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權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開“當代學術史學科”之風氣
——讀《當代學術史研究》
熊 權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對學術史的興趣萌生在北大求學時期。當時,溫儒敏老師開設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概要課程、陳平原老師開設現(xiàn)當代學術史研究課程,聽者云集。作為選課者并結合自己的專業(yè)方向,我嘗試選取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個案撰寫論文,算是一番走近“學術史”的經(jīng)驗吧。溫、陳二位先生從導師、也從研究者的角度再三強調著手某項研究之前必做相關學術史回顧,這既能避免重復、低效的選題,也能從研究格局的把握中提出自身解決之問題。而日后撰寫畢業(yè)論文的過程,更切身體會“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史研究之重要。
正是基于以上“經(jīng)驗”和“體會”、以及閱讀興趣,《云夢學刊》的“當代學術史研究”欄目走進了我的視野。它是《云夢學刊》的特色欄目,曾獲“全國社科學報優(yōu)秀欄目”的榮譽,刊登文章多被權威報刊、文摘轉載。且不論這些光環(huán)籠罩,對我個人而言,它主要發(fā)揮窗口作用,能展現(xiàn)學術史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逐期閱讀下來,對各家精彩發(fā)言,或心有同感,或持商榷之意,均受益匪淺。
現(xiàn)在,《當代文學史研究》(余三定主編,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出版了。該書是2003—2007年《云夢學刊》“當代學術史研究”欄目所發(fā)論文的匯集。一卷在手,讀者不必再耗時費力查找即可縱覽近年學術史研究的代表觀點。另外,它不僅僅是論文匯編,入選文章依據(jù)“學術史通論”、“學術現(xiàn)象”、“學者個案”、“學術批評”以及會議討論等專題加以劃分,除了便于閱讀,更能讓讀者從具體文章以及專題分類來了解當代學術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所以,對有興趣學術史研究的人來說,它也堪作探索門徑的專書。據(jù)主編余三定自言,此書的出版目的是“全面回顧‘當代學術史研究’欄目的開辦歷程、系統(tǒng)檢視該欄目所取得的學術成果,深入地總結經(jīng)驗、教訓,更好推動當代學術史研究的前進、發(fā)展”。[1]回看余三定主編的《云夢學刊》在“當代 學術史”研究領域跋涉的足跡:從2005年主辦“‘當代學術史’學科建設研討會”,到2006年主辦“當代學術史研究論壇”,到2007年主辦“當代高等教育與當代學術發(fā)展論壇”……以及堅持不懈,多年甄選、刊發(fā)系列的高質量論文,足見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以及以學術討論、學術研究參與當代社會思想文化建設的熱情和志向。
《當代學術史研究》一書通過對當代重要學術現(xiàn)象掃描、學術個案分析以及學術史通論、學術批評等專題提供了關于當代學術史研究的資料與方法,具體文章留待讀者自己品析。這里主要談談該書對研究“當代學術史”、建設“當代學術史學科”的開拓之功。客觀說來,“當代學術史”是否可以成“史”、是否可以作為獨立學科?這在當前學界還是一個不斷討論、爭議的問題。在中國學界,所謂“當代”一般指向1949年之后尚在延續(xù)的歷史時間,這是一個并不“悠久”、學術研究曾經(jīng)發(fā)生劇烈動蕩甚至中止的時期。質疑“當代學術史”或“當代學術史學科”的人認為,“當代學術”近在眼前,缺乏必要的沉淀,而所謂“史”、“學科”都需要從長時間進行考察才能做出把握和衡量。然而,相較這種謹慎態(tài)度,不少學者從現(xiàn)實性和重要性出發(fā),贊成為“當代學術”開辟專史和專門學科,通過總結當前研究局勢、反思研究問題來指導研究實踐。的確,誰也無法否認“當代”或者說“當代學術”和“我們”的貼近,“它和我們血肉相連,可以直接介入當下的社會文化變革,影響當下的學術思潮”。[2]
《當代學術史研究》一書的出版表達了“謹慎”或“強調”之外的另一種態(tài)度。區(qū)別于學理討論,《云夢學刊》同人選擇了大膽開拓、苦心經(jīng)營的探索之路。從結集論文來看,整體上體現(xiàn)了“以問題為中心”、“從具體學者入手”的研究方法,前者如《學術史與“學案”體》、《“學術文”的研習與追摹》等,后者如《〈古史辨〉辨名》、《理論與方法:汪暉的思想史研究》、《吳福輝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述略》等。此類文章既是細致的專門研究,也堪稱學術史研究方法的具體例證。如果說爬梳史料、總結規(guī)律、反思問題體現(xiàn)了知識者潛心書齋的專注,那么《當代學術史研究》一書同時也涌動著他們和現(xiàn)實對話的熱忱。一方面,對“當代”的關注、貼近本身就表達了學者走出書齋的沖動,而書中的學術批評類文章更可見針砭時弊的激情。抨擊學術腐敗、反思高校學術“量化”管理制、揭露學術論文的“偽注”問題等等,撰文者剖析科研領域的“病灶”,這種大膽與敏銳對澄清學界風氣、樹立學術規(guī)范大有裨益。
《當代學術史研究》不僅記錄《云夢學刊》同人在“當代學術”研究領域的苦心經(jīng)營,也以廣納百言的方式沉淀、積累“當代學術”的研究成果、探索“當代學術”的研究方法。毫無疑義,推出“當代學術史”或建設“當代學術史學科”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正如魯迅先生當年感言“在進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3]對研究者而言,追求的也是不斷建構、不斷形成的“學術史”,而無法定義任何本質的“歷史”或者“學科”?!对茐魧W刊》同人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一當代學術史、當代學術史學科的建構過程。有的學者概括:“任何一門學科的產(chǎn)生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首先出現(xiàn)的是關于某一學科對象的零散知識,這些知識往往同其他許多門學科知識混雜在一起,而且是真假共存、魚龍混雜;其次出現(xiàn)的是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的知識體系,即關于某一學科對象的理論;最后,當某一學科對象的真實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出現(xiàn)的時候,這門學科也就誕生了。”[4]從具體言論到方法理論,《中國當代學術史》一書呈現(xiàn)的可能尚是初期跋涉,但歷史時間將會證明它在書寫“當代學術史”、建設“當代學術史學科”領域的“開風氣”之功。拭目以待云夢學人的不懈前行、再上層樓。
[1]余三定.后記[A].余三定.當代學術史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陳平原.“當代學術”如何成“史”[A].余三定.當代學術史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魯迅.寫在《墳》的后面[A].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劉曙光.關于“當代學術史”學科建設的若干思考[A].余三定.當代學術史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為河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
book=0,ebook=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