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空白”,就是指空著,沒有被填滿或沒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繪畫藝術中有一種美叫做空白美。在地理教學中也可以利用這種“空白”藝術。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多留一些時間、空間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他們在適當?shù)囊龑掳l(fā)揮創(chuàng)造性、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
一、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
因許多地方的中招考試沒有對初中地理做出專門要求,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自覺性都稍遜于其他學科。如果地理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就會出現(xiàn)如美國教育家哈曼所說的那種尷尬狀況: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一塊冰冷的生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暫時性的知識空白,制造懸念,能激起學生急于填補、充實“空白”的欲望,從而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有經驗的教師能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水平,有意識地設置知識空白,制造矛盾,設疑問難,強化思維,引而不發(fā),使學生學習知識時猶如在迷宮中尋找通道,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一節(jié)課結束仍意猶未盡。例如:在介紹我國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時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筆者先播放一段反映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狀況的視頻,再用動畫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整個課堂處于活躍而緊張的氣氛中,為地理原理的講授創(chuàng)造了恰當?shù)姆諊?。在這種氛圍中,教師很容易就能讓學生理解“地上河”是由河流泥沙淤積成的: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稀松的黃土高原,由于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一遇到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入下游地區(qū),由于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流速慢了下來,大量的泥沙沉積于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通過形象直觀的視頻和動畫,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
二、燃起學生探究的火花
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留一點兒回味、思考的余地。地理課堂中的巧留空白,能使教學過程中的美得到升華。教師在課堂中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全體學生,教會他們使用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使每一位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從而獲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筆者在閱讀書籍時,看到這樣一個教學實例:在“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教學過程中,該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走進教室把那些遺落在地上的粉筆頭一個一個地撿起來,放進講臺上的粉筆盒中。在撿的過程中,他明顯感覺到學生在奇怪地看著他(設下懸念讓學生產生疑問)。當講到不可再生資源的重要性時,該教師突然拿出粉筆頭,問學生:“你們知道粉筆的構成成分嗎?”“石灰和石膏。”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他進一步問道:“石灰和石膏又屬于什么資源呢?”“不可再生資源?!彼澰S地點頭。“那么不可再生資源的特點是什么?”“用一點兒少一點兒。”“是啊。我國雖然是資源大國,但從人均角度上看,我國又是資源貧乏國。資源用一點兒少一點兒,這警告我們必須省著點兒用,”他看了看全班學生,繼續(xù)講:“你們說,能用的粉筆頭我該不該撿起來繼續(xù)使用呢?”講到這里學生才真正明白他撿粉筆頭的用意。自此以后,他走進教室的時候,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教室地上有散落可用的粉筆頭。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設置空白、懸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學而不思則罔”,為了使學生學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時間讓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巧妙設疑,有意識地制造懸念,布下空白。設置空白、懸念后,整個課堂表面上處于靜態(tài),而實質上處于動態(tài),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動中,恰似“于無聲處聽驚雷”。如在講授“天氣及其影響”知識時,可先讓學生收集有關天氣的信息,并形成文字說明天氣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學生寫好后,老師先不講,請同學們互相交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同學們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求知狀態(tài),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以培養(yǎng),地理技能得以提高。
總之,通過留白、設疑、引導,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主動地、積極地探求知識和認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