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忠志
(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青島266510)
《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一書,是張愛艷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作者在依托心理學和精神醫(yī)學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和刑事證據(jù)學的理論,借鑒相關國家的立法例,對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的實體性及程序性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
本書除導論外共五章,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一為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的基礎理論研究;其二為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研究;最后一部分為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的程序研究。綜觀全書,以下幾大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隨著多起重大惡性刑事案件(2006年陜西“邱興華特大殺人案”、2008年上?!皸罴岩u警殺人案”、2010年南平“鄭民生殺童案”等)的發(fā)生,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問題愈發(fā)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與爭論。重視是因為刑事責任能力直接影響到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有無或者輕重,爭論則因人們對刑事責任能力的判定標準及程序存在不同認識。對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進行研究,既是司法實踐的需要,也是完善刑事立法與理論的必然要求。
體現(xiàn)為刑事法學與精神醫(yī)學兼容、理論體系與司法實務結合、實體與程序并重。目前,國內(nèi)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無論是刑法學界,還是訴訟法學界,抑或是精神醫(yī)學界都不夠深入。本書的跨學科研究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此問題的系統(tǒng)性與深入性思考:一方面從刑法理論、立法、司法角度分析了國內(nèi)外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的本質(zhì)、地位以及具體判定標準;另一方面從刑事訴訟法理論、立法、司法角度對精神鑒定以及鑒定意見的司法判定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同時還從精神醫(yī)學角度分析了精神障礙的分類、界限以及人格障礙等問題。作者在研究方法上不落窠臼,以多元研究方法多角度研究問題,將實體性規(guī)范置于影響其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或因素中予以透徹研析,具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是在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的基礎理論方面,作者認為,“刑事責任能力的地位在我國現(xiàn)行刑法理論中具有兩重性:既是犯罪主體的要素也是刑事責任的條件”,客觀全面地揭示了刑事責任能力在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地位和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
二是在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的實體標準方面,作者強調(diào)“辨認、控制能力不等于刑事責任能力,前者是具體的事實的判斷,后者則是法律擬制的抽象化的類型標準”。“人格障礙可作為刑事責任能力判斷的醫(yī)學要件,但并不必然導致無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結果”;認為我國《刑法》第18條第1款中的“精神病”實際是指“精神障礙”,并澄清了“一旦有病,便是無罪論”的錯誤認識。
三是在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的程序方面,作者提出“在精神鑒定的評價范圍問題上,由精神鑒定人對刑事責任能力的醫(yī)學要件進行評定,心理學要件的判斷則采用以司法人員為主、鑒定人為輔的合作方式”;“在精神鑒定的啟動權配置上,賦予當事人及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初次精神鑒定的申請權及救濟權,并明確強制啟動鑒定程序的情形”;針對司法實踐中鑒定意見在質(zhì)證上普遍存在的形式化問題,作者強調(diào)“精神鑒定意見只是證據(jù)的一種,必須經(jīng)過控辯雙方的質(zhì)證和法庭的認證才能被采信。精神鑒定人的出庭以及精神專家輔助人的設立,是保證鑒定意見得以有效質(zhì)證的必要措施?!边@些見解獨到的觀點,論證縝密,說理透徹,對于完善我國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的鑒定程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然,本書還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比如有關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問題,鑒于其復雜性,作者提出的某些觀點還需要進一步接受法學理論、醫(yī)學科學及司法實踐的檢驗;書中對于完善我國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判定標準的闡釋也略顯不足。但是,瑕不掩瑜,總的來看,該論著仍然折射出了作者較為深厚的學術底蘊(醫(yī)學、刑法學和訴訟法學的知識儲備)、敏銳的問題意識,體現(xiàn)了作者謙虛、嚴謹、踏實和積極進取的人格風貌。相信此刑事法學理論新作定能把我國對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