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亮 http://blog.qq.com/qzone/622002028/1267088471.htm
中國目前的價值觀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一定要第一,連第二都不行。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不僅體現(xiàn)在父母和孩子關(guān)于學(xué)習(xí)的方面。在許多方面,在字里行間都能感覺到:中國人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讓全世界一看就瞠目結(jié)舌,“哇,中國!”有的父母也會這樣說:“哇,老張家的孩子!”可是,就算老張家的孩子考上清華,那又怎么了?清華北大的也不見得都是精英,很多精英也不見得就是清華北大的。
我個人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社會和家庭對于父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高。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你是不能做好父母的。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人和人之間不可能產(chǎn)生太大的距離。即使有人考上了大學(xué),而有人考上了技校,或者直接參加了工作,他們之間的差別也不會太大。但現(xiàn)在不同了,人和人之間差別太大了。比如我也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同樣是作家,為什么80后的作家,一年就能掙幾百萬?他寫了些什么呢?這種情況下,我會告訴自己,這樣也很好,至少有一個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使這個家庭改變了。我們會面臨諸如此類的許多困惑,這個時候就需要文化。
文化就要解惑,這是它的一個基本功能。我覺得做父親,尤其是平民階層的父親,要做到四個字:堅、仁、毅、忍。平民階層的母親,我希望做到另外四個字:智、趣、善、賢。
但我也親耳聽到過一對母女這樣的對話:“你知道媽媽費了多大勁才搞到這套題!誰都不能給看!”“那我最好的朋友要借呢?”“高考的時候哪兒有什么朋友,都是你的對手!”……
看看我們的書,看看我們的電視劇,成天在那里斗,男人斗,女人斗,夫妻斗,婆媳斗,君臣斗,臣臣斗,總之是斗來斗去,我們還看得傻乎乎的,覺得好有意思。早幾年的時候電視里放過一部美國片,《成長的煩惱》。你看那個家庭,母親的智趣善賢,父親的幽默,都體現(xiàn)出來了。
經(jīng)濟學(xué)家害怕經(jīng)濟出問題,政治學(xué)家害怕政治出問題,而我個人認為,如果出問題,很可能是在文化上。
我們也許是世界上最拜金主義的一個國家——即使有攝像機對著我,可能放到網(wǎng)上去傳播,我還是要說——談來談去就是GDP,談來談去就是利益最大化,從來沒人說到過要把利益“人性化”。但是,即使人家說你是一個“巨大的經(jīng)濟體”,那也只不過是一個“經(jīng)濟體”。一個令人尊重的強國,還有其他另外一些要素,那些要素我們還缺得很多。我們看上去表面上是富了,但弄不好還是一片散沙,因為沒有多少普世的價值觀能把我們凝聚起來。
(梁曉聲,當(dāng)代著名作家?,F(xiàn)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語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此文節(jié)選自梁曉聲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所作的《我們怎樣做父母》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