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文玉紅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古代詩歌是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優(yōu)秀的古代詩歌是我們精神上的珍饈大餐,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歷來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語文新“課標”對古詩詞的標準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中讓學生激起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古典詩歌解讀及教學,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必須通過各種手段來喚起學生進行審美活動中最初的心理體驗。誦讀是最有效的方法。郭沫若說:“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歌是沒有節(jié)奏的,沒有節(jié)奏便不是詩歌?!币蚨b讀是貫穿整個古代詩歌教學過程的重要而基本的手段。
杜甫的《閣夜》是一首七言律詩,每句節(jié)奏都為“二二三”,如“歲暮——陰陽——催短景”。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頓挫的語調(diào)來讀。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冷寂的冬夜圖景,語勢要平緩,表達促迫之感的“催”和蘊含作者心境的“寒”字適當重讀,延長時值。頷聯(lián)悲壯雄渾,要語調(diào)高亢,“悲壯”“動搖”二詞要飽含深情。尾聯(lián)“臥龍躍馬終黃土”誦讀時音節(jié)要舒展,音調(diào)要低沉,表現(xiàn)出無奈的心情?!叭耸乱魰帕取弊晕议_解又無法解脫,讀時要慢,沉郁頓挫。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逐步感知詩的各種美感,讀出詩歌的語言美、內(nèi)容美、生活美、意境美、藝術(shù)美,這就實現(xiàn)詩了歌最高層次上的美讀。
意象即帶有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詩人總是選取對自己來說有獨特感受的景物入詩。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情感和客觀場景融合在一起,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因此理解詩歌可以從解讀意象入手,由外而內(nèi)地透過景物去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及思想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
如鑒賞杜甫的《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這首詩中的意象主要有四個,即“片云”“孤月”“落日”“秋風”?!捌啤薄肮略隆苯o人孤獨冷寂之感,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心境,意境凄涼?!奥淙铡薄扒镲L”蕭瑟中又不乏空闊,體現(xiàn)了作者“心猶壯”的樂觀與曠達,意境雄壯、開闊。
又如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兩句寫景名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水田”、“白鷺”、“夏木”、“黃鸝”這組意象在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下,描繪出在一片廣漠的水田上,白鷺翩翩飛舞;夏木茂密叢林中,黃鸝甜美鳴唱的優(yōu)美圖景,共同營造出一個閑靜、和諧又生機勃勃的意境。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詩人陶醉其中,樂在其中。
聯(lián)想與想象在詩詞中是常見的?!霸娭抽?,詞之言長”,詩詞是極其精煉的藝術(shù),都以少量的字詞包含著豐富的含義,以含蓄地點撥給人以天女散花般的自由想象。聯(lián)想和想象是詩詞藝術(shù)的翅膀,同時又是詩詞鑒賞的觸媒。讀者憑借它來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思接千載,觀古今于須臾,來尋求詩句之外所包含的無盡韻味。
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五言律詩《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浩瀚的大漠,孤、直的烽煙,蜿蜒的長河,渾圓的落日。想象詩人給我們描繪的圖景:大漠浩瀚,沒有往日的風舞狂沙。在這無邊的蒼茫之中,一縷邊關(guān)的烽煙直上云間;長河蜿蜒,這游動的生命之水,流過荒涼,流過孤寂,流向遠方,映著渾圓的落日,五彩的暮云,怎不讓邊塞孤寂的旅人感慨萬千。
盛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主要是因為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麗畫圖,表現(xiàn)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深沉、幽美而邈遠的意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清幽,蘊藉。從詩題看,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都足以讓人產(chǎn)生特別美好的想象,而它們又交織融匯在一起,更構(gòu)成了奇妙醉人的畫境。我們再看“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一句中“妝鏡臺”這一意象。古人云:“女為悅己者容?!迸邮菫樾膼壑硕虬绲?。此妝鏡臺凝聚了過去相聚的歡樂,離別后的悲苦和對將來重逢的企盼,包蘊了一段濃濃的感情歷程。通過想象與聯(lián)想 ,我們獲得了更多的審美感受。
詩歌的形象,除了上文提到的“意象”,還包括詩中抒情(或敘事)主人公形象,隱藏或直露于詩中的詩人自身形象。“詩言志”,詩是詩人表述志趣、書寫抱負、慨嘆際遇的載體。如果學生把握了形象,并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感悟形象,那么學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人格魅力。杜甫的千古名詩《登岳陽樓》中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開闊宏麗,歷來為人稱道。這與詩人的筆法固然有關(guān),但主要還是有詩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礎(chǔ)。由于杜甫愛國愛民的胸襟寬廣,才能與浩瀚壯闊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體,構(gòu)成宏麗闊大的意境。我們再一次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從中體會詩人的人格美。
古典詩歌的解讀只有把以上幾個方面有機結(jié)合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披文入情,緣流溯源”。教師需用藝術(shù)的手法,在古典詩歌的解讀中同學生一起領(lǐng)悟其豐富的內(nèi)涵,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