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與科學發(fā)展

      2011-01-01 00:00:00何宏兵代金平
      理論探索 2011年6期


        〔摘要〕 人化自然、人的社會和社會機體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三個要素。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具有鮮明的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文明意蘊;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強調了以人本身的發(fā)展為最高目的和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機體理論在本質上闡明了社會生成和發(fā)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連續(xù)性。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構成了科學發(fā)展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人化自然,人的社會,社會機體,科學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1)06-0021-04
        學術界從哲學基礎、理論依據和歷史發(fā)展等層面闡釋和把握科學發(fā)展觀的時候,往往偏重于“發(fā)展理論”和“發(fā)展觀的歷史變遷”。其實,科學發(fā)展觀首先應是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理論自覺。人化自然、人的社會和社會機體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共同構成了科學發(fā)展的最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人化自然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
        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因此,首先需要確認的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的物質生產勞動首先體現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即人以自身的活動來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一方面,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生產生活始終依賴于自然物;另一方面,人類始終以自己的生產生活的目的和需要,即以“人的尺度”來影響、改變和作用于自然界。
        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就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寫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 〕 (P45 )。因此,人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異物,而是自然界的產物,必然具有自然屬性?!叭酥苯拥厥亲匀淮嬖谖铩H俗鳛樽匀淮嬖谖?,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2 〕 (P167 )
        但是作為人類生活世界的自然界也不是外在于人的純粹自然,純粹自然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人化的自然界,即與人的生產生活發(fā)生互動影響的自然界才是屬人的自然界,才是有意義的。所以馬克思說:“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 〔2 〕 (P178 )。自然界不會自動地滿足人類的需要,而是人類通過“專屬于人類”的勞動,用“人的尺度”去作用自然界以解決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1 〕 (P46-47 )因此,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中介,進入人類生活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吧鐣侨送匀唤绲耐瓿闪说谋举|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2 〕 (P122 )
        不過,人類社會與自然界要形成有序、良性互動,“人化自然”要真正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永續(xù)基礎,人類就必須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維持生態(tài)系統的相對平衡。這正如恩格斯告誡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3 〕 (P383-384 )
        通過以上引述我們發(fā)現,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化自然、人類要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的觀點和思想有著重要的當代價值。當代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如何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化自然的思想無疑具有鮮明的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文明的意蘊。在學習、理解和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今天,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建設生態(tài)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guī)律為準則、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的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 〕 (P45 ) 要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必須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觀念。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xù)發(fā)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當前最為緊迫的是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huán)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絕不能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fā)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fā)展損害全局利益。
        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不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和諧。沒有生態(tài)文明,人類就沒有了生存、發(fā)展和享受的前提。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耙都訍圩o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要研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探索將發(fā)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huán)境損失和環(huán)境效益納入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5 〕 (P853)“我們在抓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人文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和優(yōu)化,努力使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能給后人留下贊嘆,而不給后人造成遺憾?!?〔6 〕 (P71 )生態(tài)文明建設既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當代價值的顯現,也是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二、人的社會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是以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為主體和中心的,其“終極價值”在于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考察社會歷史的出發(fā)點是“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他們明確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fā)生的變更出發(fā)?!?〔1 〕 (P67 )“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fā),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薄拔覀兊某霭l(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1 〕 (P73 )“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破解唯心史觀的鑰匙,據此才確立起唯物史觀,說明并論證了“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的統一”。
        
        其次,把社會理解為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個人本身。如何理解社會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核心問題。與動物“集群”相比,人組成的群體之所以稱為“社會”,就在于它突破了動物的物種特性,是建立在人們的現實差別基礎上的人與人的統一,是有生命的個體通過實踐交往活動交互作用的產物。從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出發(fā),“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 〕 (P56 )社會整體只能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造物和對象化;同時,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也必然處于特定社會關系之中。馬克思深刻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1 〕 (P1 )“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7 〕 (P226 ) 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表示個人彼此發(fā)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只有現實的個人才能組成現實的社會,當然也只有在現實的社會中才能保證現實的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馬克思特別強調,“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2 〕 (P122-123 )馬克思的這些論述,首先強調社會并非一個抽象的實體,而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動態(tài)關系的體系,是個人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往形式的總和。離開個人的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根本不可能形成社會。其次,它說明了社會與個人不是相互對立的抽象兩極,社會不過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二者具有內在同一性。人是社會的主體,個人是這種主體最基本的形態(tài),個人是構成社會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個人的活動及其交往關系構成了社會的全部內容。最后,以人的解放程度來衡量社會的進步程度。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的進步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價值目標,是由人的歷史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現實。歷史就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
        再次,馬克思依據社會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內在聯系,把人的發(fā)展過程劃分為三個基本歷史階段,即人的依賴性、人的獨立性和人的自由個性。第一個歷史階段是人的依賴性占統治地位的階段,即個人沒有獨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會共同體。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決定了人對自然狹隘的、嚴重的依賴關系,人類只有結成某種共同體才能生存下去?!拔镔|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8 〕 (P94 )第二個歷史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即商品經濟發(fā)展階段。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并由此導致的自然經濟轉換為商品經濟,個人逐漸擺脫了對特定直接共同體的隸屬或依賴,獲得了形式上的獨立性。但是這種獨立性是建立在人對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第三個歷史階段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9 〕 (P104 )階段。
        最后,馬克思還明確提出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或尺度是“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通常認為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或評價標準是社會生產力標準,這如列寧所講的生產力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0 〕 (P109 )但是從生產力的動態(tài)和主體方面,從社會進步的終極價值來看,人本身的進步或發(fā)展才是最高目的。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表達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 〔1 〕 (P297 )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突出了人在社會及其發(fā)展進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強調了以人本身的發(fā)展為最高目的的價值追求,并發(fā)現了實現這一最高價值目標的現實途徑。因此,它對于人類社會思考自己的命運和前途,特別是對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順利推進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首先,它確立了人在社會發(fā)展進步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其次,它指出了“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 〕(P283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1 〕 (P104 )最后,它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規(guī)定了最根本的價值目標:促進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當然,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現狀和基本事實來看,現階段我們要著力進行的是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并為其根本利益而奮斗。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講,就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耙冀K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 〕 (P15 )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fā)展,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即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5 〕 (P850 )
        三、社會機體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出發(fā),通過對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考察,科學說明了社會的實踐本質和社會結構的整體性,即從生產實踐(生產方式)的內在結構出發(fā)去理解社會本質和剖析社會結構,把社會理解為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上生成的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
        在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中,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構成的整體?!吧鐣皇怯蓚€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fā)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 〔9 〕 (P220 )包括血緣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馬克思在批判普魯東時指出,研究社會不應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割裂開來,否則就不能科學說明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機體是一個不斷再生和更新的過程,其內在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其基本結構是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社會機體的存在和更新首先需要人與自然界之間進行不間斷的物質能量變換,為此就要不間斷地進行物質生產。物質生產是整個社會機體的基礎。精神生產就是意識、思想、觀念的生產,最初直接與物質生產交織在一起,是人們之間物質生活的直接產物,爾后成為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它是社會機體維系各種關系的控制器。社會機體維持自己的存在,還必須進行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最初的物質生產就是由人自身生產的需要引起的,最初的社會關系也是在人自身生產過程中形成的。
        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過程同時就是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過程。“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1 〕 (P80 )人們之間的親屬關系、倫理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正是在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正是在這三種生產過程中,社會成為“一切關系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這三種生產的交互作用及其發(fā)展使得社會機體不斷地復制和更新。正是在三種生產過程及由此產生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機體的基本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其中,社會經濟結構就是同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是整個社會機體的根基,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社會政治結構也叫政治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它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經濟結構并和社會文化結構發(fā)生交互作用;社會文化結構即觀念的上層建筑,是指哲學、宗教、藝術、道德觀念和政治法律思想等社會意識及其聯接方式,它反映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
        馬克思主義社會機體理論本質上闡明了在人們實踐活動基礎上社會生成和發(fā)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連續(xù)性,它所關注的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綜合而協調的發(fā)展。因此,社會機體思想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必須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在堅持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胡錦濤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fā)展與人口資源環(huán)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xù)發(fā)展”?!?2 〕 (P15-16 )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科學發(fā)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
        〔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列寧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王建軍

      长治县| 惠东县| 莱阳市| 那曲县| 陇川县| 哈密市| 同心县| 外汇| 高雄市| 吉安市| 临夏市| 辉县市| 呼图壁县| 陇南市| 兴仁县| 昆山市| 阳曲县| 无为县| 怀安县| 许昌市| 阿勒泰市| 英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尖扎县| 历史| 英德市| 吉木萨尔县| 浦北县| 庆阳市| 诸城市| 常德市| 治多县| 西峡县| 深泽县| 剑川县| 贵德县| 棋牌| 海晏县| 雷州市| 德昌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