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yè),英國約克大學碩士,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哲學博士。現(xiàn)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出版著作有《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相遇》等】
在中大,他是有點“反常”的老師。
改論文,給學生回信,往師生間的《政治哲學對話錄》里增添新內(nèi)容,或者著書——這是他每天從深夜到東方露白的工作內(nèi)容。
他在新著《自由人的平等政治》里說:“寫作于我從來不是輕省的事。我一向?qū)⒔虒W放在首位,因此本書大部分文章,都是在繁忙教學之余斷續(xù)寫成,那份吃力不足為外人道。”
他的學生評價他,在他們身上花的時間遠遠超出一位教師應做的。
他的朋友梁文道評論他說,他是一個十分“反?!钡娜?。因為在教授都成了論文機器與行政人員,勞形于資金申請與工作報告之間的今天,他卻執(zhí)教鞭始,就開了網(wǎng)上討論班,和他的學生大談政治、哲學與人生,而且談得十分嚴肅深入。甚至還把第一批討論成果編成《政治哲學對話錄》一冊,約五十萬字,自費印刷三百本,留給學生當紀念。
“未經(jīng)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與周保松教授相識源于領袖培育計劃。周教授負責我們的政治哲學課程。在派發(fā)的課程大綱的封面上,他用斜體字寫著: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living.——Socrates."
“未經(jīng)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這是他告訴我們的第一句話,也是他在教學中貫穿始終的命題。
政治哲學的第一節(jié)課,我們讀的是哈佛校長DrewGilpinFaust在2008年本科生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詞。這篇演講緣于這位身為歷史學家的校長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每年超過一半的哈佛畢業(yè)生涌向了華爾街,從事金融、咨詢這些高薪厚祿的工作(正如多數(shù)香港學生所渴望的一樣),但是,這些貌似令人艷羨的精英學生卻很困惑——為什么他們要選擇這些職業(yè)?因為有錢嗎?高薪的職業(yè)就代表有意義的人生嗎?
這也是周教授希望我們反省的問題:成功的人生與有意義的人生并不是同一回事。作為教師,他從不以分數(shù)、職位、薪金的高低來衡量誰是他的得意門生。在他眼中,值得驕傲的人生是“活得自由,活得正直善良,有信心行自己的路,懂得享受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并且對生活、對他人有一份基本的尊重和關懷”。
領袖培育計劃中,周教授的課程很短,那短短的六個禮拜中,我們究竟讀了些什么理論、什么著作,現(xiàn)在也差不多忘卻了。但是,一種模糊的理念卻留了下來:對建制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反省,對不公義的憤怒和對弱者的憐憫,對個人角色的重新定位。模糊,卻為我們開辟了一條與過去迥然不同的思考路徑。
教學與生命融為一體
周教授大學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在他的身上,我們總能感受到錢穆先生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士”的精神?!扒髮W與做人,貴能齊頭并進,更貴能融通合一。”這是60年前錢穆先生撰寫的《新亞學規(guī)》第一條,周教授仍能背誦。
周教授要求我們?nèi)拈喿x柏拉圖的“Apology”(《蘇格拉底的自辯》)。課堂上,他講述蘇格拉底如何在死亡面前坦然自陳對真理與德行的堅守,仿佛身臨其境;他也會為我們大聲朗讀洛克、魯索等啟蒙思想家的經(jīng)典選段,激昂卻飽含一顆真誠的憂患之心。
最后一個課時,周教授邀請我們?nèi)ニ依锟措娪?,《LionsforLamps》(《獅入羊口》)。周教授喝得微醺,我們在酒精的作用下任思想天馬行空——我們暢談個人責任、公民社會和民主。似乎這是我們第一次積極討論卻不是為了課堂參與分數(shù),只是為了思考、表達。
第二年的夏天,領袖培育計劃安排我們?nèi)惗赜螌W兩個星期,周教授自告奮勇陪同前往。倫敦是周教授當年求學之地,他總會為我們尋訪那些被旅行指南忽略的風景:他帶我們?nèi)ゴ笥D書館看《大憲章》原稿;去倫敦大學的校園瞻仰功利主義鼻祖的遺體;去查令十字街尋訪那些地下室里的二手書店(這些書店可是當年還是窮學生的周教授的閱讀寶庫);他也會帶我們?nèi)ヌ迫私制穱L他最愛的燒鴨飯;或者在看完音樂劇的深夜,自掏腰包,請我們?nèi)ゾ瓢衫锱碜?,一邊飲酒一邊回憶自己學生時代的趣事。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
周教授在學術上對我們有很嚴格的要求:我們必須閱讀大量政治哲學著作,甚至是原文閱讀John Mill的“On Liberty”,周教授也會帶著我們一句一句品味John Locke的經(jīng)典;期中期末要求我們各交一份三千字的論文,周教授會耐心地教我們立論的結(jié)構(gòu)和引用的格式,逐字逐句地批改我們的功課。
如此的認真似乎是一件讓學生和老師都吃力的事。還記得自己為了寫周教授的論文,去圖書館翻看那些紙頁發(fā)黃的硬皮大部頭書,一字一句推敲那些寫于上世紀初的晦澀英文,一連幾天在夜讀室挑燈夜戰(zhàn)至東方發(fā)白。而周教授也不輕松,一個班的論文足有六十多萬字,他得在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親自改完,細細閱讀,慢慢批注,而不假手助教。周教授坦言,這個時代的大學,越來越不重視教師“教”的責任,卻更看重著述出版或是申請研究經(jīng)費。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傾盡心力,他深知,“寫論文的目的,主要不是用來評核成績,而是嚴謹?shù)膶W術訓練。如果布置簡單的作業(yè),老師省事,學生省事。但是省事,學生還怎么學會思考呢?讀書沒有快捷方式,只能一步一步認真地走。”
周教授說,他看重“老師”這個身份,覺得這個身份承載著很重的榮譽和責任。“學生一年級初進來,什么也不太懂,經(jīng)過三年的讀書思考,整個人就會不同。好的教育,一是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規(guī)劃人生;二是讓學生日后在不同的工作崗位,發(fā)揮好的作用?!蓖ㄟ^學生,周教授看到自己的付出帶來了等比級數(shù)一樣放大的作用?!澳阍交ǘ嘈乃?,學生的收獲就越大,日后對社會就有好的影響,你完全不會覺得虛無?!碧摕o,就是人覺得自己活得沒有價值,不知道生而為何。他說,作為老師,看著學生的轉(zhuǎn)變,“較自己的個人成就更重要,遠遠超過我出版了多少本書帶來的滿足感。”
后記
“用生命影響生命”,這是教育的意義,是人文精神的傳承。我曾讀周教授的文集《相遇》,其中有一篇他懷念恩師陳特先生的文章,寫得很是感人。文中回憶,“陳生(指陳特先生)后來不止一次告訴我,他自己的哲學啟蒙老師,是唐君毅先生?!惿簧芴葡壬绊懼辽睿看螒浧疬@段經(jīng)歷,總有不勝感激之情。而我總是笑,卻沒告訴他,我很能明白他的心情?!泵孔x至此,總是不勝唏噓。因為我,也漸漸開始明白周教授的心情。從錢穆、唐君毅先生,到陳特先生,到周教授,再到如今的我們,新亞的精神、中大的人文傳統(tǒng)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雖然時代飛速變遷,學問已然不同,但是那些值得堅守的價值,正直、自由和正義,卻慢慢融進我們的生命中。
周保送:對話中學生
張瑞
●關于學習
只是在某個年齡,
某些書才會進入你的生命
最好的中學教育,絕對不是考試。
分數(shù)最高的學生并不就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大學里成績最好的,往往也不是日后成就最高的。這說明考試是一種游戲,這個游戲規(guī)則別人幫你定了,考試得好,只是說明懂得玩這個游戲。但這只是一個游戲,游戲不等于人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所以,中學生活,不要將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上。一個人把所有精力放在考試上,其實是一種浪費。我自己讀中學的時候,最快樂的是看課外書的時候。我讀了很多課外書,讀歷史、讀文學……我人生大部分的底色,都是這些東西支撐的。你若問我考試的東西對我后來的人生有什么影響,真的很少很少。我不是說成績不重要,畢竟你的前途離不開它。但在安排時間時,要知道有另一些東西也很重要。至少,你要花時間讀一些很好的書。很多人說,我可以把書放到大學以后再念??墒侨撕芷婀郑挥性谀硞€年齡,某些書才會進入你的生命。過了那個年齡,你可能就讀不進去了。比如小學生愛看神話、哈利波特,但是到我這個年紀,就沒法看了,因為心境不同了。那會很可惜。因為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其實是在年輕的時候,通過這些進入你生命的書來完成的。而人格教育,對人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很重要。你的人生好不好跟你賺多少錢、獲得多高的職位,沒有必然關系。一個美好的人生,是你要覺得活得幸福。但什么構(gòu)成幸福的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你有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舉例說,活得幸福,一定要生命中有愛,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感受愛和愛人的能力。所以,在年輕的時候,讓自己多看書,看那些會令你感動、令你忘我的書,讓自己進入那個世界,也讓那個世界進入你的生命。
●關于大學
自由地追求知識、培養(yǎng)心靈、
努力思考和認真生活
大學教育不是只為了一紙文憑,方便日后好找工作,而是令你成為懂得思考的人。這是所有問題的起點。不懂得思考就沒有辦法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果讀完大學,你仍然只會人云亦云,仍然不能在許多問題上有自己的見解,那這個教育就是失敗的。人之為人最重要之處,是有反思意識和價值意識。這些意識愈得到發(fā)展,人愈自由。而人愈自由,才愈能知道自己想過什么生活,愈能感受到生命的天空海闊。
進了大學,不要再用中學思維來想問題,不要再用考試高于一切的思維壓過你的生活。大學也不是職業(yè)訓練所。大學幾年,在每個人的人生,理應是最自由、最快樂,創(chuàng)造力最好的時候。中學為了考試而讀書,畢業(yè)為了老板而工作,只有大學生活才相對自由自主,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空間,所以不要純粹為了考試而讀書,而要自由地追求知識、培養(yǎng)心靈、努力思考和認真生活。這些東西看似虛無縹緲,卻最有價值。所以,每個大學生手上拿的都是一樣的畢業(yè)文憑,但在大學中收獲多少,日后走上怎樣的路,卻是人人不同。這個不同,是文憑上看不到的。
●關于專業(yè)
人生只能讀一次大學,
最好是讀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yè)
人生只能讀一次大學,最好是讀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yè),不然就是浪費大學、浪費生活。我知道,很多人會從務實的角度來考慮專業(yè)選擇,尤其是那些看來易賺錢的熱門專業(yè)。這無可厚非,但人生有不同的路,不見得同一條路適合所有的人,也不見得這條路走下去你就一定活得精彩。
當年我上大學報考的時候,同樣經(jīng)過現(xiàn)實和理想的撕扯,最終向現(xiàn)實屈服,上了經(jīng)濟類的專業(yè)。但是大學兩年,我一直在掙扎,覺得不適合自己,最終在大三時選擇了轉(zhuǎn)專業(yè),轉(zhuǎn)到哲學。很多人問我后不后悔?一點也不。能夠讀自己喜歡的書,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我覺得很幸運。任何選擇都有風險,沒有人保證你的選擇一定會令你成功,但在面對重要選擇時,我們最好認真問問自己:我想走什么樣的路,過什么樣的人生?記著,是“我”,不是別人。
我選擇專業(yè)時面臨的掙扎,絕非個例。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包括我的學生。我覺得很可惜,因為在理應最美好的大學時期,他們活得不自在。人要過得自在,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在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天賦。比如你精于彈琴,你在彈琴時最忘我、最享受,但有一天有人說彈琴不能賺錢,所以你必須放棄。想想,這多可惜,因為你從此就失去生命最美好的一些東西。這其實是沒好好善待自己。我當然明白現(xiàn)實的許多考慮,我也不是要大家做理想主義者,不考慮飯碗。但是,有時過于現(xiàn)實,反而得不償失。你本想過得幸福,所以才反復計算,結(jié)果卻挑了一條不適合的路,不是很可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