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林 遼寧省大連第五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116021)
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91例
柏 林 遼寧省大連第五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116021)
目的 探計綜合康復療法對腦卒中后偏癱的療效。方法 觀察兩組共91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采取針灸、功能性電刺激療法以及手法按摩等綜合康復療法,采用Brunnstrom6級評定法及Leveet肌力6級評定法,分別于治療入院后,治療后10d、治療后30d進行評定,兩組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運動功能有明顯改善,但兩組間Brunnstrom分級評分、Leveet肌力6級評定等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 針灸、功能性電刺激療法以及手法按摩等綜合康復療法是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有效方法。
腦卒中;偏癱;綜合康復療法;針灸療法
1.1 對象 于本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中風單元住院患者91例,男69例,女22例,平均年齡56.8歲,診斷按WHO標準,均經(jīng)CT、MRL確診,均存在偏癱,排除急性期重度昏迷、嚴重腦疝、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神經(jīng)、肌肉骨骼病變所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者,按入院日期奇偶數(shù)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3例,對照組48例,兩組病例在治療前患者的運動功能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待生命體征穩(wěn)定,意識清醒后即開始接受康復治療,兩組病例早期的康復治療都采用床上良肢體位[1],每2h翻身1次,配合患側指、腕和肩關節(jié)900~1200范圍內(nèi)被動運動,用力緩和以不出現(xiàn)疼痛為度,避免在患肢輸液,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進行針灸及功能性電刺治療,針灸方法為BrunnstromⅠ、II期患者在健側取魚際、合谷、外關、手五里、肩穴,強刺激手法,不留針,2次/d,BrunnstromⅢ期患者則配合患側針刺(取穴同健側)1次/d留針25min。同時,結合神經(jīng)肌肉功能性電刺激治療,使用江蘇長征醫(yī)療器廠生產(chǎn)的TENS IV型治療儀,選擇患者偏癱肢體進行治療,治療局部用750ml/L乙醇脫脂,再將4塊電極均放在患側,上肢選肱三頭肌、前臂伸肌,下肢選股四頭肌,脛前肌或大小腿屈肌,刺激強度以使肌肉產(chǎn)生適度收縮,不引起肌痙攣或加重肢體痙攣狀態(tài)為準,20min/次1次/d兩組患者均在接受治療前或后接受5~10 min后被動手法按摩治療,并進行全范圍的關節(jié)被動活動(應注意防止關節(jié)脫位)。循經(jīng)絡循行做頭部、上下肢、背部按摩,對患肢按摩配合經(jīng)絡點穴,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安撫性的按摩手法使其放松。評定方法 肢體運動功能的評定采用Brunnstrom6級評定法,Leveet肌力6級評定法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進行綜合評定,所有評定均由同一醫(yī)師進行,分別于入院后、治療后10d治療后30d進行評定,
1.3 評估標準 顯效:治療后Brunnstrom運動力功能增加2~3級,或Leveet肌力增加2級以上,關節(jié)活動范圍增加(100以上),生活基本自理。好轉:治療后Brunnstrom運動功能增加1~2級或Leveet肌力增加1級,關節(jié)活動范圍增加(100以下),生活部分自理,無效:治療前后運動功能無改變或病情加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
兩組患者Brunnstrom分級及病例肌力比較,見表1、2。治療后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改善,但兩組間Brunnstrom的分級評分,Leveet肌力6級評定等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結果顯示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評分明顯增高,治療效果良好。
表1 治療后兩組病例Brunnstrom分級比較
表2 治療后兩組病例肌力比較
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對中風偏癱的治療多是利用神經(jīng)生理學的原理,刺激外周神經(jīng),改變感受器的輸入信號,影響脊髓的運動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從而促進中樞性癱瘓恢復,這種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已在眾多的臨床研究中得以肯定。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033
1672-2779(2010)-17-0043-01
201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