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毛振明,王 燁
(1.重慶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重慶 400047;2.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3.東北農業(yè)大學體育部,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論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理性回歸
李 強1,毛振明2,王 燁3
(1.重慶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重慶 400047;2.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3.東北農業(yè)大學體育部,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從不同側面探討了運動技能在體育教學中的核心位置,科學地分析了在當前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教學中其被弱化、偏離中線的多維原因,明確提出運動技能在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教學中應該理性回歸本位。
體育教育專業(yè);運動技能;運動技術;本位;回歸
目前體育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要普遍應對又常出問題的是運動技能的測試。之所以如此,可能存在兩個以下原因。第一,在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中,“運動技能”水平的高低最能體現體育學科的學力教育的“成色”;第二,當前畢業(yè)生的運動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難以滿足《新課標》對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追溯這種招考方式產生的根源、分析運動技能被弱化、偏離本位的原因,就成為研究的初衷和動力?;仡櫺轮袊闪⒅两?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已經歷了 8次課程改革。在體育教學中,伴隨對“運動技能”認識和實踐的變化,運動技能地位呈現鐘擺式的兩極運動,始終沒能和“運動技能”學習應有的位置契合。改革開放前,體育教學和政治聯(lián)系過密,基本失去它應有的、獨立的學科特性,很難當作“體育教學”進行獨立的研究,因而就不在本研究之列;改革開放后,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1978—1992年,總體上是以競技訓練的方式進行體育教育中的運動技能學習,本研究稱之為“極左”時期;第二,1993—2000年,即執(zhí)行《體育教學大綱》時期,批判了以“競技訓練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從“左”靠近中線 (運動技能應有的位置),本研究稱之為“本位”時期,這也是最接近中線的時期;第三,2001—2009年,即執(zhí)行《新課標》時期,由于其推行的一項主要改革舉措是“淡化運動技術教學”,導致運動技能學習被淡化,是跨過中線、偏離中線向“右”極度傾斜時期,本研究稱之為“極右”。本研究就是要通過對“運動技能學習”的深入分析,提出對它的本質認識,將新課改以來的“極右”認識和實踐“拉”向中線,促其理性回歸本位,以提高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對運動技能學習的認識,改進學習質量,為今后從事體育教學提供不可替代的學科保障。
1.1 “運動技能”和“運動技術”的概念辨析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運動技能”和“運動技術”沒有在本質上加以明確界定,常常將兩者混用,這就極易引起對二者概念的混淆,也是造成對“運動技能”認識上錯誤的根本原因。因此辨析兩者的概念和關系,就成為從根本上認識“運動技能”在體育教學中地位必要的前提。《體育詞典》對二者的解釋:“運動技能”是按一定技術要求完成的動作;“運動技術”是符合人體運動原理,能充分發(fā)揮身體潛能,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合理方法?!吨袑W百科全書 (體育衛(wèi)生保健卷)》對二者的解釋:“運動技能”是一種動作技能,是有一系列有特點的動作方式構成的動作系統(tǒng);“運動技術”是符合人體運動的科學原理,能充分發(fā)揮潛在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上述兩種解釋和其他相關解釋也都大同小異,都是將“技術”理解為一個合理的運動方式,是一個客觀和群體的概念,將“技能”理解為個人進行運動的能力,是一個主觀的概念。二者的關系是,一個人因學習合理的技術、經過多次練習內化為自身的專項素質的提高而具有了較好的運動技能;一個是學習對象,一個是學習結果,是學習過程的兩個側面[1]。
1.2 “運動技能”在體育教學內容中的核心地位
“運動技能”是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經過體育學科學力教育后而內化為身體專項運動能力的直接體現,是體育教學最直觀、最具體、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其與運動參與結合,則最能體現“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體育課程性質,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檢驗性。傳授與學習有用的運動技能是體育教學的第一要務,是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學業(yè)特色的集中體現,是體育教學的主要部分;它是實現體育教學的各種功能、完成各種目標的載體。如果沒有它,其他學習領域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會失去本課程的特征,“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整體健康目標就會無法實現。一個載體、一個主體、一個目標和一個特征都是重要的,體現了運動技能在體育教學中的核心地位[2]。
2.1 時間難點
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所接受的“運動技能”學習,由于受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和學時分配的嚴格限制,本已完成的就不輕松,且又受教育部頒布的 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方案》規(guī)定中明顯減少術科學時比例的直接影響,造成學習運動技能的時間不僅總量減少,而且不是很連續(xù),因此很難滿足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對時間的要求 (運動技能形成一般需要較長的、相對連續(xù)的時間進行學練積累)。如何處理好這個時間安排的“度”,就是"時間難點”。這既是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較大的區(qū)別點,也是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比運動員低的重要的客觀原因。
2.2 空間難點
體育教學與其他教學相比在學習方式上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集中表現在學習的空間差異性上。其他種類的學習主要是以思維活動為主,表現為內隱型的大腦內部的神經聯(lián)系的建立,外在動作表現不明顯;體育教學屬于技能學習,是一種大肌肉群參與的動作學習,表現為內隱型的大腦神經與外顯型的肌肉動作聯(lián)系的建立,外在動作表現明顯,需要使用大量的空間,如學習所用場地、器材、場景等。與其他學習方式相比,這些空間的使用就產生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這就構成運動技能教學的“空間難點”。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運動技能學習要求與普通大學生的相比是高很多的,這就要求他們面對更為復雜、更為多變的“空間難點”,從而加大了他們的運動技能學習難度,這也是為什么在入學時,要求他們要有一定的運動基礎的原因。
2.3 積累難點
運動技能的習得需要不斷地重復外在動作和內在思維,是一個從內到外、從心到身的積累過程,而積累又是一個較為艱苦、漫長、反復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頑強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多次反復的強化練習、教師科學實用的教法指導、同學間的互助、學生個人高效的學習方略等綜合因素的協(xié)同作用,才可能完成積累過程;而當代青少年身心成長又恰恰缺少完成積累所需的環(huán)境支持,這就造成他們難于完成積累過程,常常表現為半途而廢現象的發(fā)生。這些現象反映在具體的體育技能教學中,就是學生學不會或學不好運動技能,這是導致“蜻蜓點水”式和“簡單低級重復式”的學習效果的基本根源[3]。
3.1 “運動技能多級弱化鏈條”形成的具體表現和學科原因的分析
在當今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教學過程中,運動技能教學表現為思想和行為上多極弱化鏈的形成,具體表現如下:第一級弱化鏈——思想上的弱化。采用全部“拿來”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指導體育教育的改革,完全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培養(yǎng)通才理念,進行體育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最終導致所培養(yǎng)的學生在本專業(yè)上無基礎、無口徑的結果,這在思想上為弱化運動技能教學埋下了隱患。第二級弱化鏈——體育教改理論上的弱化。體育教育界的一些新課改專家把以上思想為依據,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直接提出要“淡化運動技能教學”的課程改革方案的理論。第三級弱化鏈——實踐中的弱化行為。體育教育專業(yè)取消專項訓練、早操訓練、降低專項技術的技評和達標的要求。第四級弱化鏈——教授水平的下降。由于教改淡化運動技能理論的誤導,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教師對運動技能的輕視,導致運動技能水平的普遍下降,也連帶表現在對教授運動技能的教法研究的輕視上,促使體育教育專業(yè)教師的專項技能和技能教學雙雙水平下降。第五級弱化鏈——學生學習運動技能基礎水平的下降。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能力 (大學入學時的運動技能基礎太差)和努力程度的下降;第六級弱化鏈——術科弱化。術科學時過分減少。
課程是專業(yè)存在的實體,是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通過對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相關因素的分析可知,決定體育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最關鍵的兩大因素,是體育學科的本質特性和學習者的專業(yè)需求。體育學科的本質特性應該在它的學科能力中尋找。體育的學科能力就是在體育學科中最適合發(fā)展、必須發(fā)展的能力,如運動能力、體育健身能力、體育娛樂能力、體育欣賞能力等,四者的核心是運動技能獲得和傳遞;體育學習者專業(yè)需求應該是其成為專業(yè)人員必不可少的、不可替代的特殊能力,也就是其成為體育教師后,其他教師不可替代的能力,即運動技能的掌握和科學傳遞的方法,這應該是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最關鍵的兩大核心因素。體育教育的特性:專業(yè)化突出 (具有不可替代性),對運動技能依賴性大,學習的主要內容是運動技能和運動文化的傳遞與發(fā)展,學習的主要形式是大肌肉群的身體活動,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戶外,學習的主要認知形式是運動認知,學習的主要效果的體現是學會一定的運動技能等。
總之,以“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為導向進行的體育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導致了現行的課程設置與基礎教育的實際需求的重合度較小的結果,是術科和學科課程設置比例失衡的理論根源,這是造成運動技能下降重要的、深層次的原因。這對今后繼續(xù)學習和從事體育教學都形成了嚴重的障礙。
3.2 高考擴招政策導致運動技能下降的原因分析
高考擴招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和人們的升學需求,形式上促進了教育的公平,總體上是有利的;但是,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要有“度”,超過“度”就會產生“過猶不及”的反面效果。過度的擴招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例如擴招導致學生入學條件降低,新生質量整體下滑,尤其是隨著體育教育專業(yè)考試制度的改變 (如部分地區(qū)的體育高考加試只有四項素質,取消了專項技能的測試),高考招生方式改革 (如沒有考慮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取消面試,全部網上入取),使得新生專項技能水平大幅度降低,難以滿足學習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應具備的專項技能的最低要求,從而導致體育專業(yè)的新生難以完成體育技能的學習目標。擴招也使得教育資源的配套步伐難以滿足快速增加的學額需求,使得人均占有的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明顯下降;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加大,教學精力嚴重不足,職稱壓力加大,業(yè)務提高時間銳減,教學質量整體下降,由此導致學生運動技能嚴重下滑并陷入惡性循環(huán),這是造成體育教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運動技能下降的政策原因。
4.1 “時間難點”的解決
主要是“快和好”的問題。所謂“快”,就是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從不會到初步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所謂“好”就是要學生在完成“快”的階段后,在一定的時間內形成的運動技能水平相對較高。這一問題的核心是效率問題,關鍵在教材內容選擇、編排的科學性、教法實施的針對性,具體落腳點是以學科課程合并重組和術科課程精深學習為原則的課程設計。為此,在運動技能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相對增加練習時間。應盡量多地給學生練習時間,減少不必要的、無效的講解時間,教師可在學生練習中隨時講解,做到精講多練。②注重教材編排內在邏輯性,使教材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又符合項目之間的正遷移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③注意教法實施的效率,使教師“教”的方法更科學,能促使學生的“學”更合理、更有效,最終形成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和共振,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雹苓\動技能教學內容教材化改造系統(tǒng)化、完整化的問題。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應該進行系統(tǒng)、完整的加工,完善其教材化過程的科學性。⑤教授有用的運動技能。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未來體育教師的工作需要,教給學生最有用和最有意義的運動技術體系,這就是“面向學生運動技能深度的,需要‘精學’的運動技術”,以解決“一?!钡男枨?“面向學生運動技能廣度的、需要‘簡學’的運動技術”,以解決“多能“的問題;以及“面向學生身體鍛煉的,需要‘學練結合’的身體鍛煉技術,以解決鍛煉方法和手段問題”的三類技術[4]。
4.2 “空間難點”的解決
要突出身體練習的特點,盡量不要安排室內課去講解動作,以防“紙上談兵”的現象;要讓學生在運動實踐中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注意因地制宜。
4.3 “積累難點”的解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技能學習不竭的原動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可利用多種手段、多種形式培育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引進學生喜愛的新型的體育項目、采用靈活的教法等。使學生在思想層面建立從量變到質變的觀念。認識和理解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樹立信心,形成良好的運動技能的學習方法和練習的模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終生體育的形成打下基礎。如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體育課結束前給學生適當的留一些體育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體育鍛煉,從而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課外鍛煉身體的習慣,保持運動的連續(xù)性,更好地形成運動技能的積累,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為學生的一生健康服務。
5.1 教材的科學選擇和編排是一個關鍵問題
研究體育教學規(guī)律,按照體育學理即運動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去進行教材的選擇和編排,使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符合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是運動技能教學質量保證的前提。
5.2 培養(yǎng)學生濃厚、持久的運動興趣是“運動技能”教學質量保證的內在動力源
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主動性學習的保證;有了它,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精力和時間,從而為克服“運動技能”教學的“時間難點”和“積累難點”提供了時間和精力上的保證,同時也能提高學習效率。選擇靈活實效的教法,處理好小集體共性化教法的選擇和學生個性化教法的選擇是決定“運動技能”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之一。
由于過度擴招政策的引領與新課程改革思想和行為上的失誤等原因,導致了新課改以來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運動技能教學明顯偏離運動技能教學的中線,造成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運動技能的嚴重弱化,難以適應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學對運動技能的需求,背離了體育學科的特質,降低了體育教育專業(yè)的不可替代性,因此體育教育專業(yè)的“運動技能”教學必須回歸運動技能的本位,同時還應防止過度回歸,即防止從“極右”跑到“極左”的現象,這就需要體育教育專業(yè)的教學要實行“理性回歸”,回到運動技能的本位。
[1]毛振明.體育課程與教材新論—面對傳統(tǒng)與權威的思索[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184.
[2]毛振明,賴天德主編.解讀中國體育課程與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2006:115-118.
[3]毛振明主編.新教材疑難問題研究與解決[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4-66.
[4]毛振明,賴天德.體育課一定要讓學生學好有用的運動技術[J].中國學校體育,2007(3):24-26.
Return of P.E.Students’Rationality in Learn ing Professional Skills
L I Q iang1,MAO Zhenm ing2,WANG Ye3
(1.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College,Chongqing N orm al U 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Using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 and otherm ethod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re position of sport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scientifically analyzes m ulti-dim ensional reasons for the w eakered and deviation from the m idline of sports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teaching.It clearly puts forward that sports skills should rationally return to standard in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sports skills;sports techniques;standard;return
G807.01
A
1004-0560(2010)05-0108-03
2010-07-27;
2010-08-23
李 強(1962-),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
毛振明(1957-),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與課程論,E-mail:mao0618@126.com。
責任編輯:郭長壽
?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