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鈞 房玉華
(1.吉林省白山市道清礦醫(yī)院; 2.吉林省白山市道清礦醫(yī)院 吉林 白山 134309)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主要指發(fā)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是一多發(fā)病、常見病。潰瘍的形成有各種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對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觸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空腸以及具有異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絕大多數(shù)的潰瘍發(fā)生于十二指腸和胃,故又稱胃、十二指腸潰瘍。不少患者經(jīng)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嚴重影響了健康。近年來,國內(nèi)外采用微生態(tài)制品調整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抑制腸道病原菌的繁殖,從而達到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目的已獲得成功。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我們用思密達輔助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內(nèi)鏡檢查證實活動性消化性潰瘍患者56例,排除入院前接收抗生素治療者,其中十二指腸潰瘍43例,胃潰瘍9倒,復合性潰瘍4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5歲。為便于對照,均選擇Hp陽性患者(經(jīng)胃鏡活檢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治療方法按其作用機制可分為三大類: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和增強胃粘膜保護。故均先予泮托拉唑40mgqd+克拉霉素0.25gbid+阿莫西林0.5bid,抗Hp治療1周后,經(jīng)胃鏡活檢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組織學檢查檢測證實Hp轉陰,再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25例,男17例,女8例。對照組31例,男21例,女10例;2組年齡、性別分布相仿,臨床癥狀、鏡下潰瘍大小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治療組用思密達3.0gtid(飯前口服)+泮托拉唑40mgqd,治療4周;對照組僅予泮托拉唑40mgqd、治療4周。
治療結束后復查胃鏡,觀察潰瘍愈合情況。(1)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胃鏡檢查潰瘍結痂或僅留瘢痕;(2)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胃鏡檢查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3)無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胃鏡檢查潰瘍面積縮小<50%。
表1 2組潰瘍愈合情況比較[n(%)]
治療組療效總體優(yōu)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2組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不良反應;治療組有3例、對照組有2例出現(xiàn)惡心、食欲不振,治療組有5例出現(xiàn)便秘,大便硬結。程度較輕,均堅持全療程。余無其它不良反應。
思密達主要成份為雙八面體蒙脫石散,具有層紋狀分子結構,對消化道的病毒、病菌及其產(chǎn)生的毒素有較強的固定、吸附和抑制作用,對消化道粘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并能與粘液蛋白結合,提高腸粘膜的防御功能。ppI制劑與思密達二者的聯(lián)合應用有利于潰瘍組織的再生、修復和形成保護性因子。另其有明顯地吸附胃腸道內(nèi)氣體,因此對噯氣、腹脹、腹瀉等癥狀也有顯著療效。在消化性潰瘍抗Hp治療后,我們應用思密達保護胃粘膜輔助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且方法簡便,疔程較短,副作用小,費用較低,未見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馬桂香,葉劍雄,孫濤,等.洛賽克粉針劑和阿莫林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0,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