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車以時速20公里的速度在崎嶇不平的山路爬行,翻越幾個白雪覆蓋的埡口,在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懸崖邊上拋了兩次錨。冬季高原的景色顯得很蕭條,唯有沿途路遇藏民家緩緩升起的炊煙,讓人感受到一點點的溫度。班車進入了昌臺區(qū)后,地勢一下子變得平緩,翻過一個大土坡,穿過一座大牌坊,遠(yuǎn)方高處隱隱約約看到一尊正在修建的蓮花生大師像,低矮的一片建筑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排排的白塔列在路旁,藏民手里搖著轉(zhuǎn)經(jīng)筒,口中念念有詞地繞著白塔。同車的小喇嘛告訴我們,這就是亞青寺了。終于,班車在路邊的一座大殿旁停了下來。
高原凈土
同車的小喇嘛來亞青寺探望在這里修行的哥哥,因為10月過后,在亞青修行的比丘和覺姆就要準(zhǔn)備開始冬季長時間的閉關(guān)實修。亞青寺,全稱亞青鄔金禪林寺,25年前由喇嘛阿秋仁波切一手創(chuàng)辦,亞青寺則是修行人閉關(guān)實修之地。在此修行的僧眾已過萬,他們大部分來自四川、西藏、青海藏區(qū),也有不少來自漢地的修行者。
亞青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阿察鄉(xiāng),海拔3800米,地處白雪覆蓋的群山環(huán)抱之中一片草原濕地上。一年中的亞青,幾乎有10個月是在寒風(fēng)雨雪中,每天的天氣變幻莫測,時晴時雨時雪。緩緩北流的昌曲河將亞青寺一分為二,一個大河灣把南岸的尼眾(覺姆,出家女眾)和北岸的扎巴(喇嘛,出家男眾)分為兩區(qū),共八個洲。扎巴區(qū)有5個洲:法性光明洲、輪涅法性洲、普賢靜慮洲、大樂解脫道洲、明體自解脫洲;尼眾區(qū)有3個洲:樂空雙運洲、普賢大樂洲和二諦雙運洲。放眼望去,低矮的平房就是僧眾的住宿地,南北岸的大經(jīng)堂是能看到的最高建筑。一座水泥橋和一座吊橋把南北岸連接起來,成為眾僧人的往來之道。
亞青提供住宿的招待所只有兩家,條件都非常艱苦,老板叮囑我們一定要小心這里的野狗。因為佛門前不殺生的關(guān)系,亞青寺的野狗群頗為壯觀,據(jù)說有幾百只。我們沿著泥濘的小路往尼眾區(qū)走去,路遇的比丘覺姆一臉寧靜平和之態(tài),看到我們給他們拍照,微笑點頭示意。
覺姆之城
在亞青寺修行的僧眾,覺姆的人數(shù)幾乎占了7成,使得南岸的尼眾區(qū)住宿群很是壯觀。昌曲河將其環(huán)繞其中,從高處往下看,宛如一顆心狀,又被游客稱為“覺姆之心”。
覺姆區(qū)只有唯一一條水泥路面是從水泥橋到達(dá)大經(jīng)堂處,住宿區(qū)縱橫交錯的小路基本是泥路。 在亞青,每個僧尼都有自己的閉關(guān)小屋, 條件好的,小屋以木頭為框架,外面裹以布或塑料薄膜,或用河邊的卵石加疊著草皮為墻體,房頂是幾根木棍覆著塑料薄膜再敷以泥土,空間大小一般約三四平米。條件差一些的, 直接在地上挖土半米深,再堆半米高土墻,頂上簡單用些紙皮和塑料薄膜覆蓋, “小屋”僅僅能容納一人。在亞青,修行期間的“小屋”都是自己蓋的,覺姆們之間互相幫助修建,也有叫家人來幫忙的。屋里的裝飾很簡單,只有床褥和一些生活用品,房間四周最多的裝飾品就是貼在木板上的佛像和供奉的燈油了。冬天,未通電的亞青靠燒火取暖,洗衣挑水都在昌曲河解決。
覺姆大多年齡在20歲左右,大部分都聽不懂普通話,我們給她們拍照,也不拒絕,只是要求看看相機里面的自己,臉上露出孩子般滿足的笑容。一位來自青海的小覺姆,能說一些簡單的普通話,我們問她,“在這里苦嗎? ”她害羞的回答說:“剛來的時候有點,現(xiàn)在不覺得了!”她們每天的生活很簡單,除了每天定時到大經(jīng)堂聽課,料理日常生活起居,睡覺的時間基本只有兩三個小時,其余以打坐念經(jīng)為主。
不知不覺,臨近傍晚。這時天氣居然變晴了,陽光透過厚厚的云層灑落下來,照耀著整個河谷,覺姆之城上空炊煙裊裊,奔騰的昌曲河波光粼粼,三三兩兩的覺姆挑水洗衣的身影定格在一片霞蔚中。
閉關(guān)實修之地
趁著霞光還沒有完全消失,我們穿過連接南北岸的吊橋,爬到北岸的高坡上,這里遍布大大小小的閉關(guān)小屋。小屋有些依山而建,有些建在廣闊的原野上,有些就直接在住宿區(qū)較好的木屋上面蓋建。一般來說,彼此之間都有相當(dāng)距離為好,以避免干擾。每年的10月,亞青都要進行一年一度的百日妥嘎閉關(guān)和8關(guān)齋戒18天,前后歷時大約5個月左右,在這期間一概不接待外來探訪人員。閉關(guān)實修不但考驗修行者的內(nèi)心,還考驗著他們的身體。在冬天最低溫度低至零下20多度的山里,僅僅靠這薄薄的木板,是常人不能忍受的。
傍晚6點多,我們站在北岸的山坡上,山腳下是一片紅色袈裟的人流,那是剛從大經(jīng)堂灌頂回來的僧眾們。未幾,絡(luò)絡(luò)不絕的僧人從我們面前走過,往北岸的比丘住處走去。他們隨身物品基本就是打坐的墊子、一個小包包、一把雨傘。他們看到我們,微笑點頭,甚至有些還從包包里掏出灌頂派發(fā)的糖果,送給我們。好不容易遇到一位漢僧,和他交談下,知道他是幾個月前來亞青修行的。我們問他打算在這里留多長時間,他說自己也不知道。據(jù)他說這里的漢族僧尼大約有500人左右,是沒有供養(yǎng)和補助的,生活來源都得靠自己。
天色漸晚,和這位漢族僧人告別,他一再囑咐我們早點回到住處,晚上不要隨便在外面溜達(dá),還風(fēng)趣的舉起手上的雨傘說:不是這把雨傘,我的腳后就要被狗咬掉了,所以你們一定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