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婚同居的規(guī)制不會沖擊結婚登記制度

      2011-02-19 04:02:28何麗新
      政法論叢 2011年2期
      關鍵詞:結婚登記婚姻制度婚姻

      何麗新

      (廈門大學法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5)

      非婚同居的規(guī)制不會沖擊結婚登記制度

      何麗新

      (廈門大學法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5)

      結婚登記制度是非婚同居產生的制度條件,非婚同居不是對現(xiàn)行婚姻制度的沖擊,非婚同居制度與結婚登記制度可以相得益彰。法律保護非婚同居,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婚姻法價值導向,但并沒有動搖婚姻的主流地位,破壞家庭法目標的實現(xiàn)?;橐鑫C無法緩解,并不能因此歸責于法律承認和保護了非婚同居,而應正視和反思婚姻制度自身所面臨的問題。法律對非婚同居的承認,并不排斥婚姻制度,人們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兩性結合方式?;橐鲆廊皇侨祟愖晕已永m(xù)和子女健康成長的必不可少的組織,應將婚姻置于優(yōu)先保護的地位,賦予婚姻與非婚同居不同的待遇,婚姻家庭模式的主流地位得以鞏固。

      非婚同居 結婚登記制度 差別待遇

      建國后我國歷次婚姻法將結婚登記作為合法有效婚姻的唯一法定形式要件,但鑒于非依結婚登記制度而成立的事實婚姻大量存在,立法在堅持結婚登記制度的同時,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協(xié)性的規(guī)定,通過司法解釋等規(guī)范性文件,根據中國國情和不同時期的法制狀況,盡量協(xié)調事實婚姻的效力,并以事實婚姻作為調整非婚同居關系的模式,實行事實婚姻和非婚同居二元化規(guī)制,受事實婚姻認可的非婚同居關系獲得等同于婚姻的效力,對其他非婚同居關系予以否定和排斥。但事實婚姻是法律婚姻的對應物,并不是婚姻同時產生的概念,只是在立法采用要式婚主義之后,才出現(xiàn)事實婚姻和法律婚姻這兩個下階位的概念。[1]因此,無論認可為事實婚姻的兩性結合還是不被認可為事實婚姻的兩性結合都是同居關系,都是法律婚姻的衍生物。但若放棄事實婚姻模式而構建非婚同居法律制度,難免產生疑問:對法律婚姻之外的同居關系予以法律上的承認,是否會導致更多的人不登記而同居,導致結婚登記制度受到嚴重沖擊?

      一、結婚登記制度是非婚同居產生的制度條件

      婚姻是男女兩性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進行具有公示性的社會結合?;橐鰪娬{夫妻身份的社會承認,不同的社會其承認方式不一。社會采取何種方式承認婚姻,與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婚俗習慣等密切相關。當代各國結婚法多實行要式婚制,規(guī)定符合法律要求的方式或程序所締結的婚姻,其效力為法律所承認并受保護。中國婚姻制度的歷史性變革是以1950年《婚姻法》為契機。1950年《婚姻法》改變以婚禮為公示要件的傳統(tǒng)婚姻制度,建立婚姻登記制度。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都在確定結婚實質要件的同時,堅持結婚登記制度。

      在結婚登記制度下,沒有經過登記的男女無論是以夫妻名義還是不以夫妻名義的婚外同居都不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但中國傳統(tǒng)婚姻制度源于俗、成于禮、定于法,婚禮被定位為禮治的根本。[2]源自西周的儀式婚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社會中大量存在不進行結婚登記的儀式婚。鑒于儀式婚“事實在先”的特點,長期以來,事實婚姻是我國調整非婚同居關系的唯一模式,司法解釋等規(guī)范性文件賦予一些符合事實婚姻認定條件的非婚同居關系具有與婚姻相同的法律效力,其他不符合事實婚姻認定條件的非婚同居關系則不予以調整。

      非婚同居與事實婚姻是非常相近的兩性關系,都是具有公開性和持續(xù)性的生活共同體,若回避當事人主觀意圖和社會承認等含糊的判斷標準,將沒有婚姻關系的男女共同生活關系概括地、客觀地都統(tǒng)稱為非婚同居。但從婚姻的本質出發(fā),事實婚姻是婚姻的形態(tài),而非婚同居則是非婚姻男女共同生活體,兩者在基本性質、當事人合意的內容、對外公示的內容、產生的權利義務等方面是不同的。歐美國家業(yè)已進行的針對非婚同居法律認可的立法經驗和司法實踐為我國提供前瞻性的借鑒素材。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兩性關系日趨多元化,婚姻不是人類選擇兩性共同生活的惟一合法模式,家庭結合方式的多樣化是發(fā)展趨勢,非婚同居成為一種新型家庭形態(tài),家庭法的調整范圍延伸至此。我國應更新立法理念,構建不同層次的法律制度調整多元類型的家庭關系。但是,若放棄事實婚姻的調整模式,全面構建非婚同居的法律制度,是否意味著否認結婚登記制度呢?

      結婚登記制度是國家公權力對當事人雙方結婚意愿和婚姻行為的確認,其主要作用在于通過對已存在事實的認可,以期達到一種證明的效力和公示的效果?;橐龅怯浿贫鹊脑O置,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儀式婚的公示方式,使婚姻通過登記而具有社會公示公信力,一定程度簡化結婚程序,體現(xiàn)了國家通過行政手段規(guī)范婚姻行為,有利于公權力機關通過登記而介入審查當事人的婚姻是否違背法定的實質要件,從而有效地避免強迫婚、早婚、重婚等非法婚姻的產生,維護以婚姻為基礎的家庭的穩(wěn)定,維護兩性關系秩序和家庭秩序,客觀上為婚姻當事人提供獲得公力救濟的機會,保障弱者的權益。但是,結婚登記制度忽視了中國民眾沿襲傳統(tǒng)的基本心態(tài),違背了人際倫理規(guī)律,造成社會現(xiàn)實與理想化的結婚登記制度之間的脫節(jié)。

      非婚同居不是對現(xiàn)行婚姻制度的沖擊,而是對現(xiàn)行繁瑣、復雜的婚姻制度尤其是結婚登記制度的一種改良行為。[3]從歷史形態(tài)分析,婚姻類型一直呈現(xiàn)多元化,社會公示的方式亦有宗教婚姻、習慣婚姻和登記婚姻等,現(xiàn)代社會將登記婚姻為代表的法律婚姻作為法定婚姻的主流,強調結婚登記,強調國家以此作為向婚姻行為和婚姻關系進行監(jiān)管的手段。但婚姻制度的功能和目的只有與個體利益的結合才是其制度生命所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非婚同居是客觀存在的兩性關系狀態(tài),其公示效力弱于登記婚姻,與登記婚姻產生的公信效力不同,能否對抗第三人也不同。但從社會現(xiàn)實考量,非婚同居存在客觀合理性,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它不是對現(xiàn)行法律的反對,國家在通過登記婚姻保證對兩性關系的有效監(jiān)管的同時,不應剝奪非婚同居存在的空間,不應持有回避和含糊甚至譴責的態(tài)度。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認為更適當?shù)姆绞浇鉀Q男女兩性結合關系的形式,使之適合個人的需要。

      以維護結婚登記制度的嚴肅性而否定法律確認非婚同居,是難以令人信服的。非婚同居是在登記婚之外的客觀存在,即使法律對此不予以規(guī)制,該現(xiàn)象仍繼續(xù)存在并發(fā)展。只有進行合理地規(guī)范,并納入法律的軌道,并對結婚登記制度進行必要的檢討,改變其不合理之處,才能切實、有效、全面地規(guī)范男女兩性結合關系。結婚登記制度在長達60年的實施歷程中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法律是否承認非婚同居關系無關。非婚同居制度只是在婚姻制度之外增加一種可供選擇的模式,非婚同居規(guī)制模式的選擇和建立,不僅能客觀擺脫威脅結婚登記制度的最大障礙——事實婚姻問題,而且建立區(qū)別于婚姻的非婚同居制度,進一步維護結婚登記制度的嚴肅性。

      二、非婚同居制度與結婚登記制度相得益彰

      (一)法律承認同居是否事實上鼓勵更多的伴侶放棄結婚,其答案可能部分取決于賦予同居身份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取決于伴侶在選擇同居和婚姻時的決策方法。[5]非婚同居只是提供人們在婚姻之外的兩性結合模式,是現(xiàn)代社會下兩性關系多元化和家庭形態(tài)多樣化的體現(xiàn)。歐美國家對非婚同居的立法規(guī)制,一般都是賦予非婚同居關系區(qū)別于婚姻的差別待遇,實踐證明并沒有導致婚姻制度的主流地位的動搖。PACS制度①在法國實施以來,實踐證明是一個成功的創(chuàng)新制度,結束了一直以來二人生活組織結構由婚姻壟斷的狀態(tài),使非婚伴侶獲得了更多的法律保護,并成功地在改革與傳統(tǒng)、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找到一個結合制度,用實際行動打消了其反對者最初的擔心,并沒有成為“向家庭和婚姻制度宣戰(zhàn)的機器”。2001年11月15日在PACS制度誕生兩年之后,法國國民議會的法律和文化事務兩個委員聯(lián)合審議通過了對該法實施情況的總結報告,得出的結論認為:“該法兩年的實施情況表明前述種種悲觀的想象和推測經證明是完全站不住腳的”。②因此,憂慮承認非婚同居會傷害傳統(tǒng)婚姻家庭的說法,只是一種沒有充分實證的推測。即使在瑞典等國家立法賦予非婚同居伴侶享有近似婚姻配偶的權利和義務,這樣的直接結果使非婚同居和婚姻成為這些國家同等接受的共同生活方式,也沒有實質性地動搖婚姻制度。[6]

      (二)非婚同居的法律認可并沒有違背婚姻自由原則。適婚當事人有權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自主自愿地決定婚姻問題,不受任何人的強制和非法干涉。婚姻自由是婚姻法的首項原則,其實質是國家賦予婚姻自主權?;橐鲎灾鳈嗍菄屹x予其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任何人均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疇內按照自己的意愿處理兩性關系,決定締結或不締結或解除婚姻關系,這是婚姻自由原則的實質內涵。從主體的角度看,婚姻自主權是一項個人權利,是法律對每一個社會成員處理兩性關系的尊重,其核心在于婚姻主體能否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非婚同居無損于社會公益,非婚同居作為家庭的非主流形態(tài)而客觀存在,從某種意義而言是對婚姻自由原則的衍生。非婚同居者作為獨立人格者,有權利決定是否進入婚姻或同居的自由,有權決定同居關系內容的自由。因此,婚姻自由原則內在地包含了對同居的認可。[7]

      (三)婚姻危機無法緩解,并不能因此歸責于法律承認和保護了非婚同居,而應正視和反思婚姻制度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兩性關系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婚姻在處理兩性關系的弊端所導致。從社會發(fā)展分析,婚姻建立在男性統(tǒng)治女性的基礎上,女性以婚姻作為其謀生的手段,男女不平等無法徹底地通過婚姻形式加以解決。同時,婚姻是高成本的行為,結婚和離婚均向國家尋求救濟,當事人自主空間很狹窄。另者,婚姻生活雙方依賴程度太高,給當事人造成約束。非婚同居則是以較少的相互依賴關系獲得伴侶生活。[8]婚姻的巨大功能在于經濟相互支持,非婚同居意味著經濟的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和社會保障的福利化。非婚同居滿足人們對于共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層次的要求。

      (四)在現(xiàn)代社會下,兩性結合關系多樣化,法律對非婚同居的承認,并不排斥婚姻制度,人們應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兩性結合方式。從婚姻立法歷程分析,不同制度的交叉并不是必然矛盾和沖突的,并不是必然的此消彼長關系,完全可以互益互補。如在歷史上,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采用差別對待,非婚生子女倍受歧視。1804年《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不得請求其父認領,只許其母認領,對亂倫子、奸生子,父母均不許認領,即使父母結婚,也不能取得婚生子女的資格。但現(xiàn)代各國立法提高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采用認領、準正等方式在盡可能的范圍內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的身份,賦予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保障非婚生子女的撫養(yǎng)權和繼承權。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提高進而平等化,并沒有動搖或改變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并不因此導致非婚生子女數(shù)量的遞增。又如自夫妻財產制產生以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所實行的法定夫妻財產制類型多種多樣,有的實行共同財產制,有的實行分別財產制。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雖貌似對立,但在現(xiàn)代夫妻財產制立法中,實行共同財產制的國家大都引進了分別財產制的因素,而采分別財產制為法定財產制的國家和地區(qū)也引進了共同財產制的因素。[9]P260各國實行法定夫妻財產制同時,允許當事人以合法約定的形式決定夫妻財產關系,即約定財產制。因此,無論是共同財產制還是分別財產制,無論是法定財產制還是約定財產制,都是基于滿足不同夫妻的不同需求,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生活需要,殊路同歸于實現(xiàn)婚姻共同生活的本質目的。

      因此,現(xiàn)代社會下的家庭形態(tài)多元化是不可逆轉的發(fā)展傾向,非婚同居和婚姻制度滿足人們對兩性結合關系的不同需求,是多樣化的體現(xiàn)。在法律體系內部,在此價值與彼價值之間并不總是存在明顯的界限,婚姻制度和非婚同居制度都體現(xiàn)人們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和穩(wěn)定兩性關系秩序的價值,不能以非婚同居對婚姻制度的沖擊而否定非婚同居制度的建構。

      三、正視家庭形態(tài)的多樣化

      婚姻作為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部分,到目前為止仍是最穩(wěn)定的家庭形式,也是養(yǎng)育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家庭形式,其優(yōu)勢不容置疑。各國在保護非婚同居的同時都確立婚姻絕對優(yōu)先地位的法律,將產生婚姻法的利益導向功能,向婚姻制度發(fā)出積極信號。法律為不結婚的伴侶創(chuàng)造一種替代性的法定身份的同時,將更大的利益賦予婚姻身份,婚姻仍將是有吸引力的,婚姻的利益激勵人們選擇結婚。

      同居只是一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尚無實證顯示法律對非婚同居的承認,直接動搖婚姻的主流地位。但非婚同居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國家過去一直沒有承認非婚同居,但非婚同居率仍在上升。非婚同居存在深刻社會根源,盡管禁止和懲罰非婚同居的法律源遠流長,但非婚同居現(xiàn)象卻一直禁而不止,法律的漠視態(tài)度沒有抑制非婚同居的盛行,這些法律并沒有達到其目的,失去實踐中的生命力。與此相反,在非婚同居與婚姻關系問題上改變傳統(tǒng)保守觀點,在維護婚姻在家庭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同時,正視同居與婚姻并存的局面,合理建構非婚同居法律制度。非婚同居穩(wěn)定存續(xù),并不因此動搖婚姻制度,也不因此激發(fā)非婚同居的劇增。法國PACS為同居者提供了不同于婚姻模式的全新嘗試,被認為是家庭領域法律多樣化的重大進步,但大多數(shù)選擇PACS是將其作為獲得稅收和社會福利等利益的簡便手段。因此,婚姻危機無法緩解,并不能因此歸責于法律承認和保護了非婚同居,而是應反思婚姻制度本身面臨的問題,以及人們在進行決策時所考量的因素。換一角度看,非婚同居的盛行表明嚴格約束的現(xiàn)行婚姻制度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與其說非婚同居是對婚姻制度的沖擊,還不如說婚姻制度可以在所謂的沖擊之下顯示生命力。[10]P433多層次的家庭制度內部,嚴格的婚姻和松散的非婚同居,并行不悖,完全可以互益互補、相得益彰。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表達這樣的觀點:在這一次騷動和混亂后面,一個新的以家庭形式的多樣性和名目繁多的家庭成員為基礎的第三次浪潮家庭制度形成了。家庭形式的多樣化,為個人開辟了很多的選擇道路。第三次浪潮不會強迫每個人生活在一種家庭形式里。因此,新興的家庭制度,將使個人在選擇他們的生活道路上獲得解放,他們可以根據個人愿望和需要,選擇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家庭形式。[11]P277-278家庭法的規(guī)制充分肯定家庭領域的自主性和多樣性,支持人們按照自己意愿選擇家庭生活方式。非婚同居當事人形成共同生活關系,具有類似婚姻家庭的基本功能和傳統(tǒng)特征,維持著親密的伴侶關系,相互進行情感和經濟支持并分擔家務,甚至養(yǎng)育子女。非婚同居結合承擔著婚姻家庭的生育、經濟、教育和扶養(yǎng)功能,成為一種新型的家庭形式。同居者基于自由選擇非婚同居家庭形式,擴張家庭的概念,具備共同生活、共享情感以及經濟扶助等功能的社會基本單位都可稱之為家庭。家庭形態(tài)不再局限于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法律擬制關系,日趨多樣化,法律就此只能正視和順應,而不能回避。

      四、實行婚姻與同居分別調整和差別待遇

      (一)婚姻優(yōu)先保護論

      4.3 因地制宜,分類治理 消落帶類型多種多樣,不同消落區(qū)域由于坡度、濕度、土壤類型、消落程度的區(qū)別而千差萬別,同一區(qū)段不同高程的水淹環(huán)境和土壤基質也有一定區(qū)別,因此消落帶的治理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治理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非婚同居和婚姻之間,法律價值還應當保護合法的婚姻,這個原則在將來,都是不能動搖的,因為婚姻依然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依然是子女健康成長和人類自我延續(xù)的必不可少的組織?;橐鲎鳛槿祟惿鐣毡榈慕M織,它最有效地分配著男人、女人、孩子共享的資源。研究資料顯示,婚姻對當事人雙方的影響比其他關系對伴侶的影響好[12]P178,婚姻的雙系撫養(yǎng),較非婚同居等其他撫養(yǎng)方式而言,更能保障未成年子女在經濟上、身體上和教育上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婚姻是傳統(tǒng)家庭的基礎,我國目前的婚姻仍然呈現(xiàn)高穩(wěn)定性的特征,[13]P3婚姻的穩(wěn)定影響家庭的穩(wěn)定,而家庭的穩(wěn)定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盡管千百年來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家庭卻仍然保留了對全部制度的最大影響”。[14]人類的婚姻具有高度的系統(tǒng)性和組織性,穩(wěn)定性和排他性,存在較高的心理上的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性。同時,婚姻制度是人類文明延續(xù)的成果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承,婚姻是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部分,婚姻家庭模式的主流地位應得以鞏固。

      在婚姻置于法律保護的第一位前提下,法律不能忽視非婚同居帶來的挑戰(zhàn)?!盎橐稣诓豢杀苊獾貜倪@種壓抑人的強制的形式”走向“自由的、合乎人情的、沒有正式婚姻關系的不具形式的同居關系”。[15]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兩性關系多元化,建立多層次的家庭制度是家庭立法改革的趨勢。非婚同居制度是在婚姻制度之外增加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模式。當事人以婚姻還是非婚同居的方式處理自身的兩性關系的因素很復雜,但法律賦予婚姻和非婚同居的權利義務是什么,一定是重點考慮決策因素之一,因此,法律賦予傳統(tǒng)的婚姻關系的優(yōu)先權高于其它伴侶關系與共同生活形態(tài),非婚同居制度與婚姻制度并行不悖,二者相得益彰,構建多層次的法律調整體系。

      (二)尊重非婚同居的自主性

      法律承認非婚同居,就是對人們選擇共同生活方式自由的尊重。法律價值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以多元形態(tài)存在的體系。在社會發(fā)展的每個階段和每個特定時期,總是有一種價值處于首要地位,其他價值處于次要地位。但這決不意味著該首要價值是排他的,次要價值是無關緊要的,不意味著首要價值在各個法律領域、法律運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絕對領先,其他價值絕對從屬;更不意味著首要價值將持續(xù)第一,其他價值永居其后。[16]P189在法律標榜婚姻制度的傾向性意見的情況下,不能因此設置激勵非婚同居的規(guī)定。非婚同居和婚姻雖然目的都在于創(chuàng)設共同生活秩序,但兩者本質上存在不同?;橐龅臋嗬土x務關系,基本上是由法律全面加以確認和規(guī)范。婚姻行為人只有對婚姻行為的起始或終結有一定的意志自由,對該行為的后果則無意思自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婚姻行為主要體現(xiàn)了國家的意志。[17]P112非婚同居關系的主要內容由當事人自主,較少體現(xiàn)國家的意志。私法以自治作為自己的核心理念,以自由作為其根本價值追求。非婚同居的誘因取決個人自治,家庭法作為私法的規(guī)制主要體現(xiàn)在非婚同居產生不公平后果時予以介入公平,合理配置當事人利益,從而體現(xiàn)法律對社會事實的承認,體現(xiàn)對人們選擇多種共同生活方式的尊重。法律規(guī)制非婚同居,應保持中性立場,不否認和譴責,不偏見和歧視,不等同引導和激勵非婚同居,而是保障當事人在選擇非婚同居時意志獨立、自由和行為自主,能以自己的真實意思開始或終止非婚同居關系,能對同居生活享有較大的自主決定權。人們選擇非婚同居的生活方式將不受任何限制,但在法律上也找不到任何對于非婚同居的激勵因素。由非婚同居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凸顯構建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法律對非婚同居期間產生的糾紛進行合理的規(guī)范,以充分實現(xiàn)法律資源的有效配置。

      (三)實行差別待遇

      從歐美國家對非婚同居的法律規(guī)制的整體狀況分析,除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的國家采用非婚同居與傳統(tǒng)的婚姻同等待遇外,大多數(shù)國家無論是通過判例還是制定法調整異性非婚同居,都是采用分別調整方式,區(qū)別對待非婚同居與傳統(tǒng)婚姻。以維護傳統(tǒng)婚姻制度為理由而否定構建非婚同居制度的必要性,顯然既無利于傳統(tǒng)婚姻又無力逆轉非婚同居。但若法律不再特別保障婚姻制度,則婚姻制度對人們的吸引力必定會削弱許多。此作法將徹底地顛覆與解構婚姻制度在法律制度上的意涵,而進一步對婚姻制度在社會上的意涵產生質與量的變化,如此一來,作為其重要支柱的婚姻制度必須面臨弱化或轉型的問題。[18]同時,賦予非婚同居與婚姻當事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和承擔同樣的義務,耗費時間、精力和錢財履行結婚、離婚程序則成為負擔,非婚同居可能成為當事人回避婚姻義務和責任而選擇的一種低成本、高收益的結合方式。[19]P343-354從目前為止的社會實踐和法律經驗分析,沒有哪一國家或地區(qū),是利用規(guī)范傳統(tǒng)婚姻家庭的法律規(guī)范來調整非婚同居的。如果法律將非婚同居視為傳統(tǒng)婚姻,將傳統(tǒng)婚姻的概念擴大涵蓋非婚同居,則非婚同居將不復存在,這可能背離了非婚同居作為家庭新形式的價值和意義。[20]P277

      因此,鑒于我國社會對非婚同居和婚姻存在不同的認知、接受程度,法律在規(guī)制非婚同居關系時,應將其與婚姻關系區(qū)分,不能與婚姻等同待遇,非婚同居的效力應明顯弱于婚姻效力,使兩者之間存在較為明確的界限。法律應注重對非婚同居產生的后果進行規(guī)制,不能因此侵犯非婚同居者選擇自由生活的意思自治,不能抹殺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內在規(guī)定性,應充分體現(xiàn)對人們選擇共同生活方式自由的尊重。同時,充分發(fā)揮法的指引作用,使人們在選擇婚姻或非婚同居之前對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有明確而清晰的預期,減少選擇非婚同居生活方式的盲目性,避免影響法律婚姻的權威地位和對傳統(tǒng)婚姻制度構成沖擊。

      注釋:

      ① PACS-Un 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英文為Civil Solidarity Pact Act),“PACS”的締結者為“pacsés”,國內對此有多種譯法:“緊密關系民事協(xié)議”、“民事伴侶契約”、“民事團結契約”、“公民互助契約”、“民事互助契約”等等,法國法中簡稱“PACS”,本文采用“PACS”稱法。PACS調整非婚同居關系,規(guī)定兩個異性或同性的成年自然人為了組織共同生活而締結PACS,登記為一種新型的民事伴侶關系,允許同居伴侶享受或承擔夫妻所擁有的某些權益和責任。

      ② Un rapport parlementaire dresse un bilan très positif des deux ans d’existence du pacs par PASCALE KREMER, LE MONDE , 15 November 2001.轉引孫濤:《性或非性之民事契約——二人世界共同生活制度的另類演化》,載葛洪義主編:《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08頁。

      [1] 李黎.我國事實婚姻問題的婚姻法規(guī)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

      [2] 張志永.婚姻制度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過渡[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 楊立新.論準婚姻關系[J].中州學刊,2005,6.

      [4] 郭建勇.非婚同居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法學院,2006.

      [5] Mahoney,Margaretm.Forces Shaping the Law of Cohabitation For Opposite Sex Couples [J].Journal of Law & Family Studies, Vol.7,2005.

      [6] Ann-zofiEee, Duvander. The Transition From Cohabitation to Marriage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Propensity to Marry in Sweden in the Early 1990s[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Vol.50,1999.

      [7] 楊凱.從婚姻自由的角度談同居現(xiàn)象的存在[J].當代法學,2003,1.

      [8] 高留志.論非婚同居的立法規(guī)制[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6.

      [9] 余延滿.親屬法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0]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3.

      [12] [英] 安東尼·W·丹尼斯,羅伯特·羅森.結婚與離婚的法經濟學分析[M].王世賢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3] 葉文振,徐安琪.中國婚姻的穩(wěn)定性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1999,6.

      [14] [美]加里·斯坦利,貝亞爾.家庭論[M].王獻生,王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5] [南斯拉夫]佩特·沙切維奇.婚姻外的同居關系:南斯拉夫的經驗[J].法學譯叢,1983,2.

      [16] 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7] 楊大文主編.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8] 李立如.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J].臺灣政大法學評論,2006,總第95期.

      [19] 但淑華.非婚同居法律規(guī)制方式之比較研究[A].夏吟蘭等主編.呵護與守望——慶賀巫昌禎教授八十華誕暨從教五十五周年文集[C].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

      [20] 蔣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TheLegislativeRegulationofNon-maritalCohabitationcouldnotImpactMarriageRegistrationSystem

      HeLi-Xin

      (Law Schoo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Marriage registration system is the institutional prerequisite of the appearance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which would not impact the current marriage system.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 of cohabitation and the marriage registration system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Legal recognition of non-marriage cohabitation, although to some extent weaken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arriage law, will not change the dominant status of marriag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family law goals. Incapable relieving of marriage crisis could not attribute to the legal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instead, we should face up to and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confronting the marriage system itself. Legislation of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does not exclude the marriage system and therefore people can choose their own gender combination modes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Marriage is still the indispensable organization for the human self-reproduc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hich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of protection and different treatment to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In this way,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pattern can be consolidated.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 marriage registration system; different treatment

      DF551

      A

      (責任編輯:黃春燕)

      1002—6274(2011)02—073—06

      何麗新(1966-),女,福建閩清人,法學博士,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

      猜你喜歡
      結婚登記婚姻制度婚姻
      婚姻是一門溝通課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34
      補辦結婚登記的實務認定
      法制博覽(2021年4期)2021-11-24 15:03:12
      傳統(tǒng)中國禮法對臺灣地區(qū)婚姻制度的影響——兼談我國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婚姻中要“看見”彼此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01-28 10:49:06
      程序性瑕疵婚姻登記的效力與完善
      現(xiàn)行受理結婚登記申請的條件是什么?
      分憂(2016年11期)2016-10-13 22:01:21
      我國無效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那場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湛江文學(2015年10期)2015-01-03 08:06:37
      一 婚姻制度的演進
      婦女社會動員、婚姻自由與中共革命——紅色蘇區(qū)婚姻制度變革的相關考察
      三门县| 汽车| 安塞县| 宕昌县| 闽侯县| 虎林市| 岗巴县| 武陟县| 泽州县| 龙门县| 连南| 云霄县| 皮山县| 朝阳市| 资中县| 沙河市| 深圳市| 高雄县| 万源市| 彭水| 昂仁县| 云南省| 同德县| 社旗县| 筠连县| 安多县| 巴南区| 泸水县| 山丹县| 哈巴河县| 友谊县| 上杭县| 许昌市| 晋中市| 富源县| 重庆市| 德保县| 芒康县| 陆川县| 铜陵市|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