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克
〔摘要〕 在《淮南子》的神話系統(tǒng)中,鯀禹治水用的息壤出自昆侖,而昆侖的原型,是位于楚國西北的岷山。息壤出自岷山,證據(jù)有三:其一,岷山為大禹故里;其二,岷山附近流行石崇拜;其三,荊州有息壤祠祭,而楚人出自巴蜀。故鯀竊帝息壤,即鯀盜挖帝之下都——昆侖。
〔關鍵詞〕 息壤;昆侖;岷山;禹;石崇拜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0)03-0191-05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古老的、流傳最廣的神話之一。《山海經(jīng)》云:“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神話雖只有寥寥幾句,卻給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謎團。息壤到底是什么神物?鯀如何竊取的息壤?帝為何治鯀死罪呢?神話沒有提供的細節(jié),只能靠想象來補充。在神話中找不到頭緒,許多學者甚至走出神話世界,在現(xiàn)實世界尋求科學的解釋。就息壤而言,有熟土說、膨潤土說、地下水涌動說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神話還需神話解,中國古代神話雖凌亂,并非無規(guī)律可循,特別是在各地神話系統(tǒng)內,往往有貫穿始終的線索。夏、楚二族發(fā)祥于巴蜀,解讀鯀禹治水神話當以巴蜀文化為背景展開。《楚辭》、《山海經(jīng)》、《淮南子》、《華陽國志》等典籍均與楚地、巴蜀的淵源頗深,故四者的神話傳說互參,或可更好地解讀鯀禹治水神話。
一、 息壤出昆侖
息壤是鯀禹治水的“法寶”,《山海經(jīng)》僅云竊自上帝,卻未表明取自何處。至《淮南子》方透露新信息——息壤出自昆侖,不過主角改為禹。《墬形訓》寫道:(注: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鯀竊帝之息壤在先,禹繼父業(yè),繼續(xù)以息壤填洪水,息壤所積成為名山。息土,高誘注:“息土不耗減,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薄?〕息土,即大禹之父鯀,竊天帝之“息壤”。《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惫弊?“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堕_筮》曰:‘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漢元帝時,臨淮徐縣地踴長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類也?!薄?〕息土、息壤、息石,都是神話中的神物,自然不可當真。然而,對于古人來講,卻真實可信。
那么,息土從何而來呢?《海內經(jīng)》言,鯀竊之于帝,卻沒有明言來自何地?!秹椥斡枴氛f大禹以息土為名山,亦未明言息土來自何地。然從下文看,息土當來自昆侖虛。在《淮南子?墬形訓》中,大禹的治水方法是填埋,實際上是兼用疏浚之法。近出土的《豳公》銘文有“天令(命)禹専(敷)土,墮山,濬川?!薄?〕“墮山”,即《墬形訓》中的“掘昆侖虛”,亦即挖掘山丘,為洪水入海打開通道。同時,所挖之土石,亦可用于堤壩,即填洪水。
“掘昆侖虛以下地”,高誘注:“掘,猶平也。‘地或作‘池?!毕蜃隰斣?“‘以為下地,與上‘以為名山對文,今本捝‘為字則文不成義,當依《水經(jīng)?河水注》卷一引補。”〔4〕按高誘注“掘”為“平”,不確。掘,挖掘之義?!痘茨献?說林》:“土中有水,弗掘無泉?!薄?〕且昆侖為神山,大禹受命于天帝,豈有平其“下都”之理。向宗魯先生以《水經(jīng)注》引文改正文,亦欠妥當。且改為“以為下地”,雖與上文形式相對,卻與下文失去關聯(lián)。昆侖虛既然被鏟平為下地,“中有增城”又從何談起。其實,按《淮南子》神話思維,原文也講得通。以,拿來,用于。《莊子?逍遙游》:“剖之以為瓢?!币?意即拿來?!冻o?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币约词怯??!熬蚶鎏撘韵碌亍?即挖掘昆侖山,將其土運到下地,或釋為用于下地。禹掘昆侖,當然是填洪水,那么,昆侖之土也就是息壤了。
《墬形訓》中,息土來自昆侖的說法可以與《山海經(jīng)》的相關記載相互印證。《海內經(jīng)》:“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此“帝”占有神土——息壤,不為人王,當為天帝。鯀盜取天帝息土,必定要進入神境。天帝之都在下者有四所:其一,密都,青要之山(《中山經(jīng)》);其二,帝都之山(《北山經(jīng)》);其三,天帝之山(《西山經(jīng)》);其四,昆侖之丘(《西山經(jīng)》)。四處帝都,唯有昆侖丘被明確定為“帝之下都”,且唯有昆侖有諸神把守。鯀取得息土,是通過竊取的手段。若昆侖外另有息土,鯀亦無須冒犯天帝,鋌而走險。故可以推測,“鯀竊帝之息壤”的原型是鯀盜挖昆侖山之土。
那么,息壤出自昆侖說,是《淮南子》的憑空杜撰呢?還是另有根據(jù)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弄清《淮南子》成書的文化背景?;茨蠂級鄞?壽春是楚國最后國都,乃政治文化中心,且淮南王劉安曾作《離騷傳》,故《淮南子》與楚地、《楚辭》的淵源極深。且《淮南子》中的神話,許多都能與《楚辭》相互印證,故以《楚辭》神話發(fā)明《淮南子》神話,當切實可行。
二、昆侖山即岷山
關于昆侖山的地望,歷來爭論不休,原因在于混淆了神話之昆侖與古史之昆侖。饒宗頤先生《論釋氏之昆侖說》認為《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楚辭》、《淮南子》所記為神話之昆侖,與《禹貢》、《史記》等所記之昆侖不同?!?〕王昆吾先生在《論古神話中的黑水、昆侖、蓬萊》中說:“古神話中的昆侖,乃是一種特殊的指稱方式,不可同歷史學上所謂昆侖任意比附?!薄?〕二位先生所言甚是,然即便在神話中,不同系統(tǒng)內,所指昆侖亦不盡相同。昆侖在西北無疑,若以不同地方為中心,則其具體方位必大相徑庭。若以《穆天子傳》為根據(jù),則昆侖當為在青海、西藏交界之巴顏喀剌山;若以《山海經(jīng)》、《楚辭》為根據(jù),則昆侖當在巴蜀一帶。
據(jù)顧頡剛先生考證,穆王西巡的故事是秦、趙二國所傳播,而《穆天子傳》乃趙國人所作。〔8〕秦、趙在北方,特別是秦國本身即在西北,故秦、趙想象中的西北昆侖,自然在更遠的青海、西藏地區(qū)。
蒙文通先生根據(jù)考證《山海經(jīng)》三部分(《山經(jīng)》、《海內經(jīng)》《大荒經(jīng)》)所說的“天下之中”方位推測:《海內經(jīng)》以岷山為中心,且提到“開明”,當為出自古蜀國;《大荒經(jīng)》唯一記錄了“巴國”、“巴人”,且四次提到巫山,當為古巴國作品;《山經(jīng)》與《海外經(jīng)》等九篇的“天下之中”包括了荊楚地區(qū),當是接受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國作品。〔9〕而袁珂先生發(fā)現(xiàn)《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之“播琴”,與《山經(jīng)》之“不瞇”為荊楚方言,據(jù)此認為其出自楚人之手?!?0〕按《呂氏春秋?古樂》篇云:“帝顓頊生自若水?!薄?1〕顓頊為楚之始祖,故楚族當發(fā)祥于巴蜀地區(qū)。《山海經(jīng)》、《楚辭》既為巴蜀、荊楚文化產(chǎn)物,出自楚人之手,那么,昆侖在西北之巴蜀就很自然了。在此基礎上,蒙文通先生進一步確定,神話中昆侖的原型即岷山。
蒙文通先生說:“考《海內西經(jīng)》說:‘河出(昆侖)東北隅以行其北。這說明昆侖當在黃河之南。又考《大荒北經(jīng)》說‘若木生昆侖西,《海內經(jīng)》說‘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這說明了昆侖不僅是在黃河之南,而且是在若水上源之東。若水即今雅礱江,雅礱江上源之東,黃河之南的大山——昆侖,當然就舍岷山莫屬了?!薄?2〕
昆侖在巴蜀地區(qū),在《楚辭》中能找到證據(jù)。屈原神游昆侖,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比裟?王逸注:“若木在昆侖西極,其華下照地。”《海內經(jīng)》云:“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比羲?袁珂注引《水經(jīng)注》云:“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西南至故關,為若水焉?!比羲瘸鍪竦?那么,昆侖自然亦在蜀地了。
屈原從昆侖頂層返回,《離騷》云:“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薄渡胶=?jīng)?海內東經(jīng)》云:“白水出蜀,而東南注江,入江州城下。”江州城,屬古巴郡。閬風,王逸注:“山名,在昆侖山上?!庇衷?“高丘,閬風山上也?!睆纳舷挛目?高丘指閬風無疑。巧合的是,巴郡有閬中縣。公元前314年,秦國滅巴國、蜀國,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閬中縣,即設立于此時,屬巴郡。〔13〕閬中,任乃強注引《通志》云:“閬中城名曰高城,前臨閬水,卻據(jù)連崗?!薄?4〕閬,《說文》:“門高也?!鼻柚蚧冒褪竦孛阜Q昆侖,可見在楚人心目中昆侖在巴蜀一帶。
《九章?悲回風》云:“馮昆侖以瞰霧兮,隱┥轎莫山以清江?!鄙轿?王逸注:“一本作山旻,一本作汶?!焙榕d祖補注:“山文、山旻、汶,并與岷同?!稌吩?‘岷山導江。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薄?5〕按《水經(jīng)注》卷30云:“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江。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薄?6〕可見,清江為水名,亦在巴蜀境內。聞一多說:“自昆侖下視,岷山、清江皆隱于霧中?!薄?7〕屈原自昆侖俯視岷山、清江,昆侖自在岷山附近,遠也不至超出巴蜀地區(qū)?!秴问洗呵?古樂》篇云:“帝顓頊生自若水?!鳖呿湠槌甲?故楚族當發(fā)祥于巴蜀地區(qū)?!冻o》既屬巴蜀、荊楚文化,自然認同巴蜀天下之中的地位。且岷山在楚國之西北,正與昆侖的方位相合,故神話中的昆侖也就非岷山莫屬了。蒙先生的推斷是正確的,但這種正確只能局限在巴蜀、楚地的神話系統(tǒng)內,超出這個系統(tǒng),昆侖就不一定在四川了。
昆侖的原型是岷山,在《華陽國志》中亦能找到證據(jù)?!度A陽國志?蜀志》云:“(汶川郡)特多雜藥、名香。土地剛鹵,不宜五谷,唯種稞麥。”任乃強先生注:“雜藥,謂此區(qū)所產(chǎn)羌活、大黃、秦艽、甘草、貝母之類。名香,謂麝香、木香、干松、草香之屬,皆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乃生,內地所難得有者。魏晉時,唯汶山輸出,宋元以來始漸轉移至康定輸出。” 〔18〕考《大荒西經(jīng)》云:“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西有王母之山?!薄洞蠡奈鹘?jīng)》言西王母為昆侖山之神,“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可見靈山在昆侖東方不遠處。又《海內西經(jīng)》:“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膘`山、昆侖俱為群巫所在,一個有百藥,一個有不死藥,其原型恐怕也是非出產(chǎn)“雜藥”、“名香”的岷山莫屬。
三、息壤與石崇拜
大禹的出生地在四川已是學界共識。揚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紐,其地名曰痢兒畔?!薄?9〕揚雄為蜀人,且為嚴謹學者,其說必有所本?!度A陽國志?蜀志》云:“廣柔縣,郡西百里。有石紐鄉(xiāng),禹所生也。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過,逃其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為人所得,則共原之,云禹神靈佑之?!薄?0〕石紐被奉為圣地、禁地,足見大禹神話在當?shù)亓鱾髦畯V,影響之深。
《淮南子?墬形訓》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息壤既出自昆侖,而岷山恰為巴蜀神話中的昆侖,那么,能否在岷山附近找到息壤的痕跡呢?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8云:“(仁壽縣)縣南有地畝馀,踏之軟動。有泉淵沵旱不涸,湧不溢,名曰息壤?!薄?1〕仁壽縣位于成都市南,巴蜀境內,那里有有關息壤的神話傳說。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6云:“江陵城內有法濟院,今俗稱為地角寺,乃昔息壤祠?!_元中裴宙牧荊州,掘之,深六尺,得石城,與江陵同制,中徑六尺八寸,棄徙於墻壁間。是年,霖雨不止,江潦暴漲。從道士歐陽獻之謀,復埋之,祭以酒脯而水止?!薄?2〕《太平廣記?江陵書生》記載:“禹湮洪水,茲(江陵南門)有海眼,泛之無恒。禹乃鐫石造龍之宮室,寘於穴中以塞其水脈。”〔23〕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3云:“荊州南門有息壤,其來舊矣,上有石記云:‘犯之頗致雷雨??滴踉?荊州大旱,州人請掘息壤出南門外堤上。掘不數(shù)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者。再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非土非木,亦非金石,有文如古篆。土人云‘即息壤也。急掩之。其夜大雨,歷四十馀日,江水泛溢,決萬城堤,幾壞城?!薄?4〕
江陵立有息壤祠,且頗為靈驗,可見關于息壤的信仰比較深入。息壤本為治水之物,這里卻變成祈雨之物。那么,江陵的息壤信仰來自何方呢?
江陵,即荊州,亦即楚古都郢?!妒酚?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薄?5〕《漢書?武帝紀》,武帝詔曰:“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諭告所抵,無令重困?!薄?6〕可見,江陵是巴蜀通往楚地的要道。楚族發(fā)祥自巴蜀,其向外遷徙,亦以江陵為根據(jù)地?!稘h書?地理志》:“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27〕楚國初都丹陽,丹陽即今之枝江縣。枝江縣,古屬南郡,在江陵上游不足百里處。楚族出巴蜀,先都丹陽,后都江陵,遷徙的路線非常清晰。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都郢,至公元前504年,楚昭王避吳國之害遷都鄀,其間180余年,正是楚國強盛之時。江陵作為楚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必然保留大量源自巴蜀的文化,而息壤祠當即其一也。
王世禛雖言,“(息壤)非土非木,亦非金石”,但從保存息壤的“石城”看,息壤當與“石”有密切聯(lián)系。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呢?
壤,《說文》曰:“柔土也。無塊曰壤。”《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曰:“鯀竊帝息壤以湮洪水。”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堕_筮》曰:‘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28〕《淮南子》言“息土”,《開筮》言“息石”,可見所謂“息壤”并非特指柔土,應該泛指能自己生長的土石。柔土散碎,易流失,何以湮洪水?據(jù)此推測,所謂息壤,必為質地堅固之土石。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汶川郡)土地剛鹵,不宜五谷,唯種稞麥。”任乃強注:“謂山石堅固不平,土質淺薄而含鹽堿。”〔29〕任乃強先生說的是四川盆地特有的紫色土壤。紫色土,是在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故土層較薄。因為紫色土母巖松疏,易于崩解,所以土層與巖層沒有明顯的界限。汶川郡土質堅實,且?guī)r層疏松,以其筑堤既易于取土,又堅固不易流失。荊州息壤祠所藏息壤,“非土非石”,也許正是半風化狀態(tài)的巖石。且紫色土是巖石風化、侵蝕而成,時間越長,產(chǎn)生的土壤也就越多。暴露在外的松軟土層被沖刷后,巖石又不斷風化,形成新的土層。疏松巖層不斷產(chǎn)生新土壤,雨水沖刷到低洼之地,土層不斷堆積加厚。紫色土的這個特點,也許正是息壤神話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基礎。
然而,紫色土遍布四川盆地,汶川郡能產(chǎn)生息壤神話,與當?shù)氐氖绨萦嘘P。蜀人發(fā)祥于岷江上游的古氐羌,而氐羌有白石崇拜習俗?!度A陽國志?蜀志》云:“(汶山郡)土地剛鹵,不宜五谷,惟種稞麥。而多冰寒,盛暑凝凍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庸賃自食,夏則避暑返落,歲以為常,故蜀人謂之作氐、白石子也?!眲⒘障壬W?“今茂汶境內羌人傳說,在遠古的時候,他們的祖先與強大的‘戈基人作戰(zhàn),因得到神的啟示,用堅硬的白云石為武器,才得以戰(zhàn)勝敵人。羌人為報答神恩,奉白云石為最高天神。此種習俗一直相傳至今。蜀中漢人因見汶山羌人奉白石為神,故稱之為‘白石子?!薄?0〕
傳說大禹亦出自西羌。《史記?六國年表》:“禹興于西羌。”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睆埵毓?jié)正義云:“禹生于茂州汶川縣,本冄駹國,皆西羌?!?〔31〕可見,在漢代岷江上游,汶川縣一帶被稱為西羌。大禹出自西羌,其出生也與石崇拜密切相關。
《淮南子?修務訓》:“禹產(chǎn)于石,契生于卵。”〔32〕《藝文類聚》卷6引《隨巢子》云:“禹產(chǎn)于石,啟生于石。”《楚辭?天問》云:“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洪興祖補注引《淮南子》云:“禹治鴻水,通軒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33〕
此外,北川縣至今尚有“禹生于石”的傳說、遺跡。據(jù)宋代《錦里新編》記載:“刳兒坪,在石泉縣南石紐山下。山絕壁,上有禹穴二字,大經(jīng)八尺,系太白書。坪下近江處,白石累累,俱有血點浸入,刮之不去。相傳鯀納有莘氏,胸意拆而生禹石上,皆其血濺之跡。土人云:‘取石煎水,可治難產(chǎn)?!薄?4〕石泉縣,即今之北川縣,漢代為廣柔縣,隸屬汶川郡。
禹生于石,啟亦生自石。涂山氏化石生子之說,與“禹生于石”神話,同出一個神話原型,而北川縣“血石”傳說當是神話衍生物。在神話中,石頭能孕育生命,本身自然富含生命力,富含生命力的石頭,自然具有生長的潛質。息壤,取自岷山,為大禹治水所用,其自然生長的神話,應源于大禹故里的“石能生子”的觀念。
昆侖在荊楚神話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山海經(jīng)》中,它是“帝之下都”;在《楚辭》中,它“增城九重”,是通往神境、天庭所在;在《淮南子》中,它是息壤所在,天下之中,名山之宗。《山海經(jīng)》、《楚辭》、《淮南子》是巴蜀、荊楚文化的產(chǎn)物,故以岷山為原型構建了獨特的昆侖神話系統(tǒng)。同是鯀禹治水神話,巴蜀、荊楚與中原大不相同。
參與治水的是鯀禹父子二人,在對二人的態(tài)度上,巴蜀、荊楚神話亦與中原系統(tǒng)有別。中原神話系統(tǒng),一般抑鯀而揚禹?!渡袝?堯典》篇,四岳推薦鯀治水,堯說“吁!咈哉,方命圮族”?!?5〕《尚書?洪范》篇,箕子云:“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36〕從拒絕鯀,勉強任用鯀,到殺鯀,看來堯對鯀是非常不滿。在抑鯀的同時,卻把禹高高捧起?!对娊?jīng)?商頌?長發(fā)》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庇帧对娊?jīng)?大雅?文王有聲》云:“豐水東注,維禹之功?!痹诎褪?、荊楚神話系統(tǒng)中,鯀的地位則凸顯出來?!渡胶=?jīng)?海內經(jīng)》云:“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滨吀`息壤,平水土乃鯀禹父子二人之功?!冻o?天問》曰:“鴟龜曳銜,鯀何聽焉?”又《離騷》云:“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在《楚辭》中,鯀非但有治水之功,且品性剛正不阿?!痘茨献印方邮苤性瞩厯P禹的傳統(tǒng),但《修務訓》說若任水自流,則“鯀、禹之功不立”,贊揚了鯀的治水之功。
在治水方法上,中原典籍記載乃是用疏導的辦法?!渡袝?益稷》,禹曰:“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薄?7〕《孟子?滕文公上》云:“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痹诎褪瘛⑶G楚神話系統(tǒng),鯀禹則主要用筑堤、填埋的方法?!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云:“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積石山,即禹堆積土石,堙洪水之山。《楚辭?天問》云:“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又《淮南子?墬形訓》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p>
在巴蜀、荊楚的神話系統(tǒng)中,鯀禹治水用填埋的方法。堙洪水是個龐大而曠日持久的工程,古人運輸條件簡單,于是產(chǎn)生鯀竊息壤的神話。岷江上游自古有石崇拜習俗,流傳“禹生于石”的神話,石既有生命力,息壤生長的神話也就產(chǎn)生了。岷山是巴蜀、荊楚人心目中的昆侖,天帝的下都,也是石崇拜的發(fā)源地,如此,鯀竊息壤之所便非岷山莫屬了。
〔參考文獻〕
〔1〕〔4〕〔5〕〔32〕何寧.淮南子集釋〔M〕.中華書局,1998.322,323,1204,1336.
〔2〕〔28〕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72.
〔3〕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48.
〔6〕饒宗頤.梵學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89.
〔7〕王昆吾.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M〕.東方出版社,1998.89.
〔8〕顧頡剛.穆天子傳及其著作時代〔J〕.文史哲,第1卷第2期(1951年9月).
〔9〕〔12〕蒙文通.略論《山海經(jīng)》的寫作時代及其產(chǎn)生地域〔J〕.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1962.53.
〔10〕袁珂.《山海經(jīng)》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J〕.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復刊號).1978.150.
〔11〕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8.
〔13〕〔14〕〔18〕〔20〕〔29〕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46,188,190,188.
〔15〕〔33〕洪興祖.楚辭補注〔M〕.中華書局,1983.160,97.
〔16〕王先謙.合校水經(jīng)注〔M〕.巴蜀書社,1985.567.
〔17〕金開誠.屈原集校注〔M〕.中華書局,1996.653.
〔19〕張震澤.揚雄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56.
〔21〕曹學佺.蜀中廣記:卷8〔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張世南.游宦紀聞:卷6〔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李昉,等.太平廣記:卷197〔Z〕.中華書局,1961.1481.
〔24〕王士禛.香祖筆記:卷3〔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31〕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59.3267,686.
〔26〕〔27〕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62,182,1566.
〔30〕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巴蜀書社,1984.299.
〔34〕鐘利戡,王貴清.大禹史料匯集〔M〕.巴蜀書社,1991.106.
〔35〕〔36〕〔37〕阮元,等.十三經(jīng)注疏〔M〕.中華書局,1980.122,187,141.)
(責任編輯:尹 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