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團圓時節(jié)的家庭聚會、親朋互訪中,孩子的興趣是彼此間最容易溝通的主題。很容易,你會遇到一些來自家長的“中國式驕傲”。比如,“我家小孩最喜歡音樂了,聽到音樂就要扭屁股”。
既然最普通的生理反應(yīng)都可上升到夸飾的炫耀,那么,從各級起跑線上對“興趣”樂此不疲的開發(fā),就屬再正常不過。不正常的是,經(jīng)過了若干年的折騰,在進入大學校園的孩子們中,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來的,卻不在少數(shù)。
可見,要說清楚“興趣”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怎么對待“興趣”,絕非易事一樁。
偶然從手機上看到一則介紹歐洲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愛好的“雞湯”,其中的例子很有趣。一個13歲的英國農(nóng)場孩子喜歡攝影,9歲時才得到了一架傻瓜相機,卻拍出了獲得國際大獎的照片。讓人心動的不僅是孩子的成就,更是記者采訪時的回答:“如果能做專業(yè)攝影師當然好,可是當一個農(nóng)民而把攝影當作愛好也會讓我非常開心?!?/p>
做農(nóng)民當然很辛苦,即使歐洲的農(nóng)民也會很枯燥,正像中國都市中的“白領(lǐng)”,與光鮮相伴的,一定還有刻骨的無聊。這么繞著說的意思是,無論中西,無論城鄉(xiāng),也無論做哪行哪業(yè),實實在在的每天每刻的日常生活,不是“來自星星”也不是“小時代”。它更像一部機器,要求你嚴絲合拍,日久重復。
也就是在這里,“興趣”凸顯出其本真的意義:一個愛好攝影的農(nóng)民,心里裝著的不再只有枯燥、重復和不得不的忍耐,“攝影”能讓人從埋頭勞作中抬頭看天,一種超越眼前的風景便映上眉間。“興趣”超乎了任何功利,反過來,它是對功利之心的打磨,浸潤著我們和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這樣看來,我們“興趣”開發(fā)的最大問題,便是總想著將一個心有所系的對象,打造成一個眾人艷羨的飯碗。
當然,“興趣”也可以是飯碗。比如,純粹地就愛上做一個農(nóng)民,辛勞固然辛勞,但每一次春耕秋種間撥弄土塊,可能會因?qū)γ總€細節(jié)的滿心投入,不再是年復一年的刻板重復,它不追求什么顯赫的外在成就——說到底,再大的成就也不過轉(zhuǎn)瞬而逝,都難以注滿每一天的日常;“興趣”的映射,卻會讓勞作和勞作之人現(xiàn)出寧和的超越之光。
“飯碗”就是“興趣”,這是一個小概率的恩賜。正緣于此,請家長們善待孩子從小的“興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