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及其應用

      2010-12-28 05:04:30劉麗虹張積家
      關鍵詞:動機調節(jié)個體

      劉麗虹,張積家

      (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廣東 廣州 510420;2.華南師范大學 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1)

      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及其應用

      劉麗虹1,張積家2

      (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廣東 廣州 510420;2.華南師范大學 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1)

      介紹了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SDT)的主要內容,綜述了自我決定理論所強調的自主動機在學校和家庭教育、心理治療、運動和休閑、組織管理、朋友和浪漫關系等各應用領域里表現出的積極效果。同時,對SDT理論進行了評價,并指出了今后SDT理論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跨文化一致性、基本概念界定和動機的個體差異等。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自主支持

      一、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

      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Deci和 Ryan提出的,[1,2]它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決定的。自我決定理論是人本主義的一個動機理論。它假設人是積極的有機體,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長和發(fā)展的傾向,努力去應對持續(xù)的挑戰(zhàn),并把外部經驗與自我感進行整合。但是,這種先天的傾向不會自動地起作用,而是需要有社會環(huán)境中持續(xù)的營養(yǎng)和支持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其功能。即,社會環(huán)境可以支持或阻礙這種先天傾向發(fā)揮作用。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支持個體健康成長和發(fā)揮功能的營養(yǎng)是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是人類先天固有的、普遍存在的,它們的滿足對于個體的健康和幸福非常重要,而且它們不因性別、群體、文化不同而不同。當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個體就可以有效地執(zhí)行各項功能,并以健康的方式發(fā)展;如果基本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個體就將表現出病態(tài)和不理想的功能狀態(tài)。人類行為和經驗的陰暗面可以用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來解釋。

      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包括四個小型理論。不同的理論可以解釋來自不同領域的、針對不同問題的研究結果。有機整合理論(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主要闡述外部動機發(fā)展為內部動機的過程經歷了哪些不同類型的動機;基本需要理論(basic needs theory)主要歸納了人類先天存在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們與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關系;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主要解釋社會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于內部動機的影響;因果定向理論(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主要描述人們的先天傾向中的個體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怎樣影響個體對于環(huán)境的選擇和適應。上述四個小型理論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發(fā)展,多數的研究主要圍繞前三個小型的理論展開,重點探討了不同類型的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考查了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同因素對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影響,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又是怎樣影響到自主動機的。本文主要介紹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有機整合理論對動機類型的劃分

      與其它理論不同的是,自我決定理論并不把動機看作一個單一的概念,也不把動機簡單地區(qū)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而是根據自我決定程度的不同,把動機看作是一個從無動機、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的連續(xù)體,外部動機又可以根據外部規(guī)則與個體自我感的整合程度,分為外部調節(jié)(external regulation)、內攝調節(jié)(introjected regulation)、認同調節(jié)(identified regulation)和整合調節(jié)(integrated regulation)幾種類型。無動機是完全無目的、無意向、無自我控制的狀態(tài)。外部動機主要指個體的行為受外界環(huán)境的制約而產生,通常需要個體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它被區(qū)分為四種狀態(tài):(1)外部調節(jié):個體的行為與報酬或者避免懲罰相聯系。(2)內攝調節(jié):當行為與自尊或自我價值密切相關時,個體就會在乎外部的規(guī)則和要求,但卻沒有接受這些規(guī)則和要求。這些規(guī)則的遵守與個體的自尊有密切關系,否則他就會感到內疚和羞愧,因而他是受控制的。(3)認同調節(jié):當個體充分地認識到某種行為對于自己的重要性,并能夠認同這些規(guī)則時,他在行動過程中就不會感受到壓力和受控制,而是更多地體驗到自由和意志。(4)整合調節(jié):這是最高程度的外部動機的內化,它與內部動機具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它還不是內部動機,因為它還具有工具性的成分,行動本身還不是個人的終極的目標。[3]

      在四種調節(jié)狀態(tài)中,外部調節(jié)和內攝調節(jié)主要是受控制的狀態(tài),個體更多地是迫于外界的壓力而行動,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受控制的動機(controlled motivation)。受控制的動機所涉及的行為通常伴隨著壓力,而且為了達到特定的結果而強迫自己這樣做,它類似于傳統的外部動機。在認同調節(jié)和整合調節(jié)中,自我決定的成分較多,個體已經接受了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將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與自我進行了整合。內部調節(jié)狀態(tài)則是一種完全自發(fā)的行為,個體在此狀態(tài)下,不需要做任何自我控制方面的努力。從認同調節(jié)、整合調節(jié)到內部調節(jié)都以內控為主,自我決定的成分漸增,因而可以把它們看作是自主動機(autonomous motivation)。自主動機是指個體的行為是在個人意志的驅動下做出的,它與個人的核心自我完全一致,并且體現自己全心全意、優(yōu)先選擇和接受的價值觀,它類似于傳統的內部動機。個體在從事一種行為時,會因為動機的不同而體驗到不同的控制點,需要不同程度的自我努力,心理感受和行為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詳見圖1所示。

      圖1 動機連續(xù)體上不同的動機類型對應的調節(jié)風格、控制點和調節(jié)過程(Ryan,&Deci,2000)

      (二)基本心理需要與個人健康成長的關系

      自我決定理論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關于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內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這一過程需要營養(yǎng)的支持才能發(fā)揮最佳的功能,而這個營養(yǎng)的支持就是三個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1)自主的需要(the needs for autonomy);(2)能力的需要(the needs for competence);(3)歸屬的需要(the needs for relatedness)。這三種需要的滿足為內部動機和動機的內化提供了支持。[1]當環(huán)境能夠讓個體體驗到自主性(例如,個人意志、發(fā)表看法、采取主動等),或者個體在某個活動上的自我決定程度較高時,他體驗到的是一種內部歸因,感到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行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此時,他參加活動的內部動機就高。能力的需要與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同義,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或行動能夠達到某個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該活動。例如,有效力、恰到好處的挑戰(zhàn),能把個人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歸屬的需要(與某人相聯系或屬于某個團體)即個體需要來自周圍環(huán)境或其他人的關愛、理解和支持,并體驗到一種歸屬感。這時,人們通常會表現出較強的自主動機和更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總之,能夠滿足三種心理需要的社會情境能夠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促使個體更長久地堅持某項活動,使個體能夠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能夠更好地成長,產生更積極的行為結果。而那些阻礙這三種需要滿足的環(huán)境通常會降低個體的自主動機、工作成績和幸福感。[4,5]

      (三)社會環(huán)境中的因素如何影響人們基本需要的滿足

      有關研究表明,影響人們心理需要滿足的因素包括獎勵和人際氛圍等。

      圍繞獎勵對內部動機的影響,研究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討論。研究表明,對于個體而言,獎勵等外在事件具有兩種性質:信息性的和控制性的。信息性的獎勵是指積極的反饋,即獎勵所傳達的信息是:個體能夠勝任所從事的活動,或者是讓個體知道如何更好地勝任該活動。這會使個體的能力的需要得到滿足,因此能夠增強個體的內部動機。如果要求個體在獲得某一特定的結果之后才給予獎勵,即,如果規(guī)定了個體要獲得某種獎勵,必須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用特定的方式完成某事,那么,這一類的獎勵就具有控制的性質。個體的自主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此類性質的獎勵就會削弱個體的內部動機。[2]

      家庭、班級、工作群體中的人際氛圍也會影響人們的動機。如果在群體中個體感受到壓力或控制,通常是能力和自主需要的滿足受到阻礙,就會降低他的內部動機。如果所提供的是支持性的信息,如一些有意義的解釋,就會讓個體的歸屬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增強他的內部動機。例如,教練在設計一組組的練習、進行不同的分組訓練時,以及在對隊員的成績做出評價時,就會有意無意地形成了人際氛圍。這種人際氛圍對運動員的動機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在訓練中過于強調同伴之間的競爭,過于強調成績,強調贏的結果,就會使隊員陷入一種外控的狀態(tài),從而喪失自身的積極主動性的發(fā)揮,即內部動機就會缺失。[6]

      (四)目標的性質如何影響動機及行為結果

      在SDT框架下的另一項重要研究工作是關于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的性質怎樣影響個體的動機。Kasser和Ryan認為,人們的長期目標可以被區(qū)分為兩類。一類包括了積聚財富,成為知名人士,有迷人的形象,這些目標的焦點是價值的外部表現,因此被稱為外部目標。另一類目標包括了個人的成長,關系的建立等,因為它們直接與自主、歸屬、能力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相聯系,因此被稱為內部目標。人們在強調對外部目標的渴望時,傾向于被他所追求的目標所控制。人們強調對內部目標的追求時,則傾向于更加自主。Kasser和Ryan的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追求的是外部目標時,他通常體驗到較低的幸福感,而那些追求內部目標的人,會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簡言之,人們所追求的目標性質與他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7]Sheldon,Ryan,Deci和 Kasser發(fā)現,人們追求目標的性質可以預測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內部目標的追求與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關[8]。Vansteenkiste等人在管理領域的研究發(fā)現,工作價值定向(work value orientations)可以影響工作的滿意度和工作結果。與內部價值定向(工作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追求個人興趣、為了自我實現)相比,外部價值定向(工作的首要目標是為了金融上的成功、控制或影響他人、占據有聲望的位置)與較低的滿足感、較高的情感枯竭等更多的消極結果相聯系。而且,這種工作價值定向還會阻礙人們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9]

      二、自我決定理論在應用領域的研究進展

      自我決定理論的最核心的內容是強調人的自主性。周圍環(huán)境對于自主性的支持和自主需要的滿足,可以促進內部動機或外部動機的內化。因此,它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圍繞不同性質的動機(自主動機和控制動機)對行為及其效果的影響展開的。近年來,大量研究出現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體育訓練、心理治療、組織管理、朋友關系等不同領域。這些研究檢驗了自主動機在促進人的積極行為方面所表現出的效力。

      (一)自主動機與學生學習

      Deci等人的研究發(fā)現,支持自主的老師所教的學生內部動機更強,更具有好奇心,更喜歡接受挑戰(zhàn),做出獨立探索的嘗試。這些老師也更能夠在教學中體驗到能力感和更高的自尊。Chirkov和Ryan發(fā)現,無論是在俄國還是在美國,支持自主的老師會讓學生做作業(yè)的動機更內化,并且適應良好,自我感覺良好。[10]

      Vansteenkiste,Simons,Soenens和 Lens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比控制型的交流風格更能夠導致學生更好的學習成績,而且內部目標比外部目標表現出更好的學習成績。當內部目標和自主的交流風格相結合時,學生的成績最好。[11]Sheldon和 Krieger的研究也表明,法律學校的學生在體驗到更多的自主支持時,學習成績較高,更多學生通過了律師資格的考試。[12]

      大量以SDT理論為導向的研究考察了父母支持自主對孩子動機、心理健康、學習和學業(yè)成績的影響。這些研究表明,父母支持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會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和適應。例如,Williams,Cox,Hedberg 和 Deci發(fā)現,當青少年覺察到父母給自己更多的自主時,與外部目標(如財富、名譽、外在形象等)比,他們傾向于對個人成長、有意義的關系、為社區(qū)做出貢獻等有發(fā)自內心的渴望。父母對自主的支持與孩子看電視、喝酒、吸食大麻和性交等行為之間存在著負相關。[13]

      (二)自主動機與心理治療的效果

      Pelletier,Tuson和Haddad的研究表明,治療動機越是自主的個體,在治療中較少受到干擾,對治療也較少感到緊張。他們更多地體驗到滿意,并且有較強的堅持意愿、更高的自尊、較低水平的抑郁癥狀、更高的生活滿意度。[14]而具有受控制動機的病人在上述各個方面的表現都比較消極。Michalak,Klappheck和Kosfelder發(fā)現,具有較強的自主動機的病人的治療效果更好。他們認為,自主與目標完成和努力堅持有正相關。當病人有更自主的目標時,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和克服自我改變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15]Zuroff等人的研究表明,患者對自主支持的積極感知可以預測治療的自主動機,而自主動機能夠預測抑郁緩解的情況。[16]Williams,McGregor,Sharp和Kouides等人的臨床試驗證明了以SDT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對戒煙的效果:SDT介入組比社區(qū)照顧組體驗到了更多的自主支持,這導致明顯的戒煙效果。而且,在隨后的18個月,接受SDT治療組的戒煙效果保持得更好。[17]

      (三)自主動機與運動行為

      研究者在運動領域做了大量的應用SDT理論的研究。Pelletier等人的研究表明,運動員覺察到教練對自主的支持時,游泳動機會更加自主(內化動機和認同動機)。他們能夠更長期地堅持訓練,而無動機或外部調節(jié)的運動員則更容易放棄。內攝調節(jié)可以預測短期的堅持而不是長期的堅持。[18]自主動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運動員的職業(yè)倦怠和心理枯竭。[19]因此,自主性越高的運動員會堅持更長的運動時間。Hagger等人報告,體育教師對自主的支持可以預測學生在校外實際參加體育運動的情況。[20]Fortier和 Gaumond 發(fā)現,父母對青少年體育活動的自主支持可以讓孩子更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21]這說明,來自老師、教練、父母的自主支持會促進孩子參加體育運動的自主動機。Reinboth和Duda發(fā)現,訓練環(huán)境能否滿足運動員的基本心理需要可以預測他們在訓練中的狀態(tài)水平。[22]Vansteenkiste,Simons,Soenens和 Lens發(fā)現,給訓練設定內部目標(健康)比外部目標(更迷人)以及在支持自主的情況下呈現目標,更能夠激發(fā)高中生的運動動機,而且效果可以持續(xù)四個月之久。[11]

      (四)自主支持與工作質量

      組織管理領域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的管理與積極的工作效果有正相關。Deci等人通過實驗研究了工作場所中支持自主的重要性。[23]他們發(fā)現,支持自主的管理風格會讓員工對工作以及工作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擁有更高的滿意度。他們更加信任公司的高層管理并且感受到較少的壓力和控制。例如,管理者告訴下屬的前景,以非控制方式提供相關信息,提供選擇,鼓勵自我發(fā)動,而不是以某種方式給下屬以壓力,會導致員工對他們的工作更加滿意,對公司的管理有較高水平的信任,并且表現出其它一些與工作有關的積極態(tài)度。Breaugh的研究表明,工作中對自主的體驗能夠增加員工對工作的卷入和績效的提高。[24]

      Baard,Deci和Ryan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的經理比起那些具有控制風格的經理能夠讓員工更好地滿足基本心理需要,更投入地工作,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好的業(yè)績。[25]Lynch,Plant和 Ryan 對一家心理醫(yī)院研究發(fā)現,體驗到更多自主性的工作人員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感,對工作更為滿意,他們對病人也傾向于較少控制。[26]同時,當一個處理病人的新程序被引進醫(yī)院時,從上級那里感覺到較高的自主支持的員工比起那些體驗為高控制性的員工,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動機。這表明,如果要員工接受組織的目標并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自主動機的培養(yǎng)很重要??傊?,管理者對自主的支持能夠更好地滿足員工在能力、歸屬和自主方面的需要,隨之而來的是對工作更滿意,成績更好,更有堅持性,積極接受組織的變化,有更好的心理適應。

      (五)自主支持與友誼和愛情的質量

      父母對子女、老師對學生、醫(yī)生對患者、教練對運動員等,都是從屬關系。而在朋友和浪漫關系中,關系是平等、相互的,他們需要來自對方的自主支持,同時也給對方這種支持。Deci,La Guardia,Moller,Scheiner和Ryan研究表明,當個體從朋友那里得到更大的自主支持時,他們傾向于給對方更多的自主性。而且,他們能夠從這個關系中得到更大的心理滿足,他們的關系質量也會提高,雙方的適應也會更加良好,彼此有更大的安全感和更多的情感信任。[27]相同的結果在其他有關浪漫關系的研究中也被發(fā)現。[28]

      三、對自我決定理論的評價

      動機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為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秘密,心理學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從本能理論、驅力理論、喚醒理論、誘因理論到認知理論,研究者從不同的側面,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于行為的動力和源泉進行了探討。而自我決定理論則試圖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整合,提出一個能夠在整體上反映人類行為特性的宏觀的理論。從本能理論到認知理論,眾多理論的內容它基本都能涵蓋進來。

      首先,自我決定理論把動機看作一個變化的連續(xù)體,這是一個重要突破。多數動機理論都把動機看作是一個在整體上進行變化的一元概念。當動機增強時,個體會獲得更大的成功或表現出更強的機能。[29]也有采用二分法或三分法的理論。例如,在對成就動機的理論建構上,Atkinson和Birch將成就動機劃分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種心理作用,Dweck則將成就動機分解為學習目標和表現目標。[30]又如,在對學習動機的理論建構上,行為主義者將動機看成是外部強化的結果,Brunner則強調內部動機,他將內部動機歸結為好奇內驅力、勝任內驅力和互惠內驅力。Ausubel則把學習動機區(qū)分為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自我決定理論把自我決定看作理解人們行為特性的一條主線,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分居于這個連續(xù)體的兩端。從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需要經歷內化程度不同的內攝調節(jié)、認同調節(jié)、整合調節(jié)三個中間狀態(tài)。這使它不僅可以容納傳統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的內容,而且在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使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的轉化成為可能,同時也意味著內部動機可以培養(yǎng)。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例如,開始在外部動機支配下的行為,經過多年的堅持以后,最終會與自我融為一體,成為個體愿意從事的活動。因此,從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的轉化是可以實現的,只是這種轉化是有條件的。同時,因為外部動機被區(qū)分為幾個中間狀態(tài),使人們可以更細致地探討動機變化的過程。這使它可以把一些影響動機發(fā)展變化的細節(jié)容納進來。例如,動機怎樣受到心理需要、社會環(huán)境等內外因素的促進和削弱,在不同動機支配下,行為結果(工作效率)有何不同,個人的主觀感受怎樣,這些問題它都能兼顧到。

      其次,自我決定理論根據自我決定程度不同把動機區(qū)分為自主動機和受控制的動機,根據動機的不同類型對人的行為進行預測,比把動機看作一個整體有更好的效果,更能夠揭示出人類行為的復雜性。例如,研究表明,受控制的動機對于啟發(fā)式的任務有消極影響,但對于算法式的任務可能產生積極影響??荚嚭蛯W分代表有控制的動機,它表現出對學習加工深度的阻礙,但卻可以促進死記硬背的成績;競爭、獎勵和評價傾向于受控制性,它們會降低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

      最后,作為人本主義的動機理論,SDT假設人的天性是積極的,可以自我激發(fā),擁有好奇心,渴望成功,而且獲得成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滿足和自我獎勵。SDT也承認,人有消極的狀態(tài),但這種消極狀態(tài)是由外部環(huán)境因素導致的,因為外部環(huán)境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心理需要,所以內部動機就不能形成,行為效果也就不佳。據此,可以解釋人們的很多行為。這就促使人們去思考應該給個體提供怎樣的外部環(huán)境,才能有利于把人性中積極的一面發(fā)掘出來。這種理論同孟子的既重視人的“良知良能”又強調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的人性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31]這種動機理論在中國也將會更容易地為人們所認同,從而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雖然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認可與支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繼續(xù)探討。

      1.人類的自我決定的特性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有些學者認為,自主需要體現的是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而不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他們認為,女性、亞洲人或集體主義取向文化中成長的個體沒有自主需要。[32]但是,教育領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與控制性的環(huán)境比,不同文化下的個體在支持自主的環(huán)境下都表現出了更好的學習效果、更積極的情感體驗。[33]因此,這一結論還需要在其它領域(如管理領域等)做進一步的驗證。

      2.對一些基本概念還需要做出更明確的界定。目前,對自我決定概念的理解還存在一些爭議。一些跨文化心理學家把“自我決定”等同于“多種選擇”,從而反對自我決定的有效性。眾所周知,太多的選擇會使人眼花繚亂,產生心理上的眩暈感,反而會增加選擇者的負擔,浪費能量。很多研究表明,提供多的選擇并不總是比提供少的選擇好。例如,選擇過多,會降低人們的購買力。[34]因此,當一個人有很多的選擇機會時,他并不一定總是體驗到自主。如果選擇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只有一種選擇也可能讓人體驗到自主性。因此,對于自主、選擇等概念的混淆會對理解自我決定理論帶來分歧。

      3.對動機的個體差異的研究需要加強。在本文中,我們基本上沒有涉及自我決定理論中的因果定向這一分支理論。這是因為近年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進展不大。對于個人的因果關系定向是否會影響到人們的自主需要這一問題,早期的研究者認為,那些具有受控制傾向的個體,更適合于在控制的環(huán)境下工作,管理方式與個體的傾向相匹配最好。但是,也有的研究發(fā)現,無論個體是何種先天傾向,支持自主都會促進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都會導致成績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進。[25]因此,早期的自我決定理論中所提出的強調動機的個體差異的這一分支理論的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

      [1]DECI E L,RYAN R 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227 -268.

      [2]RYAN R M,DECI E L.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 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68 -78.

      [3]DECI E L,RYAN R M.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Canadian Psychology.2008,49,No.1:14 -23.

      [4]REIS H T,SHELDON K M,GABLE S L,ROSCOE J,RYAN R M.Daily well- being:the role of autonomy,competence,and relatednes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419 -435.

      [5]PATRICK H,KNEE C R,CANEVELLO A,LONSBARY C.The role of need fulfillment i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434-457.

      [6]REINBOTH M,DUBA J L,NTOUMANIS N.Dimensions of coaching behavior,need satisfaction,and physical welfare of young athletes.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4,28:297-313.

      [7]KASSER T,RYAN R M.Further examining the American dream: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280-287.

      [8]SHELDON K M,RYAN R M,DECI E L,KASSER T.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goal contents and motives on wellbeing:It's both what you pursue and why you pursue i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4,30:475-486.

      [9]VANSTEENKISTE M,NEYRINCK B,NIEMIEC C P,SOENENSL B,WITTE H D,BROECK A V.On the relations among work value orientations,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job outcomes: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7,80:251 -277.

      [10]CHIRKOV V I,RYAN R M.Parent and teacher autonomy-support in Russian and U.S.adolescents:Common effects on well-being and academic motivation.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2001,32:618 -635.

      [11]VANSTEENKISTE M,SIMONS J,SOENENS B,LENS W.How to become a persevering exerciser?The importance of providing a clear,future intrinsic goal in an autonomy-supportive manner.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4,26:232 -249.

      [12]SHELDON K M,KRIEGER L S.Understand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legal education on law students:A longitudinal test of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7,33:883 -897.

      [13]WILLIAMS G C,COX E M,HEDBERG V,DECI E L.Extrinsic life goals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0,30:1756-1771.

      [14]PELLETIER L G,TUSON K M,HADDAD N K.Client motivation for therapy scale:A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extrinsic motivation,and amotivation for therap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7,68:414 -435.

      [15]MICHALAK J,KLAPPHECK M A,KOSFELDER J.Personal goals of psychotherapy patients:The intensity and the"why"of goal-motivated behavio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therapeutic process.Psychotherapy Research,2004,14:193 -209.

      [16]ZUROFF D C,KOESTNER R,MOSKOWITZ D S,MCBRIDE C,MARSHALL M,BAGBY M.Autonomous motivation for therapy:A new common factor in brief treatments fordepression. Psychotherapy Research,2007,17:137 -147.

      [17]WILLIAMS G C,MCGREGOR H A,SHARP D,LEVESQUE C,KOUIDES R W,RYAN R M,DECI E L.Testin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tervention for motivating tobacco cessation:Supporting autonomy and competence in a clinical trial.Health Psychology,2006,25:91-101.

      [18]PELLETIER L G,FORTIER M S,VALLERAND R J,BRIERE N M.Associations among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forms of selfregulation,and persistence:A prospective study.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1,25:279-306.

      [19]LONSDALE C,HONDGE K,ROSE E.Athlete burn out in elite sport:A self- 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9,27(8):785 -795.

      [20]HAGGER M S,CHATZISAANTIS N L D,CULVERHOUSE T,BIDDLE S J H.The process by which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A trans- contextual mode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784 -795.

      [21]FORTIER M S,GAUMOND S.Testing a self- determination process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 persistence in adolescents. Manuscriptsubmitted forpublication,2007.

      [22]REINBOTH M,DUBA J L,NTOUMANIS N.Dimensions of coaching behavior,need satisfaction,and physical welfare of young athletes.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4,28:297-313.

      [23]DECI E L,CONNELL J P,RYAN R M.Self- determination in a work organiz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9,74:580 -590.

      [24]BREAUGH J A.The measurement of work autonomy.Human Relations,1985,38:551 -570.

      [25]BAARD P P,DECI E L,RYAN R M.The relation of intrinsic need satisfaction to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in two work setting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4,34:2045 -2068.

      [26]LYNCH M F Jr,PLANT R W,RYAN R M.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reat to safety:Implications for staff and patients in a psychiatric hospital for youth.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2005,36:415 -425.

      [27]DECI E L,LA GUARDIA J G,MOLLER A C,SCHEINER M J,RYAN R M.On the benefits of giving as well as receiving autonomy support:Mutuality in close friendship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6,32:313-327.

      [28]PATRICK H,KNEE C R,CANEVELLO A,LONSBARY C.The role of need fulfillment i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434 -457.

      [29]BAUMEISTER R F,VOHS K D.Self- regulation,ego depletion,and motivation.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07,1:1 -14.

      [30]張積家.普通心理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8-361.

      [31]張積家.論孟子的品德心理學思想.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03 -110.

      [32]IYENGAR S S,LEPPER M R.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995 -1006.

      [33]SHELDON K M,ELLIOT A,RYAN R M,CHIRKOV V I,KIM Y,WU C,DEMIR M,SUN Z.Self- concordanc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n four cultur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4,35(2):209 -23.

      [34]IYENGAR S S,DEVOE S E.Rethinking the value of choice:Considering cultural mediator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In V. Murphy - Berman &J. J. Berman(Eds.),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s on self.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3.

      B841

      A

      1000-5455(2010)04-0053-07

      2010-01-16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級科研團隊項目“道德教育心理與道德教育”(GW2006-TA-008)

      劉麗虹(1973—),女,河北巨鹿人,心理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張積家(1955—),男,山東蓬萊人,心理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建平】

      猜你喜歡
      動機調節(jié)個體
      方便調節(jié)的課桌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2016年奔馳E260L主駕駛座椅不能調節(jié)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可調節(jié)、可替換的takumi鋼筆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動機不純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論幼兒的動機特點與良好動機的培養(yǎng)
      如东县| 莲花县| 锡林浩特市| 巴塘县| 鄯善县| 临潭县| 瑞安市| 浦北县| 湟中县| 新巴尔虎左旗| 陆河县| 壤塘县| 中宁县| 凤翔县| 西乌珠穆沁旗| 铅山县| 信丰县| 仙居县| 宁都县| 泰安市| 鹰潭市| 漳平市| 宝山区| 镶黄旗| 阳曲县| 天长市| 石家庄市| 通辽市| 牙克石市| 曲阳县| 霸州市| 玉林市| 德保县| 淮滨县| 水城县| 赤壁市| 屏南县| 田阳县| 阿城市| 镇坪县|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