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布邁恪 (Michael Bullock)
本欄主持:遠 行
邁克爾·布邁恪,1918年生于英國倫敦,2008年去世,1969年移居加拿大。著名詩人、小說家、翻譯家。先后出版了《黑林中的線條》《帶墻的花園》等詩集及多本小說、翻譯著作。他的作品曾經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并被譯成多種文字。
受意象派、超現(xiàn)實主義、東方風格的影響,在布邁恪的筆下,風景是有生命的,樹是走的,溪水是低語的詩,石頭是慢慢巡回的生靈,河流與水象征創(chuàng)造力與深奧或任何神秘、無意識的事物。布邁恪通過對歡舞的大自然的描繪,探索人類的內心世界、神話意識與自由流動的意象。
傍晚,花園里寧靜又美麗。樹葉在曉風中,微微顫抖。
鳥兒棲息在枝頭,準備安歇,偶爾地撲打一下翅膀,或低低地嘰啾。
靠在蘋果樹干上,我的視線越過西側的院墻,那邊太陽正沉入橘紅色的海洋。
太多的想象涌現(xiàn)在我的腦海,凝視著光線的奔流,我盡可能地記下這個美麗的黃昏。
乳白色的光彌漫在遙遠的天空。中間是,熱帶海洋上,棕櫚樹鑲嵌的島嶼。
一張面孔浮現(xiàn)在水上,她貓眼石般的眼睛,反射出環(huán)繞著的天空。金紅色的頭發(fā)分散在臉上,在落日的余暉中隱約地閃爍著。雙唇,珊瑚礁般張開,露出排排珍珠。
乳白色的海水晃動,海藻的絨毛隨波起伏,淫蕩地扭動。
魚兒從那張嘴里游入游出,再一次拖著泡沫的彩帶。
慢慢地,那張面孔沉入波濤之下;天空暗成靛藍色;水上的湍流停息了;天空寂靜,連貫無垠的表面泛著點點磷光。
夜晚游來,一條巨大的、黑色的魚。
當我抵至這最后的幻想,太陽已經沉沒了,黑暗充斥著花園,更加靜謐安詳。
我不再聽到鳥兒翅膀的撲扇或睡夢中的嘰啾。葉子不再沙沙作響,除了靠近我耳朵的那枝。
我問自己:在天空中,我看見了誰的臉?
確信今夜不會再有什么來攪擾花園的寧靜,我回到屋內。
那里,家人,正圍坐在爐邊,融融燃燒的木火旁。
當我步入被四墻圍繞的花園,我看到里面彌滿著閃爍的光線,一縷原始的、自然的、我從未察覺過的、詭秘的光線。
月亮在上,我意識到,這是月光的斷片,被溫柔的、輕舞的樹木枝條剪斷了的、月光的斷片。
但無風,連微風也沒有,沒誰舞動這些枝條。
就在我觀看的時候,所有的光線漂浮向花園遠端的院門,在那兒它們好像匯集成一支光柱,很快呈現(xiàn)出透明、清晰的女人輪廓,身著白衣,我的腦子立即給她個名字——月亮神,因為她對我來說就是月亮的化身。
是光線將自己聚成月神的形體,還是它們在催促院門歡迎月神時,在她走入的剎那,被她吸入軀體,我不能肯定。
無論哪種可能,她的形體此時都是花園里唯一的光。
很難說,這是偶然的光的一瞥,在平滑的葉面上,還是荷花池塘里原本就有月亮的光源,現(xiàn)已溢滿使它看起來一直流向天空?;蛘咧苯觼碜栽铝辽?。
當我沉迷于這些問題的時候,月亮神上前走向我,伸出她的手臂,用她的纖纖玉指觸摸我。
頃刻,我自己幻化成一束淡淡的、飄渺的光。
對于目睹的人,我一定像朦朧的、虛幻的月亮神本身,存在,像她一樣,僅僅由月光組成。
正當我覺得自己要背棄自己,遁入地下,讓飄渺的自己解脫所有的羈絆時,月亮神挽起我的手,一起飛出花園,滑翔向高空,在樹木與屋頂之上。
在巨大的栗樹葉片之下,花園憨睡了一個下午。
它的夢,呈現(xiàn)著花的形狀:玫瑰,蜀葵,罌粟花,甜蜜的威廉姆斯,還有倒掛金鐘和高大的白色百合花。召示著花園里最精湛的機密。
池塘里,劍型草與蘆笛的周圍,金魚正以比平常更緩慢的步伐移動,甚至水也共享了天氣的溫暖。
蝸牛沿著睡蓮葉底面爬行,尋找陰涼。
青蛙慢浮過池塘,仿佛是在睡眠中游進。
你和我坐在池塘邊、低矮的圍墻上,凝視深深的下方,那里的水底影院上演著水草與根系編織的夢幻。
我們的思緒纏綿如卷鬢的胡須,螺旋地深入、超越池底潮濕的漆黑。
隨著他們,我們進入一個矇 的世界,漂動的映像和變換的暗影,將池塘與花園,遠遠拋在身后,繼續(xù)昏昏欲睡的下午,不再介意我們是否曾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