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論述了德育教育中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健康人格和樹立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的重要性,對加強中學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中學 德育教育 重要性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161-01
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能夠明辨事非,分清丑惡,追求真善美,就是對德育的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學教育、勞動教育、法制教育、誠實守信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等內容的具體體現,也正是將其“融會貫通”到學校的德育工作之中,真正體現出德育滲透與人格修養(yǎng)的作用。
貫通到整個德育工作之中——突出主線。學校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德育的主線。教育的功能是教育人、培養(yǎng)人。作為基礎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那就是一句空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學校作為育人的地方,培養(yǎng)出的學生連起碼的榮辱、是非、丑惡都沒有,這必然是失敗的教育。現在是應試教育不得不搞,素質教育不得不喊,德育教育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當中進退兩難,步履維艱。但是在追求升學率當中,不能以犧牲學生的人格和品德為代價,不能以犧牲一代人的幸福來換取。如果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德育工作削弱了,教育質量也就失去了基礎,就失去了前提。學生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習上才能獲得一種精神動力。因此,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作為整個德育工作的主線,把對中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納入德育的目標任務和步驟要求中,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措施,體現到學校教學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貫通到整體培養(yǎng)目標之中——樹立標桿。明確目標,樹立楷模,為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怎樣的標桿,對中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出了具體要求。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做保障。如果中學生不懂什么是榮,什么是辱,是非不清,美丑不分,沒有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那么構建和諧社會就失去了人文基礎。因此,必須以正確的榮辱觀和良好的行為來塑造中學生的素質與靈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教會學生如何誠實做人,怎樣嚴謹做事。所以,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這八個標桿既是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目標,也是教育中學生的八個做人標準和做事的楷模。有了這個思想旗幟來指導,推進素質教育就有了方向,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就有了行動指南。
貫通到整個教學改革之中——有機滲透。課堂是進行道德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主陣地、主渠道,要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入課堂,引入教材,引入學生頭腦。針對學生的特點,科學設計教育內容,在思想品德課程中重點突出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行為內容。要在其他相關課程里特別是語文、歷史、地理等課程中融入良好的行為習慣決定著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內容。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努力使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教育入耳、入腦、入心。
融會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營造氛圍。校園文化建設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載體。要把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以知榮明辱為導向,以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yōu)化、美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培養(yǎng)自己的習慣,促進自我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帶動校風、教風和學風的根本性轉變。要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比如主題隊會、班會、專題講座、討論辯論會、知識競賽和體育活動等,讓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體會、感悟、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習慣。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讓每一個角落都體現出道德教育的意義;讓每一面墻壁都充滿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讓每項活動都發(fā)揮養(yǎng)成健康人格教育的作用。
融會到素質教育過程之中——加強實踐。要進一步加強社會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在實踐育人過程中彰顯道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要在學生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強化道德教育的要求,把樹立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的客觀要求內化為中學生的自覺行動。要通過參加愛國主義基地教育、課外實驗實踐基地教育和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熏陶、認識得到升華、覺悟得到提高。
融會到教師隊伍建設之中——強化師德。師德和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水平,要把學校的道德教育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師德師風是進行道德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樹立良好校風教風學風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讓每一位老師懂得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學生的身上,總能或多或少看到老師的影子。所以,老師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身先垂范尤其重要。如果教師隊伍抓不住,師德師風建設搞不好,那么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就會落空,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就很難。
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融會”,就在于將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和具體工作“貫通”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上。在德育工作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應該越來越真切地認識到: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教育以人為本,教育以德為先,德育的根本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人格。
?。ㄗ髡邌挝唬捍笸闹?山西大同 037000)(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