受不到的,但京都氣氛似乎也在逐年消逝。有鑒于此,我們需要理解每個城市都有其氣氛,去保護它,去創(chuàng)造舒適而迷人的城市。

      [1]B?HME G.Anmutungen.über Das Atmosph?rische[M].Ostfildern:Edition Tertium,1998.

      [2]B?HME G.Atmosphh?re.Essays zur neuen?sthetik[M].Frankfurt/M.:Suhrkamp,1995.

      [3]B?HME G.Atmosph?re[J].Kallista(Tokyo art University),1996(3):128-142.

      [4]B?HME G.Aisthetik:Vorlesungenüber?sthetik als allgemeine Wahrnehmungslehre[M].München:Fink,2001.

      [5]SITTE C.Der St?dtebau nach künstlerishen Grunds?tzen[M].Braunschweig:Biesbaden,1883.

      [6]CULLEN G.The Concise Townscape[M].5thed.London:The Architectural Press,1968.

      [7]LYNCH K.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A:MIT Press,1960.

      [8]B?HMEG.Für eine?kologische Natur?sthetik[M].Frankfurt/M.:Suhrkamp,1989.

      City,Atmosphere and Nature: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of Gernot B?hme

      TATSUNO Ryosuke1,trans.by YANG Fang-qing2,revised by LEILi-xi3
      (1.School of Letters,Osaka University,Osaka 565-0871,Japan;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441053,China; 3.The School of Fine Arts,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441053,China)

      Gernot B?hme put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tmosphere of city and the city people’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atmosphere.For instance,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busy street and the smell ofmarket place enliven people,and the murmuring of a stream relaxes people.These sounds and smells are regarded as‘a(chǎn)tmospheres’.The perception of atmosphere is not limited to the sense of sight.We also perceive it as smell sound and body feeling.B?hme classifies atmosphere intomainly two types:synesthetic and social character.Atmosphere not only is perceived subjective,but also has quasi-objective character.B?hme also regards ourselves as parts of nature,which is influenced by atmosphere.This idea of atmosphere and naturemakes it possible to create city atmosphere,to plan and preserve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em.And it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each cit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City atmosphere;“New aesthetics”;Gernot B?hme

      J022

      A

      1009-2854(2010)07-0028-05

      (責任編輯:劉應竹)

      2010-06-01

      立野良介(1972—),男,日本京都人,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部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當代德國美學。

      猜你喜歡
      氣氛氣息美學
      2023.06六月羽壇:奧運積分賽的氣氛終于來了
      羽毛球(2023年6期)2023-06-08 06:07:11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CREATINGAN ATMOSPHERE
      漢語世界(2021年2期)2021-04-13 02:36:20
      自然的氣息
      童話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0
      “春的氣息”
      寫出畫面的氣氛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春的氣息
      特別文摘(2016年8期)2016-05-04 05:46:14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尼勒克县| 江北区| 台南县| 四子王旗| 永修县| 钟祥市| 洛宁县| 和林格尔县| 张北县| 南部县| 依兰县| 凯里市| 昌邑市| 本溪| 邳州市| 卢龙县| 双峰县| 德惠市| 丹棱县| 西丰县| 虞城县| 岫岩| 巨野县| 革吉县| 湖北省| 临高县| 哈密市| 湟源县| 海盐县| 咸丰县| 兴义市| 法库县| 杨浦区| 荥阳市| 驻马店市| 道真| 定襄县| 赤城县| 衡水市| 屯门区|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