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胡媛艷劉 麗
消極完美主義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中的作用
張珊珊①胡媛艷②劉 麗①
目的 考察完美主義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中的作用。方法 以355名大學生為被試,采用Frost多維完美主義量表(FM PS)、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量。結果 積極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r=0.05~0.18),但消極完美主義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普遍的顯著相關(r=0.09~0.38, P<0.05或P<0.01),并且父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過度保護和母親拒絕/否認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消極完美主義對父親過分干涉、過分保護、母親拒絕/否認與心理健康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Sobel檢驗發(fā)現(xiàn)消極完美主義對父親偏愛被試與心理健康間也具有部分中介效應(ZF4=1.03,P<0.05)。結論 父母教養(yǎng)方式以消極完美主義為中介,對心理健康具有預測作用。
消極完美主義;父母教養(yǎng)方式;心理健康;中介效應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 m)是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一種人格特質。其核心特征是凡事追求盡善盡美,制定個人高標準,有較高的自我批評和自我懷疑,恐懼失敗,注重外表的呈現(xiàn)、追求條理與整潔[1]。近年來,研究者們趨向于把完美主義分為積極(適應性)和消極(非適應性)2個維度,積極完美主義 (positive perfectionis m)具有正強化和積極結果功能[2-3],而消極完美主義 (negative perfectionis m)具有回避負強化和消極結果功能[4-5]。Cox等人[6]研究發(fā)現(xiàn)消極完美主義與神經質、苦惱癥狀正相關,積極完美主義與責任感、學業(yè)成就正相關。完美主義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文化、宗教、歷史、家庭等諸因素,研究者們對完美主義形成的主要原因存在著相似的看法,即:完美主義是習得的,主要來自于童年期的經歷及與父母的互動關系[7-8]。同時,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是子女患心理疾病的危險因素;父母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是其子女某些不良人格特質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9]。朱丹等[10]把父母教養(yǎng)方式作為前因變量,中學生的完美主義心理作為預測變量,結果發(fā)現(xiàn)父母親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度干涉保護與中學生形成順應不良型(消極)的完美主義有顯著正相關。而Rheaume等人[11]研究表明,完美主義是引起許多身心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完美主義是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核心成分,會導致焦慮、抑郁、失眠、注意損傷或強迫觀念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對塑造健康人格十分不利。那么,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是否會受到完美主義人格特征的影響,還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完美主義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作用是分離的?筆者通過三者關系的探討,進一步去明確完美主義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關系中的地位。
1.1 對象 選取天津市某大學學生作為被試,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55份。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96人;大一142人,大二70人,大三88人,大四55人;162人為獨生子女,193人為非獨生子女;年齡介于17~23歲之間。
1.2 研究工具
1.2.1 Frost多維完美主義量表 采用Frost[12]編制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共35個項目,包括:擔心錯誤、行為遲疑、個人標準、父母期望、父母批評和條理性6個因子,其中個人標準和條理性2個因子測量積極(適應)完美主義,其余4個因子測量消極 (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該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與其他完美量表的相關系數均在0.91以上,各因子α系數為0. 78~0.92。此量表是目前完美主義研究領域相對比較成熟的測量工具,多用于成人群體。
1.2.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 選用岳冬梅等人[13]修訂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由66個項目構成,4等級計分,包括6個父親因子和5個母親因子,分別是:母親情感溫暖(M 1),母親過干涉/過保護(M 2),母親拒絕/否認(M 3),母親懲罰/嚴厲(M 4),母親偏愛被試(M 5);父親情感溫暖(F1),父親懲罰/嚴厲(F2),父親過分干涉(F3),父親偏愛被試(F4),父親拒絕/否認(F5),父親過度保護(F6)。修訂后的中文版內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癥狀自評量表 選用王征宇[14]修訂引入中國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修訂后α系數為0.69~0.88,該量表內容大、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能準確反映被測者的癥狀及嚴重程度等,具有公認的信度效度。共90個項目,10個因子組成。
1.3 研究程序 將個人基本資料和問卷裝訂成冊,于2009年5月在全校心理學選修課上,以班級為單位,自愿參加的原則進行團體施測。測試前由主試宣讀統(tǒng)一的指導語和注意事項,在確認被試完全理解后開始施測。測試時間為20分鐘左右,要求被試匿名做答,問卷完成后當場收回。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5.0和AMOS 7.0對數據進行分析。
2.1 完美主義量表的檢驗 首先,對Frost完美主義量表可以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和消極完美主義2個維度,是否適合國內群體進行驗證。筆者對原量表的6個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斜交轉軸法進行了二階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KMO為0.803,球形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515.59,P=0.000),特征值大于1的有2個因子,解釋了72.16%的變異。消極完美主義因子負荷量為:擔心出錯(0.88)、父母批評(0.83)、父母期望(0.77)和行動遲疑(0.71);積極完美主義因子負荷量為:條理性(0.90)和個人標準(0.84)。
進一步采用AMOS 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χ2/df=4. 08,小于5;GF I=0.96,CF I=0.95,IF I=0.95,均在0.95以上;RM SEA=0.075<0.08。綜合以上的指標,說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擬合指數,原量表的維度劃分適合中國人群,用消極完美主義和積極完美主義作為顯變量進行分析是穩(wěn)定可靠的。
2.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除父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和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偏愛被試外,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消極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而積極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之間普遍存在著弱勢負相關;除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和父母偏愛被試外,消極完美主義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存在普遍的顯著相關,見表1。
表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r)
2.3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 在對被試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的影響加以控制的條件下,分別以父親和母親教養(yǎng)方式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的得分為因變量,采用強迫進入(Enter)法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性別、是否獨生子女是類別變量,所以將其轉化為虛擬變量,性別(女),以男生為參照組;是否獨生子女(非獨生),以獨生為參照組。
由表2和表3中的第一步可知,父親教養(yǎng)方式中除情感溫暖/理解外,其它因子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而母親中只有拒絕/否認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即cF和cM)。
2.4 消極完美主義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溫忠麟等人[15]的中介效應檢驗模型,采用多層回歸分析,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的各個因子,進一步去考察消極完美主義在二者的關系中是否具有中介效應,均將性別和是否獨生子女作為控制變量,結果見表2和表3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可以看出,父親教養(yǎng)方式中過分干涉、過度保護(aF3,aF6)對消極完美主義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在父親教養(yǎng)方式和消極完美主義聯(lián)合對心理健康進行預測的時候,父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過度保護(cF2,cF3’,cF5’,cF6’)和消極完美主義(bF)具有顯著的聯(lián)合預測作用。綜上各指標,說明消極完美主義對父親過分干涉(aF3、bF和cF3’均顯著)和過分保護(aF6、bF和cF6’均顯著)與心理健康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但對父親懲罰/嚴厲、偏愛被試和拒絕/否認3個因子的中介路徑(bF顯著,a不顯著)需要進行Sobel檢驗。根據M ac Kinnon[16]等人對Sobel統(tǒng)計量使用的臨界值進行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ZF2=0.07,P>0.05;ZF4=1.03,P<0.05;ZF5=0.43,P>0.05,說明消極完美主義只在父親偏愛被試與心理健康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
表2 父親教養(yǎng)方式影響心理健康:消極完美主義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3 母親教養(yǎng)方式影響心理健康:消極完美主義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4 消極完美主義的中介效應分解
在母親教養(yǎng)方式中拒絕/否認(aM3)對消極完美主義的預測作用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母親教養(yǎng)方式和消極完美主義聯(lián)合對心理健康進行預測的時候,母親拒絕/否認(cM 3’)和消極完美主義(bM)具有顯著的聯(lián)合預測作用,說明消極完美主義對母親拒絕/否認與心理健康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aM3、bM和cM3’均顯著)。消極完美主義的中介路徑及中介效應量見表4。
3.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結果表明,父母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中,除父親懲罰/嚴厲、過分干涉和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偏愛被試與心理健康不存在顯著相關外,其余各因子都與心理健康存在相關。其中只有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其余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說明與父母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相比,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16]。
進一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中,除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外,其余5個因子能聯(lián)合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顯著的預測作用,可解釋子女心理健康24.2%的變異量。同時在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中,只有拒絕/否認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顯著的預測作用,可解釋子女心理健康10.3%的變異量。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因為父母起在對子女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所起的角色左右不同所致。
3.2 消極完美主義的中介效應 相關分析表明,消極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而積極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之間普遍存在著弱勢負相關;并且只有消極完美主義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存在著普遍的顯著相關。所以,根據中介效應起作用的方式[17],當父母教養(yǎng)方式通過中介變量從而間接影響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時,只有消極完美主義可能成為中介變量。
在控制了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消極完美主義對父親和母親與子女心理健康關系中的中介影響大小是不同的。具體情況如下:對于父親教養(yǎng)方式來說,消極完美主義在父親過分干涉、過分保護和偏愛被試與心理健康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其中父親過分干涉與心理健康之間曾負相關,父親越傾向于干涉子女,子女的心理健康分數越低,即心理健康狀況越好。這種影響作用會受到被試消極完美主義心理的影響,即被試的消極完美主義心理會減弱父親干涉對子女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其直接效應量為0.044,在總效應量中的比重占15.2%;父親過分保護和偏愛被試與心理健康之間曾正相關,同時被試的消極完美主義心理會進一步增強二者之間的正向相關關系,即父親越傾向于保護和偏愛被試,被試的心理健康分數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其直接效應量分別為0.015和0.055,在總效應量中的比重分別占10. 7%和26.2%。
對于母親教養(yǎng)方式來說,消極完美主義只在母親拒絕/否認與心理健康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即被試的消極完美主義心理會增強母親拒絕/否認對子女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即母親經常拒絕和否認被試,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其直接效應量為0.027,在總效應量中的比重占10.8%。
[1]Frost R O,Lahart C,Rosenblate R.The development of perfeconism:A study of daughters and their parents[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1,15(6):469-489
[2]Stoeber J,Otto k.Positive conceptions of perfectionism:approaches, evidence,challeng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 Review, 2006,10:295-319
[3]Bieling P J,Israeli A,Antony M M.Is perfectionism good,bad,or both?Exam iningmodelsof the perfectionism construc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04,36:1372-1385
[4]Terry-Short L A,Owens G R,et al.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fectionism[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1 Differenees,1995,18:663-668
[5]Lundh L.Perfectionism and acceptance[J].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4,22:251-265
[6]EnnsM W,Cox,et al.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in medical students: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M edical Education,2001,35:1034-1042
[7]Blatt S.The destructiveness of perfectionism:I mplications for the perfectionism[J].American Psychology,1995,50:1003-1020
[8]Rice K G,Lopez F G,Vergara D.Parental/social influences on perfectionism and 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J].Journal SocialClinical Psychology,2005,24:580-605
[9]佟月華,宋尚桂.完美主義對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6):404-406
[10]朱丹,張霞,李靜.中學生完美主義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1):93-95
[11]Rheaume J,Ladouceur R,Freeston M.The prediction of obsessivecompulsive tendencies:Does perfectionism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00,28(3):583-592
[12]Frost R O,M arten P,Lahart C.The d 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0,14:449-468
[13]岳冬梅,李鳴,金魁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EMBU的初步修訂及其在神經癥患者的應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7(3):91-101
[14]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2 (2):68-70
[15]溫忠麟,張雷,侯杰泰.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16]徐麗偉,趙景權.父母教養(yǎng)方式、價值取向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路徑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0):877-878
[17]M ackinnon D P,Lockwood C M,Hoffman J M.A new method to test for mediation[J].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Park City,U T.1998:7
Effects of Negative Perfection is m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M ental Health.
Zhang Shanshan,H u Yuanyan,L iu L i. D epartm ent of Psychology,T ianjin U niversity of Comm erce,T ianjin300134,P.R.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rfectionis m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 mental health.M ethods A totalof 355 college studentswere recruited and responded to FM PS,EMBU and SCL-90.Results The positive perfectionis m didn’t correlated to mental health(r=0.05~0.18),but the negative perfectionis m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ed to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 mental health(r=0.09~0.38,P<0.05or P<0.01),and father’s punishment,over involvment,favoring subject, rejection,over protection and mother’s rejection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on for mental health.The negative perfectionis m had partialmediating effects between father’s over involvment,over protection,mother’s rejection and mental health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and favoring subject through Sobel test(ZF4=1.03,P<0.05).Conclusio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served as a predictor to mental health,negative perfectionis m was a mediator.
N egative perfectionis m;Parental rearing pattern;M ental health;M ediating effects
2010-02-16)
① 中國.天津商業(yè)大學心理系 300134 Email:zhangss945@126.com ②重慶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