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司法裁判的法律標準*
      ——對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統(tǒng)一論的批評

      2010-11-26 12:00:06李旭東
      關鍵詞:裁判法官法院

      李旭東

      (華南理工大學 法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一、 問題的提出

      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 是中國法院近年來比較重視的一個主題。①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8月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人民法院基層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強調了兩個效果的統(tǒng)一, 其后最高法院有關領導開始提倡法院工作要實現兩個效果的統(tǒng)一, 這一追求開始已經成為中國法院業(yè)務工作的一個追求目標。而且在近幾年來與最高法院人事變動相聯(lián)系, 對前一階段法院工作的路向有所調整, 革命根據地時期創(chuàng)造的以貼近群眾常識為特點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也重新得到強調, 整個法院工作更加強調社會效果, 與前一階段法院工作強調法律效果的工作重點相對有所變化。我國政法界長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在理論上理解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內在統(tǒng)一, 應當沒有什么困難。不過, 具體的案件擺到法官面前, 尤其是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存在著明顯差異甚至對立時, 法官既要考慮法律效果又要考慮社會效果, 要作出確定無疑的判斷就非常艱難了。近年來, 引起較大社會爭議的許霆案、 鄧玉嬌案、 梁麗案等案件, 都表現出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這三個案件都因新聞媒體的報道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案件的審判受到了社會極大的壓力, 都突出地反映出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內在的沖突。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問題, 換言之, 中國法官裁判的依據問題, 是當前司法審判工作中一個非?,F實的問題,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問題仍將繼續(xù)存在。因此, 對這一問題從學理上作一討論, 應當是有意義的, 而且也是必要的。

      無獨有偶, 在西方當代法理學中, 這一問題以自然法和實證法相沖突的形式體現出來, 即社會正義標準和實證法律標準的明顯對壘, 構成了西方法理學史上一個永恒的命題。在當代比較重要的思想家中, 哈特教授較注重司法權力性質的論述, 提出了“司法裁判的最終性和不謬性”命題, 而德沃金教授則重視對于法官判決形成過程的考察, 以其完整性法律闡釋理論為依據, 提出了“唯一正解”理論。司法裁判的不謬性理論和法官判決的唯一正解理論, 從不同的方向論證了法院和法官工作的特點, 雖然二者有一定的觀點交鋒, 但其主要傾向則都加強了對司法權和法官工作的理解。這兩種理論所涉及的問題, 已經是當代西方對于司法工作討論的一個重要領域。

      看來, 對于法院和法官司法裁判工作要求追求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性的問題, 其實涉及到法學理論的一個基本的內容, 也是當前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 這就是: 法官思維的獨立性問題。如果法官的思維不具有獨立性、 中立性, 而是與其他機關相類似地追求社會效果, 那么, 人們通過找領導、 信訪解決問題就不應當受到質疑, 而且應當受到鼓勵。如果法官按照法律標準裁判, 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沖突時豈不是違背了法院所標榜以公正、 公平、 公開為宗旨的社會定位嗎?

      下面就來討論一下我國法院工作如何追求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相統(tǒng)一的問題, 通過一定的學理探討, 希望進而能夠對當前指導司法工作的政策的學理基礎作出一定分析。

      二、 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可分離性

      任何案件的判決結果, 在不同主體看來都可以給予不同評價, 因為不同的人采取的評價尺度是有所差異的。在所有的主體當中, 法院和法官本身的評價尺度, 社會公眾以及以社會輿論表現出來的評價尺度, 是兩個最重要的尺度。黨和政府部門及其領導對于法院工作可能也有一個評價, 不過, 由于黨和政府并不追求自己獨立的利益, 而主要地以人民利益為工作的目標和出發(fā)點, 所以暫時可以將黨和政府的評價尺度與社會尺度看成同一尺度。領導個人出于多種原因對于案件的干涉和介入在此不予考慮。這樣就將問題相對簡化了, 案件判決結果存在兩種評價尺度, 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二元尺度。

      現在法院和法官面臨的任務是, 要將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統(tǒng)一起來, 在司法裁判過程中綜合考慮這兩個因素, 這也就是說, 法官的裁判依據可能變得相對復雜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 法官既要考慮法律標準又要考慮社會標準, 如果兩個標準有沖突, 法官心理上的困惑和實踐中的尷尬就在所難免。然而, 社會并不原諒法官的處境困難, 反而更對法官提出嚴厲的批評。

      (一)追求社會效果的原因: 革命傳統(tǒng)對司法權的懷疑

      案件提交到法院, 法院必須給出判決, 這個判決在大陸法系傳統(tǒng)的法院中必須是依法作出的, 而法律本身是由人民所選舉的立法機關制定的, 有時這個立法者甚至就是人民自身。

      大陸法系傳統(tǒng)并不信任法院和法官, 而更相信人民。我國繼承了從法國大革命經俄國革命到中國革命的“大革命”傳統(tǒng), 同樣將人民作為一切權力的合法性來源?!稇椃ā返谝粭l中所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就淵源于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主權理論。問題在于, “人民”作為主體并不以穩(wěn)定的實體化方式存在, 尤其在現代型規(guī)模超大的國家中, 人民存在于何處, 他有何種意志, 始終是一個復雜的政治理論問題?,F實中, 人民必須被代表, 代表則必須有常設機關。這樣, 奉行主權在民理論的一切現代國家, 最終還必須把人民的權力具體化。當然, 現代國家通過以政黨為政治組織方式的政治選舉, 在一定程度上兌現了人民的主權, 但主權仍然必須分為若干具體的、 可操作的權力, 設立相應的國家機構和具體機關來開展工作, “代表”人民來掌握權力。這一復雜的過程, 存在著一系列的委托環(huán)節(jié), 但案件的法律標準和社會標準這一問題也就因此出現了。

      法國革命家羅伯斯庇爾給予社會輿論以最高的地位, 這一地位高于法律。他認為: “社會輿論是對個人意見的唯一有資格的判斷者, 是對各種作品的唯一的合法的檢查員。……你們怎么敢來制止人人都有權與所有的才智之士, 與整個人類進行的思想交流呢?社會輿論對于個人意見的影響則必然是溫和的、 良好的、 自然的、 不可阻擋的; 權力和強力的影響則必然是暴君式的、 仇恨的、 荒謬的、 駭人聽聞的。”[2]57當任何人行使權力不能讓人民滿意時, 尤其是法官不能讓人民滿意時, 人民將自己就有理由出來代替法官行事。這種審判就是人民審判。羅伯斯庇爾說: “人民審判不同于法庭審判: 他們下判決, 他們象閃電一樣予以打擊; 他們不裁判國王, 他們把國王化為烏有。這種審判比法庭審判并無遜色。如果人民為了拯救自己而起來反抗壓迫者, 試問他們對于壓迫者能運用那種會給人民自己帶來新危害的刑罰嗎?”[2]107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賦予人民群眾可以掌握并取代國家機關的權力, 使得國家機構無法履行職能, 最后直到國家機構的運作徹底癱瘓, 不得已只好重新建立革命委員會重新行使國家機關職能。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長期革命傳統(tǒng)的國家, 對于法制的懷疑和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不過, 兩效果論的提出還有一個原因。法院工作追求確立其公正地位, 因而傾向于追求獨立性和中立性, 這對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形成了明顯的離心傾向。黨領導一切, 同樣也包括領導司法, 然而, 司法系統(tǒng)追求公正的同時卻要確立自己獨立的地位, 這對傳統(tǒng)的黨政合一體制及其觀念系統(tǒng)造成了困擾。法院追求的是按照法律效果相對獨立地辦理案件, 而黨和政府則要求他們同時承擔起其他一些責任來, 這些責任包括政治學習、 搞洪救災、 工青婦組織的文娛活動、 計劃生育等各個單位同樣按要求組織的豐富內容。而在業(yè)務工作中的要求就是, 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業(yè)務工作中予以貫徹, 將此要求進行結合業(yè)務方式的表達就是要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時, 追求社會效果。

      實現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相統(tǒng)一的任務, 對法院和法官的工作提出高難度的要求。然而, 這種要求要真正落實, 卻給司法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二)法律標準與社會標準的分離性

      一般地, 立法機關制定法律, 司法機關適用法律, 前者代表人民(選民)制定法律從而制約后者的司法恣意, 后者則相對地獨立, 依照法律進行裁判。一般案件法官依法判決就是在體現人民的意志, 因而, 法律效果同時也就是社會效果。

      問題在于, 當法律存在滯后或模糊的情況時, 法官如何判決?更具體地, 當依法判決的結果與社會期望相背時, 法官還能不能依法裁判?(回答此問題須肯定一個前提: 任何社會中普通案件總是占多數, 疑難案件總是占少數, 雖然疑難案件更易引起社會關注。)對此, 哈特教授和德沃金教授恰好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選擇。

      1. 法官應追求法律標準

      哈特傾向于認為, 法官應當按照法律標準判決, 即使法官判錯了, 也是對的。他認為, 法院判決具有特殊性: “一個法院的判決在上級法院認定其無效之前應具有法律權威性, 即使它是該法院在法律上不應做出的判決?!幸粋€法律上的缺陷: 即它會因缺乏審判權而易于在上訴中被擱置或‘撤銷’?!盵3]32

      為什么法官的判決這樣正確?哈特認為, 司法判決具有最終性和不謬性。裁判活動必須擁有最終的和最高的權威, 如果要質疑裁判本身, 則任何社會活動都將缺乏一個真正有效的裁判機構。他把法官的裁決比作體育比賽中的記分員, 裁決是最終的、 不謬的?!坝浄謫T的裁決既是最終的, 也是不謬的——或者說, 記分員的裁決是可謬的或是不謬的, 這個問題將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沒有什么標準判定他是‘正確的’或‘錯誤的’。在任何普通的比賽中, ‘記分就是記分員所說的’這并不是記分規(guī)則; 它是規(guī)定記分員在具體情況下適用記分規(guī)則的具有權威性和最終性的規(guī)則?!盵3]142-143

      司法裁判具有最高地位, 法官的任何決定都是“法律上”正確的, 不能從法律上懷疑法官。這就是哈特對法官裁判性質。依此原則, 法官只應當堅持法律標準, 只看法律效果, 而不應當對于法官提出同時兼顧社會效果的要求, 這一要求可能是無理的。

      2. 法官應追求社會標準

      德沃金傾向于認為, 法官應當按照社會標準判決。他認為: “作為整體的法律要求法官盡可能假設法律是由一整套前后一致的、 與正義和公平有關的原則和訴訟的正當程序所構成的。它要求法官在面臨新的案件時實施這些原則, 以便根據同樣的標準使人人處于公平和正義的地位。這種審判方式尊重整體性所假定的愿望, 即成為一個原則社會的愿望?!盵4]217

      德沃金對法官的角度的期待是非常復雜的, 但在此可以將其簡化之后來討論雙效果論。德沃金不認為法官是根據既有法律裁判, 他說: “法律可能并非是一張嚴密的網, 但是, 原告有權要求赫爾克勒斯把法律當作一張嚴密的網來看待?!盵5]155這就是說, 無論有法無法, 法官都可以裁判。但法官根據什么來裁判呢?德沃金心目中的法官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 他用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來稱呼他?!皩绽死账箒碚f, 實際的現行法律包括在為整個法律的學說和手段提供最佳論證的原則之中。他所極為崇拜的就是整體性的審判原則, 這種原則要求他盡可能地把法律視為一種前后一致而有組織的整體?!鳛檎w的法律就是法律在運轉中自我完善的見解?!盵4]355也就是說, 理想的法官要建構起自己的法律標準, 這一法律標準既然并不完全甚至并不主要地以法律標準為依據, 那么, 它就摻雜了許多復雜的因素, 這可以說是比較接近我們所說的“社會效果”論的。

      在德沃金看來, 這一標準可能包括了政治理想、 社會輿論、 風俗習慣, 當然不會缺少法律規(guī)范本身?!八仨毥⒁粋€抽象原則和具體原則相結合的體系, 這個體系可以為所有的普通法先例提供一種前后一致的論證, 從而使它們可以得到原則的、 憲法的和法規(guī)條款的論證。”[5]156

      這就將法律標準放在了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地位了。社會標準就可能壓倒了法律標準。

      雖然哈特也重視案件標準的社會基礎, 他提出承認規(guī)則理論就主要是處理這一問題的; 他也有這樣的認識: “法院把法律規(guī)則不是作為預測, 而是作為判決中必須遵循的標準, 法律規(guī)則雖有空缺結構, 卻是明確得足以限制(雖不排除)法院的自由裁量?!盵3]146不過, 根據規(guī)則裁判的法官形象, 是哈特心目中標準的法官形象。德沃金同樣也重視法律標準, 以規(guī)則與原則的區(qū)別建構起了他的法律淵源理論, 他認為, “作為整體的法律假定, 法官與立法者的處境極為不同?!虼?, 當法官們創(chuàng)立以前未被承認的責任法規(guī)時, 他們不具有剛才所談到的立法者所有的自由。法官們必須根據原則而非政策去作出判決: 他們必須展示其論據……”[4]218顯然, 社會標準的創(chuàng)造要尊重法律標準。

      可以在本文中使用韋伯式的“理想類型”方法, 把他們兩人的觀點都推至了極端哈特對奧斯丁、 德沃金對哈特都曾經以這樣的方式做過討論, 這樣做應當是可以得到諒解的。

      三、 對追求社會效果的司法之質疑

      如果判決能夠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這樣的好事為什么不予支持呢?但問題在于, 并不是我們愿意追求什么, 愿意追求多少, 我們善良的主觀愿望就能實現。事實上, 對于司法權力附加過多的目標, 給法院和法官造成了過度的壓力, 使法官面對有些難以兼顧雙重效果的案件無所適從, 恰恰對司法權威帶來了較大的損害。是否能夠妥善實現雙重效果, 是否應當對法院和法官提出雙重標準要求呢?提出這一要求需要何種前提呢?

      (一)法官有權力追求社會效果嗎?

      雖然法官因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壓力, 被迫在案件裁判中把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結合起來, 也在一些案件中作出了相應的裁判, 但這一疑問仍然存在: 法官有權力追求社會效果嗎?

      根據我國現行《憲法》對于各公共權力的配置, 立法機關即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負責制定法律; 審判機關即人民法院負責適用法律。全國人大同時擁有法律的解釋權, 雖然這一體制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 但這就否定了法院和法官個人對于法律的解釋權。[注]最高人民法院對于法律作出的審判解釋, 可以看作是一種業(yè)務指導范圍內的權力, 而非行使人大的立法權力和法律解釋權。也就是說, 法官在案件裁判過程中只有遵守法律進行裁判的義務, 卻沒有解釋權, 更不用說同時依據其他行為規(guī)范和外部影響來斟酌案件結果的權力。法官不遵守法律, 將超越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權力范圍; 在此意義上, 法官也只能以法律效果為唯一目標。這是掌握司法權力的法官在憲法框架中的明確權限, 他不可以追求法律之外的其他目標, 政治的、 道德的、 輿論的方面對法院提出的各種期望, 法官在所不顧。這是法官的職權所在, 也是其職責所在。

      因此, 對法院和法官提出的要求其滿足人們對于某個案判決社會效果的期待, 顯然是不存在法律上的充分理由。這種期望在案件中兼顧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基本上是要求法官拋棄嚴格依據法律標準進行裁判的司法職責。不嚴格按照法律標準裁判的法官, 必然地會削弱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 也在改變法官的權力范圍。顯然是不可取的。

      (二)存在著確定的社會效果嗎?

      假如我們認為, 在一般情況下, 法官按照法律判決; 在特殊情況下, 法官還是可以改變其職業(yè)傳統(tǒng), 超越習慣的權力范圍, 照顧一下社會各方面的期望, 可以追求一個案件的社會效果。問題是, 存在著確定的可以追求的社會效果嗎?

      這一問題在傳統(tǒng)社會中應當是非常明確而無可爭議的, 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存在著較大的同一性, 因物質條件的基底基本相似, 主觀態(tài)度的差異也相對較小。而進入變化迅速、 規(guī)模巨大的當代社會之后, 這一問題就日益突出了。當社會對于同一問題存在多個價值標準、 或者干脆兩軍對壘不相上下時, 法官的天平該向何方?無論法官作出何種判斷, 都不可能獲得社會多數的擁護, 而更可能的是遭到社會輿論更強大的沖擊。事實上, 一個小小的民事案件就足夠法官為難的, 例如, 當事人一方要求離婚, 另一方以自殺相威脅堅決反對, 無論是否判離, 都難以做到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困難之處就在于, 法官本來就不應當介入當事人的價值判斷中去, 自己根本就不必對價值問題表態(tài), 而嚴格地堅持法律標準就足以良好履行其司法職能。[注]困難之處在于, 法院和法官作為黨和政府領導下的機關和干部, 其正式的制度職能與意識形態(tài)義務仍然存在著明顯的沖突。這一沖突往往反映在法院的法官的業(yè)務工作中, 這要較長時間來完成這一歷史性過渡。

      結論顯然是: 在價值日益多元的社會中, 社會效果可能很難以簡單的方式來判斷, 可能根本就不會只有一個社會效果, 而是存在著各社會群體各自追求的多個社會效果。法官將根本無法以犧牲法律標準的方式來滿足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的功利訴求。

      事實上, 如果考慮到社會群體在現行社會體制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所能實現的表達自由的差異, 法官所努力滿足的社會效果不過是少數強勢群體的狹隘利益而已, 只是因為他們擁有的強大的話語權力和對權力機關的影響力, 使得那些本來非常少數的價值觀念冒充為更多人群的代表而已。[注]隨處可以舉出例子, 如中國《選舉法》2010年才完成修改工作, 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選舉權利得到更平等的安排, 而之前農村居民長期是以1/4的標準與城市居民享有平等選舉權利的, 即通俗的“4個農民等于1個市民”。這樣看來, 社會效果是否存在, 就更值得懷疑了。

      (三)德沃金命題的前提

      現在需要面對德沃金命題的挑戰(zhàn), 他給法官提出了高難度的問題, 要求法官無論是否有法律依據, 都要裁判案件, 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法律淵源來。他認為:

      “作為整體的法律要求每一位法官……將自己視為普通法系列的作者?!ü俚呐袥Q——他的后闡釋的結論——必須盡可能來自和盡可能適合并證明以往的論證為正當的闡釋?!申U釋也同樣是不同的正當信念的一種微妙的平衡。法律與文學類似, 這些觀念必須緊密相連, 但又相互分離, 以獲得全面的判斷, 該判斷選擇的是按此種標準會成功而按那種標準就會失敗的闡釋。我必須力圖展示法律闡釋的復雜結構?!盵4]213

      既然美國法官可以這樣自由地追求裁判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由, 我國的法官是否可以借鑒呢?這就要分析美國法官與中國法官所掌握的不同的制度權力。

      雖然都是法官, 在不同國家中的法官卻有不同的制度權力。中美法官的制度權力差異極大, 因此, 即使(我們作了理想類型處理的)德沃金理論支持美國法官追求社會效果, 同樣支持不了中國法官。原因在于中美法官的制度權力在以下三方面明顯不同: 其一, 法律解釋權之有無。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擁有憲法解釋權, 中國法官并無法律解釋權, 這一權力屬于人大常委會。因而, 超越法律作出解釋, 追求法律之外的目標都是可疑的、 違法的。其二, 判例法傳統(tǒng)之有無。中國是明確地堅持成文法傳統(tǒng)的國家, 法官應當依法裁判; 而美國是判例法傳統(tǒng)國家, 判例法的一系列方法恰恰支持法官對個案進行自己的解釋和加工; 其三, 司法權威之高下。美國法院和法官的社會地位與權威性已經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牢固確立, 政治家也必須尊重法院的權威。美國總統(tǒng)選舉中布什與戈爾的“總統(tǒng)”訴訟, 以最高法院的簡單決定就結束了。這可以看到美國法院的權威性何等神圣。[7]中國法院在近年來尤其過分地受到黨和政府以及新聞輿論與社會公眾的示眾式的批評, 其社會聲譽尚難保證, 更惶論高度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所以, 德沃金理論固然支持法官在社會效果方面的努力, 但在中國這一點顯然不具備, 在未來也難以接近。所以, 中國法官仍然應當根據憲法所賦予的職責, 盡可能隔絕黨和政府的、 尤其是來自地方政府和強勢利益集團的過度干涉, 確立起自己的職業(yè)尊嚴, 逐步形成自己的司法權威和公信力。

      (四)社會效果的作用范圍

      社會中的普通民眾, 之所以關心法律也正是因為法律能夠保護他們的權利, 換言之, 他們是因為法律有社會效果而關注法律效果, 他們之關注法律效果目的是指向他們真正關心的社會效果。黨和政府提出社會效果的要求, 主要地希望法院能夠配合他們的中心工作, 社會效果的追求也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 只有法官才真正追求法律效果, 才有堅持法律標準的內在動力。[注]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唐震、 胡志海同學對廣東、 福建兩省幾個法院的部分法官進行的一系列社會調研活動所收集的材料顯示, 法官歡迎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 并且普遍對其專業(yè)觀念持積極評價。這一點已經與過去的印象有了明顯的改變, 也不同于有的研究結論。

      法官堅持法律效果, 通過法律效果來實現社會效果, 從而保障法律的權威和司法的權信力, 這應當是確定的原則。但是, 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沖突在現實中確實存在, 而且有時會直接將此矛盾引入法院和司法裁判過程, 這也是一個難以避免的事實。法官自己可以回避和拒絕接受社會的影響, 并在制度方面形成一定的隔絕機制, 然而, 這一問題在當下中國仍然是一個現實的存在, 需要考慮如何解決。

      一方面, 在堅持法官裁判的公正立場的前提下, 法官自己可以考慮在司法審判過程中通過非訴訟方式引入社會效果的標準, 從而緩和法律裁判可能存在的僵硬性; 法官對于最高法院的大調解思路普遍地持肯定的態(tài)度,[注]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唐震、 胡志海同學對廣東、 福建兩省幾個法院的部分法官進行的一系列社會調研活動所收集的材料顯示, 法官對大調解活動的評價普遍較為積極。說明這種辦法是可行的, 對于法官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 在判決執(zhí)行階段, 應當盡可能地將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結合起來。判決的執(zhí)行雖然目前仍然主要由法院執(zhí)行, 法院并為此專門設立了執(zhí)行庭。不過, 由于執(zhí)行更多地在行使一種現實的物質力量, 更多地體現出行政權的特點, 未來應當歸于行政機關或者將此職能從法院中剝離, 成立獨立的機構。目前執(zhí)行機關仍附設在法院中, 它在執(zhí)行中對法律判決的任何折扣, 都會被當事人看作是法院的行為, 與司法權聯(lián)系起來, 從而會影響到法院和法官的權威與公信力。從這一角度來看, 未來還是以將執(zhí)行權力與司法機關分離為宜。

      在法官履行司法裁判職能時, 以調解方式結案的, 可以考慮將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結合起來, 這種做法也可以得到當事人的配合; 在裁判作出之后的執(zhí)行階段也考慮兩者的結合, 因為這已經不再屬于司法的本質性活動, 可以考慮滿足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統(tǒng)一的要求。

      四、 結語

      司法權力越是有效行使, 法官的思維就越應當是專業(yè)化、 中立性的法律思維。對于法官的裁判活動同時要求其追求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 會嚴重地干擾法官的法律裁判活動, 而且由于社會標準的難以掌握和操作困難, 更容易引入外部力量對法官的負面影響, 法官離開法律標準進行的裁判活動也缺乏明確的界限。因此, 應當肯定法官依照法律標準進行裁判的業(yè)務取向, 保障法律效果就是對社會效果的實現, 不必再對法官和法院提出這一難以實現的要求。黨和政府固然可以將社會效果標準與法律效果作出自己的判斷, 但這兩者在司法裁判活動中仍然應當進行相對分離, 以保障法官專業(yè)性裁判活動的權威性。

      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這兩種評價方式是客觀存在的, 在不影響法官的裁判活動之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情況下, 尤其是基層法官在訴訟過程中可以采取調解等非訟方式結案的案件中, 在法律判決已經作出的執(zhí)行階段, 可以考慮兩種效果結合的方式進行辦理。

      參考文獻:

      [1] 盧梭. 社會契約論 [M]. 何兆武,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2] 羅伯斯庇爾. 革命法制與審判 [M]. 趙涵輿,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5.

      [3] 哈特. 法律的概念 [M]. 張文顯, 譯.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

      [4] 德沃金. 法律帝國 [M]. 李常青, 譯.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

      [5] 德沃金. 認真對待權利 [M]. 信春鷹, 吳玉章, 譯.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6] 馬克斯·韋伯. 經濟與社會(上) [M]. 林榮遠,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

      [7] 王磊. 布什訴戈爾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8] 孫笑俠. 司法權的本質是判斷權——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十大區(qū)別 [J]. 法學, 1998(8): 34-36.

      猜你喜歡
      裁判法官法院
      百姓拆遷心結一朝化解法院主持調解握手言和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律裁判中的比較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0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從重”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28
      班里設個小“法院”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紅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06
      我國法院在線調解的興起、挑戰(zhàn)與未來
      當法官當不忘初心
      紅土地(2016年10期)2016-02-02 02:45:32
      論人民調解與法院調解的銜接配合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6
      平谷区| 邹平县| 邢台市| 宜兰市| 永州市| 泽州县| 余干县| 云霄县| 忻城县| 库尔勒市| 保康县| 潮州市| 石台县| 宁陵县| 达孜县| 万荣县| 泊头市| 怀安县| 东丽区| 松阳县| 龙岩市| 恭城| 拉萨市| 巴楚县| 桐梓县| 平利县| 谢通门县| 宁晋县| 宽甸| 凤城市| 綦江县| 石林| 华池县| 剑河县| 曲松县| 灌阳县| 澄城县| 宁陵县| 庄浪县| 万安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