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順有,王 言
(湖北省襄樊市中心醫(yī)院,湖北襄樊,441021)
隨著放射治療的發(fā)展,精確放射治療越來越普及,體位固定是保證體位重復性和精確性的重要手段[1]。但是在使用體位固定裝置后,可能對組織表面的劑量造成重要影響[2]。作者選取了幾種最常用的固定材料,來研究其對表淺組織的劑量影響。
Varian Clinax 23Ex型直線加速器6MV高能X射線,英國NE公司的NE2670放療劑量儀,0.2 cc FARMER 2577電離室,有機玻璃模體。碳素、非碳素纖維固定架,真空袋,面罩。
將有機玻璃模體放在直線加速器照射野中,源到模體表面的距離為100 cm,射野大小10×10 cm2。電離室置于模體中,電離室的有效測量點位于射野中心距離模體表面下0.5 cm處。制作3種不同厚度的真空袋,用卡尺測量厚度分別為2.7 cm、4.3 cm、7.0 cm;把3個面罩經恒溫水箱65~70°加熱后,將其網孔拉成直徑分別為2 mm、5 mm、10 cm。將碳素纖維和非碳素纖維固定架、不同厚度的真空袋、網孔大小不同的面罩依次放在模體上,分別測出有機玻璃模體上加與不加固定材料時的劑量,然后計算出不同固定材料導致劑量增加的百分比。
有機玻璃模體上碳素纖維不加固定架劑量0.915,加固定架劑量1.15;非碳素纖維不加固定架劑量0.915,加固定架劑量1.25。這2種材料的固定架可以使表面劑量分別增加36.61%和25.68%。碳素纖維材料對高能χ射線的衰減大約在2%,但對表面劑量的影響卻很大。加了真空墊后,不同厚度的真空墊影響程度有明顯的不同,越厚的真空墊,對劑量的增加越明顯,見表1。
表1 模體上加真空墊的測量結果
網孔大小不同的面罩對劑量的有不同影響??梢钥闯?隨著網孔的直徑增加,對劑量的影響越來越小?;緵]有拉開的面罩(直徑2 mm)可以使劑量增加約5%,而充分拉開的面罩(直徑10 mm)對劑量的影響降到1%以下,見表2。
表2 有機玻璃上加面罩的測量結果
劑量建成效應是由于組織中產生了大量的高能次級電子[3],不管是什么樣的固定材料都會有劑量建成效應,對于光子線,面罩可以明顯改變表面建成區(qū)的劑量[4],使建成區(qū)的劑量增加。有不少資料顯示,面罩和其它熱塑材料對建成區(qū)以后的劑量影響很小[2-5],而對建成區(qū)以內的劑量影響較大。從臨床觀察來看,有不少患者在使用了面罩后,皮膚反應會加重,也與研究的結論一致。
當面罩拉伸到一定程度時,對表淺劑量的影響可以降到很低。但是過分拉伸將會降低面罩的強度,影響體位的重復性和擺位的精確度。因此在臨床放射治療時,盡量拉伸均勻,來減少對表淺組織的劑量影響,同時兼顧對體位的良好固定[6-7]。
據報道,由于真空墊的外套和套內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等材料的不同,對表面劑量的影響差異可以高達10%[8],甚至超過真空墊不同厚度對劑量的影響。在放射治療中為了減少對皮膚的放射反應,可以采用優(yōu)質材料的真空墊,以及適當減少相應部位的真空墊厚度。
作者經常使用的固定架有碳素纖維材料和非碳素纖維材料。碳素纖維材料的固定架對射線衰減影響較大,條件好的放療單位已拋棄不用,而改用碳素纖維的固定架。雖然非碳素纖維的固定架對射線的衰減較小,但對表淺組織的影響不可忽視。
目前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技術在我國一些經濟較好的地區(qū)已經廣泛開展,治療計劃是否考慮了固定裝置對劑量的影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Bentel G C,Marks L B,Sherouse G W,et al.A customized head and neck support system[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5,32:245.
[2]Mondalek P M,Orton C G.Transmission and build-up characteristics of polyuretheane-foam immobilization devices[J].Med Dosimet,1987,7:5.
[3]胡逸民.腫瘤放射物理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154.
[4]陳立新,張 黎,錢劍揚,等.面罩對不同射線治療劑量影響的探討[J].中華腫瘤放射學雜志,2003,12(1):55.
[5]章國平,嚴英師,徐明清.固定面罩對射線的劑量學影響[J].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03,23(2):112.
[6]茅冬俊,姚家紅,葛和平.放療技術的質量管理與控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護理版),2008,4(6):26.
[7]李莉萍,楊超鳳,周桂娥,等.鼻咽癌350例常規(guī)放療的擺位技術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8,14(2):129.
[8]錢渡江.使用真空負壓墊固定后的表淺劑量測量[J].中華腫瘤放射學雜志,2002,1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