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老干部局 秦殿杰
眼下報刊上稿件的差錯實在是令人頭疼的事,如何防止呢?不久前,我讀到魯迅先生說的一段話:“習(xí)一字,當(dāng)三識并用”,即:“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边@句話讓我思之再三,這對我們的編輯、記者、校對、發(fā)稿人真是難得的、非常有用的防錯糾錯的經(jīng)驗之談。
面對報刊、通訊社出現(xiàn)的各種差錯,盡管各式各樣,但都沒有跑出魯迅所說的“音”“形”“義”三方面的功底不足、不能“三識并用”,從而釀成種種差錯。讓我從稿件成品錯誤中舉例說明如下: 字形相似、筆畫相近造成混淆。如:幅、副相混、型、形相混、寥寥與廖廖、辯論與辨論、分量與份量、馳騁與馳聘、震撼與震憾、竅門與竊門、好像與好象、贗品與膺品等;還有寒暄錯為寒喧、膏肓錯為膏盲、柘本錯為拓本、渲染錯為宣染等。這些字詞模樣差不多,迷惑性很強(qiáng)。為什么把國務(wù)院副總理的名字“王岐山”錯成“王歧山”呢?就是沒有分清“岐”與“歧”字型的不同。 讀音相同或相近、分辨不清。如:竣工錯為峻工、偶爾錯為偶而、慰藉錯成慰籍、留黨察看錯成留黨查看、部署錯成布署、權(quán)利錯成權(quán)力、沉湎錯成沉緬、麥稈錯成麥桿、藍(lán)圖錯成蘭圖、掂量錯成惦量、神秘錯成神密、九霄云外錯成九宵云外、先驅(qū)錯成先軀、耶穌錯成耶蘇、和盤托出錯成合盤托出、神舟x號錯成神州x號、度假村錯成渡假村、轉(zhuǎn)賬錯成轉(zhuǎn)帳、候客室錯成侯客室,等等。為什么把“啟事”錯成“啟示”恐怕是在讀音上混淆了兩者的不同。
沒有明白字詞本義造成錯誤。這大多在成語、引用古文或典故中出錯較多。如:頭懸梁錐刺骨,是刺“骨頭”嗎?錯了,本義是“錐刺股”,“股”者,指大腿上的肉。又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9個字錯了3個,正確的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恐怕是沒有弄明白“君命”是皇帝、國君之命,而非軍隊將官的“軍令”。再如,成語中憐、連不分,如同病相憐錯成同病相連、一籌莫展錯成一愁莫展;門可羅雀,“羅”:張網(wǎng)捕捉,不能寫成“門可落雀”;中西合璧,錯成“中西合壁”,“合璧”:圓形有孔的玉,兩個半璧合成一個圓形的璧叫合璧。錯成“墻壁”的“壁”就大相徑庭了。還有把“一發(fā)不可收”當(dāng)成貶義詞,不對了,貶義的是“一發(fā)不可收拾”。也不能將“明日黃花”錯為“昨日黃花”。
魯迅先生的這則語錄,真正是醫(yī)治稿件字詞出錯的良方,值得新聞工作者潛心研讀,如果能在“辨音、察形、識義”三方面下苦功夫鉆研,做到“三識并用”、運用熟練,那么肯定能發(fā)現(xiàn)、糾正、擋住形形色色的字詞差錯,那種“無錯不成報”的局面肯定會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