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輝
清朝大徽商舒遵憲、吳鵬祥
□/王賢輝
舒遵憲,徽州黟縣人,清道光年間的大徽商。吳鵬祥,徽州寧縣人,也是清朝大徽商。
“利義之辨”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題?!墩撜Z·子罕》中說:“子罕言利”,意思是說,孔子是很少言利的。徽商一貫信奉孔子的儒家思想,人稱儒商,而商人是要求利的,那么作為儒商的徽商又是怎樣處理“利”與“義”的矛盾和關(guān)系的呢?
舒遵憲說:“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彼€進一步比喻說:“錢,泉也,如流錢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詐生財者,自塞其源也?!彼选傲x”與“利”的關(guān)系擺正了,說透了。商人是要利的,但必須以義取利,不能以利取利。這里“義”是前提,如果要違背“義”時,則應(yīng)放棄“利”,為什么?因為“義”是“源”,“利”是“流”,有源就有流,無源之水是流不長久的。以“利”取“利”是自塞其源,也就是自斷其流。處理好“義”與“利”的關(guān)系,就是處理好“源”與“流”的關(guān)系。從長遠來看,有“源”才有“流”,因此有“義”才有“利”,無“源”之水不能長“流”,不“義”之“利”,不能長“利”,所以商人應(yīng)該目光遠大,不能貪圖近利而損長遠利益,以“義”取“利”,有時也可能是眼前利益受損,但因取信于民(客戶)將獲得長遠利益,這正是儒商的高明之處。
吳鵬祥在漢陽經(jīng)營糧食生意時,有一年,漢陽大災(zāi),米價暴漲,一天翻了好幾倍,這時吳鵬祥剛好從四川運來數(shù)萬石大米。這本是賺錢的大好時機,有人勸他趁機抬高糧價,但他卻不聽,毅然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把運來的所有大米按平價出售。他的義舉,平仰了當(dāng)時暴漲的糧價,使?jié)h陽饑民度過了大災(zāi)之年。吳鵬祥此舉雖然放棄了巨額利潤,但他的義舉卻大得人心,使他在漢陽名聲大振。因此,湖南巡撫和漢陽知縣都給他特別嘉獎,為他帶來很大的社會利益。他雖失去一時的小利,卻得到長遠的大利。因為他的商業(yè)信譽越來越高,所以后來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還有一年,吳鵬祥到四川采購胡椒,一次簽約收購了800斛。就在他交完貨款后,卻發(fā)現(xiàn)采購來的是一批毒椒。這時,賣貨的貨主恐怕奸情敗露把事情鬧大而影響他的生意,就百般央求他不要聲張,并要求全部退回原貨。吳鵬祥為了防止這批毒貨流入市場損害他人,竟不惜成本,斷然以重金將這貨主手里的所有毒椒全部買下,然后一把火燒了。當(dāng)時,一斛是十斗,吳鵬祥的損失不言而喻,但他竟然犧牲自己的利益維護他人和社會利益,此種義舉,恐怕當(dāng)今商界也是少見的高尚行為。
象舒遵憲和吳鵬祥這種以“以義取利”、“仁心為質(zhì)”的商賈,在徽商中有很多?;丈讨栽谥袊糯氖笊處椭校瑢嵙ψ顝?、時間最長、影響最深、意義最大,個中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