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萍
(南通市虹橋二中,江蘇 南通 226001)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
沈秀萍
(南通市虹橋二中,江蘇 南通 226001)
【教材分析】
本課為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的開篇課文,主要介紹了封建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內容主要包括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及三國鼎立形成三個部分,部分之間因果關系明確,脈絡清晰,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而且教學主題鮮明。
【設計思路】
指導思想:本設計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積極倡導合作式、探究性學習,努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本課確定的教學思路是:由電視劇《三國鼎立》的片頭曲導入新課,引領學生走進歷史;通過合作學習,引領學生探究歷史;本課側重于最后的“評說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由此發(fā)揮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jīng)過了近一學期的歷史學習,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歷史時空概念,初步掌握了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備了閱讀理解和通過一些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口頭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和歷史想象、知識的遷移能力,并能夠進行一定的歸納、比較和概括,初步學會客觀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作用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過對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勝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抓本質的能力。
(3)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史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身處地、史實辨析、講故事、討論戰(zhàn)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啟發(fā)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2)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歷史感悟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
師:你知道哪些與“三國”有關的歷史人物?
生:踴躍搶答。
教師點評: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是真實歷史上三國鼎立的形成過程,是真實歷史上的曹操、諸葛亮等,而不是文藝作品中的歷史人物。
設計意圖:選擇《三國演義》片頭引入新課,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領學生走進歷史,并思考真實歷史與文藝作品的區(qū)別。
師:(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以曹操的著名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說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也使社會生產(chǎn)遭到嚴重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亂……
設計意圖:引用曹操詩句引導學生想象北方黃河流域的凄涼景象,有助于學生真正認識到戰(zhàn)爭的危害性。
師:誰能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的潮流,結束這種混戰(zhàn)局面呢?
生:略。
師:(多媒體課件顯示曹操像)簡介曹操,指明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找出北方實力雄厚的軍閥。
生:看課件示意圖作答。
師:曹操要統(tǒng)一北方,首先得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為此,實力相對較弱的曹操是如何發(fā)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的呢?(課件顯示曹操勢力發(fā)展壯大的三段史料)
生:閱讀、討論、歸納曹操的三項措施:①挾天子以令諸侯;②唯才是舉;③屯田。
教師點評:由此可見,曹操不愧是一位政治家。
設計意圖:通過對三段史料的閱讀概括,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史料的分析歸納能力。
師:官渡之戰(zhàn)是曹袁之間的一次決戰(zhàn)。(課件動態(tài)顯示《官渡之戰(zhàn)形勢圖》)請學生根據(jù)示意圖上的提示簡單介紹官渡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
生:(填寫表格并記憶)官渡之戰(zhàn)的交戰(zhàn)時間、交戰(zhàn)雙方、戰(zhàn)役特點及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對官渡之戰(zhàn)的概括,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用一定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師:組織學生朗讀許攸來降的小字,思考:官渡之戰(zhàn)是我國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生:討論。
小結:袁紹與曹操對人才的不同態(tài)度。
點評:許攸獻計,曹操立刻親率大軍火燒烏巢,足見曹操作為軍事家的果斷。
設計意圖:通過對曹操勝利原因的探究,使學生領會人才的重要性和個人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性。
過渡:官渡之戰(zhàn)以后,曹操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xù)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躊躇滿志的曹操以詩抒發(fā)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龜雖壽》)組織學生朗讀后提問:此時曹操還有什么“壯心不已”?
生:曹操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師:介紹南方與他相抗衡的兩股勢力:劉備和孫權。引出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請學生講“三顧茅廬”的故事。
生:積極發(fā)言,互相補充。
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進行思考:假設你是當年的諸葛亮,你會怎樣分析天下形勢?
生:①先自由回答。
②再根據(jù)多媒體顯示的諸葛亮的“隆中對”及“隆中對”描繪的三分天下的形勢圖進行討論
點評: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
設計意圖:通過對當時天下形勢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并激發(fā)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
師: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孫劉組成五萬人的聯(lián)軍,在周瑜的指揮下,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與曹軍展開了一場決戰(zhàn)。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播放錄像《赤壁之戰(zhàn):火燒赤壁》)
生:根據(jù)錄像小結赤壁之戰(zhàn)的時間、雙方、特點、結果。(填寫表格并記憶)
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能以少勝多,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在軍事實力上居絕對優(yōu)勢,為什么反而會失???(提示學生:從作戰(zhàn)雙方去找原因)
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
設計意圖:在會與不會的激烈爭論中,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曹軍的失敗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統(tǒng)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
點評:我們應從曹操身上得到什么歷史教訓?
生:驕兵必敗。
師: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戰(zhàn)役。(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顯示《三國鼎立形勢圖》: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組織學生按地理方位自制三國鼎立局面簡圖。
生:按要求完成。
設計意圖:通過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整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歸納梳理知識的能力和讀圖識圖能力,初步養(yǎng)成學生結合地圖學習歷史的習慣。
師: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局面而講,是實現(xiàn)了局部的統(tǒng)一,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需特別指出的是:曹操死后,歷史才進入了三國鼎立時期。
史實辨析:(課件顯示)在一本連環(huán)畫上有這樣一個場面,諸葛亮領兵攻打曹操,曹操率軍迎敵。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寫著“蜀丞相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書一個“魏”字。請你說說這幅畫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如果不符合,錯在哪里?
生:略。
師: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都胸懷統(tǒng)一全國的大志,都致力于發(fā)展經(jīng)濟、壯大實力,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多媒體課件顯示三國的治理與開發(fā))
生:結合課本知識回答。
師:三國時哪一政權和臺灣有往來?
生:吳國。
師: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和大陸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今少數(shù)臺獨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總結: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的相對穩(wěn)定形勢下,各國的經(jīng)濟都有所發(fā)展。這為日后的統(tǒng)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師:(多媒體課件顯示三國時期的主要人物)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去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區(qū)分文學作品《三國演義》。
師:京劇舞臺上白臉的曹操。百家講壇易中天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是能臣?是奸雄?我們該如何客觀地評價他?
生:暢所欲言。
師:多媒體顯示評價歷史人物的主要依據(jù)。多媒體顯示魯迅對曹操的評價,組織學生朗讀,肯定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生:重新評價曹操。
點評:受文藝作品的影響,我們對歷史上的曹操有太多的誤解,這對曹操是不公平的,我們評價歷史人物要客觀、公正,要看主流,用歷史的眼光進行科學的評價。
師:(多媒體課件顯示:年輕的周瑜、拖著長胡須的諸葛亮)引導學生比較周瑜與諸葛亮,從年齡、性格、才能等方面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周瑜。
師:聯(lián)想語文課本中杜牧的《赤壁》,思考杜牧詩中有何欠缺?
生:略。
師:(多媒體播放音頻資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組織學生跟讀,引導學生從中想象周瑜——一代年輕儒將的風采。
設計意圖:通過評說歷史人物,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即把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用社會發(fā)展的觀點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
點評: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往往不同,文藝作品為了表現(xiàn)主題,塑造人物性格,往往要進行虛構。所以,我們不能把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同于真實的歷史人物。
引導學生思考學習本課的感悟。
反思與點評紀錄
(1)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歷史,激發(fā)學生求索意識。七年級學生年齡尚小,教師應盡量運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
(2)巧設問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3)關注學生間的合作,教師適時指導,使師生、生生互動進入良性狀態(tài),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
(4)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搭建一個互動教學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引導、鼓勵他們在這樣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舞臺上充分發(fā)揮才能。
(5)本課主要亮點在“評說歷史人物”部分,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沈秀萍(1968-),女,江蘇南通人,中學一級教師,歷史學學士。
李雪虹)