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jù)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十—,五”規(guī)劃和重慶市政府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精神,研究型學習模式建設可促進西部同聲傳譯培訓,學生終端可直接調用校園網(wǎng)內的各種教學資源或剎覽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各種語料資源進行網(wǎng)上學習。依托研究型學習模式可系統(tǒng)地實施語言輔助教學工程,基于研究型學習模式開展聽力課、閱讀理解課乃至會話課等的課程學習與教學,可與課程中心、教務系統(tǒng)、同聲傳譯平臺相互對接、共享語料。在教材編寫方面,研究型學習模式將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者能為自己的科研手找到一個新增長點,真正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同時還可使結論更具廣泛的普遍性和充分的科學性。
【關鍵詞】輔助教學工程;學習模式;共享語料;同聲傳譯
國內外研究型學習形勢簡述
長期以來,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不適當?shù)貜娬{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教材的絕對權威,強調班級授課的地位,于是形成了教師、教材、課堂“三中心”的學習模式。
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需要師生互動,主動探究。研究型學習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它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傳授所得到的,而且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即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如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一定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習者主體建構而獲得的。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習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與學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內容,共同探討新的問題。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學習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教材這座橋梁,走向更廣闊的研究領域,探求更博大的知識。這樣的學習,側重于知識的運用,要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方法,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探索未知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開展研究型學習可以達到以下一些效果。
1.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轉變。一系列專題研究活動的開展使廣大教師從過去的講授者、評判者向組織者、參與者轉變,擴大了教師自身的知識面,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視野和空間。
2.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通過對研究型學習課題的研究,學生們在專題活動中加強了創(chuàng)新意識、實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能夠提高大學本科階段學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使他們在本科階段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4能夠有效促進科研活動和教學活動的結合,調動教師、學生的科研積極性。
可以看出,班級授課方式和研究型學習方式有許多地方是相通的,二者并不矛盾,還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班級授課的方式有其規(guī)模效益,研究型學習的方式講究學以致用。兩種學習方式的目的都是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造就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同傳語料課題組研究型學習實施的六個步驟
研究型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shù)量;重在學生親身參與探索與實踐,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知識。根據(jù)以上特點,在實施研究型學習活動的時候,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進人問題情境階段、完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不一定界線分明。可以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我們“用SPSS11.5研究航天誘變同傳語料”專題研究的實施過程是這樣的。
1.開設專題講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研究生學術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中,我們舉辦了“用SPSS11.5研究航天誘變同傳語料”專題報告會,吸引了許多生命科學學院本科同學,他們來自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yè),其中以大學本科三年級的同學居多,把學術廳擠得滿滿的。通過專題報告會,達到了以下目的:做好了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存儲;提供了選題范圍,誘發(fā)了他們的探究動機。經(jīng)過動員,大家的認識都得到了提高,明白了參加課題研究的意義,生命科學學院的本科學生通過搜集同傳語料的相關資料,了解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課題,共同討論和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收集盡可能完整的信息,練習和掌握研究所要求的技能,預測可能得到的結果。
2.明確各自的研究任務
研究任務可以分解為同傳語料栽培,測定同傳語料的葉長、葉寬、葉緣齒數(shù),同傳語料花粉涂片制作,同傳語料花粉內染色體計數(shù)以及同傳語料花粉照相記錄。在此基礎上,明確課題組每個人當前研究階段的研究任務。
3.制定研究計劃
每個人分別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個人研究計劃包含了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對研究材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主要方法、上網(wǎng)查詢資料的方法、研究的特點和突破點、研究條件的分析、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集體研究計劃由組長制定,舉行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的研究計劃論證會,對個人研究計劃和集體研究計劃加以評價和論證,使下一步的研究能夠科學規(guī)范地進行。
4.實踐體驗
制定好研究計劃之后,就進入了餌決問題的階段,課題組每個成員都要通過親身的實踐、體驗,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鍛煉,形成良好的科研態(tài)度,掌握以下一些知識和方法:獨立制作同傳語料小孢子母細胞切片;獨立進行顯微照相;使用手動計數(shù)器進行染色體條數(shù)的計數(shù);使用SPSS11.5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回歸分析;通過請教老師、查閱《植物志》,獲得更為翔實的同傳語料分類信息;衛(wèi)星或飛船搭載植物種子的作用;遺傳物質的改變對其后代性狀的影響;能夠識別網(wǎng)上哪些資料對研究計劃、對課題組其他成員有價值,能夠辨別資料的真?zhèn)?、?yōu)劣,能夠對各種資料和信息進行斟酌取舍,淘汰邊緣資料和虛假信息;觀察老師如何判斷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jù),判斷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如何慎重地下結論、有條理地表達清楚結論。
沒有一、兩個學期的觀察和鍛煉,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生是很難將以上方法轉化為自身能力的,在一個學期的時間里,課題組負責人還需要引導課題組內的本科學生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植物日記”、“同傳語料成長相冊”、“SPSS11.5操作幻燈片”,養(yǎng)成經(jīng)常同課題組其他成員交流的習慣,將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克服保守和自私,聽取他人意見,多角度、全方位認識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個學期之后,沒有參加課題組的大學本科三年級對照組的學生,他們的研究方法、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差距就逐漸顯現(xiàn)出來了。
5.整理結果,撰寫論文
材料齊備,提綱成形,到了這個階段,把已經(jīng)醞釀得比較成熟的內容寫出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論文篇幅大約每篇四、五千字,多的可以達到萬字以上,寫作方面如論文內容的選擇、材料的取舍、文字的表達、論文各部分的承接等,這對于大學本科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簡單,他們在撰寫過程中會遇到困難。我們采取這樣的辦法:讓課題組中大學本科的學生先以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的身份參與到論文撰寫工作中來,待他們通曉整個寫作過程后,再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這個辦法頗有成效,截止到2005年2月,四名大學本科三年級的同學撰寫的論文發(fā)表在國家級核心刊物《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和省級刊物《生物學雜志》《西華師范大學學報》上,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課題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與此相比,未參加研究型學習的對照組同學論文成果較少。
6.表達和交流
成果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組織全部論文的公開展覽,也可以采取開研討會、辯論會、出墻報等方式交流成果,我們還為課題組本科成員提供了向全班同學發(fā)表口頭報告的機會,讓他們與同學們分享成果,提高他們客觀分析、辯證思考、善于表達這些方面的能力。多種方式的表達和交流活動的開展,很好地調動了所有大學本科階段同學的積極性,為他們下一步投身“研究型學習”活動奠定了很好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