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何流
城市并非自然的產物,卻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善自身的結果。
在《城市之光》里,對于“城市”這個主題的探討并不僅僅局限于上海。古代的城市,現代的都市,發(fā)達的,欠發(fā)達的,都在整個劇組的視野之內。
很難定義周亞平究竟是個導演還是個詩人。從他的履歷來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廠長助理、副總編輯,《江南》、《徽州》、《徽商》、《望長安》、《南京城》等人文歷史紀錄片的總導演,CCTV“清明”、“端午”、“中秋”、“春節(jié)”四大詩會的策劃及導演,他應該是一個導演。
但點開他名為“壹周詩歌”的博客,左邊欄赫然寫著“壹周,本名周亞平,中國語言詩派核心詩人”。博文中的26首詩歌、14篇雜談、6篇文論和2篇小說完全與紀錄片無關。這樣來看,他又是一個詩人。
雖然周亞平謹慎地將工作與愛好分開,但導演和詩人雙重身份帶來的獨特氣質,卻貫穿他的每部作品,直到正在制作中的《城市之光》和《上海,2010》——上海世博會唯一授權拍攝的官方影片。
“官方電影”這個戳
這是世博會159年的歷史上首次誕生官方電影的概念,問及緣由,周亞平說還得從奧運會官方電影說起?!皧W運會一直有官方電影的傳統(tǒng),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官方電影就是由新影廠做的,而且反響很好。這邊一結束,上海世博會就開始了。世博會沒有完整的官方電影的紀錄,因此很多歷史影像資料都缺失了,于是上海世博局就決定做一個世博官方電影?!?/p>
在新影廠主樓336房間,剛出機房、一天都沒顧得上吃飯的周亞平在記者對面坐定,雖然熬了幾個晚上,但他的臉上并沒有倦容。黑色皮衣,配一條藍色格子圍巾,說話文縐縐的,周亞平的氣質很符合一個抒情詩人的形象。
“作為一個專門做紀錄片的機構,新影在世界上可能都是鳳毛麟角,它一直記錄著共和國發(fā)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我相信世博局在選擇時,是有這方面考慮的?!?/p>
蓋上了“官方電影”這個戳,自然就意味著獲得了某種權威性和獨家性,周亞平也坦言,“記錄世博會的渠道現在很多,如果在只有一個名額的情況下,希望能給官方電影?!比欢?,在獲得獨家授權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受到官方意志的某種介入和規(guī)定呢?
對此周亞平并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告訴記者,《城市之光》和《上海,2010》由上海世博局和中央新影聯合出品,因此也是由兩者共同策劃創(chuàng)作完成。作為上海世博會官方影片的總導演,他常常要在世博會主辦方、創(chuàng)作團隊及各種專家之間做一個平衡?!拔易孕胚€有這樣的融通能力。處理的辦法肯定會有妥協(xié),但是妥協(xié)并不意味著沒有特色和特點。官方電影只是一個提法,我想官方的立場和民間的立場都是人本的立場,對有益于藝術創(chuàng)新的內容,包括故事和情感,我認為雙方都不會予以排斥?!?/p>
不過,作為上海世博會的組織者,上海世博局第一看重的還是官方電影的歷史史料價值。“這一點他們是反復強調的,我們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因此官方電影保存影像資料傳世的價值是第一位的。”為了保證這樣的高度,最初拍攝的一些人物和故事的篇幅不得不壓縮。長期的制作經驗讓周亞平對于官方電影的立意非常了解,“我把這樣的影片叫做‘定制片’,太具象的東西會降低影片的信息量,讓影片變單薄。”
注意:具體使用時應參照藥物說明書;退熱藥連續(xù)服用不能超過7天;未經醫(yī)師指導,不能同時服用其他含同種成分的復方感冒藥。
在外灘拍攝《上海傳奇》的賈樟柯、旗袍老太太汪薇玉、熱愛中國文化的德國人馬可和記錄上海城市變遷的徐氏父子,都是他們的拍攝對象?!斑@樣一部官方電影,從業(yè)內的角度來講,往往跳脫不了所謂‘宏大敘事’的窠臼。但我一直在把他們往回拉,我一直說不要假大空,要好看、好聽。這些個案雖然不能展開太多,但可以以點帶面。”
獻給世博會的歌
其實《城市之光》原名為《上海,2010》上部,計劃今年4月上映;下部記錄世博會的舉辦過程,計劃于世博會舉辦一周年時上映?!盀榱吮憩F每舉辦一次世博會,都將人類文明的成果匯聚并推向一個嶄新的臺階,我們特別設計了上部79分鐘,下部80分鐘,加起來正好159分鐘,呼應世博會159年的歷史?!?/p>
然而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劇組發(fā)現上部的拍攝實際上在2010年前就已經結束,叫《上海,2010》似乎不太合適。于是在與上海世博局的協(xié)商下,最后對外統(tǒng)一稱為官方電影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城市之光》片長80分鐘,第二部《上海,2010》延長到了159分鐘。從這一調整也可以看出世博會主辦方對保存世博會影像資料的重視。
4月21日,《城市之光》將在上海首映,之后,劇組希望影片能在央視、各大城市院線以及世博園區(qū)內繼續(xù)播出或放映。一路人馬在進行《城市之光》的后期剪輯,另一路人馬已經開始了第二部的拍攝。
周亞平告訴記者,兩部影片的拍攝是膠片和高清同時進行,僅第一部《城市之光》的拍攝素材就有400分鐘的膠片和4000分鐘的高清?!俺俗詈蟪尸F出來的影片之外,這些素材都是有史料價值的?!?/p>
在他看來,現在的世博會更像一個大party,“世博歷時159年,時間不長,但它最初的交易功能已經喪失,成為遺產了?;ヂ摼W讓地球變小,同時又讓心靈變遠,人類需要熱鬧,所以仍要集合。世博會已經從之前的交易場所變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場所,不僅是文明的盛會,更是心靈的盛會?!?/p>
“這次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本身就暗含著這樣一個命題:城市發(fā)展帶來了污染、交通、人口等諸多問題讓生活不美好了,所以全世界要來一起探討,如何解決這些城市病。”周亞平認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針對‘城市生活’的探討?!?/p>
城市并非自然的產物,卻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善自身的結果。在《城市之光》里,對于“城市”這個主題的探討并不僅僅局限于上海。古代的城市,現代的都市,發(fā)達的,欠發(fā)達的,都在整個劇組的視野之內。
攝制組近至蘇州、北京、拉薩,遠至科隆、哥本哈根、卡薩布蘭卡。在從歐洲向摩洛哥轉機時,正遇上暴風雪,劇組的成員睡在機場的地板上,等了20多個小時。好不容易到達卡薩布蘭卡后,結果7件行李只到了1件,劇組不得不驚動了當地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借來攝像機、電池等設備完成了7天的拍攝。直到拍攝的最后一天,所有行李才全部到齊,期間,有的成員沒有換洗衣服,有的則沒有了牙膏牙刷。
工作雖然辛苦,但周亞平慶幸自己有一個勤奮又有經驗的團隊。執(zhí)行導演羅凌曾獲得多項紀錄片大獎,女性編導朱晶、鄧蕾激情四溢,編導之一的鄧蕾則是央視《百姓故事》的欄目主編,總攝影費小平雖然已是“新影的腕兒”,依然提著幾十斤重的設備爬上爬下。
周亞平更是親自操刀,寫作影片的解說詞?!斑@次的解說詞是詩化的,散文式的,用概括性的哲理性語言彌補畫面信息量的不足?!碑攩柤斑@樣的安排是否與自己對詩歌的愛好有關,他笑著說,“我是把對上海、對世博、對詩歌的熱情和對歷史文化的關注結合起來了。我把今年都獻給世博了,今年的四大詩會我也定調為‘獻給世博會的歌’?!?/p>
尋覓上海氣質
在《城市之光》中,有這樣一句解說詞:上海女人的左眼是上海的“上”,右眼是上海的“?!??!皼]有貶義,只是說明了以前很多上海人的眼界和心態(tài),但是今天,上海的城和人都是國際化的?!敝軄喥礁嬖V記者,隨著拍攝的深入,大家對上海這個城市的認知與體悟也在慢慢加深。
費小平在他的拍攝手記中寫道:“上海的‘氣質’是什么?在哪里?需要我們用智慧去尋覓、判斷和定格,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發(fā)現和攝取。有名家說,上海有一種任何城市都無法比擬的氣質,就是她的‘洋氣’。的確,今日的上海,是一座極具現代化而又不失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海派文化大都市,中西合璧、新舊交融是上海獨特的魅力。為突出新舊文化和諧相處,我們特意選擇了將年輕人時尚流行的街舞放在輪渡碼頭和石庫門的環(huán)境中展現。”
沒有一個上海人,整個劇組以一種“局外人”的眼光觀察著上海。在南京出生,在上海讀研究生,在北京等地工作,周亞平自認為這樣的人生經歷對于認識上海來說,恰到好處?!笆煜さ钟芯嚯x,不至于麻木?!?/p>
無論是“氤氳的上海、華麗的上?!?,還是“懷舊的上海、新舊更迭的上海”,每個人對上海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但周亞平還是在反復的溝通中,使整個團隊的創(chuàng)作觀念達成了統(tǒng)一。畢竟,寫詩和拍電影是兩個工種?!霸姼枋莻€人的勞動,電影則是集體的創(chuàng)作。集體創(chuàng)作中需要整合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想法,如果你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自然會感到痛苦。”然而,周亞平并不認為,集體勞動和官方背景會泯滅一部影片的風格,“集體勞動也要創(chuàng)造個人化的風格,這是一個好作品的基本前提?!?/p>
就在《城市之光》上映前一個月,周亞平導演的紀錄片《南京城》在央視播出,有評論稱《南京城》為“蕩氣回腸的詩人紀錄片”。清明詩會、官方電影和《南京城》占用了他幾乎全部的時間,他仿佛突然意識到地對記者說,“這么看來我很辛苦啊!”
由于南奔北走,他隔了十天才更新了自己的博客。在最新的一篇博文中,他自我剖析道,“我做紀錄片,由于不認為是個好玩的事兒,所以自我輸送了理論依據,即紀錄片能夠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做些什么?我把歷史文化看作遺產,把詩歌、世博也看作遺產。理論上打通了,我才能做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