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杰
(嘉興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嘉興314001)
試論皮欽英語流變中的華人審美心理轉(zhuǎn)換
王海杰
(嘉興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嘉興314001)
關(guān)于皮欽英語(Pidgin English)的研究歷來集中于語用流變、語言特色以及詞匯探究方面,對于此種語言背后所蘊涵的美學意義以及審美心態(tài)則鮮有涉及。皮欽英語(Pidgin English)原為華人在早期貿(mào)易交往中為方便與以英語為通用語的國家溝通而形成的中英語言妥協(xié)之產(chǎn)物??傮w而言,它是一種缺乏系統(tǒng)性的實用語。西方叩關(guān)以來,皮欽英語自誕生之日起便以其獨特的渾融姿態(tài)在中國本土茁壯成長,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飛速發(fā)展,皮欽語更具生命力,也更具影響力。
皮欽英語;審美心理;語言特點
皮欽英語(Pidgin English)原為華人在早期貿(mào)易交往中為方便與以英語為通用語的國家溝通而形成的中英語言妥協(xié)之產(chǎn)物。其主要詞匯為英語基本詞匯中的名詞、數(shù)詞、動詞等,形容詞隨著皮欽英語的發(fā)展遞增,量詞、介詞、連詞等能產(chǎn)性較差的詞類一般少有;而其主要場景最初集中在生活交際場景和貿(mào)易交往場景之中,后向日常生活延展??傮w而言,它是一種缺乏系統(tǒng)性的實用語。西方叩關(guān)以來,皮欽英語自誕生之日起便以其獨特的渾融姿態(tài)在中國本土茁壯成長;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飛速發(fā)展,皮欽語更具生命力,也更具影響力。
“皮欽英語”這一名詞的由來據(jù)學者考證為“商業(yè)英語”(Business English)的訛音,也稱“別琴英語”(一八七三年二月初五日“別琴竹枝詞并序”;1881年11月5日“習西學不宜專事西文說”)[1]。其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為“廣東英語”(Canton English)。在皮欽英語的形成階段,即“廣東英語”階段,語種形成的動因決定了這一階段的皮欽英語體現(xiàn)出重實用、寡審美、集中為商貿(mào)服務(wù)的總體特征。
皮欽英語是一種混合語種,但是在形成之初,這種混合的內(nèi)部便存在失衡的現(xiàn)象。在皮欽英語中,英語處于明顯的支配地位,而漢語只扮演被動學習、妥協(xié)的角色。這一階段皮欽英語的使用者主要是一些與西方客商打交道的商人和買辦,他們?yōu)榱松虡I(yè)利益而學習優(yōu)勢群體(dominant group)的常用詞匯,以一種看似俯就的姿態(tài)親近英語。在這一過程中,思維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審美在這時暫時缺席,華人并沒有因自覺英語之美而親近英語,形成之初的皮欽英語無異于鸚鵡學舌。語言學家Whinnon在討論語言的發(fā)展與變化時借用生物“雜交”(hybridization)概念,將語言的混合現(xiàn)象概括為“初級”、“二級”、“三級”三個階段。所謂“初級”階段是指一種語言分裂為無數(shù)語言變體階段;“二級”階段是指各獨立的語言變體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階段;“三級”階段是指各種語言變體相互滲透而產(chǎn)生新的、特殊的、多種成分混合的言語形式階段[2]。皮欽英語因在心理、美學等方面缺少與優(yōu)勢語言群體的溝通與融合而停留在第二階段無法前進。
廣東英語階段的常用詞匯大約有400個,絕大部分為實詞,其中名詞最多,數(shù)詞次之,動詞再次,形容詞少有。根據(jù)何兆熊、梅德明教授的《現(xiàn)代語言學》的研究,由于清朝閉關(guān)鎖國,乾隆二十四年(1759)頒布了《防范外夷規(guī)條》,規(guī)定外國人學習中文犯法。但是中外交往的需要又迫切地要求英漢之間的互通,于是偶有懂得中文的外國人私下編著了一些以粵語發(fā)音為注音媒介的皮欽英語學習用書。這其中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皮欽英語在最初的交際過程當中,傳教士起到過重要的作用,比如1817年至1823年,馬禮遜在澳門出版第一部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收入漢字4萬多個。這部字典標志著英漢雙語之間的交際走入學術(shù)的視閾。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廣東英語既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傳教士理想中的初衷——它沒有發(fā)揮傳播宗教、散播基督博愛信仰的作用;也沒有發(fā)揮語言學的前驅(qū)們傳播學術(shù),使得英漢之間在消除語言隔閡之后,能夠消除心理芥蒂的作用。幾乎是陰差陽錯,英語在中國的傳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厄。受到長久儒家思想氤氳的中國人,對于語言的固守幾乎使得外國人感到吃驚,他們退一萬步,卻只愿意在商業(yè)交往中實現(xiàn)語言的妥協(xié),只愿意用自己的語序和字符標注英語的讀音。在這個階段,中國人始終只愿在貿(mào)易中俯就,而思想與審美依然是完全的中國式,完全的儒道釋。在廣東英語當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信仰,任何真實情感的影跡。這難道是因為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問題嗎?按照筆者淺見,恐怕更多的是中國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在發(fā)生著奇特的作用,它部分消解了優(yōu)勢群體在形而上范疇中的優(yōu)勢地位,在語言文字上形成了獨特的保護機制。皮欽英語的出現(xiàn)證明了漢語的強大生命力,證明了國人在審美中淡漠而又隱忍的堅守。在廣東英語階段,應(yīng)該說,審美的缺席表現(xiàn)為對外來文化根源性的抗拒,對傳統(tǒng)文化潛意識的保留。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廣東英語以其強有力的姿態(tài)給予外來者以鏗鏘之音。
洋涇浜英語,可以視作是皮欽英語的第二階段,也是皮欽英語的主要代表形式?!把鬀茕骸痹屈S浦江的一條支流,也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由于外邦客商多在此居住,傳教士與外國水手也多在此聚集,語言上經(jīng)過交流妥協(xié),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皮欽英語——洋涇浜英語。本文探討的洋涇浜英語僅指起源于19世紀上海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特別之英語”。洋涇浜英語與廣東英語雖然同屬于皮欽英語,但是它們之間既存在延續(xù)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同時也存在差異。其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洋涇浜英語以上海話為對譯的藍本,與廣東話的發(fā)音存在部分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洋涇浜英語在詞類的豐富性和靈活性上較廣東英語有顯著提高。其次,由于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殖民的深入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洋涇浜英語中已經(jīng)顯示出了許多“親英”的傾向。十里洋場的繁華、浮靡與舊上海的蕭瑟、頹敗構(gòu)成鮮明的對舉,在這樣的映照中,許多年輕人開始以西方的生活為訴求,崇洋日漸成風,此時的洋涇浜英語中出現(xiàn)了許多反映洋場生活的詞匯。這些詞匯的出現(xiàn)說明國人的審美與愛憎不復(fù)簡單分明,錯綜的審美意識集中體現(xiàn)出彼時上海特有的美學氣質(zhì)。
洋涇浜英語對于上海話的影響甚巨,其中的市井俚語極具生命力,沿用至今。根據(jù)朱大可先生的研究,例舉部分殊有特色的洋涇浜英語如下(詞類劃分以中文意義為準):
1.名詞。如(拉三)Lassie,少女,情侶,引申為妓女、賣淫者或生活不檢點的青年女子。(慕客)Mug,流氓,引申為嫖客。(噱頭)Shit,大便、胡說、謊言、大話,蹩腳的商品或表演,引申為吸引觀眾的低級趣味的表演,引顧客上當?shù)尿_局,以及各種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引人發(fā)笑的手段。
2.形容詞。如(嗲)Dear,親愛的,可愛的,引申為嬌柔的,撒嬌的,媚態(tài)萬千的。(克拉)Colour,色彩,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有名詞用法,指時髦的人。(落佻)Rotter,英國俚語,指無賴、下流胚、可惡的人、討厭的家伙,名詞。后轉(zhuǎn)為形容詞,意為無賴的、無恥的、下流的、卑鄙的。(邋遢)Litter,雜亂、四下亂扔的東西,在公共場合亂扔廢物的人,引申為形容詞:雜亂、凌亂和不修邊幅。
3.動詞。如(嘎三壺)Gossip,聊天,閑談。
4.語氣詞。如(哇塞)Worse,更糟的,更惡劣的,被引申為專門形容心情的難受和惡劣。
5.述賓短語。如(軋朋友)Get朋友,搞女人,結(jié)交異性(“軋”是一個普遍運用的動詞,可以進行各種自由組合,如“軋鬧猛”(湊熱鬧))。(退灶私)退Juice,本義為流氓退還敲詐得來的油水與錢財,引申為丟臉、失面子。(接〈劃〉領(lǐng)子)接Leads,接提示、接暗示、得到暗示(“劃”為上海方言,意為給出、拋出)。(著臺型)(衣)著Dashing,本義指穿著打扮很漂亮,后引申為出風頭、自我表現(xiàn),自我炫耀。
洋涇浜英語在詞類、使用范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突破使得這種語言本身的生命力大大增強,同時也反映出了19世紀上海獨特的審美心理。
一方面,西方開化、自由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沖擊著上海人的心扉。封建社會的日薄西山讓已經(jīng)讓他們開始自覺地欣羨西方的昌達。在經(jīng)濟上學習西方的同時,對于西式生活的崇拜也已經(jīng)逐漸滲透進上海人民的生活。十里洋場的霓虹、旋轉(zhuǎn)門、高跟鞋、洋裝、化妝品、舞女、性愛迅速占領(lǐng)了一部分年輕人的心智。在一片歌舞升平當中,他們學會了作為“慕客”的基本要領(lǐng),學會了尋找最會“著臺型”的“拉三”,擺擺“噱頭”,“軋軋朋友”,他們把“落佻”當做嗔怪與褒獎,一輩子最大的愿望便是永遠地做個“克拉”。在租界中,許多上流青年在審美上已然自覺西化。他們大多學習過西方先進的技術(shù)與知識,知道了愛情、婚姻應(yīng)該由自己作出選擇;他們自覺地認同社交,認同霓虹絢麗的視覺效果,認同對于欲望的訴求;他們對于交際和性不再保守,及時行樂的散漫與落拓從這些洋涇浜詞匯中可以看得分明。美學在這一階段突破性地由缺席走向在場,在洋涇浜英語詞匯當中體現(xiàn)出的審美更多是一種模仿性的審美,是一夜之間西式的美占盡風情。國人開始亦步亦趨模仿西方的燈紅酒綠、香車寶馬,對西方的迷信瞬時由技術(shù)、經(jīng)濟領(lǐng)域走向物質(zhì)享受的范圍。而物質(zhì)享受了,精神也自然被部分同化,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從物質(zhì)的需要過渡到精神的需要,這是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在這樣急劇的變化當中,有人開始對于西方的自由主義擊節(jié)贊嘆,也同時有人開始見到浮華之后的隱憂。
在筆者例舉的洋涇浜英語詞匯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最初最為江湖隱語出現(xiàn)的詞,后來大多數(shù)引申出貶義,也就是說,另一方面,從感情色彩上看,洋涇浜英語所體現(xiàn)出的國人的審美意識經(jīng)歷了一個從歆羨仰慕到質(zhì)疑否定的過程。在租界繁華表象的背后,國人同時看到了西方殖民者對于國民的欺壓、剝削,看到了他們的強勢、掠奪與荒淫以及國民的孱弱、驚慌與冷漠。這些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在語言中得到最直觀的反映就是詞匯引申義的變化,這些原本適用于十里洋場、含義光鮮的詞匯在百姓的眼中開始帶有鄙視、唾棄的意味。上海的平民們開始看到十里洋場的美其實是建立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基礎(chǔ)上的浮華之美,是雕欄玉砌、粉飾太平,其本質(zhì)是一種絕望的美。于是他們說起“拉三”、“慕客”時已然心存鄙棄,這就是語言,是富有正義感的、審美性的語言。
以上兩種對立的、矛盾的觀念使得這一階段的洋涇浜英語在審美情態(tài)方面顯示出錯綜的美學特點。根據(jù)學者研究,這種中英混合的上海洋涇浜英語在中國一直沿用到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在香港到六七十年代),約有200余年的歷史。由于它自身在詞匯、語法等方面的不足和歷史原因使它終究沒有成為中國社會有影響力的語言,更沒有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克里奧語[3]。洋涇浜英語雖在語言學上多有局限,但在美學上卻別具特色。
皮欽英語再次席卷中國大陸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西方文化在新的時代、新的背景中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自然最先感受到了社會的新變。隨著許多新事物、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原先的漢語詞匯不能夠完全滿足人們?nèi)粘I畹男枰S谑?,大量英語詞匯與漢語混合出現(xiàn),皮欽英語卷土重來。當代皮欽英語具有使用范圍廣,詞匯更新快,詞類靈活,與科技緊密相關(guān),由媒體推波助瀾等時代特點。與殖民地時期的皮欽英語不同的是,當代皮欽英語體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平等性與互動性。也就是說,在中國大量出現(xiàn)新的洋涇浜詞匯的同時,漢語中特有的詞匯也同時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英語和漢語在新的語境下不再是優(yōu)勢語種和從屬性語種的關(guān)系,相反,它們呈現(xiàn)優(yōu)勢互補的特點。也正是因為以上特點,當代皮欽英語在審美上趨于多元,價值觀的渾融使得中國真正與西方實現(xiàn)了第一次心理上的親近,同時,西方也開始以友善而和平的視角矚目中國,關(guān)注中國。
必須指出的是,在英語普遍使用的當代,皮欽英語的使用目的不再像先前一樣,是為了方便溝通、方便不熟悉英語的學習者使用,而更多地出現(xiàn)了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漢語字詞譯出英語詞匯的新形式。一些外來詞以生動的漢字譯出,而人為地營造出洋涇浜的效果,大大增加了語言的趣味性和詞匯的多樣性,豐富了人們的審美視閾。謹以一些典型的當代皮欽英語詞匯為例:
1.秀(show)?!靶恪奔瓤勺髅~,也可作動詞,且能產(chǎn)性極強。是當代皮欽英語的代表詞?!靶恪奔饶茏鳛槊~獨立使用,意為真人展示類電視節(jié)目,或引申為娛樂性的、含娛樂諷刺意味的節(jié)目,與動詞搭配,如“走秀”;也能作為動詞,意為展示、顯示,如“秀身材”、“秀恩愛”等?!靶恪钡哪墚a(chǎn)性體現(xiàn)在它能夠附著在許多名詞之后,形成與“show”的英文原意接近的新詞,如“真人秀”、“服裝秀”、“情感秀”等?!靶恪庇伞皊how”音譯而來,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英語中的含義,在漢語中含義更加豐富,運用也更為廣泛。
2.曬(share)。網(wǎng)絡(luò)詞匯中的皮欽英語詞匯,動詞,意即“分享”。此詞運用漢語中“曬”的本義進行引申,使?jié)h語詞匯附著上英語詞匯的新義,具有趣味性。從漢語中的“曬太陽”引申到皮欽英語中的“曬照片”、“曬寶貝”等。這不僅運用“近音”的特性進行洋涇浜式的轉(zhuǎn)譯,更巧妙運用了漢語詞匯引申義的法則對相近的意義進行引申和拓展。
3.粉絲(fans)。指大量狂熱的追求者、支持者。許多皮欽英語詞匯的趣味性音譯使得漢語詞匯增添新意。一些洋涇浜詞匯通過借用漢語中原意明朗的詞匯之音顛覆了漢語詞匯的原意,從而大大增強了漢語的趣味性和兼容性。創(chuàng)意使得語言充滿詼諧之美、幽默之美。語言的創(chuàng)意或許是偶然為之,但是其結(jié)果卻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一些最初僅作為社會方言出現(xiàn)的皮欽英語詞匯在社會的驗證中走向通俗。
4.因特網(wǎng)(Internet)。“因特網(wǎng)”嚴格來說是半洋涇浜詞匯。Inter音譯為因特,意為互動、互聯(lián),而net則意譯為網(wǎng)。詞類詞匯的出現(xiàn)標志著皮欽英語詞匯在形式上具有了更為靈活的表現(xiàn)力,組合功能增強。
當代皮欽英語多運用于科技、傳媒領(lǐng)域,在英語風行的時代背景下,皮欽英語因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而大大增強了漢語的生命力。當然,皮欽英語詞匯的出現(xiàn)不僅在語言學上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皮欽英語詞匯所蘊涵的多元美學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古典主義美學的消解和個性主義美學的興起。在皮欽英語當中,許多詞匯具有多重的、復(fù)雜的感情色彩,運用在不同的語境當中,甚至不同的人使用它們,感情色彩都有差異。比如說“粉絲熱情高漲,感動了明星”,“粉絲喪失理智的舉動,千萬不可效仿”。在不同的視角看來,同一審美主體可以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一些皮欽英語當中提到的事物,比如“泡吧(bar)”、“秀(show)恩愛”等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社會身份的人看來都有很大差異。A可以認為C“曬”的照片是性感的,B可以認為它很低俗。在這個價值取向多元的社會語境中,每一個人都是審美的上帝。每一個人都有審美的話語權(quán),于是美的情態(tài)也隨之走向多元。
2.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渾融。詞匯的接受程度以及相關(guān)含義隨著語用的不同而轉(zhuǎn)變。原本不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接受的皮欽英語詞匯在一段時間以后可能會被提高到新的高度。比如“粉絲”就是這樣的一個典例,它由娛樂傳媒走向民間,再由民間走向主流傳媒,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階段。在這個詞匯變遷的過程中,下層審美特征向上靠攏,同時上層審美意識向下俯就,渾融到一處。語言背后的審美情態(tài)在悄然中發(fā)生轉(zhuǎn)變,雅與俗的界限不再清晰,審美更加活潑,語言也更加生動。
受20世紀西方哲學思潮兩大轉(zhuǎn)向的影響,學術(shù)視閾也多將“語言論轉(zhuǎn)向”和“非理性轉(zhuǎn)向”兩種轉(zhuǎn)變進行分別的研究。在語言學、尤其是語用學的研究中,語言和美學缺少互動。實際上,語言作為最基本的交際工具,產(chǎn)生于社會生活當中,必然觀照到社會語境中的審美變化與心理轉(zhuǎn)換。皮欽語的研究只作為社會變遷中的一塊明鏡,反射在特定時期內(nèi)語言所承載的美學內(nèi)涵及其轉(zhuǎn)變過程。美神作為隱形的存在藏匿與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給予學術(shù)研究更為廣闊的全新視野。
[1]《申報》影印本[Z].上海:上海書店,1983.
[2]Cook V.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74.
[3]劉文慧.中國歷史上的洋涇浜英語[J].遼寧稅務(wù)高等??茖W校學報,2004,(4).
A Study on the Shift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the Evolution of Pidgin English
WANG Hai-ji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Jiaxing College,Jiaxing 314001,China)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study on Pidgin English mainly dealt with its pragmatics,characteristic and lexicology as well,whil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is hardly involved,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shift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respect of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Pidgin English;aesthetic psychology;language characteristic
H313.3;B84
A
1001-7836(2010)02-0136-04
(責任編輯:喬瑞雪)
2009-11-30
王海杰(1966-),男,浙江縉云人,講師,從事英語語用學、詞匯學、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