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明,黃應昆,吳正焜,楊洪昌,李發(fā)龍,李 俊
(云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開遠 661600)
甘蔗薊馬(Baliothrips serratus Kobus)是甘蔗生長過程中危害時間長且較為普遍的害蟲,幾乎常年都有危害。由于該蟲蟲體小,對甘蔗造成的危害常被人們所忽視。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農(nóng)藥的不合理使用,再加上甘蔗連片種植、連作增加,致使該蟲蟲口密度增長迅速,危害連年加重,危害面積不斷擴大。2007年,全省大面積爆發(fā)薊馬災害,不到10月蔗葉明顯變黃,早衰現(xiàn)象嚴重。災害發(fā)生后,各地雖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防治,但由于防治滯后,再加上新藥劑沒能跟上,防治效果不佳,甘蔗產(chǎn)量及糖分仍有較大損失。
甘蔗薊馬生活于蔗葉新葉內(nèi),用銼吸式口器吸食新葉汁液,被害葉片卷縮萎黃,纏繞打結(jié),甚至干枯死亡,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妨礙甘蔗生長并造成減產(chǎn)[1]。目前,甘蔗薊馬防治主要是依賴化學防治。由于一直以來防治薊馬農(nóng)藥試驗較少,導致新農(nóng)藥沒能篩選出來,防治上一直沿用“老藥”。有的農(nóng)藥已用了幾十年仍然在使用,害蟲抗藥性明顯增強,防治效果已不能滿足需要。為選擇農(nóng)藥替代產(chǎn)品和最佳防治藥劑,有效控制該蟲的猖獗危害,于2008年7月進行了小區(qū)藥效試驗。通過試驗,旨在為大面積推廣使用新農(nóng)藥提供技術依據(jù)。
試驗設在開遠市云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試驗農(nóng)場內(nèi)。土壤為水稻土,土地平整,肥力中等,田間水肥管理一致,甘蔗長勢均一。供試甘蔗品種為云引58號,新植蔗。試驗時田間薊馬危害分布較均勻。
樂果(CK1):成分為40%樂果乳油(昆明農(nóng)藥有限公司);吡蟲啉(CK2):成分為10%吡蟲啉(上海農(nóng)藥廠);除盡:成分為5%丁硫克百威(山東貴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凱年圖:成分為20%丁硫克百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快貓:成分為50%吡·高氯(美國安諾信有限公司);綠園:成分為1.8%啶蟲脒乳油(河北威遠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伊維:成分為1.8%伊維菌素(西安龍燈化工有限公司);剌銼:成分為3%啶蟲脒(山東曹達化工有限公司)。
本次試驗是根據(jù)等價位農(nóng)藥用量來進行設計的。試驗設9個處理:
處理 1(CK1)為樂果:2250mL/hm2,為常規(guī)藥對照;處理 2(CK2)為吡蟲啉:900g/hm2,為常規(guī)藥對照;處理 3 為除盡:1200mL/hm2;處理 4 為凱年圖:900mL/hm2;處理 5 為快貓:225mL/hm2;處理 6 為綠園:2250g/hm2;處理 7 為伊維:600mL/hm2;處理 8 為剌銼:750mL/hm2;處理 9(CK3)為空白對照:不施藥。
隨機排列,3次重復,27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60m2,共4320m2。
施藥前,分別在每個小區(qū)內(nèi)隨機選擇30株薊馬危害較一致的植株掛牌定株,為后期防效調(diào)查作準備。試驗在7月10日上午進行,晴天。按各處理用藥量,用噴霧器兌水噴霧,均勻噴灑在甘蔗葉梢(新葉處)及葉片的正反兩面(兼顧防治綿蚜)。于7月11日(藥后1d)和7月13日(藥后3d)進行防效調(diào)查,記錄各處理危害株數(shù),然后計算防治效果和相對防效。
試驗結(jié)果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除空白對照外,各處理都對甘蔗薊馬有一定防效。施藥后1d,處理防效順序為:6>7=2>4=1>3>5=8>9。 其中,處理 6 的防治效果最好,達 93.3%,處理 7 與對照 2 相當,達 80%,好于對照1和空白對照,其余處理均等于或小于對照1防效。
從相對防效看:處理6最高,與3個對照的相對防效分別為:77.7%、66.5%、93.3%,處理7次之,與3個對照的相對防效分別為:33.3%、0、80%。 藥后 3d,各處理防效順序為:6>7=4>3>8>5>2>1=9。 其中, 處理 6 的防治效果最好,達95%,處理7和處理4次之,達80%,處理3第三,防效為75%,處理8為60%,處理5為55%,3個對照分別為:0、50%、0;從相對防效看:處理6最高,與3個對照的相對防效分別為:95%、90%、95%,處理7和處理4次之,與3個對照的相對防效分別為:80%、60%、80%,處理3第三,與3個對照的相對防效分別為:75%、50%、75%,處理8為60%、20%、60%,處理5為 55%、10%、55%。
表1 甘蔗薊馬防治詬查統(tǒng)計
圖1 各處理藥劑防效
結(jié)果見圖1。從圖1可看出,各處理間藥效持續(xù)時間有較大差異。其中,處理 3、4、5、6、8藥后 3d的防效高于藥后 1d的防效,其中處理3、4增幅最大,說明這幾個處理對甘蔗薊馬防治有一定的持效性;處理1、2藥后3d的防效低于藥后1d的防效,說明這兩個處理對甘蔗薊馬防治藥效較短,持效性差,在使用這兩種藥防治時應注意增加噴藥次數(shù);處理7則藥后1d與藥后3d的防效相當。
甘蔗薊馬生活隱蔽(主要集中在蔗葉新葉內(nèi)),一般農(nóng)藥很難接觸到,防治難度大,因此在防治該蟲時必須選擇具有較強滲透性和內(nèi)吸傳導作用的農(nóng)藥,方能見效。另外,甘蔗薊馬蟲體小,繁殖速度快,在一些特殊年份(連陰雨天多或干旱)更有利其種群繁殖,必須注意補防。
[1]黃應昆,李文鳳.甘蔗主要病蟲草害原色圖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