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舞”,被稱為西藏的“腰鼓舞”,每逢重大節(jié)日,后藏一帶的農牧民都有跳卓舞的習俗。作為藏族傳統(tǒng)舞蹈文化中一門比較特殊的藝術,卓舞至少有1300多年的歷史,并以其令人震撼的藝術魅力獨領風騷于一方。
舞出桑耶寺的多頗章村卓舞
多頗章村的卓舞相傳在修建桑耶寺時就已經(jīng)存在,如今傳到扎西多布結這一代,從記載中的18段變成了“能記起的只有15段”。
多頗章的意思是建在山溝口上的宮殿,也是和平解放之前多頗章莊園的名字。傳說中,最初修建桑耶寺的時候,多頗章的卓舞就已經(jīng)存在了。
扎西多布結今年57歲了,是現(xiàn)任多頗章村卓舞隊的隊長,也是整個舞隊演出時的靈魂人物。扎西多市結在多頗章村當過多年的村支書,1970年參加雅礱文化節(jié)的時候開始學跳卓舞。他的老師叫丹增歐珠,如今已經(jīng)過世多年,而丹增歐珠又是從他父輩那里學到這門絕技的。多頗章村的卓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從前輩人那里傳承下來,說不清傳承了多少代。
西藏的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則兩種風格。多頗章卓舞就是典型的山南風格。舞者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于腰的左邊。表演時傳統(tǒng)的隊形基本為圓形,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2人,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jié)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tài)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jīng)歷的人員擔任。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jié)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發(fā)辮子揮舞成“∞”、“○”等形態(tài),舞到高潮時兩手擊鼓,身體左右上下翻轉,長辮隨之掃地旋轉,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jié)奏感強,氣勢壯觀。
扎西多布結即興在一塊空地上邊演示邊解說,腳步聲聲作響,嘴里念念有詞。記載中的多頗章卓舞有18個段落,但由于中斷的時間長,老一輩藝人去世早,所以保留下來的已不完整。扎西多布結說:“我的老師丹增歐珠會跳17種舞姿,忘了一個,他教給我們的東西丟了很多年才又被我們撿起,現(xiàn)在能記起的也只有15段。”
如果說“阿不熱瓦”象征著地位和威望,那么“卓布窮”則毫無疑問是“潮人一族”
扎西多布結說:“現(xiàn)在舞隊里年紀老一些的就是我和格桑仁增,我們算是戲師,扮演兩個‘阿不熱瓦’(領舞者)。我們兩個都喜歡卓舞,我們在冬天給田地上肥的時候,只要有空就跳幾下,這是一個讓人心情舒暢的藝術?!?br/> 與我們同行的縣文化局專家嘉措補充說:“‘阿不熱瓦’等于是一支舞隊的靈魂,也是領舞者、導演、報幕員,身兼數(shù)職,一般由年長者擔任,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jié)奏速度。在藏文著作中有時把他們寫作‘許達巴’,就是校正和防止產生偏差的意思?!?br/> “卓布窮”是舞蹈隊里的年輕演員,統(tǒng)一穿著黑色長裙,腳踏噶洛鞋,腰上掛著圓鼓,手握鼓槌,一幅翩翩欲飛的樣子,在偏僻的西藏農村毫無疑問屬于“潮人一族”。他們平時的穿戴也很時新,平均個頭明顯比老輩人高出一截,自我感覺非常好。
我們找到一片樹蔭地坐下來聊了一會兒。邊巴,今年23歲,初中畢業(yè);扎西杰布,21歲,也是初中畢業(yè)生。跟他們一起學跳舞的共有12個青年人,都是本村的村民。言談中可以聽出,他們已然把戲班當作了自己的主要歸宿。小演員次旦說:“我還是喜歡演卓舞,但剛開始練太難了,頭暈嘔吐,練甩頭和跳躍轉身的時候是最痛苦的。”
舞隊最初招人的時候有40多人報名,最后錄取了12個人。當著我們這幾個陌生人,扎西多布結對小演員們小聲訓話:“我們不能停留在做嘴巴上的買賣。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整頓作風,嚴肅紀律,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該留的留,該走的走,耳根清凈了,就可以大干一場了,你們覺得是不是這么個理?”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對!”
當孩子們獨自在一起的時候氣氛顯得更加熱鬧和輕松,他們喜歡提及一個叫阿古頓巴的人和他故事里的卓舞典故,并不時互相補充糾正,以此為樂。
是卓舞庇佑了桑耶寺,還是桑耶寺成就了卓舞?
關于卓舞起源可以追溯到苯教時期,在苯教的古籍《頓巴·辛饒傳記》中記載著:“有人高舉經(jīng)幡,有的吹起大號,有的擊大鼓……有的跳起‘宣’,有的跳起‘嘎爾’,有的擊鼓跳起‘卓’舞,有的唱起歌……”。在另一部苯教典籍《多色米》中也有卓舞的相關記載,“卓”舞至少早在雍仲苯教時期就已經(jīng)盛行。
民間對卓舞的起源地點則是各有各的說法,每一種傳說都明顯帶著對自己故鄉(xiāng)的偏愛。卓舞中關于桑耶寺的內容以及卓舞與桑耶寺關系的傳說,正說明這種古老的藝術在佛教傳人西藏的過程中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
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足的桑耶寺就坐落在多頗章村以西30公里處,桑耶寺與其后佛法的弘揚與多頗章有剪不斷的關系。
公元8世紀后半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動用全藏之力,修建桑耶寺。傳說那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墻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蓮花生大師從達布地區(qū)邀請了卓巴(跳卓舞的人)七兄弟跳卓舞鎮(zhèn)魔。當時,與雅礱河谷的卓舞隊一起受邀到海市日神山下表演鎮(zhèn)魔舞蹈的還有來自不同地方的另外7個卓舞隊,包括來自乃東多頗章、桑日絨、瓊結和加查等地的舞隊,都屬于古稱“洛卡”的這片狹長河谷區(qū)域。
桑耶寺修了12年,卓舞隊在海布日神山下跳了12年。這12年里,各地的卓舞隊頻繁的交流和切磋,“卓”進一步被完善。除了傳統(tǒng)的曲目,卓舞隊創(chuàng)作編排了為修建桑耶寺歌功頌德的新曲目。在多頗章的卓舞歌詞中多處有專門描述桑耶寺修建過程的內容,比如:
桑耶的土石何年堆積?
桑耶的土石是子年堆積。
沙丘般的土石從此得。
桑耶的墻基是何年奠?
桑耶的墻基是丑年奠,
四足撐在地上從此得。
桑耶寺內卓舞的壁畫,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了解了傳統(tǒng)卓舞的面貌。目前已知的兩處卓舞壁畫,一處在大圍墻南邊的康松桑噶林二樓,一處是主大殿二樓回廊周邊一圈。對卓舞壁畫了如指掌的嘉措說,當時的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可以隱約看出原始“擬獸舞”的影子,以及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等特點。
嘉措認為,這兩處壁畫應該是20世紀40年代的作品,但兩處風格不盡相同,是不同的畫家分期完成的。西藏大學藝術學院丹巴饒旦教授則肯定地說:桑耶寺的這些卓舞壁畫是近代西藏著名宮廷畫師仲多欽莫r班覺杰布親率弟子們的杰作。西藏地方政府在20世紀40年代對桑耶寺進行的規(guī)模較大的維修工程是當時轟動一時的一件大事,不但動用各地的能工巧匠出工出力,還邀請到各地的畫師、舞隊、戲班、歌女、樂手、游吟詩人前來助興。班覺杰布是1905年生人,13歲時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在那一次維修的過程中,桑耶寺內外三層建筑內的壁畫、木件彩繪全部由班覺杰布負責組織。
從對壁畫的研究上看,歷史上的多頗章卓舞與現(xiàn)今的多頗章卓舞幾乎沒有太大的區(qū)別,至少在服飾、隊形等方面基本是相似的。再說,直到今天,卓舞隊的演員也非常喜歡觀看這些壁畫,并參照學習上面的內容。
正是因為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多頗章卓舞在2008年進入自治區(qū)級文化遺產名錄。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全球世界遺產日”,多頗章卓舞隊都要組織一次公益性的展演。平時,他們還會被別村的或者是鄰縣的人邀請去演出。
今天的舞者們,在鼓槌上綁起了五彩的飄帶裝飾,在那藍天白云下,飄帶高高隨風起舞,舞者滿臉的笑容綻放,他們跳著歡快的舞蹈,過程中時不時的“喲”、“呀”的齊呼,也讓人精神為之一振。讓我看到原始狩獵人的古樸,可是背景不再荒涼,歷經(jīng)時代的變遷,他們的生活已少去了原有的艱辛。
舞上春晚的瓊結久河卓舞
2011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元宵節(jié)晚會上,來自西藏山南地區(qū)的藏族小伙子如醉似狂的舞蹈表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披散的發(fā)型,多折式的裙子,飄動的彩帶,搖轉的鼓槌,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其中就有來自瓊結久河村的民間卓舞表演隊。
久河村位于西藏山南地區(qū)瓊結縣下水鄉(xiāng),這是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村莊,但至今還在民間傳演的,保留了原始、質樸、稚拙風格的瓊結久河卓舞就是從這里發(fā)源的。
瓊結歷史悠久。西藏歷史上著名的雅礱部落就是以瓊結一帶為大本營,向四方發(fā)展擴充勢力,直至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遷移到拉薩。因此在這里,關于“卓舞”的來歷和故事,說法也頗多。
研究者認為,瓊結久河卓舞在文獻中至少有3個不同時期的明確記載:8世紀至11世紀,久河卓舞在瓊結青瓦達孜宮和扎囊桑耶寺進行過隆重的演出,12世紀~17世紀,久河卓舞在拉加里演出;17世紀~20世紀中葉,久河卓舞在瓊結日吾德慶寺獻演。
如今,在曲松縣和桑日縣一帶,還活躍著另外4個卓舞隊,即:曲多江卓、貢嘎薩卓、江唐卓和絨鄉(xiāng)卓。4個卓舞隊基本風格一致,都是以公元8世紀修建桑耶寺勞動內容為載體。但“久河卓舞”與以上4個卓舞隊有許多方面不同,它更多地保留有雅礱文化古老的民風民俗,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瓊結久河卓舞由幾十個人組成,動作整齊劃一,豪放而大方。開場時由一位身披羊皮、頭頂面具的“卓本”(卓舞的領隊或指揮者)帶隊出場,站立中央指揮舞蹈的次序和鼓的擊法。舞者邊歌邊舞,由慢漸快,慢時端莊肅穆,富有立體感的旋轉舞姿,使人們享受到一種古樸莊重、威武剛健的藝術美;快時粗獷奔放,達到高潮時猶如急風暴雨,如醉似狂,那披散的發(fā)型,多折式的裙子,飄動的彩帶,搖轉的鼓槌,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近年來,瓊結久河卓舞保護與繼承工作漸漸復蘇,開始恢復它的勃勃生機。2001年至2008年之間,藏歷年、望果節(jié)、山南物資交流節(jié)、雅礱文化節(jié)及拉薩雪頓節(jié)等重大活動中瓊結久河卓舞都曾積極參加演出。
2008年2月久河卓舞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6月榮獲CCTV舞蹈大賽民族民間舞蹈類銀獎。同年11月,參加了文化部在臺灣舉辦的“守望精神家園——首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作為西藏文化寶庫中珍貴的財富,卓舞將以它永恒的魅力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世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