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傳忠
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終于來到了!
人們常把世博會的舉辦稱為“百年夢圓”,這是有道理的。就在百年之前,也就是二十世紀的初葉,一批年輕的仁人志士,雖身處積貧積弱、保守封閉的中國,卻努力“睜眼看世界”,決心改革圖新、開放變法,美好的理想和執(zhí)著的追求促使他們做了許多“美夢”,其中有些就和“世博會”有關。
從梁啟超到陸士諤,從李圭到鄭觀應,《新中國未來記》、《新中國》、《環(huán)游地球新錄》、《盛世危言》……一本本著作里表達了由中國舉辦世博會的夢想,在吳趼人的《新石頭記》里,這個美夢干脆是由賈寶玉做的。更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先賢的設想中,不少細節(jié)都同今天的現(xiàn)實一樣,諸如浦東的開發(fā)、黃浦江上的大橋飛架,國家銀行設分行于浦東,甚至連地下鐵道的開通、“跑馬廳”旁大劇院的建造也都提到了,真是何等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么情況呢?——我們同先輩心有靈犀,我們的心是相通的。
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些先賢的理念,他們對世博會的看法。梁啟超認為“這博覽會”“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lián)合大會”。他甚至以“處處有演說壇,日日開講論會”來描摹世博會上濃重的文化氣息,即使百年之后讀來也令人頗受鼓舞。至于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縱論中外形勢,比較中西得失,從而得出“欲制西人以自強”,必須“以商立國,以工翼商”,振興中國經(jīng)濟的主張,更是至今仍很有價值與意義的。
由此看來,今天的世博確實是歷史的世博。這歷史,不單指首屆在倫敦舉辦以來世博會本身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更應包括中華兒女從上世紀初即開始的渴望舉辦世博會的“尋夢”的歷史。
歷史給了我們多項啟示——
首先,今天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是歷史的產(chǎn)物。它是無數(shù)志士仁人渴望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從而矢志不渝地追求的產(chǎn)物,也是億萬群眾團結(jié)奮斗在正確的革命理論指導和英明的革命政黨領導之下不斷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更是自戊戌變法以來多少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精神結(jié)晶。百多年來,黃花崗上,黃浦江畔,延安窯洞里,渣滓洞牢房中,無數(shù)中華精英盼望的不就是如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頂天立地做人的情景嗎?讀讀方志敏烈士的《可愛的中國》吧,那里面對中國母親未來歲月的深情描繪,同梁啟超等先賢們一脈相承,而又活生生地跳躍在今天世博會的脈動中。這一切,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深思,不值得我們珍惜嗎?
其次,今天的上海世博會是傳承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舞臺。正如梁啟超所說,世博會不僅展覽商務、工藝,不只是一項經(jīng)濟活動,更是展示全世界精神文明各類碩果的難得機遇。尤其因為是在中國,在上海,我們中國人的理念、思想、認識乃至精神狀態(tài)、生活習慣都會在這個舞臺上表現(xiàn)。近年來,上海市民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所投入的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也是難能可貴的,我們一定要讓它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世博會絕不是“顯寶會”,更不是借機發(fā)財?shù)膿u錢樹,如何提升它的文化含量,始終應當成為我們必須關注的課題。
最后,今天的上海世博會也是我們進一步走向世界的橋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理想,都有權(quán)在世博會上表現(xiàn)出來。波蘭駐華大使霍米斯基最近說:“世博會不僅是商業(yè)展,也是全面展示國家形象的機會,波蘭將通過這一盛會,讓中國和世界看到一個現(xiàn)代、開放、發(fā)展迅速的波蘭?!辈恢故遣ㄌm,我們要同參展的每一個國家愉快合作,增強友誼,共同建設全球化、多元化的美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