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晚報社 于杰
6月7日,大連市中考,當(dāng)日不少摩的在交通擁堵的情況下,免費送考生去考場,保證了考生參考。很多報紙報道了這些感人的事。讀罷這些新聞,我想到一個新聞報道上的問題:新聞慣性,或者說,在一篇報道中,記者應(yīng)該怎樣看待報道對象?
有人認為,新聞不過是媒體制造出的社會鏡像。就從摩的說起吧!它在城市中是一個為數(shù)不少的社會群體。他們多是些自謀職業(yè)者,靠微薄收入為生,無力承擔(dān)制度性成本。所以在不少行政部門看來,是違法亂紀者。
在以往的報道中,摩的的形象是不辦證照的非法營運者;橫沖直撞的擾亂交通者;時常出事的交通肇事者;唯利是圖的道德低下者。卻很少有報道深入到摩的人中間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的面目。而這次高考中摩的助人的報道,就反映出這些摩的的另一面。
任何事物都有它不為人們熟悉的另一面。
散兵游勇的個人或個體經(jīng)營行為,往往會被自覺不自覺地被推入到邊緣化的否定之中。道理十分簡單,開著私家轎車或公車上班的人,都會憎惡在路上見縫就溜的摩的;就如同他們憎惡一些街頭的小攤小販敗壞了食品衛(wèi)生一樣。
社會需要多元化。即使是一株小草,在春天中也有它自己腳下的一方土地。放在社會中,就是一個人權(quán)的問題。而我們所以要堅持人權(quán),多元化,就是因為它不僅能給每個人以自由生活的保證,也能帶來這個社會發(fā)展的和諧,也是這個社會有生機和生命力的根本。
還是以摩的為例,中考時,每個考生家長都為孩子準備小車,在大雨中幾百輛轎車堵在路口時,最快捷的小車成了最慢的。這時只有摩的。所以考生家長不惜百元打摩的,而平時以掙個十元八元為耀的摩的駕駛?cè)?,這時卻分文不收。這新聞你說好不好。
如果想一下,摩的為什么總禁也禁不凈,總清也清不了,就說明了一定問題。畢竟它不是黃賭毒,有市場需求,有便民之利,也解決了一些人的就業(yè)。所差的是相應(yīng)的規(guī)范。這問題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工作來解決的。前不久,大連市工商部門給三輪車辦營運證,就是一個好辦法。如果記者能深入下去,以報道來促使行政部門拿出一個好的管理辦法,這樣的新聞你說好不好。
也許有人會說,不能因為摩的做了這一次好事,就一好百好吧。是不能這樣看問題,問題是我們有準確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說明摩的肇事率就是高于轎車嗎?就如同對小攤小販的偏見一樣,他們當(dāng)中是有造假坑人者,但看看“三聚氰胺”“蘇丹紅”那可都是全國甚至在世界上響當(dāng)當(dāng)大品牌商的所為,可沒人嚷嚷要取締大品牌。只盯著這些困難群體。如果我們的記者能就摩的真實的肇事率做一個反“常識(偏見)”調(diào)查,這個新聞?wù)l能說不好?
記者身上無疑承擔(dān)著沉重的社會責(zé)任,履行這種責(zé)任,不是急于在每個新聞事實當(dāng)中拿出個人的是非判斷,作為一個望者,記者的首要職責(zé)就是客觀報道出敏銳目光所捕捉的新變化、新發(fā)展和新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