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絞痛
新生兒夜間啼哭常令初為人父母者手足無措、心神不寧,由于新生兒不會講話,對于身體的不適,只會以啼哭做為主要的肢體語言,而小寶寶夜啼。除了肚子餓、尿布濕,對氣溫冷熱的不適應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腸絞痛”所引起。
雖然名為“腸絞痛”,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問題存在,嚴格來說,它并不是一個病名,而是一種“征候群”,它是由許多因素不協(xié)調所引起,常發(fā)生在三個月以內的新生兒,不過約有10%的小新生兒發(fā)病期會延長至4~5個月以上,新生兒長大之后,隨著神經生理發(fā)育的逐漸成熟,腸絞痛的情形自然就會逐漸改善。
癥狀
一般腸絞痛的判斷標準是:連續(xù)3個星期或以上,每星期超過3天,每天3小時以上的無法安慰的哭鬧,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健康的孩子無緣無故地哭鬧、尖叫或者激動,而且比正常情況下持續(xù)的時間長得多。那就可以認定是新生兒腸絞痛。
連續(xù)新生兒腸絞痛的特點為間歇性的哭鬧,這種情形與腸套疊很類似,不同的是,腸絞痛的新生兒,不會嘔吐也不會解出含有血絲的黏液便,
腸絞痛常見的癥狀是突發(fā)性尖叫,有時會呈現聲嘶力竭的大哭,甚至哭到臉紅脖子粗,有些新生兒還會有頭部搖晃,全身拱直、呼吸略顯急促的現象;同時腹部往往會有些鼓脹、兩手掌會握拳,兩腳則會伸直或彎曲,四肢末端則常會呈現冰冷。
上述這些表現可以持續(xù)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之久,無論如何搖,抱,哄,往往都不太有用,直到小孩筋疲力竭方才罷休,有時在排便或放屁后會稍有改善。此種病癥在任何時間都可能發(fā)生,不過最常發(fā)生在黃昏或傍晚,每天幾乎都發(fā)生在某一固定的時段。此病發(fā)生原因仍然不明,可能與便秘,脹氣、腹瀉或牛奶過敏等有關,新生兒肚子太餓或太飽,也常會引起新生兒哭鬧,此時,因為吸入更多的空氣。更容易造成腹脹。有些牛奶過敏的小孩,不一定會拉肚子,但卻以腸絞痛來表現,另外,心理因素如焦慮、緊張或憤怒時也會引起新生兒腹痛或嘔吐,因此情緒不穩(wěn)的新生兒較容易得此癥,此外,此癥也和個人體質有關,一樣是脹氣或絞痛,有些小新生兒反應就比較激烈。
緩解方法
當新生兒因腸絞痛發(fā)作而哭鬧不安時,你可以嘗試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對一部分情況管用,沒有什么方法是百試不爽的。
你可以在兩次喂奶之間給孩子用安撫奶嘴(有一位兒科醫(yī)生的至理名言是,一定要堵住那個發(fā)出不和諧聲音的窟窿”);可以用一條浴巾把寶寶暖和、舒服地裹起來;可以把他放進搖籃里或者嬰兒車里搖一搖;可以用前背式嬰兒背兜帶著寶寶做長距離的散步;可將寶寶抱直;可以給他做腹部按摩;可以在他肚子上放一個盛著溫水的瓶子:你也可以把寶寶橫放在膝蓋上,給他按摩背部:在肚子上涂抹薄荷等揮發(fā)物可促進腸子排氣,或給予通便灌腸,有時也會有效讓寶寶喝些母乳,親密接觸也有助于安撫寶寶。若是仍無法改善,或連續(xù)幾個晚上都會發(fā)作,就必須找醫(yī)生做詳細檢查。
亢奮的寶寶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會平靜一些,因此要保持房間的安靜,盡量避免客人的打擾,說話要輕一點,照顧寶寶時的動作要慢一點。
另一個需要牢記的問題就是,想通過搖晃孩子來止住哭鬧的做法是非常危險的。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絕望和氣憤會使一些父母用力地搖晃孩子,想要讓他們停止哭鬧,但是結果常常會造成嚴重的永久性大腦損傷,甚至會導致死亡。
預防方面,可以改善喂食技巧,每次喂奶后要注意輕拍排氣,并給予新生兒穩(wěn)定的情緒環(huán)境,這些都可以減少發(fā)作的頻串,若嘗試了各種方法均無效的話,可以改喂低過敏的新生兒奶粉,有時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診斷新生兒腸絞痛前,必須先排除他的哭鬧是否有什么明顯的病理原因,如腸胃道其他病態(tài)性的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幽門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癥等,如果確定沒有任何病理性因素存在,那么家長們就需耐心對待自己的小寶寶,度過三個月的“陣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