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洋,曾楠楠
(1.寧波工程學院,浙江寧波315211;2.寧波天一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寧波315100)
浙江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共育機制研究
劉海洋1,曾楠楠2
(1.寧波工程學院,浙江寧波315211;2.寧波天一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寧波315100)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以浙江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資源條件為基礎,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機制進行分析整理,將其模式主要歸納為四種:教體結合模式,“三位一體”模式,職業(yè)化模式和社會化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家庭模式設計出浙江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共育模式的框架。
浙江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共育機制
[編者按]由浙江省第十四屆運動會組委會、浙江省體育局、浙江省體育科學學會主辦的浙江省第十四屆運動會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于2010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嘉興學院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100余名論文作者參加了學術交流。
此次論文報告會共收到來自全省各大專院校、中小學、體育局、體育運動學校等有關單位和個人報送的論文159篇,通過專家評審,有117篇論文入選本次論文報告會。內容涉及體質健康、運動訓練、學校體育、運動醫(yī)學、運動心理、體育產業(yè)、體育經濟、體育法律等方面,其中12位作者的論文以大會報告的形式進行了交流。
本期雜志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3篇論文刊發(fā)。
在以“舉國體制”主導下的“三級訓練網”為標志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在我國已經有30年的歷史,回顧競技體育發(fā)展的歷史,舉國體制為國家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體育人才,促進了我國競技體育的超常規(guī)發(fā)展,為競技體育的起步、發(fā)展與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這種由體育系統(tǒng)單獨培養(yǎng)競技人才的模式逐漸暴露出了一些矛盾與缺陷:高淘汰性,成材率低,隊員文化學習不能保證,高投入使政府不堪負重等[1]。這些缺點致使目前我國競技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客觀條件要求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格局必須由單一化模式轉變?yōu)槎嘣J健?/p>
目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格局正處于以體育系統(tǒng)為主體,教育系統(tǒng)、其他體育社會團體、企業(yè)逐步參與的多元化建設格局,出現如俱樂部制的職業(yè)化模式、校企聯合、教體結合等各種模式[2]。依靠社會和市場提高人才培養(yǎng)效益,充分發(fā)揮各體系自身優(yōu)勢,共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是新形勢下競技體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思路。
表1 2009-2012周期全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名單
近幾年來浙江省體育部門高度重視體育競訓系統(tǒng)人才隊伍建設。教練員從1984年僅有的4名高級職稱,快速發(fā)展到2007年擁有中、高級以上職稱人員346人。后備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設步伐加快,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上也不斷提高。截止到2009年,浙江省各級體育后備人才訓練基地已達40個[3]。見表1
通過對浙江省11個市中小學學校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狀況抽樣調查發(fā)現:80%以上的學校領導重視學校業(yè)余訓練隊的建設;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和器材基本能滿足基礎體育項目訓練需求;在訓練隊伍組建方面呈現多樣化,有與當地體校、高校聯合辦隊,有的甚至打破省域界限與外省體校、外省高校合作辦隊,與職業(yè)隊聯合建隊的在調查中沒有發(fā)現;在辦隊的資金來源問題方面,獲得資金的渠道還較單一,多數隊伍還是靠學校單一撥款,存在資金不足現象。在教練學歷方面,其中本科學歷體育教師占總人數的90%以上,研究生學歷近年來開始逐漸增加,體育教師??茖W歷的在調查中沒有出現,這表明了浙江省中小學體育教師學歷整體在逐漸提高;在教練訓練經驗上,通過調查,大部分體育教師(教練員)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帶隊訓練經歷。
浙江省體育系統(tǒng)聯合省教育廳多次召開全省學校體育工作會議,開展“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認定和體育特色學校建設工作,在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基礎上,積極為培養(yǎng)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服務。2009年浙江省教育廳發(fā)布《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體育局關于開展浙江省體育特色學校建設的通知》,共157所中小學校被認定為浙江省體育特色學校。其中,杭州20所、寧波20所、溫州7所、紹興16所、嘉興14所、湖州8所、金華19所、衢州17所、麗水5所、臺州18所、舟山10所、義烏3所,共涉25個項目[3]。
2.1.1 辦學結合形式。體教結合的辦學形式主要是將一些運動項目有選擇地分散到條件較好的普通中小學校。文化教育的管理和指導工作,體育訓練和日常管理工作,分別由政府教育部門、體育行政部門共同領導管理[4]。見表2
表2 體教結合培養(yǎng)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主要形式和內容
2.1.2 結合成效。體教結合形式使管理形式由原來單一的體育局管理變?yōu)轶w育局和教育局共同管理;場地建設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局面;較好的解決了運動員文化缺失問題,保證了運動員學習、訓練的質量和系統(tǒng)化、科學化,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競技訓練水平自然提高。
2.1.3 經驗與問題。①運動員的選材。由于運動員的招生都由各校自己承擔,受招生范圍的限制和缺乏選才的科學性,多數選材還是通過經驗與目測,招生質量難以保證;②高級教練員嚴重缺乏。運動隊的教練兼職居多,學校體育教師缺乏訓練經驗,難以保證訓練質量;③教練員的編制問題。少年兒童體校的項目都分布在各中小學,教練基本上由所在學校解決或聘請,造成教練不足和潛在的不穩(wěn)定性,對訓練造成了一定影響;④傳統(tǒng)項目學校分布不均衡。大多數項目都設在小學,中學較少,高中更少,這樣會出現項目斷檔的問題,一方面對成績的再提高錯失了機會,另一方面在升學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優(yōu)惠;⑤少年兒童體校的規(guī)范性建設不夠。學校建立的訓練點隨意性較大,特點不明顯,重點不突出,運動成績不理想。
這種模式是目前國內各高等體育院校正在探索實踐的一種模式。它是指教育、訓練、科研的三結合[5]?!叭弧笔侵福涸?高等教育)或校(體育中專、普通中小學)、隊(省運動隊)和所(專業(yè)化科研所)合為一體,共同來完成優(yōu)秀運動員的培養(yǎng)過程。注重運動員培養(yǎng)的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教練員、教師和科研人員。
目前,浙江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正在積極探討這方面的實踐,并且該“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實踐改革在2010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
經驗與啟示:
教育:亦讀亦訓、育人創(chuàng)佳績、培養(yǎng)各類人才;訓練:教、訓結合,科學訓練,競技成績不斷提高;科研:訓練設施、科研醫(yī)務一流,全面保障運動員科學訓練?!叭Y合”的模式是浙江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建校至今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突破了以往體育院校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三個方面互相促進在保障訓練成績的同時,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多方面發(fā)展的競技體育人才。
杭州綠城足球俱樂部是浙江省“職業(yè)化模式”培養(yǎng)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典型代表。俱樂部成立于1998年,由浙江綠城房地產公司發(fā)起,杭州錢塘房地產公司、浙江大學和浙江省足球協(xié)會參與組建的。俱樂部是以股份制企業(yè)的形式運行,依照合作協(xié)議確定相應的投資比例和投資方式,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各自在俱樂部的責權地位和責權范圍,并實行經理制的合作型企業(yè)化管理[6]。
經驗與問題:
①運動員選拔。面對日益嚴重的招生難問題,俱樂部采取降低選拔標準,或取消選拔直接進隊的做法,造成球員質量的大幅度下滑,為日后的高淘汰率埋下隱患;俱樂部大多是直接引進技能好的球員,自己培養(yǎng)出的人才很少,真正的好苗子幾乎沒有。
②科學訓練不足。教練員還停留在師傅帶徒弟的年代,沒有及時學習世界先進的足球訓練方法,理念上對一些基本規(guī)律的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qū);管理粗放,俱樂部為雙年齡段組隊,教練員與運動員的比例接近1∶20;科學化訓練水平低,教練員大都憑經驗執(zhí)教,訓練安排比較隨意,更談不上用生化測試來輔助運動訓練。
③文化教育。俱樂部的球員文化教育機制基本等同于舊體制下的體育運動學校文化教育形式,運動員上午上課,下午訓練,學習時間嚴重不足,學習讓步于訓練與比賽,注重企業(yè)的盈利性,不太重視運動員的文化教育。
④就業(yè)與出路。目前,我國職業(yè)聯賽只有3級,即中超、中甲、中乙聯賽。其中,中超俱樂部16家、中甲俱樂部13家、中乙俱樂部16家左右。對從業(yè)人員的整體需求量不大,能夠進入一線隊的梯隊球員人數非常少,對于入選不了一線隊的球員,他們的去向要么去中甲、中乙俱樂部,要么進入高校求學,其他球員只能進入社會自謀職業(yè)了,無法進入一線的球員就業(yè)前景暗淡。但自2007年俱樂部與浙江大學、寧波大學的搭建人才輸送關系以來,近2年球員的出路變寬,能夠通過憑借足球加文化的綜合優(yōu)勢,通過單考單招,考入大學,使運動員有了較好的去向。
這種模式是指學校利用自身優(yōu)勢吸引社會力量與企業(yè)單位聯合辦體育運動隊,促進學校課余運動訓練,共同培養(yǎng)體育后備人才的一種模式[7]。
在浙江省高校中如寧波大學的乒乓球高水平運動隊為拓寬資金來源與臨海市鑫源旅游發(fā)展公司合作辦隊,企業(yè)給與資金贊助,但不參與運動隊管理,運動隊參賽冠名提升企業(yè)知名度。這種模式在浙江省還只限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隊模式中,企業(yè)投資優(yōu)秀高水平運動隊來提高自身知名度,打造品牌,形成“雙贏”,但在中小學業(yè)余訓練這一層面企業(yè)投資還比較少。
經驗與問題:政府應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到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中來,企業(yè)可以投資到中小學業(yè)余訓練,與中小學、少體校聯辦單項體育俱樂部,使業(yè)余訓練社會化、多元化,滿足社會多層次從事業(yè)余訓練的要求,多渠道培養(yǎng)體育后備人才。允許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建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各中小學業(yè)余訓練隊要通過各種渠道提高隊伍水平,打造自己的特色,吸引社會資金的贊助。
這種模式在浙江省沒有任何一個家庭嘗試,就是整個中國也寥寥無幾。
“丁俊暉模式”的成功完全脫離了我國競技人才培養(yǎng)的舊模式。家長重金栽培、海外留洋、自力更生,完全的家庭體育投資,不花國家政府一分錢。丁俊暉的成功離不開三個因素:一是在一方面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和高人一籌的天賦;二是運動項目選擇正確,選擇了非奧運項目的冷門項目;三是家庭的重金打造?!岸】熌J健痹趪庖咽撬究找姂T,國外極少有專業(yè)的體校,極大多數體育明星都是從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成長[8]。
教體結合、三位一體、職業(yè)化、社會化模式、個人家庭模式,在結構和功能上各有特色,同時又存在各自的缺陷。競技體育社會化、市場化是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市場經濟發(fā)達、體育文化濃厚的浙江省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方面有條件探索多種模式的相互結合。本文根據以上討論的幾種模式的優(yōu)缺點,提出以下的共育思路。
圖1 浙江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框架圖
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的就是各種培養(yǎng)模式的橫向聯合,縱向延伸,多元開放,充分發(fā)揮各自功效來共同培養(yǎng)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橫向聯合:①小學階段,小學業(yè)訓隊伍、小學體育傳統(tǒng)學校、小學試訓點廣泛培育喜愛體育運動的學生,擴大受訓基數,少年兒童業(yè)余體校、后備人才基地在此基礎上與各業(yè)訓學校和項目傳統(tǒng)學校、試訓點溝通、合作,進行選拔和重點系統(tǒng)訓練,其間教練員加強交流與流動有利于訓練水平的提高;個人家庭在此階段可以選擇體育項目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積極地爭取各類資源的幫助。②到中學階段,由處于中間梯隊的體育運動學校、省屬后備人才訓練基地、省各運動訓練管理中心業(yè)余訓練隊伍、中學業(yè)訓隊伍、中學體育傳統(tǒng)學校、中學試訓點、單項俱樂部單位構成。體育部門所屬訓練單位可將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放到各市知名學校進行,也可將自己的一些運動隊選擇性地放到學校進行學習、訓練,中學業(yè)訓隊伍、俱樂部等可聘請高水平的體校教練員到學校任教,相互交流,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個人家庭”模式中,若運動員因運動水平問題無法走向職業(yè)化道路,那么可以進入同梯隊的體?;蛑袑W業(yè)訓隊,改變成才方向,可以獲得擇校升學的機會;③高校、高層次的競技訓練加強與科研單位合作,提高訓練的科學性,向上一級輸送人才。無論是從屬體育系統(tǒng)的單位,還是教育系統(tǒng)的單位利用自己的特色積極尋求社會合作伙伴。縱向延伸:小學階段廣泛設置項目,建立訓練網點,及早發(fā)現苗子送入體校進行系統(tǒng)訓練;中學項目的設置要與小學階段具有匹配點與銜接性;向上與體育運動學校、高等體育院校等建立招生或輸送的合作關系;走職業(yè)化的運動員可自行出國深造,形成低、中、高的一條龍培養(yǎng)、輸送相銜接的體育人才培養(yǎng)方式。
目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不應該再是體育單一部門的責任與義務。根據運動訓練規(guī)律、運動員成長規(guī)律和現代社會對人才全面素質發(fā)展的要求,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打破以往封閉狀態(tài)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加強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體育與社會力量之間的密切往來,擴大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規(guī)模,圍繞社會發(fā)展和需求來改革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這樣才能使競技后備人才培養(yǎng)有生存的空間。
[1] 梁曉龍.競技體育舉國體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體育科研,2006,27(3).
[2] 熊炎,杜鵑明,王濤.中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8,30(2).
[3] 浙江省體育局網http://www.zjsports.gov.cn/.
[4] 陳道裕,周奕君,等.“教體結合”培養(yǎng)高素質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3).
[5] 楊樺.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
[6] 韓志芳,等.舉國體制下發(fā)展競技體育職業(yè)化的思考[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3):19-21.
[7] 朱迅華,何志林,虞重干,等.乒乓球俱樂部建設對高?!绑w教結合”的啟示[J].體育科研,2008,29(1).
[8] 葛幸幸.“丁俊暉模式”對競技體育社會化發(fā)展帶來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5).
Study on Co-education Mechanism of Rais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of Zhejiang Province
LIU Hai-yang1,ZENG Nan-na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315211,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0,China)
Thispaper used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method,interview method,questionnaire method, case-study approach,based on resources of sports reserve talented,and made an analysis for training mode and the mechanism of Zhejiang province sports reserve talented.The model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types:combine sports and teaching,trinity mode,p rofessional model and socialization model,base on these,combine with family patterns to design a co-education mechanism of raise sports reserve talented of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e;sports;reserve talents;co-education mechanism
G807.7
A
1004-3624(2010)06-0001-04
2010-08-31
劉海洋(1982-),男,河北承德人,助教,碩士,主要研究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